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叫三声夸克

基础教案

第 1 教时 年级 目 的 要 求 重 点 难 点 教学 方法 教具 准备 学情 分析 八年级 课题 主备人 叫三声夸克 审核人

No.23 课型 授课时间 新授

1.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理解本文的 说明顺序及通俗形象的语言。 2.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精神。 重点: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知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认识“盒 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 难点:认识“盒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 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多媒体

教 学 步 骤

一、导入: 二次备课 我们平时用肉眼可以看见日月星辰、 天地山川、 花草树木等, 这些凭眼睛就可以观察到的世界,我们称之为宏观世界;而有 些东西我们要借助显微镜等科学仪器才能看到,如细菌、病毒 等,我们把要借助显微仪器才能观察到的世界称之为微观世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介绍微观世界知识的科普文章。 二、作者简介: 卞毓麟:1943 年 7 月生,1965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 毕业后在北京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1998 年 4 月到上海 科技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科普创作已有 20 余年。 三、整体感知,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以礼品盒为喻,引出说明的话题。 “最里 面是什么”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3~21)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 研究与认识。 第三部分(22~26)用四个疑问句提出物质结构研究的新问 题。 四、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题目中的“夸克”原意是什么?文中又是指什么?“三” 有何特殊意义? 学生讨论明确:原意是海鸟的叫声,文中指构成物质的一种 超微粒子。 “三”在文中是指每一种强子都有三种夸克。 2.文中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由大到小排列的?对上面 的物质结构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学生讨论明确:原子―→ 原子核―→ 强子―→ 夸克;按 发现它的时间先后顺序来介绍的。 3. “盒子”这个比喻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明确:内容上使要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通俗易 懂,易于理解。结构上以它为依托来结构全篇,起着穿针引线 的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4 .文中写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说明了什么问 题? 学生讨论明确:说明了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敢于 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5.文末四个问句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明确:这四个问句告诉读者,夸克的证明还没有 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

没有结束,留下了许多思考,激 发人们关心和探索这一问题的兴趣。最后一句呼应文章开头, 同时也是对前几个问题的一个形象的概括。 6.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看出科学实验往往要经历一个什 么样的过程? 学生讨论明确:科学实验,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实验 检验―→ 建立理论,不断完善―→ 发现问题,又产生新的疑 问-----五、评析语言 体会本文语言准确、通俗、形象的特点。 学生讨论练习二: 假如对下面加横线的句子作如下改动,表达内容和效果有 什么不同?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 10 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 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改为: “10 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

明确: “大约”是一个估计的说法,并不是精确的比较; 原句说: “大约 10 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 改后直接说成 “10 万个原子核的直径” ,前后内容不是一回事;原句“相当于” 改成“等于” ,前者是大概估计,后者是肯定的说法。总之, 改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不够准确。 (2)科学家从试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 比拿起盒子摇一摇, 听到响动, 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面有东西。 改为: “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依 据。 ” 明确: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改后似乎是已经进行了科 学证明,不妥。 六、课堂小结: 内容:本文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序,说明 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研究的 最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 究。 写法:语言通俗形象,结构严谨。通篇语言平实明白,几 乎口语化的表达使本来抽象的物理理论显得通俗易懂。文章的 结构以开始的比喻为依托来安排,开头由此入题,结尾仍然紧 扣它收笔,中间每一部分内容的引出都仍以这个比喻作为过 渡,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叫三声夸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盒子: 原子

―→

原 子 ―→ 强子 核

―→

夸克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