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整合

学校编号 10394

图书分类号.

学 每20111256

密 级

读違蹄|L大

全日制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硕士学位论文

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若干问题研究

——以数学、地理、思政、美术为例

Study on Problems about Teaching

High-school-history with Inter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Taking Mathematics, Geography, Ideological

Politics and Art as Examples

n厂於:v:德許粞丨? v.:、

培养方式:全曰制(双证)

学位类别:教育硕士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历史)

研究方向: 中学历灾教育

指导教师:祁晶翻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月 日

论文评阅人:

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6月1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学位授予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日期:2013年月 日

2013年 月

中文摘耍

中文摘要

当今社会需要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而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包罗万象

的综合性,且高中历史与数学等多门学科存在密切的联系。运用数学等学科知识进

行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是拓展高中生思维,提升其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需要;

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需要。这一教学方式和过程无疑有利于培养高中生

的综合素质。

本文基于高中历史学科特点、素质教育的要求及高中生的知识结构,结合笔者

的教学实践,就运用数学等四门学科知识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提升高中

历史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究,提出了本人对这一问题的浅显理解,并坚持理论联系实

际,运用了大量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论证分析,试图以此来说明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

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主体内容为:论述了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详论了

数学、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知识在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中的针对性运用:阐

明了对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若干认识。本文主要成果在于提出了 “高中

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这一新概念,并通过大量具有代表性的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

教学案例的具体运用,得出了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既非常必要又十分可行

的结论。

关键词:办中历史教予,综合,跨学科泫透

Abstract

Abstract

Today's society demands people with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high quality, whil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subject of history is its comprehensive covering

and containing of everything.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among the subject of history in high

schools and other subjects such as mathematics. It is a necessity to combine mathematics

and other subjects with the knowledge of history when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In that way,

students can expand their thinking way and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more

able to use their ability comprehensively. Such a teaching mode and process will

undoubtedly benefit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of history in high school,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bout how to use lour subjects including mathematics to implement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history and enhance its teaching effect in high schools. Combining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using 】ots of typical teaching cases, the author proposes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oblem and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history in high

school through the way of inter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it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eaching history in high school with inter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Then, it

gives more details on the pertinence using of mathematics, geography, politics and art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Lastly, the paper clarifies some

understanding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story-teaching with inter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put forward the new

conception—"History-teaching with inter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in high school H.

Through lots of typical cases using this teaching way, the paper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eaching high school-history with inter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feasible.

Key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teaching,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Hnary penetration

ill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促进高中生综合运

用知识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竖持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

面探究了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归纳借鉴国

内外关于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理论研究,阐明了“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

的内涵,并通过大量代表性的典型案列来探讨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途径和意义。通

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究,论证了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

性,及实施这一教学方式对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本文主体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这部分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选题的创新点。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及实践成果,并进行相应的归纳总

结,提取其中对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

果,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将通过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来说明

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实际效果,以此来进一步的论证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

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对策。以此为实施高中历

史跨学科渗透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这就是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所在。

第一章:对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进行了理论探究。首先定义了 “高中

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含义;接着,从哲学、社会发展、素质教育及学科发展四

方面论述了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并进一步通过数学、地理、思政、美术四

门学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相关运用予以论证;最后,通过与高中历史联系相对紧

密的数学、地理、思政和美术四门学科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来例证实施这一教学方

式的可行性。

第二章: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的途径及作用。本章分为四节,

第一节就运用数学方法换算历史纪年进行了阐述,并以公元纪年换算成世纪这一高

中出现频率高的知识点为例予以具体说明。第二节就运用数学统计表格使历史事件

定量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数据制成统计表格,以使历史

结论更加的客观,具有说服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第三节通过两个教学案

例说明了如何采用简单数学运算以化解抽象历史难题。第四节通过构建历史数据统

计图论证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结论。

第三章:论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地理知识的运用途径及意义。第一节依据

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册》等相关资料,并收集整理高中历史人民版、

人教版、岳麓版三个版本教科书中出现的与今天不同的地名,通过整理和分析,阐

述了该如何把握古今地名变化及范围以强化历史空间观念。第二节通过展示中国历

史上主要中原汉族王朝陆地疆域面积统计表,区别了 “汉族中原王朝”和“中国”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两个不同的概念。以此来说明掌握中国疆域内涵对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情怀的

重要性。第三节通过展示秦、西汉、东汉、唐、北宋、元、明、清的地理政区地图

并观察其演化规律,重点论述了演化过程中中央政府如何调控“管理层次和管理幅

度”这一核心知识点,以此来探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讲解了这一教学的重

难点。第四节重点引用了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聚两理论来解释

高中经济史相关重要知识点。第五节运用了高中生熟悉的自然地理相关知识讲解了

一些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和现象,以此来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第四章: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进行了探索。因为历史是一

门思想性和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高中思想政治相关

理论进行跨学科渗透教学,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

就怎样运用高中生熟悉的哲学理论探究历史发展规律进行了阐述。第二节通过整合

高中历史教材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相关内容,阐明了如何寻找高中历史与思想政

治的最佳契合处进行跨学科渗透教学。第三节说明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政知

识应注意的两个主要问题:善于利用两门学科不同的特色來突出历史教学主题,科

学合理的安排这两门学科的教学进度。

第五章:着重探究了美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第一节论述了美

术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培养高中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

因为历史强调还原真实,用事实、史料说话。历史实物和文献是史料的主体。有些

芙术作品本身就是珍贵的原始史料。第二节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论述了怎样应用

美术知识,培养高中生突破思维定式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三节通过比较拉斐尔的

杰作《西斯廷圣母》与《中世纪圣母画》,说明了运用美术知识可提升高中生比较分

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第四节以书画字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为例,说明了运用美术

知识进行辅助教学,可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第五节讲述了如何妙用一些生动形

象的历史漫画以激活学习氛围。

第六章:依据前文的理论和实践探究,归纳总结出了对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

学的若干认识。首先,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凸显了历史的综合性;其次,高中

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应遵循凸显主题、适度运用,寻找可契合点的原则。最后论述

了现阶段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七部分: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究,得出了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

