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轮复习学案

语文高考第一轮复习

必修五 学案

编写:张罗丹 审核: 班次: 姓名: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建筑的特征》《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2、默写篇目:《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陈情表》。

【现代文和诗歌部分】

一、掌握下列文学知识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小说节选部分的主人公——林冲。《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2、《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契诃夫,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凡卡》等,作品大多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沙皇的专制制度。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

3、《边城》:作者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作品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关爱,他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景画于一炉,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小说主人公——翠翠。

4、《咬文嚼字》: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5、《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钱钟书(1910—1998),文学史家、作家。著有文论《谈艺录》、《管锥编》、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

6、《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人。《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以时间为顺序,交错叙述魏、蜀、吴三国形成的历史,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它的实

质就是拥美德、反暴政。

7、《堂吉诃德》:作者塞万提斯,西班牙人。小说中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二、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词语注音:

迤逦 恁地 投奔 央浼 不省人事 酒馔 朔风 仓廒 傩送 天理昭然 怂恿 涎皮 角隅 莞尔 眷恋 休憩 锱铢必较 睇眄 踹水 耘耔 干涸 茕茕孑立 簪笏 岑寂 坳堂 拔擢 抟扶摇 窸窣 庇佑 轻鸢

三、解释下列词语:

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才高八斗: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锱铢必较: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碎琼乱玉: 比喻地上的雪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林冲]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尺牍: 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

【文言文部分】

一、《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辞的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兮”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于是风波未静 古义: 今义:乱子。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古义: 今义:常用于“交通、交友”。

3、尝从人事 古义:

今义:今指关于人员的录 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 今义:寻找、追寻。

5、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6、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生生所资

2、时矫首而遐观

3、恨晨光之熹微

4、审容膝之易安

5、眄庭柯以怡颜

6、悦亲戚之情话

7、乐琴书以消忧

8、或棹孤舟

9、会有四方之事

10、彭泽去家百里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皆口腹自役

2、复驾言兮蔫求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寻程氏丧于武昌

二、《滕王阁序》

王勃,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 “初唐四杰”。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俨骖騑于上路 2、云销雨霁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 时维九月 古义: 今义:维护、维持。

2. 俨骖騑于上路 古义: 今义:走上路程。

3. 穷.且益坚 古义: 今义:没有钱,穷困。

4. 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 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5. 盛筵难再 古义: 今义:又一次。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川泽纡其骇瞩

3、四美具,二难并

三、《逍遥游》

庄子,名周,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三餐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而后反 6、而御六气之辩.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众人匹之 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3.腹犹果然 古义: 今义:表示事实和所说或所料相符。

4.穷发之北 古义: 今义:头发。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

怒而飞 化而为鸟 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水浅而舟大也 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其 不知其几千里也 翱翔蓬蒿之间 其冀若垂天之云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奚以知其然也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若 其翼若垂天之云

惟兄嫂是依 觉今是而昨非

修 况修短随化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去以六月息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之二虫又何知?

5、奚以知其然也

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陈情表》

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选自南朝萧统编的《文选》,作者李密。

一、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3、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4、常在床蓐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至于成立 古义: 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2、九岁不行 古义: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3、则告诉不许 古义: 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

4、臣之辛苦 古义: 今义:身心劳苦。

5、至于成立 古义: 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躬亲抚养 2、则刘病日笃

3、夙遭闵凶 4、猥以微贱

5、愿陛下矜悯愚诚 6、无以终余年

7、保卒余年 8、谨拜表以闻.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0、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1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12、慈父见背

13、晚有儿息 14、除臣洗马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是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以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谨拜表以闻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矫首而遐观。

8、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光凝而暮山紫。

9、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11、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 。

1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