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语言文化演变的浑沌学观察

2011年1期

(总第52期)满语研究MANCHU STUDIES ɴ1 ,2011(General ɴ. 52)

满族语言文化演变的浑沌学观察

胡艳霞1a ,2贾瑞光1b

(1.大连民族学院a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b 体育教学研究部,辽宁大连116600;

2.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摘要:满语中真实地保存着满族文化演变的信息。在满族语言文化演变的过程中,满语的演变与满族文

化的演化始终保持着极为相似的时空轨迹,体现出语言文化同构的非线性与自相似性等浑沌学特征。浑沌学理论为满族语言文化演变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满族文化;满语;演变;浑沌学;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73(2011)01-0038-06

一、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虽然浑沌学被誉浑沌(chaos ),本义为盘古开天辟地以前世界的状况,即所谓“似质具而未相离”

量子力学以来物理学的第三次大革命,但是浑沌学的影响却远不如相对论、量子力为继20世纪相对论、

学,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浑沌学才得到较快发展,而今已成为一门具有明确研究对象、独特概念体系和方法论框架的新学科,其哲学意义及影响几乎已经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公瑾教授首先把用于天体物理研究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浑沌理论和方法引入了语言学领域。他认为:浑沌学是一门以直观、整体为基点来研究浑沌学状态和浑沌学运动的复杂规则性的学问。浑沌学内涵指的是复杂的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这种非线性系统的随机性是系统自身的潜在属性,是内在的随机性,随机性变化和由随机性引发的浑沌状态往往是世[1]12[2]

“浑沌”一词来描述、说明语言的历史发展、语言系统的混合、语言的种类划分以及语界的普遍现象。用

言与周边语言的关联、互为影响等是最恰当不过的。语言文化上有很多现象,其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无序”、“线结果,而是一个复合的、杂糅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浑沌学理论的一些术语,如“有序”

”、“奇异吸引子”、“偏差”、“共振”性之类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使“浑沌”理论的作用在语言学领域中

,语言变化中的得到充分发挥。张公瑾教授同时还认为诸如后期语言对早期语言“初值的敏感依赖性”

“分叉”、“涨落”“内在随机性”,,和语言对文化整体的“层次自相似性”语言系统的“平衡破缺”以及语收稿日期:2011-02-1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C10040226);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07DMZ006);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9B053);大连民族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7A409)

作者简介:胡艳霞(1973-),女(蒙古族),黑龙江杜尔伯特人,讲师,主要从事满族语言与文化研究;贾瑞光(1972-),男(蒙古族),黑龙江杜尔伯特人,讲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奇异吸引子”言中游离现象作用于等这些浑沌学术语所反映出来的语言学问题都是语言研究中存在

[1]14-16的实际问题。因此,浑沌学对于语言分析,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适用于语言的不同层次,语言演化

中的内在随机性以及奇异吸引子的作用造成平衡破缺等理论使我们有可能看到语言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浑沌学理论对语言的整体把握有可能为语言学提供一个语言现象之间和语言与文化之间穿插对应和随机对应的新的方法论模式。

二、满族文化的演变

(一)满族文化的初始态

满族文化的初始态是满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源。满族先民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以部落、氏族等血缘组织为基本社会组织形式。此后,满族直系先民一直沿袭渔猎、采集的生计方式,直到元

但是由于受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制约,无代仍处于渔猎文化状态。虽然他们很早就接触到畜牧业,

论是农业还是畜牧业都没能发展成为其生计文化的主体,并且始终作为渔猎采集业的补充而存在。满族先民最初的农业,只是在比较接近汉族生活的地区略有发展,而并未成为社会的主流。到元朝末年,才出现渔猎与农耕并存的现象,但其经济生活仍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女真人崛起后,通过屯田、计丁授田等政策的引导,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对满族先民而言,农耕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而外来文化必然要经过一个接受、选择、调试的文化变迁过程。在这一变迁过

女真人固有的渔猎文化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其生产性功能已减弱到几近消失,但由于战争的程中,

其军事训练性、娱乐功能性却使渔猎生产得到强化,这就使得渔猎文化得以延续。需要,

(二)满族融合多元文化的演化态

自1644年入关到清王朝灭亡,在近300年的历史过程中,满族的社会与文化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满族入关,标志着满族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满族开始真正进入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圈。满族原有文化所依托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地位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现实对满族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满族进入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文化区,迫使满族主体文化再次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调试与整合。入关使满族进入了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异文化社会,入关后的形势向满族提出了认同汉文化的要求。