透教学既非常必要又十分可行的结论,而且这一教学方式可以提升高中生综合运用

知识的能力,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论文在探究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

教学的过程中,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整合、分析了数学、地理、思政、美术与高中

历史学科可交叉、渗透的点和面,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

具体的应用;并通过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予以论证。

0录

目录

巾 I

Abstract Ill

中文文摘

S 录 vii

绪论

-1- V

第一章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理论探究

-5-

第一节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含义

-5-

第二节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必要性

-5-

第三节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可行性

-7-

第二章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的途径及作用

-9-

第一节运用数学方法换算历史纪年以强化时间观念

-9-

第二节运用数学统计表格使历史事件定量化

-10-

第三节采用简单数学运算以化解抽象历史难题

-12-

第四节构建历史数据统计图以论证重大历史事件的结论

-13 -

第三章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地理知识的运用

-17-

第一节把握古今地名变化及范围以强化历史空间观念

,,....-17-

第二节掌握中国疆域内涵以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情怀 1...- 18-

第三节理清历代王朝政区图的演化以探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9-

第四节工业地域理论对高中经济史相关重要知识点的解释

-24 -

第五节引用自然地理相关理论以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25-

第四章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运用

-29-

第一节运用哲学理论探究历史发展规律

-29-

第二节寻找高中历史与思想政治的最佳契合处

-30-

第三节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政知识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31 -

第五章美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33-

第一节能够培养高中生论从史出及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

-33 -

第二节培养高中生突破思维定式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5 -

第三节能够提升高中生比较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6-

VI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节增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37-

第五节妙用漫画以激活学习氛围

-37-

第六章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若干认识

-41-

第一节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凸显了历史的综合性

-41-

第二节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41-

第三节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相关对策

-42-

结论

-47-

-45-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51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53 -

致谢

-55-

VIII

绪论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

有何理论根据,是否有这个必要,是否可行?以及如何进行具体的运用。本文将

分析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沿革、含义及已有的具体运用,并从跨学科渗透

的角度研究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根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

策,且通过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来说明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实际效果,以

此来进一步的论证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必要性。由于目前对历史学科

的跨学科研究及运用主要集中在学术科研方面,而且不同学者的分析视角存在差

异。本文将整合已有的理论及实践成果,并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提取其中对实

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以探究创

新,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对策。

在理论方面,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理论进行梳理、提炼,

进而归纳总结出适合“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科学定义,本文从哲学方面、

社会发展、素质教育及学科层面等角度来说明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紧

迫性和必要性,从而为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在实

际运用方面,本文探讨了数学、地理、思政及美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以此为实施这一方式的教学提供具体的实践参考,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进

而提升高中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相关理论较多,现就其中一些与本文联系紧

密的典型理论进行叙述。如康德认为:“地理乃历史之基础”、“地理是静止的历

史,历史是变动的地理”,洛克指出:“地理与历史之关系,一如肉体之精神”。“

强调了历史与地理之间的密切联系。关于跨学科渗透教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就出现过“一般”教育运动,主张打破文科各学科割据,多 新课。在两次

世界大战期间,教育界就跨学科和整合思想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

进行了一些实验性改革。^可见此时己经主张突破学科单向的封闭教学模式。1968

年欧洲教育界爆发了反对传统教育的思潮,反对教育的约束,随后则是完全反对

旧式学校科目设置。在这一背景下,“跨学科” 一词在教育界广为流传,许多中

小学都认真地探讨学校课程编制中如何体现“跨学科原则”,即如何打破传统惯

①梁/3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A].梁/3超.饮冰室合棄?饮冰室文集之|-[M].北京:中华书局,1989,108

②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12

-1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级学校的教学活动而实施跨学科课程。法国(1977-1979)

小学课程合并了所有教学活动。?“跨学科” 一词的广为流传及跨学科课程的实

施说明了跨学科渗透教学是大势所趋。西班牙中小学基本教育课程中的“社会及

自然科学”是通过将传统科目如历史、地理和公民学等同“以新面貌出现的经济

学、社会学、政治和人类学”相结合而实现的。?此外,匈牙利和泰国也在中小

学阶段实行了类似于“跨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和“合科教学”。由此可

见,国外关于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主要侧重于课程设置方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过程中,美国的学者认为,要在历史内容中整合地理,应

特别关注地理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地理教育指南》中提出的五个地理核心概念:

定位(location):在地表所处的位置;区域(place):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区域内的关

系;运动(movement):区域间的关系;地区(region):他们是如何形成和变化

的。?进一步论述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地理知识。

(二)国内关于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研究现状

我国最早关注跨学科历史教育的人物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他认为:“地

理与历史,最有密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最当留意也”。?其论述了历史学科与地理

学科的紧密关系。同样,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运用地理知识进行高中历史跨

学科渗透教学能够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他建议为中学生编写两本“读史图像”

和“读史地图”书,用于改变枯燥的历史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多样性。?可见,

其论述直接触及到了中学历史教学层面。聂幼犁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文中

提到:“新史学不满足于传统史学的方法与手段,大量借鉴了地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人类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历史学正向综合的“大历史”

迈进。⑥台湾学者游家政就更直接论及到了跨学科教学的课程方面,他认为,课

程统整也像人体的组织结构,将各种器官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具有思考与行动的

人。?也就是说,在实施跨学科渗透教学时,不可忽略课程这一主体。在高中历

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研究方面,我国跨学科教育著名学者刘仲林在《跨学科教育

论》中论及到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中小学的课程门类较多,但各门课之间

①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12-313

②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12-313

③ Patrick, John J. Geography in History :A Necessary Connection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n (ERIC

digest), Bloomington IN : ERIC Clearninghouse for Social Studies/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1993

④梁启超.中国史叙论[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9,4-5

⑤王世光.知识体系的追寻一综合文科教科书史地综合问题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06期

⑥聂幼楚.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8

⑦游家政.课程革新[M].台北:师大书院有限公司,2002,173

-2-

绪论

缺乏有机联系,缺乏跨学科因素,知识没有显示其整体性。?上述两位著名学者

都论述了我国现阶段在跨学科渗透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王世光认为必须从现存课程体制出发,选择适合课程结构的

