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实质)

2)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4.文化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二、文化的作用(力量)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阻碍作用。(两面性)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决定作用)

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反作用)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从国内来说,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B从国际来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5

(1

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影响方面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无形的、悄悄的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4、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只停留在主观领域):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强调通过实践转化为动力)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节日:

①含义: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

族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4、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A、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文化首先是民族的。

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2)文化又是世界的。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同时,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C、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 、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2)怎么做

①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互相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1)商业贸易(2)人口迁徙(3)教育(4)其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3、传播手段和特点 (1)传媒及发展阶段

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与网络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

①产生标志: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②功 能: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

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优 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能超越时空局限,汇集各地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1

4、中外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三、文化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内容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是中华文化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3)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继承性②相对稳定性③鲜明民族性 (4)传统文化的影响(双重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6)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内容,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联系第8课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态度)

②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联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是源头,发展是动力),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应怎么做: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影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4)教育

①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定功能。

第五课 文化创新

四、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①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④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重要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坚持文化创新的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

2

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②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④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1)尊重文化多样性: 正确态度+原则。

(2)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3)坚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4)

五、建设学习型社会(综合探究)

1、“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2、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①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联系第9课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②保持民族性: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体现时代性: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 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

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古代科学

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区域特色明显:(区域性):

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特色鲜明(民族性):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表现:雕刻建筑、民族文学、民歌舞蹈。

②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也是特征):

(1)特有的包容性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它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文化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怎样产生?(永不泯灭)熔炼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玉成与近代人民就王图强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①作用:(为什么)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②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5、民族精神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6、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必要性: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7、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① 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5、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处理对策: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奏响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和作用: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2)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6、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发展文化多样性是一致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二、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文化生活现象及对策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当代文化生活特点:文化生活色彩斑斓,文化选择多样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原因: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③大众传媒的影响;④文化市场的发化的前进方向。 展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由我国社会制2、文化生活的“喜”和“忧”: 度、发展道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1)“喜” ①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②“喜”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主要表现为:A.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B.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C.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 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D.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2)忧:①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②表现:A.有关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B.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的名义,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迎合低级趣味;C. 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2. 二者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3)措施:(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企业)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个人)必由之路。 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四、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发展大众文化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1)文化需求的①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②原因: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大众文化? 2.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应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创造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必须增强文化自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觉和文化自信。

6.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原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4、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五、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2.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原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③重要性: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能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2.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2)思想道德建设

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4.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的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5.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的伟大实践中,为培育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一.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必要性:①道德具有时代性。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 ②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重要性: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地位)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作用)

③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 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②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③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④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⑤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⑥

4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⑦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先进文化的途径) (1)(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为什么)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②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抑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怎么建设)“一巩四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四.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怎么办?)

(1)是什么?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为什么?

①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意义: A.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B.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3)怎么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3)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五.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就是科学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3)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关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③一个真正有科学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六.公民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④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好。 七.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

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

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3.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要不断提高思想道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

目标。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实践。 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要不断提高思想道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实践。

6.要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

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文化生活主观题总结2013.11

一、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注意】以上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用到的知识点,共4个,原理后面一定要简明扼要联系材料

5.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5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我们应主动向上的学习优秀文化,参加健康的文化活动,远离避免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知识对我们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文化创新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

1.力,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2..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会和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化创新必须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

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活力,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的创新。

6.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因此文化创新必须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7. 文化创新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保持创新的正确方向。

三、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就

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四、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二)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2.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4.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

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5.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 “主心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

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

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

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五、公民应如何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1.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道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

实践。

六、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

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3.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要不断提高思想道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遵守公

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实践。

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的道路?)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全

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发展教育、科学

和文化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要不断提高思想道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

道德目标。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实践。 6.要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八.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2.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3.反对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九、如何净化文化市场?如何整顿文化市场秩序?

1.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国家要加强法制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坚持发

展先进文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

2.文化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要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加强行业自律,创建文明行业。

3.公民个人:不断增强识别和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加

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十、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

1、地位: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都是世界文化

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

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十一、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1.我们面对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

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

繁荣。

3.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同时要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

化的有益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十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文化是世界的:因为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性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

有共性和普遍性。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

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十三、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节日进一步

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认同感。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

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十四、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1.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十五、.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为什么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1.对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有利于推动中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扩大

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

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6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