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作者:刘建武

毛泽东研究 2015年05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连续性、阶段性和前进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一个根本的任务和经验就是适时地回答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①中国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特征、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密结合,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一、中国梦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要求

  任何一个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都是同特定的历史条件、现实任务和时代要求相联系的,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和大胆探索的结果。中国梦的提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时代的呼唤和实践的要求,是在新的历史征途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第一,中国梦顺应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

  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是中华民族最动荡、最屈辱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人民最悲惨、最痛苦的历史时期,正所谓“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一茬又一茬的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仆后继、奋起抗争,并围绕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从“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到“实用主义”,从“君主立宪制”、“多党制”到“总统制”,从“军事救国”、“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从“洋务梦”、“变法梦”到“宪政梦”,等等,人们都想过了、试过了,但中国的问题依然解决不了,不知路在何方。正如习近平所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真正是苦难深重、命运多舛。”②“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③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国家命运的思想武器并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之中国化的实践中,中华民族的命运才如同凤凰涅槃般地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从而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是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判断、分析和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才一步一步地变为了现实。“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④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所面临的极其复杂的困难和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无数事实说明,离目标越近,前进的阻力往往越大、道路越艰辛,越要警惕功败垂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所面临的矛盾、挑战和问题,要求我们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更好地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中国梦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新的结合的必然产物。

  第二,中国梦顺应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之所以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需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党和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和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使各种矛盾和问题更为集中更为复杂,由利益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稳定社会心理、维护社会和谐的难度加大;由于社会变革和利益格局调整带来了各种思想变化的相互影响,在社会道德领域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乏,一些是非标准、美丑标准受到冲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任务越来越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总之,怎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更好地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全新的社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新一代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可以说,我们肩负着新的更为艰巨繁重的历史任务,不熟悉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难以预见的风险考验很多,许多问题的挑战性世所罕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⑥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正是实践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越是应对巨大挑战和困难,越是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就越是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破解一系列重大难题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体现了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担当。

  第三,中国梦顺应了在利益主体多元化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也是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利益群体重新分化组合,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结构复杂化的态势。从社会经济成分来看,我国已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从组织形式来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各类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就业方式来看,逐步形成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劳动者自由择业和自己创业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新方式。从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来看,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得到了国家的保护。从依靠和团结的基本力量来看,既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有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既有大陆各族人民,也有台湾、香港、澳门同胞以及广大海外同胞等。

  利益主体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必然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必然反映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来,从而不可避免地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使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必然呈现出日趋多样化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并显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了多样、多元和多变的特点,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日趋多样化的社会精神生活,如何在尊重利益主体差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如何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化、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总体上说,就思想观念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来看,多样化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的,多样化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倡导的。要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只有一种声音说话,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多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交流和碰撞,更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深入人心,也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中国梦的提出,顺应了在利益主体多元化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十三亿人,八千二百多万党员,包括海外同胞,大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大家会有不同想法。那就要考虑,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经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共识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⑦

  第四,中国梦顺应了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大调整大变革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

  任何一个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都是同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国际条件相联系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新旧矛盾相互叠加,新旧力量相互博弈,国际关系正经历着一次影响深远的大变局。在这种国际大变局中,社会主义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快速发展既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也给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利益摩擦、舆论交锋日益突出,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此起彼伏。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如何有效表达中国声音,并影响国际舆论,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在这种国际大变局中,国际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受到质疑,变革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呼声不断高涨。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不同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博弈拓展到了各个方面。能不能在这场大竞争、大博弈中赢得主动,彰显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优势,直接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在这种国际大变局中,一些西方国家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大了对我国的战略围堵和遏制力度,想方设法对中国进行渗透和颠覆,刻意矮化、曲解和抹黑中国。

  在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和传播中国的核心理念,如何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阐释好中国特色,既是新形势给我们现实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新任务。中国梦以一种崭新而形象的表达和人们易于接受的表述,展现了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光明前景,既体现了我们党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把握和创造发展条件的高超水平和战略思维,又体现了在新的国际大变局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要求,从而使世界人民更亲切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梦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相连的,也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⑧。

  二、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注入了新内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理论概括,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和根本使命。中国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特征、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密结合,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