教科书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史地知识。②于友西在《中学历史教学法》中提

出:“在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类型,其中关联式,就是在

原有学科课程的体系下,尽可能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使历史学科的内容能

够放在更广阔的基础上。” ?根据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关联式

跨学科渗透教学具有可适用性和推广性。

三、选题创新点

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所创新。理论方面,主要通过借鉴“跨学科”

及“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内涵,提出了 “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这一新概念。

实践方面,依据高中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其熟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整

合、分析了数学、地理、思想政治及美术知识与高中历史学科可交叉和渗透的点、

面,以利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正迁移;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大量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究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对这四门学科知、进行

跨学科具体运用,从而提升高中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①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138

②玉世光.知识体系的追寻一综合文科教科书史地综合问题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06期

③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0-41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第一章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理论探究

第一章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理论探究

第一节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含义

为了给“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下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首先应对“跨

学科”的内涵有透彻的理解,“跨学科” 一词的英语为Interdisciplinary。它

是在discipline (学科、训练)的形容词disciplinary基础上加前缀inter (在---

„中,跨介)构成的。《中华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对Interdisciplinary

一词的解释为:“涉及两种以上训练的;涉及两门以上学科的。” ?说明了 “跨学

科”这一含义涉及的学科面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本文还借鉴了 “跨学科

研究”的含义,那么何为“跨学科研究”呢?就其根本而言,是指跨越学科之间

传统界域的科学研究。由于跨学科研究必然要涉及两门以上的学科,而不同学科

跨越学科之间的传统界域后,则不可避免要发生相互交叉,因此,有的学者又将其

称为交叉学科研究。②归纳借鉴上述理论,所谓的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是

指区别于高中历史学科实施单一领域的封闭教学模式,代之以高中历史学科这一

特定领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从多个不同的角度

进行高中历史教学。

第二节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必要性

从哲学方面看,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其相关的事物存在一

定程度的联系,且这一联系在事物整个发展过程之中都存在。因此,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学科都不可能以封闭、孤立的状态存在,特别是历史学科定与

其它相关学科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正是因为存在这种联系,也就决定了我们在

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去思考、分析历史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个信息化、知识化日益深入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

知识的交叉融合也日益紧密。当今社会强调协同创新,很显然,把握信息、知识

间的交叉融合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和途径;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符合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需要,而高

素质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致广大才能尽精

微。高中阶段正是实施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阶段,历史本身的广博性对于提高人

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说明了高中历史实施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必要

性,而这一教学方式无疑会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学科层面来看,其发展过程验证了 “综合——分科——综合”的否定之否

定的规律,现今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方兴未艾,这一现象有力地说明了学科发

①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276

②赵建群.^4代史学与跨学科研究[J].江海学刊,1998年06期

-5-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由严格的分科走向综合是大势所趋,而且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提高全民族素

质的任务决定了历史教育的广泛性,全社会的成员都是历史教育的对象;这也决

定了历史教育实施的多途径性和历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复杂性。0故

在高中实施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正是顺应这一潮流,而且历史学科本身的高包含

性、一体性更决定了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客观必要性。下面以与高中历史

联系相对紧密的数学、地理、思政和美术四门学科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为例来更

具体的论证这一必要性。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②其实,在

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相关数学理论和方法,可以获取更加准确、客观、有

效的历史知识。历史上有些定性的事件及知识往往使人难以较快的理解和接受,

而通过量化的途径来说明定性的问题,就会更加的直观、形象且更有论证力,而

数学本身就可以使很多知识量化。如2012年福建省历史高考第38题材料三:1952

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m,

m【

-j

`

_ `

1

I

.

_

.-.......... `

这幅曲线图非常直观、准确科学的反映了中国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

总值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当其应用了数学才可称作科学。”

因此,合理运用相关的数学理论,能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地理空间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时间、空间及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事

件的三个必备的因素。中国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讲法,也说明了学习历史离

不开地理的运用。如在高中历史课本中讲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使中日两国矛

盾升级到主要矛盾,何谓“华北事变” ?它是“七七”事变前F1本帝国主义为侵

吞华北而制造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③华北事变使中日两国矛盾升级到主要矛盾

的原因何在?为了更好的讲透这个知识点,可从地理区位的角度向学生阐明华北

这一区域对中国的重要性。行政区划上的华北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天津市、北京

市等5个省级行政单位。可见此地区是中国的咽喉要地,对中国的存亡具有重要

而又深远的影响。因此,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历史的有用工具。

历史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包罗万象,如何通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把握

历史的内在规律?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而政治正是可用来全面深入分析历

史表象的重要工具,我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要用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①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③中央梓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样案馆,fi林将社会科学院合编.华北事变[M].北京:中华书周,2000, 1

-6-

第一章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理论探究

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且高考历史命题往往与政治热点问题相联系。在高中历

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很有必要,这不仅能 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其从

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还能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

是因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

验相联系,完全为学生不了解的课题,很难使他们感兴趣。②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培养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在高中

历史教学中运用美术知识能够达到这一效果。何谓美术呢?美术(art)亦称造

型艺术,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几大类。美术的基本特点是运用一定的物质

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而一些美术作品本身就是珍

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它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展现鲜活的历史。在

历史教学中运用美术知识,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心理学家的

研究结论: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在配合思维的状态中都具

有吸收知识的功能,但视觉高占83%,听觉可占11%。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如能使视觉、听觉等结合起来并用,则可以获得非常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

历史教学中运用美术这一视觉艺术既有心理学依据又符合教学规律,无疑能够提

高教学效果。

第三节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可行性

由于历史包含过去一切事件及其发展过程,故其本身就具有极大地包容性和 f

可交叉性,且数学、地理、思政及美术知识与高中历史确实存在可交叉渗透的点

和面,因此实施高中历史实施跨学科渗透教学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下面以与高中

历史联系相对紧密的数学、地理、思政和美术四门学科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为例

来更具体的论证这一可行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需运用的数学知识,其实比较简单,有些还是小学数学