有清一代,中国社会尚未步入现代化的门槛,整个中国仍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不仅对外闭关锁国,国内人口也基本处于不流动状态,这客观上使得满族传统文化得以比较完整保留和沿袭下来。满族文化发生大的变迁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引发这一变适的根本动因是清末民初的政权变革;随后的大变迁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引发这一次变迁的根本动因是改革开放。这两次巨变改变了满族的族群生境、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扭转了满族的政治地位和思想观念。原始的渔猎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这三个阶段表现为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自然观念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发展和递进特点,大体可以反映出满族文化的变迁和人与自然关系嬗变的历史。现代满族文化中有着多文化互渗、交融的影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兼收并蓄、颇具地域特色的满族多元文化现状。

三、满族语言与文化同构的浑沌学分析

满语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语言,类型上属于粘着语类型、其文字为拼音文字。满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女真人建立“大金”政权后,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等人参考汉字和契丹字创制女真文字,金天辅三年(1119)颁“女真大字”,行金熙宗时又创新字,称为女真小字。后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女真人放弃使用女真文字,改用汉字。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努尔哈赤命巴克什额尔德尼、扎尔固齐噶盖仿蒙古文字创制满文,称39

“无圈点满文”。后来明崇祯五年(1632)达海对老满文进行了改革,为或“老满文”在一些满文字母旁加圈加点,规范了一些混乱现象,创制了一些特定字母,改制后的满文被称作“有圈点满文”或“新满

,“清文”。有清一代,文”成为清朝通用文字满文使用于政令的颁布、档案的书写、文化的交流,对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语言不属于物质文化,但作为人类文化的最基础部分,物质文化也往往会在语言中留下深刻的印因此,可以通过语言材料研究历史上的各种物质文化现象,探索其起源、传播和演变的轨迹。语言随记,

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生缓慢的变化,因此表示某一物质文化的词的意义也会随着物质文化本身的演变而发生变化。两个民族交往,尤其是落后民族与先进民族交往,落后民族总会从先进民族那里获得新概念、新思想,随之会在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当中留下痕迹,这种现象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在语言上的必然反映。丰富多彩的满族语言,在承载着满族共同的文化,维系着民族意识之时,也在丰富满族的社会生活,具有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满后的演变反映了满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满族文化

影响着满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这种影响通过大量的满语词汇表现在满族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出来,因此从对满语使用与发展历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满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基本重心与发展变迁状况。反过来,满语的使用也影响着满族社会经济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满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会引起满语使用情况的变化;满语的发展又会反映出满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及其基本的时代特征。在满语与满族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中,满语绝对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而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满族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演变正是人类文化演化历程的缩影。满族的母语文化在长期

。“在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历经不断的调试与重构,形成了满族独特的语言文化现状的浑沌演化过程中,

”我们把语言看成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语言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文化信息。关系时,

“分形”据浑沌学的理论,我们认为:满族语言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自相似性。

(一)满族的语言使用与文化适应

[4]满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共经历了四大历史变革:第一次社会与文化大变革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

期;第二次是清军入主中原,开始统治全国时期;第三次是清末至辛亥革命时期;第四次是新中国成立到[3]106根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时间。在1644年清军入关不久,满族才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由原始的落后的渔猎经济进入到先进的农耕经济。但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很低,文化依然落后,政治上也不够成熟。虽然满族的入关打破了满族原本有序发展的轨迹,伴随文化变迁而来的就是语言的变异,但是满语真实地保存了满族文化演变的诸多信息,二者具有时空上的对应性。满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大致经历了满族

——满汉双语———汉语三个阶段,母语单语—这是对其环境变迁不断适应的结果。满族使用满语单语阶段是满族语言演化的初值,是满族语言文化的核心部分。处在浑沌状态的系统,运动轨道将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满族语言文化体系的演化同样如此。它对满族母语文化的敏感依赖性规范、引导并制约着其母语文化的演变和双语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而双语或多语阶段,从其语言使用现状看,即使是在同一时期,满族内部不同群体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演化特征。最初是满语从汉语中吸收了不少文化词,后来由于汉族文化的影响和满语社会功能逐渐减弱,满语单语阶段逐渐向满汉双语阶段过渡,最终发生了向汉语的转用。目前,满族的语言与文字已经成为一种历史遗产,文字主要用于历史文献研究,而语言已经濒临消亡。随着熟练使用者的高龄化,满语逐渐成为人们记忆中的语言。在这一变迁的过程当中,满

“初始”语一直沿袭着母语的基本结构特征,在演变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增加了新的变异特征,出现了文

化借词与词汇空缺,这种新的无序演变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轴中不断伸缩和折叠,最终扩大其变异性质,发生了语言的转用。

(二)满语中的借词与文化适应

一般来说,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必然不同。在两种不同文化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那些表示各自地域文化、民俗的词语,也会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接触而进入双方语言中。在文化的接触过