  第一,中国梦把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与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根本原则的认识。

  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属性。

  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⑨,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又把这种整体利益与每一个人现实的具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强调“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⑩;另一方面又强调“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11)。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就是要使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待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

  中国梦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的高度统一,同时也更加深刻、更加生动、更加亲切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原则。

  第二,中国梦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总布局和总目标的认识。

  梦想指的是理想愿望和奋斗目标,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愿望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凝聚人心和富有感召力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并团结和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自觉地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根据这个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人民群众新期待,通过中国梦这一极具感召力、凝聚力的科学概念,把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极为生动和鲜明地表达了出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十二个字的科学内涵把“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和追求有机统一了起来,把到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有机统一了起来,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机统一了起来,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布局和总目标,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第三,中国梦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根本要求的认识。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和理论主题,对这一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回答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使命,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就是对这一根本问题长期进行探索所获得的伟大成果的科学凝练、准确概括,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凝练。既凝结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实践和执着探求,也凝结着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党实践探索的心血和成果;既凝结着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历程,还凝结着500年来人类对社会主义追寻探索的深刻经验和历史教训。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和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第一次明确地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准确地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和历史成就,清晰地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和前进方向,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和价值指向。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13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聪明智慧和磅礴伟力。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有机统一,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现实路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引导着各族人民在中国大地上继续演绎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第四,中国梦把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探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光明前景的认识。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回顾昨天,中华民族在鸦片战争后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都是世所罕见的,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为了这个梦想,人们前仆后继、奋起抗争。但只有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才使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毛泽东不仅发出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而且描绘了要使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的宏伟蓝图,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面对今天,是邓小平从“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出发,吹响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展望明天,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前的探索与改革开放后的探索、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与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一切仁人志士的探索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世界各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展现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广阔背景、历史全貌和光明前景。把实现中国梦的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在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规律,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第五,中国梦把中国、世界和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把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国内发展与国际和平、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大政方针。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始终以合作者、建设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始终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始终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中国的基本主张和基本追求,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有了共同的理念基础、利益纽带和实现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进步离不开中国。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中国梦既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梦,也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13)。“中国人民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14)。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的良性互动中把握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更加注重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把握发展全局,更加注重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协调配合中维护世界和平,从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新的实践不断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我们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5)中国梦的追求和目的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中国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中国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同时也开启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第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进展和每一个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不能实现这个结合,结合的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是发展的基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坚持和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和创新。反之,没有发展和创新,坚持和继承也就是一句空话。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不丢“老祖宗”,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优良传统要弘扬,又要创造新办法,才能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每一次与时俱进,都不是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紧密联系实际、顺应实践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结果。脱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脱离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关起门来苦思冥想,或是从本本到本本,是不可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创新和发展的。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轨转型的攻坚时期,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我们要更加自觉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抓住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根据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发展。

  第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关注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胸怀博大的思想体系,吸收和改造了世界上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集大成者,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博大的包容性,使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特征,吸收人类文明最新成果,不断开辟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的马克思主义。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梦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相连的,也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16),“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17)。实现中国梦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认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重大影响,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坚持不懈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

  对共产党人来说,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丧失战斗力。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一些人那里,有的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有的精神空虚,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有的信念动摇,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在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有的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之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18)。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和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而崇高理想的确立和科学理论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科学理论入脑入心,崇高理想才能虔诚而执着;只有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所掌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坚定而深厚。坚定理想信念和掌握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不断地进行信仰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纵观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想信仰教育和理论武装就跟进一大步,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广大党员和干部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联系上,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制度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解决好一些党员干部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问题,着力使广大党员和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努力做到认识上有提高、思想上有新收获、作风上有新变化、实践上有新成效。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我们一定要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①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年第7期。

  ②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2013年3月19日),《人民日报》2013年3月20日。

  ③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

  ④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⑤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年第7期。

  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⑦《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5、10页。

  ⑧《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

  ⑨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

  ⑩《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11)《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12)《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13)《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0页。

  (14)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

  (15)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2013年3月19日),《人民日报》2013年3月20日。

  (16)《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

  (17)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

  (18)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作者介绍:刘建武,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湖南省毛泽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