知识。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也出现了一些数学统计图、表,且在历史高考题中

出现了不少需要运用数学知识的试题,以此来考察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

息的能力。其中有些甚至就是单纯的数学换算知识,如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综

关于历史的第13题考察了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之争属于公元前

几世纪的何阶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需运用的地理知识,高中地理基本上都会涉及到。且现

在高考实行历史、地理、思政三门学科综合,一些高考文综真题对这三科相关知

识进行了相互渗透、整合,毋庸置疑,地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如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关于历史的第17题:全面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

主力从集结地赶赴华北战场与友军协同作战,途中需要经过哪些区域?选项涉及

①张燕.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 03期

②吴智阔.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论略[J].教学纵横,2005,12期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④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增订本)[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个区域地点,分别是有华北、黄河、陳海线、大别山及长江,要做对这道题,

首先要知道八路军主力是在以陕西延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其次要清楚5个区域

地点的具体位置,故答案显然是东渡黄河。所以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

地理空间知识,将无从下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是否可行呢?首先,高中历史课标强调

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高中历史和思想政治两门

学科的关联性,从政治视角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无疑既合理又可行;其次,高

中历史和思想政治这两门学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可契合的点、面较多;再次,

一些高考文科综合真题中出现了史政结合的现象,这也充分论证了在高中历史教

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可行性,如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I )第40题

有关“金迁都燕京”,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山东卷)第29题关于“中国近现

代工业发展的历史”等题;最后,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运用高中生熟悉的

思想政治知识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促进知识的正

迁移。

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把握了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具有一定的审美

能力。而且在高中年龄段,高中生对美术普遍抱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根据笔者在

高中实习的经验,在历史课堂中引用美术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广受

学生欢迎。况且,高考历史题也注重对相关美术作品运用,所以美术在高中历史

教学中运用具有可行性,如2008年山东高考基本能力测试历史第57题考察了唐

代的步辇图:

(上图来源于``莱尔书_艺术M”: hi: ID: //'hzl3. lei 11. coiri/bi^ news. asp?newsi''1^9319)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唐代的美术作品——中国人物画是否把握,其实这是一幅

珍贵的展现西藏和中原汉族王朝友好交流的忠实史料图,同时又有很高的美学价

值。通过此题的考察,也起到了引导高中生去了解中国美术精品,理解中国传统

文化精髓,提升审美观及人文素养的作用。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iJ.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肓出版社,2003,2

-8-

第二章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的途径及作用

第二章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的途径及作用

第一节运用数学方法换算历史纪年以强化时间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时间观念极为关键,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时

间及其所处时间点的历史背景。而涉及历史时间的纪年换算是必须掌握的知识

点,现以公元纪年换算成世纪这一高中出现频率高的知识点为例予以说明。此种

换算只要运用初中水平的知识即可。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还没

有把握好这一知识点,而这一知识点却是高考考察的范围。如福建省2009年高

考文科综合关于历史的第13题,此题考察了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

汉之争属于公元前几世纪的何阶段?其实只要运用数学坐标轴就可以很好的解

决这一问题,请看下图:

(公冗??讀纪早期)!公元前2^

0 W /5)

-299 -199 y -100

100 199、250,

^^ /-V -irf I mf i

^ ^ ?`

公兀前丨做纪

"“-250_/[-200 S

^~jV^O 299 公元 2013 年 >

广! 乂 [I j ^

世g晚期

广

\ / Z \ \公元广

□&

\

/

/ 公元 in 年-? 公元 \

」 I 1年只相差I年 J

通过上图,可以直观的看到: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属于公前三世纪

晚期。在此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公元纪年没有零年,且公元前后一世纪都只有

99年,其它每个世纪都有100年;在坐标轴上距当今纪年越近,时间越晚,这

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02年为公元前3世纪晚期,而公元202年为公元3世纪早期,

同理,公元前198年为公元2世纪早期,而公元198年为2世纪晚期。此外,计

算公元前距公元后之间的年数应把公元前年数加上公元后年数再减1,因为公元

没有0年,如公元前1年距公元1年只有一年的时间,这也在坐标轴上所体现。

此外,公元纪年与中华民国纪年、与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都可以运用数学方

法进行换算。掌握了有关历史公元纪年的换算,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利用时间这

一工具进行历史的学习。在学习民国史的过程中,很多相关史料,如纸币、报刊

及邮票等都是民国纪年,如果掌握了这一换算,就能够使现在都已统一使用且习

惯了公元纪年的高中生更好的获取历史信息。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运用数学统计表格使历史事件定量化

运用数学统计表格可以把定性历史事件定量化,从而可以使历史结论更加

的客观,具有说服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案例一:如高中历史课本中讲自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到《辛丑条

约》的签订,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这只是定性的说法,如

果通过条约内容的相关数据进行论证,就更有说服力,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下面

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主要条约内容的数据统计:

表:1840年一 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相关数据统计

发动

▲、讀 割地

开放通商其它主要

国家时间(年)面积(平赔款数目口岸个数条款内容

名称个数 主要条约方公里)

鸦片 1 1840-1842 《南京条 78.40 2100万 5 协定关税

战争

m

第二次

《天津条

外国商船

鸦片 2 1856-1860 约》、《北京 150万 共1400 11 可在长江

战争

条约》、《瑷

万两白银

各口岸往

珲条约》

*

中日 允许日本

甲午 1 1894-1895 《马关条 5.77万 2亿两白4(延伸到在中国的

战争

约》

银 内地) 通商口岸

设立工厂

准许各国

八国

《辛丑条

本息合计

派兵驻扎

联军 8 1900-1901 约》

无 9.8亿两 无 北京到山

侵华

白银

海关铁路

沿线要地

(相关数据来源于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赔不断增多,开缚不断扩展深入,割

地数量之巨大,中国丧失的主权不断增多,条约的危害性不断加重,中国一步步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案例二:高中经济史课本在讲到我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一知识点时,

其结论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但教材并没用具有针对

性的相芳统计数据予以说明,我们可以用以下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10-

第二章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的途径及作用

中国近代商办企业所在地分布统计表(1869-1894年)