程中发生语言的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反映在满语的词汇结构系统上,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借用了较多的汉语、蒙古语族语言(包括蒙古语语、达斡尔语)及其他民族语言的词语。借词具有特殊的文

[3]197,“它特殊就特殊在既有外族语词的影子,。借词常常透露出该民族化品格又有本族语词的实际”

与其他民族间的历史关系和文化交流信息,作为反映社会最为敏感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借

是满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在语言上的必然反映,较好地记录着满族文化发展史上与异文化的碰撞词,

与融合过程,是文化适应的结果,体现出满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时代特征。

1.汉语借词。满语中有大量汉语借词,《论满语中的汉语借词》—文认为满语中的汉季永海教授的

[5]语借词约占满语词汇的三分之一。满语中的汉语借词,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可以追溯到满语的

——女真语。《华夷译语》“女真馆杂字”前身—中的收录了800个女真语单词,均用汉字标音,其中汉语借词约占80%左右,主要是名词。到了满语时期,汉语借词的大量涌入是与满族的活动范围日益增大、与汉族的交往日益频繁分不开的。这些词语早已与满语交融,成为满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特殊风俗习惯溶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容。

2.蒙古语借词。满族与蒙古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源远流长。努尔哈赤令额尔德尼等仿照蒙古文

虽然有了自己的文字,满族仍未摆脱蒙古文化的影响。有清一代,蒙古部落与清朝一直字母创制满文,

保持着联姻关系。双方交往不止限于政治上的相互利用和贵族阶层的联姻,还涉及深层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满语和蒙古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这种亲缘关系也为它们的互相接触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著名的阿尔泰学家鲍培在其专著《阿尔泰语言导论》中谈到过蒙古语和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之间

满语中有大量的蒙古语借词,全部满语词汇中,出自蒙古语的词不下词汇相互借用的情况。他指出,

[6]25%—30%。《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一文共收入392词,但全文仅仅举例对照了满蒙书面语的对应

词,而对对应词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没做任何解释。显而易见的是,满语中畜牧方面的许多词

①汇,如牛马的毛色、年龄、体态、鞍具等词汇几乎完全出自于蒙语。

3.达斡尔语借词。在清代,达斡尔族南迁至嫩江流域之后,地理位置更加接近满族聚居地区,与满族的接触日益频繁,民间的交往使部分满族人逐渐熟悉了达斡尔语。同时,清政府依托达斡尔等民族的哈拉、莫昆组织编制达翰尔牛录,巴尔虎牛录等等,相当数量的达斡尔族、蒙古族以及东北其他民族的子弟在八旗服役,与满族人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一部分兼通满语的蒙古族、达斡尔族知识分子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从而使该民族的语言借入到了满语当中。

4.满语固有词的消失。由于满族经济属于北方古老的狩猎经济类型,语言中与狩猎经济有关的词汇有很多。到了近现代,由于人口的增多,自然环境的变化,天然资源的减少和匮乏,原先那种狩猎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狩猎文化也在不断地退化、消失。丰富多彩的狩猎文化词语在口语里已经所剩无几了。

一个民族能否汲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分以及接受这种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该社会的外部环境,同时还有赖于该社会的发展水平。满族对各种外来文化采取多方摄取的时期,正是满族社会处于快速上升和良性发展的历史阶段。在积极汲取和借鉴汉族、蒙古族及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先进要素的

。“外来词的吸收是同时,满族文化系统内部也在进行积极的调试与整合,以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言接触的结果。文化接触的不断深化则为语言接触的不断深化创造条件或奠定了进一步的

[3]200”基础。

(三)满语方言的存在

从历史上来看,满语历来就存在各种方言。已故满语口语研究专家穆晔骏研究员把黑龙江地区的满语口语分为四个方言:阿勒楚喀方言(使用范围东起宁古塔西部,西至伯都讷,南临通化、吉林,北至呼兰、庆安一带,其中心位于黑龙江阿城一带);巴拉方言(使用范围在双城、五常、阿城、延寿、尚志、方:《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1976年。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油印本(内部资料),①

41

正、呼兰、通河、宾县、巴彦十一个县);拉林方言(早期满语方言,主要分布在五常市拉林镇周围的八个

[7]乡、阿城市料甸子周围的五个乡、双城县的大部分村屯及哈尔滨市远郊部分村屯);三家子方言。乌拉

《满洲语语音研究》熙春在中把近代有迹可查的满语口语分为四个方言:京旗满语(清代满洲书面语创

[8]制时所依据的基础方言)、黑龙江满语、嫩江满语、伊犁满语(新疆伊犁地区锡伯人所使用的语言)。其

中京旗满语通晓的人很少,已经够不成一个方言;而现在对伊犁满语通用的说法是称其为锡伯语,其受新疆世居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日益浓重。也有的专家学者对满语口语方言区的划分持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满语内部结构比较一致,最初并没有明显的方言差别。只是根据语音和词汇上的某些差异,划

