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箭制作方法4

水火箭的制作及改进

1、活动主题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动手实践能力,成了一个困扰高中教师的大问题,刚好,高一下期物理必修课程,有一章《抛体运动》,结合去年十月,我国继承"神舟五号"之后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飞船.我门学校物理科组组织了一次名为"头脑风暴"的水火箭制作比赛.学生热情高涨,于是我就指导一批学生选择了一个实践活动课题——单级水火箭的制作及改进。 2、教学目标设计

本次活动,为落到实处,我要求学生必须先作到如下几点 (1)、自主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水火箭原理 (2)、制作过程尽量简洁,材料简单便于收集, (3)、实验结果真实,有效,

(4)、进行实验技巧小结,并据此对水火箭改造

(5)、对整个过程全程记录,进行提炼和总结,并写一篇小论文 3、活动过程设计:

第一、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到水火箭原理,自行设计可行性方案,画出设计图。 第二、结合生活实际,尽量简化制作过程,原材料简单便于收集,尽量利用手中的废旧物资。如可乐瓶,胶塞,自行车气门芯等

第三、尊重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对比,借助数学方法得出发射,飞行的相关规律 第四、通过对得出飞行的规律比较分析,进行实验技巧小结,并对水火箭重新改造,得到最优发射结果。最后,利用各种方式对整个设计,制作过程全程记录,进行提炼和总结,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的书面报告,并写一篇小论文 4、活动成果展示设计:

首先,参加学校的"头脑风暴"的水火箭制作比赛.争取射程最远:其次,利用各种方式对整个设计,制作过程全程记录,进行提炼和总结,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的书面报告,并由全体参加活动同学集思广益,共同撰写写一篇小论文,参加校〈实践活动小论文〉比赛 5、评价及学分认定

对此次活动,老师评价原则是重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实践,为什么去实践,如何实践,如何处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有何收获,如何将实践活动与我们当前学习联系,如何将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提升为理论知识,并真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作为高中实践课程的一项,我们将

根据学生的实践设计,组织协调,实施和改进,结果处理等四方面的表现进行学分的评定

———水火箭的制作及改进

一、制作水火箭的背景和目的

"5.4.3.2.1.发射."去年十月,我国继"神舟八号"之成功发射,飞船一次次地成功升空是离不开火箭的护送.我国是最早使用火箭的国家.在当今世界,我国的火箭制作及发射技术在世界也是居于领先地位的.火箭的制作及发射当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是通过物理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中最基本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的推广,即反冲原理.原理看起来并不复杂呀!那么,我们能否制作一个简单的火箭呢?可能是老天的帮助吧.学校也恰好开展"头脑风暴"的水火箭制作比赛.规则是:看谁的射程最远?这样,我们制作火箭也会得到老师的帮助,智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发挥的空间.于是,为参加本次比赛并在比赛中拿到第一,锻炼自己能力,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开始了制作水火箭之旅. 二、制作准备

1、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水火箭原理

如图所示,火箭模型,内装部分水,下用一活动胶塞密封.一导管通过塞子导管向火箭内注入高压气体.当气体足够多时,在强大压力作用下,胶塞被压出来,水以高速向下喷出. 在反冲作用下,火箭向反方向飞出.

设火箭总质量为M,而水和胶塞总质量m,当水以平均速度Vo向下喷出时.由动量守恒,取向上为正,火箭速度以V,即MV+(-mVo)=0 所以V=mVo/M

2、根据参考资料和老师的提示,确定了制作水火箭需要的原料:百事可乐瓶两个,剪刀,打气筒,气门,溶胶等 3.制作步骤: (1)箭体的制作:

把1.25升的塑料瓶,瓶底上的塑料盖拆下,剩下的瓶身作箭体 (2)机翼的制作:

用一块长10cm,宽为7cm塑料剪成如图,共剪出侧翼4个.最后将其粘贴在火箭箭体的下部侧面.

10cm

(3)气门的制作.

用小刀切下橡皮塞较粗的一段,切口的直径约为2.3cm,再从中间用小刀挖一个孔,小孔的直径约为0.5cm.将气门芯用力插入橡皮塞的小孔中,然后,盖上螺帽,拧紧,将橡皮塞用力塞金瓶口内,其露出瓶外的部分不超过约2mm

三、水火箭研究过程: 1、实验结果:

火箭飞行的高度随注入的多少和充气气压的不同而不同,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规律,注水太多,则质量太大且注气太少,飞行高度低,注水太少则得到的反冲速度有限,经过反复测

结论:我们本想测验瓶中水量从1CM增加到15CM时各次的飞行高度,但当水达到 10C时,水火箭已经不能升空,而且,当水为6CM,约容量1/3时,水火箭飞得最高。 2、比较分析

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别人放飞水火箭测量的是飞行的速度,原来他们不是使火箭垂直上升,而是让它与地面成一角度放飞,那么,在水量及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倾角多少时,飞行效果最好呢?我们取水为6CM,记录了不同角度的飞行情况,如下表:

力外,还受到地面摩擦力,飞得最近,发射角度不同,飞行效果不同。 3、机翼作用分析

早在组装时,就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要装上机翼呢?”“这不是加大飞行时的阻力吗?”事实证明一切,我们另外找一个未装机翼的百事可乐瓶做做实验,瓶子在空中歪歪斜斜地呈曲线上升,飞不了几米高,便一头载下来,而有机翼的水火箭不仅飞得高而且飞得稳,机翼的稳定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实验技巧小结

在多次的实验中我们找到了一些技巧:机身必须笔直,发射台呈55度,加的水与打的气要有一定的比例;机头最好是尖的、机翼大小保持一致。 四.水火箭的研究分析

目前,我们面对水火箭的制造,进了预先的研究分析.首先要明白,水火箭的发射原理包含二方面的物理知识(1)关于压强的强度达到承受水火箭最远的射程.

那么我们采用了汽水塑料瓶作为水火箭的主要躯体.再用另一个塑料瓶剪去瓶底的一小部分,作为水火箭头,并安装粘贴妥当后,我们便去试验一下。

在试验中,我们尝试放多水或防少水。这就涉及到(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去推动水火箭的运行.结果,放较多水,水火箭本身太重,减慢了它飞行时的速度,所以太多水不行;而太少水也不行,因为水少会导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太少,因此射程就会少,后来,我们从资料得知,当水量为总容量的1/3左右时,可使飞行达到最理想状态.

当然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射程不远,我们脑中一片疑虑.凭这些疑虑,我们去查阅了有关资料,结果发现,发射时的射程角与射程的远近有关,因此,我们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发射,果然当倾斜角为55度时,射程最远.

除了这样,我们为了减少火箭飞行中的阻力,就用了一个瓶身较为修长的汽水塑料瓶,后来,有位同学提出:"尽可能把瓶内气压增大,不如,我们用"502"胶水涂在胶塞上,使其与瓶口粘紧,"结果,我们真的采用了这种做法,在试射过程中,我们两个男同学轮流打气,结果水火箭还一动不动,于是胡能文同学便拔一下活塞子,结果,在这一瞬间,火箭好象一触即发,急速的飞了出去.最后射程达到了差不多100米.这时,我们组同学都既惊又兴奋. 五、水火箭改造

经过多次测验与分析。我们的水火箭已经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但是,为了挑战自我,使水火箭更加完美,我们便对其进行以下的改造:

1、机翼的改造:机翼由原来的软胶片变成硬胶片,并把其牢固地贴在机身。若机翼不够硬,贴得不够牢固,它不仅没有起到稳定水火箭飞行的作用,反而会增大水火箭飞行时的阻力,从而使火箭飞行又低又近。

2、机身的改造:机身原来为2L的可乐瓶,但把机身做的更长,使其容量更多,火箭

会飞的更远。我们就把几个塑料瓶并在一起,贴紧接管口。结果,在试验的时候,发现接管口有漏气,漏水的现象。所以这个想法不能实现。最后,我们采用一个1.25L的可乐瓶。结果,火箭飞得远且高。

3、喷射口的改造:我们发现原来的喷射口直径稍大,能量很快就用完。根据这些,我们把喷射口直径收窄,从而使能量的喷发速度减慢,

在喷射口内放一个较软的底部穿孔的塑料套,一端在瓶内,一端与胶塞连接。当能量喷发出来时,塑料套分离,塑料套底部的孔就充当了喷射口,从而使喷射口的半径较。经过试验,水火箭果然飞得较高较远些。

4、胶塞的改造:胶塞能不能把喷射口塞紧,从而是否获取较多能量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我们想出了办法,能使胶塞把喷射口塞紧,一是采取螺旋型胶塞,二是用胶水把活塞与喷射口粘实。结果,我们还是采用胶水,效果还非常好。通过了改造,水火箭制作非常成功,我们期待比赛的到来,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六、体会:

参加了这次物理的“头脑风暴”这个比赛,使我们受益非浅。当我们准备火箭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火箭的测试。测试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第一次射程不如人意,水不够,而且高度不够高,导致射程较短。于是,一方面,我们互相讨论和查资料,另一方面就积极和指导老师讨论,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后来,原因找到后,我们重新开始实验,结果取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团结,什么是科学精神。正是这种追求的信念,让我们面对挫折,激流勇进,坚定不移地去探求未知领域,找出最佳方法,得出满意的答案。

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困难并不只有一个,在准备阶段,我们一次次地请教指导老师和反复研究火箭的构造,通过研究,实验性的学习活动,不但让我对物理的兴趣发挥出来,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同时让我们体会到科学成果来之不易。皇天不负有心人,比赛当天,我们水火箭发射的距离就有一百多米。当我们得知我们夺得第一名时,我们几个人都互相拥抱,胜利的笑声在操场间荡漾着。

通过这次比赛,不但使我们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而且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形成一种团结,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精神。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