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长春市二道教育实验幼儿园

2012年8月,根据《基础教育各学段衔接课题研究方案》的精神,在二道区教育局课题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园确立的课题“幼小衔接中幼儿习惯的培养”通过了立项审批。从课题确立以来,教育局、教科研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局分管领导和教研员多次亲自参与了共同体的研究工作,并及时给予了指导和点拨,保证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行。

一、课题的基本内涵和内容

1.本课题核心内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关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在习惯培养上的衔接,了解、分析幼儿园、小学在语言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性;探索幼儿良好语言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通过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三方共同配合承担起培养幼儿良好语言学习习惯的任务,实现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习惯培养的一致性、相承性、连接性,达到为孩子入学降低难度、减少坡度的目标,让孩子顺利度过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转型期”。

2.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

(1)倾听习惯的问题。

(2)完整话表述的问题。

(3)朗读、诵读的问题。

(4)幼儿前书写姿势的问题。

3.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园课题组确定了小、中、大各年龄段研究的重点及目标包括:

第一学段(小班)以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愿意与人交谈,尝试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听懂普通话,并能听懂简单的语言指令。

第二学段(中班),尝试利用图文并茂的资源,找准读与认的结合点,加强说话、指读为重点,初步培养孩子倾听别人说话,尝试用完整话表达意愿的习惯。

第三学段(大班)拓宽幼儿说话的的渠道,丰富幼儿词汇,用不同的字、词说完整话为培养重点;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幼儿积累丰富语言、养成倾听别人说话并提出不同意见的良好习惯;尝试开展孩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等生活活动,为入小学做准备。

二、课题推进的策略和做法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实施:

2012年8月—2012年9月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了解教改信息,结合幼儿园、小学教育现状,确立子课题,撰写研究计划。

2012年9月—2013年9月为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总结思考前期工作,撰写阶段性

实验成果报告,准备下一阶段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2013年9月—2013年12月为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整理汇总各种研究资料,汇集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我们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也在按照研究计划有序推进,部分目标得到了现实性的落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开题初期,我们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课题开题活动,通过对课题计划的解读、研究内容的分解,让教师对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其次,幼小教师一起亲临学校和幼儿园课堂,目睹幼小教育教学的差异,形成了共同关心课题研究的氛围。由于该选题是真正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来自于老师们真正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研究的切入点也与老师们的教学实践紧密关联、可操作性强,因此,课题真正得到了老师的关注,激发了老师们参与研究的热情。

(二)深入调查,确立课题。

为找准幼小教育中不相适应的真实问题,我们采用书面问卷、个别访谈、集体交流等方式对教师、家长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小学教师进行了座谈,并发放了“幼儿园和小学衔接教育调查问卷”80多份,获得了大量真实的信息,了解了两个学段之间的差异,弄清了需要衔接的研究点,为课题的

深入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调查摸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幼小衔接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衔接,应是兴趣与习惯的衔接,衔接工作应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入手。同时,冷静地分析了我区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领导的帮助下,最后确定了课题——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并顺利通过了课题组的审核。

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对课题实验做出了规划和计划,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逐步进入研究状态,掌握研究方法,为课题顺利开展、有序推进做好了前期准备。

(三)健全组织,强化管理。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实力,开题初期,我们确立了“领导引领、骨干参与”的课题思路,本着规模由小到大逐步推开的原则,成立了园长任组长,业务园长、保教主任及骨干教师参加的课题小组,确立了研究方向,保证了课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施阶段,我们及时调整了课题管理策略,采取了“横向覆盖、纵向深入”的方式,即横向采取大班年龄组的教师全部参与课题研究,纵向从小班开始,每个年龄段确立2个课题班,这样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覆盖面,又保证了课题组不断注入新生力量,使研究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

更便于积累经验。目前,我园已拥有了10个课题班, 20多名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保证课题研究具备了现实性、对比性、科学性和延续性。

(四)交流互动,逐步推进。

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一起聚焦课题、聚焦研究内容,开展了会议座谈研讨、互入课堂诊断、体验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不断总结、解决问题,让教师对课题研究有了感性的认识,从中吸取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扎实推进实践探索,有效开展实验研究活动。

例如,课题组互进课堂,进一步做好教师教学行为的衔接工作。我园课题组成员先后与小学老师互入课堂观摩教学活动,亲身体验各学段的不同教学模式。活动后,两个学段间,互相诊断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不衔接的现象。最后,两个学段的老师,互换身份,通过小学老师组织大班的语言教学活动、幼儿园老师讲一年级语文课,互相体验对方课堂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况。这样,我们的教师将小学教师好的经验、做法运用于幼儿园教学实践,通过教师自身言语的完美来影响和带动孩子们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同时,我们也给小学教师提出一些儿童化教学的建议,使两个学段真正找到衔接的平衡点。

又如,我们强调孩子的体验式学习。定期组织大班幼儿

走访小学,孩子们怀着对小学的向往和好奇步入小学校园,用自己的眼睛认真寻找着小学和幼儿园生活的差别。当孩子们看到一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整齐摆放的学具、端正的坐姿、完整响亮地表达时,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减少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为其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做好了心理铺垫。

另外,我们也坚持开展了“幼儿口头作文”、“晨间小小广播站”、“我与经典同行”、“幼儿讲故事、诵诗歌竞赛”等活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习惯。大班幼儿每周组织一次入小学前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系列社会活动,拓宽了课题研究领域,语言习惯的养成渗透、延伸到了其他学科。

一年来,课题组先后开展了“幼小衔接课堂教学”交流活动5次,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形成深入推进研究的行动策略,实验教师们普遍反映这样的活动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收益很大。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和成果

目前,课题研究已进入阶段性总结时期,课题实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园教研管理的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教师衔接意识得到了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教师

的教,不再是盲目的,形成了教学、思考和学习相结合的习惯,逐渐有了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教学中,教师既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注重了孩子的习惯培养。在教师的努力下,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提高了,语言积累丰富了,读写兴趣更浓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其他方面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例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管理值日生等等。

二是教师研究能力得以渐进提高。通过参与研究,增强了我园课堂教学研究氛围,追求浮华、好看的花架子少了,扎扎实实的研究活动多了,并在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实现了由“教书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三是教师反思和积累的习惯逐步养成。老师们能自觉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既关注教材对幼儿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又关注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随之提高了。再如,以往园本教研,由于目的不明,研究方向不集中,难免会流于形式或随意。现在,老师们能结合课题自觉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搜集相关的案例,并自觉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研究实践,不断地纠正偏差,从而保证课题实验更加稳妥有序地开展。

四、课题研究的思考和困惑

课题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进一步解决。

一是在大班学段的研究中,如何解决尊重孩子个性与小

学整齐划一的常规要求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由于考核教师、评价学生体系不同而造成的不衔接的问题。

二是幼儿园的家长是多层面的,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形成,更需要在家庭中得以坚持,因此,如何进一步强化交流与沟通,形成有效的家园教育合力,还需深入研究、探讨。

总之,参与课题研究的两年多来,我们的认识和收获虽是零碎和片面的,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做好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今后,在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集中精力,抓紧做好论文和资料的收集成册工作、课题研究的总结工作,全力准备,争取如期结题。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八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