“初始”分四种土语。土语沿袭了母语的基本结构特征,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变异特征,这种新的无序演

变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轴中不断伸缩和折叠,最终扩大其变异性质,发展成为颇具地域特色的方言。

(四)满族语言与文化演变的浑沌学分析

满族语言作为满族特殊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着满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伦理道价值观、生产活动以及各种文化习俗的一面,从物质文化的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的民族意识与民族德、

性格的形成,无不在满族语言中得到体现。满族语言是满族文化延续、传播的重要载体。满族的母语文

。“语言不是一化在长期的浑沌演化过程中,历经不断的调试与重构,形成了满族独特的语言文化现状

个封闭稳定的系统,而是一个多维开放的体系,语言现象与各种文化因素互相纠缠,其中存在许多动态

[9]”的、不稳定的、随机性的因素。满族语言是满族文化延续、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演变与历史上其

他民族语言的发展轨迹一样,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

满族的先人主要是来自黑龙江流域及毗邻地区的渔猎之民,在由北向南的辗转迁徙中,他们先后受

满族的农业畜牧经济发展受到毗邻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到蒙古族游牧文化和汉族农耕文化的熏陶,

影响较为深刻。满族先民原以采集、狩猎、网捕为传统生业,与其他民族的长期接触,使满族在从事传统渔猎采集经济的同时,逐渐向农业畜牧业经济的转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变迁、国家政策、不同民族的接触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满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游牧民族文化对满族的渗透、满族对汉族农耕文化的汲取、现代化进程对满族文化的影响是满族文化变迁的深层影响因素。

满族语言文化的演化在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产生了诸多时间性和地域性的变异形式,其演变的过程充满了确定性与随机性。在此过程中,满族始终保持着其母语文化的沿流,语言的演变与文化的演化始终保持着极为相似的时空轨迹。语言使用过程中选择哪个分叉,是偶然的,同时又是确定的。吸引子的存在使得满族语言演变符合传播中经历的形态,正如同美国气象学家所说的“蝴蝶飞舞现象的坐标”那样:原有的既成线性轨道在路径移动的情况和条件下,虽然出发点仅有一点点的偏差或者说不尽完全相同、只稍微有一点差别,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却演化成预想不到的极大的偏差或完全不同的内容与结果。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满族语言文化演变的浑沌性,是非线性科学的系统性与自相似性的体现,吸引子的存在使得满族语言演变符合传播中经历的形态,满族语言文化体系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这个初始条件就是满族单语的使用。后来由于结构、环境、行为等因素,这个系统发生了浑沌变化。借词的纳入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满族语言文化发生了演变,体现出了动态、开放、突现等混沌演变的非线性特点。这个演变系统是高度开放的非线性复杂系统,但基本价值理念又将其带回到一个合理的区域,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满族语言与文化体系仍然规范着满族整体的民族特征,仍具有一定的内在相似性。我们学习和借鉴非线性科学的重要意义不仅是要获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模式,浑沌学理论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揭示了满族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满族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为满族语言文化演变现象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2.

[2]苗东升,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4.刘华杰.浑沌学纵横论[

[3]张公瑾,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

[4]国洪生.满族社会文化变革与民族的发展[J ].满族研究,1999,(4).

[5]季永海.论满语中的汉语借词[C ].中央民族大学建校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1981.

[6]鲍培.阿尔泰语言导论[M ].周建奇,2004:198.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7]赵阿平,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朝克.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

[8]乌拉熙春.满语语音研究[M ].日本文玄社,1992:3.

[9]张公瑾.浑沌学与语言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Chaotic Study Observation on Evolvement

of Manchu Language and Culture

HU Yan -xia 1a ,2JIA Rui -guang 1b

(1.Dalian Nationality college ,a Northeast National minority Research institute ,

b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alian 116600,China ;

2.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minority language literary academy ,Beijing 10080,China )

Abstract :Manchu preserves the evolving information of Manchu culture actually.In evolvement of Man-chu language and culture ,Manchu culture's evolving maintains with similar space and time path according to its language ,as manifests language and culture ‘s isomorphic chaos study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similar and misaligned.The theory of chaotic study has provided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e phenomenon of Manchu language culture ’s evolution.

Key words :Manchu culture ;Manchu language ;evolvement ;chaotic study 43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