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和一个语文园地构成。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词。

2、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进行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词。

2、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划分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27*乌塔 语文园地七

1课时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课时

1课时

四、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

1、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2、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4、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明确课文讲了那几件事。 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法、学法 朗读、讲解、理解、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1、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2、师介绍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

(1)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

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2)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4、课文写了几件事?那几件?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师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优生完成) 2、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产生疑惑 亲眼目睹 立下志向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法、学法: 朗读、讲解、理解、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①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②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说一说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我

们要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优生完成)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沉思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教学后记: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法、学法: 朗读、讲解、理解、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2、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3、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第一轮) (1)明确自学要求:

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为止。

2、学生自学。 交流:

(1)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2)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3)解释词语:

步骤:①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②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三、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四、自读:(第二轮) 1、明确自学要求:

(1)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2)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3)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2、学生自学。 五、交流。

1、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2、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1)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2)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 )我的印象。

(3)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六、教师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七、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优生完成) 板书设计: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应邀作客 我的印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法、学法: 朗读、讲解、理解、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题,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点明了题目。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过渡: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3、连线:(小黑板)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

(1)要求: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竞赛形式)

(2)交流:(作品:一丝不苟;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称楷模

(3)引入:“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

邀请作客这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 2、自读“修改作文”部分:

(1)大字报出示:>1,2小节修改稿。

(2)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复兴呢?引读:“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线。”

(3)看大字报引读第三节。(突出: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4)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

(5)引读54页>第二节:(读──改──读) (6)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他收获很大,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一丝不苟:做事认真,一点儿不马虎。大气候:大成就。两大收获: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

(7)为什么肖复兴会受益匪浅?比我们收获大?(我们是”隔岸观火“肖是

“身临其境”。)

(8)齐读“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如春风拂面。”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

3、自读“邀请作客”部分:

(1)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1、意外;2、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3握了握手;4、交谈融洽。)

(2)交流:这次谈话使“我”─────。

三、教师小结: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自然段。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今夜无法入睡》)

四、作业:

1、造句:受益匪浅 堪称楷模(优生完成)

2、修改《一张画像》第5小节,再次同叶先生赛一赛。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 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教学后记:

27*乌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法、学法: 朗读、讲解、理解、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

(1)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1)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2)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3)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4)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5)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6)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

(1)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2)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3)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1)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3)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优生完成)

六、教师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在今后,阅读后要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乌 塔

我看乌塔:热情、活泼、有主见、独立、胆大心细

自立自强

正确认识

教学后记: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教具准备:

1. 在黑板上设计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 了解柯岩其人。

教法、学法: 朗读、讲解、理解、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五、教师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要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优生完成)

板书设计: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讨教: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2、正文3、结尾4、署名和日期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七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围绕所选主题阐述见解的能力。

2、口语交际时思路清晰、语言通顺。

教学重、难点:

1、围绕成长中的故事,展开综合性实践活动。

2、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教法、学法: 理解、讨论、交流、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板书设计:

读《乌塔》

1、寻找令你感慨之处

2、寻找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不同

3、发表看法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事写,把叙事作文的六要素交待清楚。2、经过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要注意细节描写,注意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把事情的经过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3、巧妙设计故事情节,如可选用倒叙法,假设法等使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教学重点:选择自己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事写,把叙事作文的六要素交待清楚。教学难点:经过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要注意细节描写,注意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把事情的经过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法、学法 朗读、讲解、理解、习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

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写信要求:

(1)读下面的信,再给那位同学写封回信,帮她解决遇到的烦恼。

(2)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知心姐姐:

您好。最近,我遇到一件苦恼的事,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这学期开学不久,我的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过十岁生日,她悄悄约了班上的几位同学晚上到她家去。我高兴地答应了。可是,和爸爸妈妈一商量,他们认为这样做不好,坚决反对,我就没有去成。这件事以后,那些原来非常好的同学渐渐和我疏远了,每当有同学过生日时,都有意避开我。我感到孤独,心里很难过。

知心姐姐,您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

工作顺利

需要得到帮助的王虹

5月12日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抄习作。

例文:童年趣事

在我童年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就说那次捅马蜂窝的事吧!

在我和小伙伴经常玩的大树上,有一个马蜂窝,我们几个都被那儿的马蜂蜇过。为了复仇,我们成立了灭蜂特工队,队长由我担任。像捅马蜂这样棘手的事当然要小心了,弄不好是要挨一顿猛蜇的。于是,我顶盔挂甲,背了一根双节棍,还拎着一个弹弓上阵了。我首先对着马蜂窝射出数十发“子弹”,可无一命中,看来射击不行,还得捅!我像蹿天猴一样地窜到树上,拿好双节棍,此时,我有点胆怯了,可是不能让“部下”笑话我,于是我捅了一下,没中,几个“部下”果然笑了起来。我火了,抡起双节棍朝马蜂窝砸去。“命中啦!”马蜂窝在“部下”们的雀跃声中掉了下来。坏了,马蜂炸营了,它们像轰炸机一样向我冲来,我仗着有盔甲保护,边战边退,“部下”们也抱头鼠窜。

这是我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评析: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特工队”、“部下”等词语的巧妙运用,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群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既容易让人了解人物的年龄和性格特点,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令人回味。

七、教师小结: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奇妙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完成初稿,想怎么想就怎么写。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

题。

2、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3、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法、学法: 朗读、讲解、理解、讨论、交流、发现。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

五、教师小结:

今天学习了我的发现,我们懂得了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教学后记: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