地上广厦宁福天香北油基佛潮南唐慈杭重太

点海__州门波州津港京头隆山阳海山溪州庆原

17 [1**********]11 1121

目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沿 只有3

海 家分布

与 在内

共有44家企业分布在沿海地区,占企业总数的93.6%。

地,占

地 企业总

对 数的

照 6.4%。

总计共47家企业

^

(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年一1894年下册》第1617-16191K)

从表格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沿海,还可从表格中了

解到近代民族企业的分布与国外资本主义的侵略息息相关,与通商口岸的开放密

切相连,这也可以解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与发展。

案例三:在涉及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经济结构问题时,课本的结论是

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发展的重心集中在轻工业,没有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

系。运用相关统计表格予以说明,可以进行有力的解释,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

印象,请看以下统计表:

表:ipf戈中国所设民用重工业分布结构统计表(1840-1927,)

轻重工业结构 企业数

所占比率 资本额(千元) 所占比率

轻工业

^

68. 1%

429423

63. 5%

重工业

m

12. 0%

134955

20. 0%

其它

4^

19. 9%

111549

16. 5%

合计

3200

100%

675927

100%

(资料来源于杜恂诚主编《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第109页)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很直观的看到近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集中于轻工

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综合以上两案例,可见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地域和工

业结构方面都极为不平衡。

-11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采用简单数学运算以化解抽象历史难题

因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把经过简化、浓缩的知识向学生传播,使学生寻求到掌

握知识的捷径的过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些看似复杂的历史问

题,如运用简单的数学运算即可化解,可提升高中生化繁为简的能力,激发其学

习历史的兴趣。

案列一:美国闻名世界的《1787年宪法》解决了当时美国所面临的诸多难

题,为美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掌握这部宪法的内容极其重要,但高

中生对其中一知识点存在疑问:南方的奴隶制度在这部宪法中并没有被废除,却

采用折合五位黑人为三个人来统计南部诸州的总人口,虽然这一宪法被烙上了种

族歧视的劣迹,但为何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南部与北部之间的矛盾呢?这是因为美

国当时的南北部经济结构差异较大,南方是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但北方工商业较

发达,需要大量的奴隶,故当时如要废除奴隶制度,肯定会触及南方种植园奴隶

主的利益,即使后来的林肯废除了奴隶制度,还是导致了南北战争,美国几近分

裂。但如果不折合五位黑人为三个人来统计南部诸州的总人口,就相当于南方拥

有大量奴隶的种植园奴隶主丧失了大量的选票,也就等同于失去了很多权利。那

么,通过折合五位黑人为三个人来统计南部诸州的人口总数,对南部的种植园奴

隶主有何好处呢?请看以下举例:假设当时美国北方有600万成年白人,南部有

100万成年白人,500万成年黑人,共计600万成年人。假如进行选举,分以下

两种情况:

方案一:

北方拥有选票:600万张

五个黑人折合三个白人—

南方拥有选票:100万张+300万张(500万折算后)=400万张

方案二 :

“北方拥有选票:600万张

不折合—

南方拥有选票:100万张

方案一相对于方案二多出了 300万张选票,这为数不少源自黑奴的选票,无

①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10

?12-

第二章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的途径及作用

疑是南方奴隶主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可见,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就可以很直

观的讲明这一抽象的历史疑难问题。

案列二:众所皆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即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其结果是生产的相对过

剩。高中生对于这一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但只要引用简单的数学方法,举一个

简单的例子就能阐明这一矛盾。所谓生产的社会化就是指社会生产需要协调有

序,但因为资本家私人掌握着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资本家为实现各自的最大利

润,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序,其结果是生产相对过剩,爆发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举例如下:假设某一城市对牛奶的市场需求是100吨,这一城市有

100家资本主义企业都有能力生产100吨牛奶,资本家为了实现自身的最大利润,

都想生产100吨牛奶,最后就会导致以下后果:

市场需求牛奶量:100吨

最终牛奶产品:100吨X 100=10000吨

超过市场需求:10000吨一 100吨=9900吨

9900吨就是所谓的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为了保持价格的稳定,获取长

远的经济效益,会把9900吨牛奶倒掉,这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机期间,

资本家把牛奶、玉米等产品销毁的原因所在。

第四节构建历史数据统计图以论证重大历史事件的结论

一些历史数据统计图,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但却能给读者较为直观的传

递历史有效信息,下面是2012年福建省质检高三文综试题中的历史第38题材料

2:下图反映的西欧经济扩张展现出了哪些特点?

卜0?一暴零顏|

V

;

德国 j

\ `

...

;

I

^

图14 1850 ~ 1913年的西欧对外投资

根据箭头粗细所分别代表的9000 (百万美元)、6000 (百万美元)、3000 (百

万美元),箭头代表的国家,及箭头的起点和方向,还有图注“1850—1913年的

西欧对外投资”有效信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获取以下历史知识:西欧经济扩

张以输出资本为主;英、法和德是输出资本的主要国家;投资重心为欧美且覆盖

了世界其它州;最终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因此,基于一些有效的历

史数据所作的统计图能非常有效的传递相关历史信息。笔者基于一些历史数据,

作了几个典型的统计图,用来分析、论证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及其结论。

-13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案列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高中经济史的重难点,其过程艰辛曲折,

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势力的三重压榨,

在夹缝中生存。在这三大阻力之中,为什么说帝国主义的危害性巨大呢?我们知

道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美欧帝国主义陷入欧战,对中国的经济入侵有所放松,

中国的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通过数据

统计图可更有力的说明上述结论:

1912-1927年中国历年所设民用工矿企业资本额指数图(1912年=100)

`1-.^

700. 0 卜 .~“—^— - A - -

= □

Q Q , ` i I_ J_」 i ! i__,1 i

^ ^ it

年 csic^fLo^c 卜"Coa^o — cNjco 广 Lc ①

zi I : r „"` 1

— — ? — — — — ICN]CS)CMCMCMCN3CN]CNI

?p- (T5CJ^O^O^CTJO^CJ:Cn(J:0^(J>0^(7iO^O^O^

I I _

, — ? □ I i t H F 、 p

r I □ *,丨 4 ,□ *

(数据来源丁?杜拘诚所著《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第107页)

依上图,1912-1927年中国历年所设民用工矿企业资本额指数在1914年到

1922年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且在1915年,1918年,1921年出现了三个高

峰期,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为1914年到1918年,战后影响还延续到了

1922年。但也可从图中了解到,在一战前及1922年后,中国资本主义都还是有

所发展,只是相对缓慢而已。

案例二:起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特别是造成

了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请看以下结构图:

全围重丁Mk结构阁(1952年-1965年)

70 _

is ! —

40

广— —_ 轻丁业rV比

30 :`" . -*?— ^ -、``—

20 警 藝

10 —:□务-重了□业占:比

—:—^-

Q I L I

? ..

