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下国学热中的九个深思

科学发展观下国学热中的九个深思

【一】超级大国的国教问题:以儒治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

从1949年自中国立国以来,中国结束了内外混战的局面,进入建立现代国家制度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高层逐渐认识到建立现代国家制度是走向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途径,现代国家制度下,国教与国家之间有什么关系?

超级大国的国教问题:以西方国家而论,大部分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教。东正教,它曾是沙俄帝国的“国教”,也是苏联和当今俄罗斯的主要宗教;欧美国家大部分以基督教为国家宗教;在亚洲,也有很多国家有以宪法形式确立的宗教文化,如泰国,不丹,缅甸等等国家。1949年我国进入建立现代国家制度时期以来,从来没有形成一个以宪法形式确立的恒定的国家宗教文化。

当今世界超级大国,都有自己的国教。拥有国教的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在其领土内占人民群众中大部分信仰比例的恒定的价值观,而我们中国的国教是什么?道教?佛教?儒教?一个没有国教的民族,人群缺乏长久恒定的价值观的濡养。有一位博客在自己的博文中写道:“在缅甸,所碰到的司机都是善良而诚信的,从这个侧面看出,这个国家的人们实在是质朴而实在的。他们的知足惜福,温和友善,很大程度是来自于他们的信仰”。

在今天的科学发展观下,中华需要什么样的文明?超级大国是否有个国教问题?或许,前贤都已经告诉我们,我们的国教是三教合一,以儒治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

【二】国学的范畴:谈谈中华大国学圈

妖魔化国学时代:诸子百家传统国学被小贩式叫卖

谈起国学,现时似乎成了像“生态”和“环保”一样泛滥的时髦词汇,也像羞花闭月、倾国

倾城的的绝世佳人,风气之先,凡是大学里教授国文、中医、管理的,不一而足,大家都想染指其间套近乎,不论其是否把国学改的面目全非、李代桃僵、不伦不类、张冠李戴、挂羊头卖狗肉,更有甚者,假以国学家之名实则招摇过市,开始像小贩一样叫卖“国学”,把国学沦为利欲熏心敛财之具。这是一个国学被妖魔化的时代,国学从神坛上走下神坛的媒介离不开神坛上的祭司,即那些有意、无意或者故意妖魔化国学的所谓教授与学者。因此,在此当下时代,让我们先明白什么是“国学”?

国学的原意

国学的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国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

港澳台华人及外国人眼中的“大中国学”

港澳台及海外华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学,已经囊括到五术六艺诸子百家,而当今学者们仍然闭门造车闭心锁命闭关锁国的不认可这一实际存在的社会现象。 “国学,从字面上顾名思义的理解,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 为证)即汉(Han Studies) ,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 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 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 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港澳台及海外华和外国人所指中国学和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眼下究其实已经大而扩之的囊括到中华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的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诸子百家亦国学

“国学“,更宽泛的解释即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与“汉学”。

现实中的国学教育实际已经五术六艺诸子百家化

从读经教育运动到大学和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现实中的国学教育实际已经五术六艺诸子百家化,不承认国学五术六艺诸子百家化就等于盲人摸象。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

大国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华国学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南柯舟)

五术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设了一架沟通的桥梁

“五术”则被今人疵垢为“迷信”之术。深究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南柯舟)

人文“大国学”论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陈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人文“大国学”论不排斥科学,应与现当

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状态,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

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大国学论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

有鉴于此,今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 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 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 )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 ),现代“华学” 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 )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 (China Studies ),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三】历史回顾:不堪回首

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文化运动兴起,遂有中西之学的分野,在大陆国内,国学与西学逐渐开始分流发展,所谓之“国学”,则兴起于20世纪初,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由于历次政治运动,都假政治斗争之需要而沦为派系斗争的工具,国学文化之深厚根基屡屡被扫荡涤除,国学曾因“破四旧”而遭全盘涂炭,所谓“除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至于如何“破”法,中央并没有明确说明。 当这股潮流迅速涌向全国后,各地红卫兵此效彼仿,日甚一日:他们冲击寺院道观、名胜古迹(包括山东曲阜的孔庙、孔林),捣毁道观神像寺庙佛像、牌坊石碑,查抄、焚烧藏书、名家字画,砸毁文物(海瑞墓、龙门石窟佛头、善本图书),有多少珍贵文物,被毁坏,丢弃,人人畏惧四旧,弃之如弃敝屐,惧之如惧妖孽,畏之如畏蛇蝎,那些文物不是在混乱中丢失,就是被抛弃、损毁。陈巨锁先生送给我的《隐堂文集》中有所叙述,明清字画被用来裱糊窗户是常有的事情,更久远的文物,比如宋明瓷器用来喂猫喂狗,在农家小院时有可见。笔者家中,就曾有古远字画被裱糊做嗮面的箔罗的历史。

据统计,北京1958年第一次文物中保存下来的6843处文物,竟有4922处被毁,其中大部分毁于1966年的八九月间。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竟然也遭到红卫兵抄家厄运。他后来痛苦的回忆道:“他们撕字画,砸古玩,还一面撕一面唾骂是‘封建主义的玩意儿’,最后是一声号令,把我曾祖、祖父和我父亲在清朝三代为官购置的书籍和字画,还有我自己保存的„„统统堆到院里付之一炬。更有甚者,名士徐文长、吴承恩、吴敬梓等人的故居都被毁坏,蒲松龄甚至被掘墓鞭尸。追晚昔不堪回首,看今朝文明再来,天地悬殊! 抚今追昔,那是多么可怕的噩梦啊!