□?□

u'

□'□

? .?

“《

` . ?

?

f S I Is B S I f 8 s fill

□ 0?

3;

0? uj OV OJ

Oi o

(相关数据来源十闲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1?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38页)

依上图,清晰反映了轻工业所□比例首次被重工业在1958年超过,而且在

-14 -

第二章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的途径及作用

1960年相差最大,之后趋向平衡,这是因为在1960年冬,中共中央 始纠正农

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开始实施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

针,?数据显示到1965年轻工业所占比重略超过重工业,这也论证了高中历史课

本上所说的:“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结论。

案例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过程中,有一

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那就是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这在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新时期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在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国内外严峻的形势

下,邓小平通过南方讲话,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人民的一系列重大疑难问题,把

改革 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下面两幅图可以直观的论证这一谈话的重要性:

1978^^—1998年全1?国内生产总旨数图(1952年-100)

3000.0

2500.0

9,.°

T - ` 一“国内生产总傲iit

1500.0

―一

-

`

1000. 0

-T`„□—

500. 0

Q Q

, i', i__A___i?, 1 , .1__Ii> ,,,本,n卒-..ir ,,'f,I

□lllllllilll

(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4页)

197阵-199阵全国进出口纖酬

1 30000. 0 --- --

25000. 0

20000.0

15000. 0 . - ^ jSdlO总纖

誦.0

5000. 0 - - ` ?-

0 Q I ? I □ 'I _ 」...1 」f ....../ ?-」

u) , u. CJJ ^

(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60页)

依1978年-199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在1992年之前的1988年、

1989年和1990年经济发展几近停滞状态,但1992年之后,有了持续迅速的提

升,同样依1978年-1998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图,在1992年之前的1986年-1990

年连续的四年中,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非常缓慢,但从1992年之后到1997

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可见,南巡谈话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国民经济发展有着

①朱汉国,马世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9

-15-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深远而又重大的影响。

案列四: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到1998年这段时期内,国家的经

济战略布局及其之后的应对措施,下面三幅统计图能够给予充分的论证说明:

1978年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图

□: 20.63% )

n广 43.69% )

、 ^、- ^ 7

广

>

.□!;-二.” 一、 _黑龙江等东北3省所占百分比

、;j 口河南等中部6省所占百分比

? ` / \

口西藏等西部12省所占百分比

` -A `

C 14.03% >

1990年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占I:匕图

C 20.42? >

、45.71% ,>

'--k /Z

Z I 口广东等东部10省所占百分I

Z

V

睡黑龙江等东北3省所占

yA \

\v

/ 口胃南等中部6省所占百分

a g藏等西部12省所占百分

t 一二 n 1。,——A 广—或,

1 2. U 1 /o

1998年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图

( 17.69% ) _____

、、 -、51.14? :)

严;、 ` ^ '、□ 口 东等东部10省所占百分

^ /

\

_黑龙江等东北3省所占百

f

1

分比

□?□□— jA ;

口 南等中部6省所占百分

\

口西藏等西部12省所占百分

\ jfj-^― 1

9一 9 9%

一乂

(以上三幅图相关数据来源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

编》第114页)

依1978年、1990年及1998年三幅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图,可以知道:

以广东为首的东部沿海10省其总体占比不断加大,但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3省、

以河南为首的中部6省及以西藏为代表的西部12省三大区域占比总体上在不断

缩小,这表明了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1998年期间我国东部沿海十省与其它三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这就是为什么中共中央先后于2000年1月、

2003年10月和2004年3月作出了西部大 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

起和的重大战略决策。

-16-

第三章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地理知识的运用

第三章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地理知识的运用

第一节把握古今地名变化及范围以强化历史空间观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地名,特别是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地名一定要

讲明白,而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古今地名的对照是一重难点。依据谭其骧主编的《简

明中国历史地图册》等相关资料,现收集、整理高中历史人民版、人教版、岳麓

版三个版本教科书中出现的与今天不同的,并且书中没有标注的地名如下:

教材版本 M

古地名

现地名及主体范围

§

人民版必修1 8

秦朝“岭南地区”

广东、广西及海南三省

人民版必修1 25 《马关条约》中的“沙市”

荆州市中心区域

人民版必修1 37

察哈尔省

1952撤省,原辖区归属山西、河北

2省,内蒙古5治区以及北京市。

人民版必修1 33

直隶

今天津、北京两河北省大部区

域和山东、河南的小部。

人民版必修1 64

北平

北京

人民版必修2 17

北宋益州

成都市

版必修2 I 21 I

波斯

伊朗 -

需要解释的地名:

.

教材版本

ra

^

所含区域

人民版必修1 16

四川行宵

今四川大部

人民版必修1 16

江西行哲

今江西大部及广东大部

人民版必修1

+,,

辖境在今麵、泰境内有

16

云南彳j?省

所扩展

人K版必修1 87

印度支那

中南半岛区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i〖民以柏林墙为界的德国西

岳麓版必修1

121

主共和国

东两部分

lit„

」__

处于中国湖北、河南、

人教版必修1

79

大别山

安徽二符接壤地带。

以上知识点的整理,可化解高中生对一些地名的疑惑,可提升其历史空间思

维。因高中历史课本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都涉及到了俄罗斯,但俄罗斯在不同的

时期,其称谓及其内涵有较大的区别,现整理如下:1546年-1917年2月前:沙

俄一1918年一1922年:苏俄一1922年-1991年:苏联一1991年之后:俄罗斯联

-1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邦。其中沙俄是一个封建王国,而苏俄是社会主义国家,两者的领土范围大致相

当于今天的俄罗斯联邦,苏联包括以俄罗斯联邦为主体的一系列加盟的社会主义

国家,如今的俄罗斯联邦是在苏联瓦解后新成立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公元230年,吴国国主

孙权派卫温到夷州(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 发经营的始端。为了让

学生更好的了解台湾的历史,非常有必要把台湾地名(依据谭其藤主编的《简明

中国历史地图册》相关内容进行整理)从古至今的变化进行梳理:东汉至魏晋南

北朝:夷州一隋朝至南宋:流求一元:琉球明:小琉球及后期的东番一清朝:

台湾府及1885年建立台湾行省。

第二节掌握中国疆域内涵以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爱国心非常重要。既然爱国,那首先必须

明白历史时期中国的疆域,比如说当前钓鱼岛这一热点问题,更加警示教师培养

学生正确的中国疆域概念义不容辞。在历史长河中,由于中原王朝特别是汉族中

原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大多领域遥遥领先于周边少数民族,故成

为初高中历史教材讲述的重点,而且有些著作宣传岳飞、文天祥为民族英雄,这

样初高中生很容易误认为汉族中原王朝就是中国。高中历史教师如果不理清这一

历史地理概念,向学生讲透这一知识点,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怎样确定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范围呢?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如果把中原

王朝等同于中国,将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呢?

表:y国历史上宇要中原汉王朝陆地-域面积统表(万平公里)

王朝 西汉 东汉 西晋隋

唐 北宋

面积 568

492

416

416 1076 264

468

节选自宋岩:《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的疆域面积估算》,《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3期

如果把北宋王朝等同于中国,那就会得出中国陆地疆域面积只有264万平方

公里的荒谬结论。在教学中,应告知学生:与北宋对峙的金王朝及西夏等少数民

族王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面对藏独问题,老师应明确提到,与当时唐朝并列的

吐蕃王朝其实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是到了元代才纳入中原王朝的中央管辖范围

而已。如中原的秦王朝当时的领土面积也只有340万平方公里,当时其北方的匈

奴等少数民族政权也属于中国的范围,故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的秦朝疆域图中

有一微缩图为“秦统一六国图”,而并没有写成秦统一中国图,这也向我们表明,

中国的国土面积远远不止是当时秦朝的范围。

①葛剑雄,华林甫.历史地理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77

-18 -

第二章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地理知识的运用

第三节理清历代王朝政区图的演化以探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高中政治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一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如何

讲解,才能让学生明白从秦朝到清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总体趋势是:地方权力

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呢?引用地理政区地图进行讲解,能够直观形象

的实现这一效果。针对这一教学重难点,王生在《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一文中有所论述,但其所选用的地图只是立足于某一特定区域,笔者

认为其并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且其在论述过程中对历代中央政府如何调控“管

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这一核心知识点偏于笼统,更没有进行例证。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在王生先生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下面引用了秦、西汉、东汉、唐、

北宋、元、明、清的地理政区地图,通过观察其演化规律,以此来探究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强化:

(秦政区地图: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册编辑的《中HW史地阁册》第二册”第3-4页)

1? ::

義議,□愁,;脅

^9齊|":广-. 。 1

`?`.:,

-19-

福建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汉政区地图:来源于“中ffl历史地图册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二册”第13-14 ?)

.一 >_靈權〕`

_□„„建?、f

.„,蒙\

IPh `

? □"` ^wiv.iaavfr

%

wr

(东汉政区地图: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册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二册”第40 -41页)

.r.fc,"WF

丨:: 、組::,、V

L..:義::/ : :\

-20-

第二章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地理知识的运用

(唐政区地图:来源于“中国W史地图册编tt的《中II历史地图册》第五册”第33 -34页)

厂、、,?.一 I

f"'.、气

1

1

2 ~ ^

` `

-41

K.

h ,、 v) :-

?

1

I

? t ?iix -ss- -1

>?

□>

?

?孤:-,

„'. □`

`

'?:

` `\v;

. -

`□”V “

`: - `、?

` s-V ? ~' , . : i

^

`

` - `“`,*

'弟

rrm"`:、“`

” ,:二,一4

t I ? ~

“ .;? 气` I '?' "t

:.ir' !

` '□ -??;:-八' J :-、 .

r* I-

`、;、"□ `严?- ;`

`

`

/ ?''`:```七一—焉 i5" `

.

,"|'"'"""'"""-`,„„_““,1 ?--- m--II, 1,1,;iiiii? I, 、? 产 '?□*:*%'

? :j£:

(北宋政区地图: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册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第六册”第3 -4页)

?- —V—“”,一?_?:

"1

~ ` □`、

!,

-* .

?#*

/ r .

`

:^ ”

`

:` W

fx 成:r 、□扭 ?

: ,二

,,二^^',、》1: /厂?一、v:',,:警 "**-

“ ``為,?*

- 1

,::` ^

>,.-vTf;-

^

、,.? ^ V ` . 湾《`“.

?卷

, 1_

- □ ?、,':'义 ... ; ?{`厂.1

;,_?□, ^?^?>?>>□^1 , ,,,,,,1 ,,,

,_in, , □' _,V、 □L .:.^-?.^

-21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一>1,.:

(元政区地图: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册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笫七册”第3 -4?)

f :.::''::,,:纖講^;|

.幕:::::技. - :

`. .1?'二`,、二、》声、

.、.-_ : ?^^、::::^::冗:,、,□、-一:

:-二: 二 丨 “、:儘

ST^i^r,广—t?/'"'.*!"赠I _|| ||_*hii.. , fii.ii. . I I.........rti_nStf%ii I nmil>1.,-“1.,_1讀11 ii",r「imifn?T|iIiwIh/nfl__.'. " ''' `?'."

t - *T **?

sv^i

^ ........... 4.............^

(明政区地图: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册编 的《中H历史地图册》第七册”第38 -39 ?)