从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究其缘由,乃是由于经济的兴旺所致。从社会发展规律来说,经济发展是文化进步的基础和源泉, 而文化又是经济发展与演变的动力和基础。

【四】现代国家制度下的舆论政策

国人为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轻文化重武斗”?而在如今又高歌“重和谐重文化而轻武斗”?这确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的需要,可以“轻文化重武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又可以“重和谐重文化而轻武斗”,在中国,似乎只要需要,舆论和政策只是工具,而从来没有形成一个恒定的国家文化宗教,以西方国家而论,大部分以基督教为国家文化宗教,有一个在其领土内占人民群众中大部分信仰比例的恒定的价值观,而我们

中国的国教是什么?道教?佛教?儒教?鄙人愚昧不才,未知其然。一个没有国教的民族,今天热国学,明天热西学,也难怪!中国该是以宪法的形式确立国教的时候了!没有国教的国家,是个愚民国家,没有国教的政府,是个愚民的政府!从五千年文化文明史来看,愚民政策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亡,秦皇时代坑书焚儒,也没有挡住揭竿而起的几个大泽乡匹夫,清代晚期闭关锁国的国策,更没有抵挡住八国的洋枪洋炮。坑书焚儒和闭关锁国,其目的乃是愚民而制,老子所谓“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当前兴起的“国学热”该降温退烧还是推波助澜?我认为,该自然而然的发展下去,而不是人为的推波助澜或者降温退烧。国学之发展,不是太热,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太冷。热的仅仅是各种各样的国学堂,国学院的所谓“大师”的演讲,而某些个“大师”,他们真的与当年的清华国学六大家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陈垣、顾颉刚可以比肩吗?他们的国学素养足以深厚到当国人的文化导师么?诚如墨子所言:“是名也,止于(限于)是实也。”(《墨子. 经说上》),美名不可虚得,它应该是崇高道德实践和立德修身的产物。播下的是良知的恩德,收获的是民心的颂扬。

易中天说,“我相信人民群众对祖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热爱,这种热情将是经久不衰的”;于丹说“中国的国学就应该是这样,不是火热,而是温暖,这种温暖是一种陪伴,随时想去感悟,它永远都忠诚地等在那里。我们多么希望,这种温暖经久不衰恒久陪伴!

【五】文化-科技-经济的关系

在当前经济危机面临的时候,面对国学热,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国学热是一种文化现象,虽然文化不等于科学,但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灵魂的经济,没有文化力支持的经济是不可能长期稳定地发展的经济。经济发展的背后是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的背后是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提升机,人才的背后则是文化的动力(文化力)。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当今时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而国学热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社会政治动因和经济动因,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下去。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有创新的经济需要有创新力的文化来推动!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我们历来的文化传承,“对读者只有灌输的价值而没有判断的选择,我们从小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是被强制灌输的,以至有某些文化意义上的“恋母文化情结”会不自主的影响我们以后对某些事物的判断,和欧美文化不同,选择,研究,判断,思考,自由,是欧美

文化的主流情结。东方文化大部分有灌输的成分在内,这与古代东方的帝王社会和孔教教育有关。以至于辞典中的有些词,也有了“泛蓝”现象,有了很多单一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个文化倾向,对民族整体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利的方面”。

让我们重读成中英教授在中国第二届文明论坛的发言《人文与科学的分解与结合》:当前“发展危机的涵义是:科学精神可以流于科学独尊主义,把一切纳入科学与技术之中,又把科学与技术纳入到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经济体系之中,从而对人文精神产生冷漠、拒斥,甚或压抑”。

那么,人文与科技融合的社会,不正是一个科学发展观下发展的和谐社会么?

【六】中国公民国学“热”的理性科学素养分析

中国的“某某热”,都是一窝蜂式的,就像街上流行红裙子,毫无章法可研,在国学热中,我们需要思考“为何热”?“如何热”?“怎样热”?“热什么”?我们不能是感冒了发高烧的“热”!我们该是长跑健将热身,发动机启动和运行中的“热”。我们要理性的“热”,科学的“热”,而不是抱住头扎猛子的“热”,五年前,一项由中科院等机构的权威专家完成的调研报告指出,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占1.98%,尽管与上世纪90年代的0.3%相比,有了一定增长,但仍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2000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重已达到了17%,一份有关中国科普现状的调查资料带来了不少震撼人心的数字——在中国,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在此情况之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当今国学热该怎样理性的、科学的热?

【七】历史文明与制造文明

怎样发展传统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也是值得骄傲的! 有人提出“以”经济人“为基础塑造”文化人”的理念,我认为这是文化的悲哀,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盛世“文”明不是商人所能操纵的,商人所操纵的文明是虚假文明,政治家所操纵的文明也是虚假文明。只有任历史的滤纱过滤后的文化文明,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当前全国各地兴起的拜祭文化和文化复古运动是否是国学的文化内涵?那些过往的历史文明是故意制造的偶像文明么?值得深思和研究。

【八】 国学与人本主义

日本兵库县立大学教授市川一夫提出“以人为本”是亚洲经济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振兴本土文化是振兴经济的基础,振兴传统文化是振兴本土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基础是人本,而人本的基础是文化,当前,在此经济疲软之际,发展文化是振兴疲软经济的基础,而反过来,经济繁荣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基础。

【九】国学与明心见性的治学理念

在当今后工业化时代,人们都处在物质文明的物化浮躁中,以人为本,就是要还人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人本的价值,人本,也可以理解为做人之本,为人之本,处事之本,百家之学、五术六艺,读书之道,学问之道,在求明心,在求放心,唯“明心见性”而已矣,就像大学中开章就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如何止于至善,是我们今天国学热中要探讨的问题,学习的问题,一人读经悟得至善二字而行之至善,中华十三亿人都止于至善,那么我们的国学,那真就是善莫大哉!幸甚至哉!(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夜深稿件)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