識kn續!露,;':、二鐘

Tt

%-*?.

w

? 11-

第二章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地理知识的运Mj

(清政区地图:来源十“中国历史地图册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第八册”第3 -4页)

-上气

意纖聲,

从上面一系列的政区地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层次)

总体变化趋势:秦:郡、县两级一西汉:州(此时为虚设)、郡、县三级一东汉

州(此时为实设)、郡、县三级一唐:道、州(或府)、县三级一宋:路、府(州、

军、监)一元:行省、路、州(或府)、县四级一明、清:省、府、县释三级(以

上变化趋势依据王生《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文相关内容整

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最基本的一条演变规律,那就是地方最基层的县

并没有变化,而是县以上的高层政区变动较为频繁,这就体现了历代王朝为了加

强中央集权,如何调控关于地方行政区域的管理层次(地方行政层级)和管理幅

度(一级行政区所管辖的范围)之间的关系,调控的好,就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否则,就会使中央对地方集权失控,削弱中央集权,地方割据,甚至致使中央王

朝覆亡。

那么,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呢?这两者的关系会如何影

响到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呢?事实上,这两者是一种呈反比的相互制约关系:管理

层次多时,管理幅度小;反之,管理层次少时,管理幅度大。?当管理层次少时,

有利于中央直接管控地方,强化中央集权,如秦王朝在地方设郡县两级。但从秦

到清,中原王朝的版图总体趋势在不断的扩大,特别典型的就是元代疆域空前辽

阔,其疆域大致相当于秦朝的4倍,秦朝有48郡县,如果到了元代还在地方县

①浦善新等.中W行政区划概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 46

-2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上只设郡一级,那就意味着中央要管理约172个郡,这样中央直接管理的幅度

过大,会带来种种不便和弊端。故到西汉武帝时,分全国一百多个郡国为十三部,

每部设一刺史,?□以督管地方的郡国。且在东汉时,郡国的上级监察州成为固定

的行政机构。之后元朝的行省及明清的巡抚,总督都经历了虚设的监察机构到常

设的固定一级行政机构。这样中央成功的解决了自己直接管理幅度过大的问题,

但同时又产生了两个难题,一是在郡县一级之上增设的州、行省及省的管理幅度

过大,二是随之产生的管理层级增加。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一旦州、行省及省的管理幅度过大,而中央有缺乏强有

力的管控,就会导致地方分裂割据,如东汉末的州长官军事割据,唐末节度使及

晚清督抚尾大不掉。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些中原王朝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缩

小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管理的幅度,如北宋太宗时分全国为十五路,到宋徽宗时增

设到24路;分割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权力,如宋代在诸路设置转运使外,又设

置了提举常平司理仓储,安抚使司理军政,提刑司理刑狱,以使其相互牵制,元

朝为了防止行省长官权力膨胀,也通过分割其民政、军政、财政,向皇帝述职、

省官互迁等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明代也通过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分割省的权力。通过以上措施,较好的解决了过大的省级管理幅度

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地方管理层级过多,易导致上下阻隔,政令不畅,而且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如明朝灭亡,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地方管理层级过多,机构臃肿。

汲取明亡教训的清代在分割省级权力的同时,还采取了秘折制度以此促使上情下

达,畅通政令,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总之,从历代中原主要王朝的政区地图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最基层的县并无变动,而县以上的高层政区管理幅度渐减,数量次第增多,级别

渐降,实现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有效调控。可见,通过以上的演变规律,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了中国古代从秦朝到清朝中央与地方的总体趋势是:中央

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弱化。

第四节工业地域理论对高中经济史相关重要知识点的解释

新史观中的文明史观和现代历史观都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工业的发展又离

不开工业地域。而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聚是工业地域形成的重要过程。工业地

域理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聚两理论。何为工业区位

选择理论呢?这就是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

费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生产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

效益,那么,就不得不考虑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成本主要

①潭—K骧简明中史地图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18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

修2 [M].北京:人K教育出版社,2009,58

-24-

第三章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地理知识的运用

因素有哪些呢?主要有原料、技术、市场、劳动力、动力、地价等主要因素。由

此,我们可以用工业区位选择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会

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带?为什么一五计划要优先在东北发展重工业?

案列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之所以会聚集在东南部沿海区域,

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迫使东南沿海最先 放了一系列的通商口岸,欧美等国大

量物美价廉商品的涌入,导致了这一地区自给自足、封闭的自然经济首先解体,

从而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况且在东南部沿海区域,西

方资本主义企业的存在也便于中国近代企业学习其遥遥领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案列二: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根基,对中国的

工业化和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发展重工业的首选地,其

工业区位的选择是重要的因素。当时的新中国,重工业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发

展重工业,最重要的是技术,选择在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先进重工业大国

苏联的技术支援;东北的交通基础较好且煤铁等资源富足,可以为重工业的发展

提供充裕的动力来源。由于工业区位选择的正确,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东北成

功建立了鞍钢,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一汽这三大重工业基地。

可以用工业集聚理论来解释我国改革 放点线面工业格局的形成过程。改革

开放是我国现代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一重要战略部署的前沿阵地为何

要选择珠三角呢?这是因为珠三角邻近港澳,且本身是中国最大的侨乡所在地,

便于引进外资,还可以利用港澳这一国际贸易通道学习港澳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且生产的产品也可以通过这一贸易通道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此外,广

东省及其相邻的江西和湖南都是人口大省,这样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而又

廉价的劳动力。从1980年四大经济特区的设立,1984年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

开放,1985年起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区域和环勸海区域等经济 放区的

发,到上世纪世纪90年代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局面,有力的推进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改革 放的进程,其原因何在?这可用高中地理的“工

业集聚”原理进行解释。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_起来,形成

工业集聚现象。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

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

应。①而工业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势必会形成工业地域,以此来更进一步的降

低生产成本。我国改革 放点线面相结合,层层推进,不断深化,正是把握了“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