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户联保贷款的风险特征与模式优化

【摘要】农户融资难题是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核心问题。基于连带责任、信息对称和相互监督为设计基础的农户联保贷款是当前农户融资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实际担保能力缺失、违约的羊群效应和违约成本低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当前农户联保贷款规模下降、风险上升。本文通过logistic模型的农户联保贷款还款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联保小组的信息传导效果、地区信用状况等是影响联保贷款不良率的显著因素,并以此提出有效提高联保贷款信贷质量、优化联保贷款模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助联保 农村金融 信贷配给

农村信贷市场中,贷款人和农户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较高的交易成本,是导致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stiglitz,1990)。联保贷款即是为了改善农户信贷可得性而进行的金融创新,这种信贷模式的原理是以农户自愿组成的联保小组为依托,利用组员之间的长期互动、相互监督、自我选择等机制来提高信息发现能力,从而约束借款农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降低贷款人的信贷交易成本。很多学者认为,联保信贷对于改善农村及贫困地区的信贷配给现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具有积极作用(h.varian等)。我国自从2000年颁布《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以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诸多金融机构相继开展了农户联保贷款业务,以此作为解决农户贷款难、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途径。然而,就实际的运行效果来看,农户联保信贷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有些地方联保农户贷款拖欠率高达10%~50%(杨峰,2011)。信贷质量不高、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成为制约联保信贷发展的障碍。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户联保信贷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户联保贷款的风险特征

本文以j市辖内三家农联社农户联保贷款为研究样本,分析当前联保贷款的发展现状和风险特征。

(一)农户联保贷款规模下降

截止2014年6月末,三家农联社农户联保贷款余额18亿元,比年初减少0.6亿元,比2010年末减少2.1亿元;农户联保贷款占全部贷款26%,比年初下降4个百分点,比2010年末下降13个百分点;农户联保贷款5.8万户,比年初下降0.2万户,比2010年末下降0.3万户。

(二)农户联保贷款风险上升

2013年末和2014年6月末,j市三家农联社农户联保贷款综合不良率分别为7%和8.2%,分别高于同期平均贷款不良率1和1.3个百分点。2014年6月末,三家农联社农户联保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3%、7.1%和7.4%,分别高于同期平均不良贷款率0.2、1和1.4个百分点。

(三)联保体中贷款成员越多,不良贷款几率越高

2013年末和2014年6月末,三家农联社农户联保体中贷款成员占比25%以下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5%和6%;贷款成员占比25~50%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5%和6.8%;贷款成员占比50~75%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7%和8.1%;贷款成员占比75%以上的,不良贷款占比分别为7.1%和8.4%。呈现农户联保贷款不良贷款率随着联保体贷款成员占比增大而增加趋势。

(四)联保体规模越大,不良贷款几率越高

从三家农联社发放的联保体规模看,联保体规模在3~5人和5~10人的占主要比重,分别占全部联保贷款的76%和18%。2013年末和2014年6月末,三家农联社农户联保体规模3~5人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4%和6.8%;联保体规模5~10人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7.1%和8.1%;联保体规模10人以上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7.2%和8.4%。

二、农户联保贷款的风险形成因素

(一)联保体缺乏实际担保能力

按照联保贷款产品设计,农户联保小组成员在法律上对小组内每个借款人的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联保体成员必须具备相应条件:一是在同一个信用社服务辖区内的农民;二是

家庭经济条件好,有保证担保能力;三是对每个成员的人品信用相互认可,有相互担保的意愿;四是有共同的资金需求。但在实际发放联保贷款中,真正符合联保体条件的比例较低。一旦发生贷款不能偿还时,其他联保体成员往往相互推诿,拒绝承担担保责任。

(二)联保贷款诉讼难度大

联保体规模越大,贷款诉讼涉及担保人越多,债权保全难度就越大。例如j市某县法庭受理该县信用社起诉的农户贷款案件,通过邮政特快专递向贷款人和担保人等100多人送达诉讼文书后,除少部分确实不能当面签收外,大量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逃避当面签收,实际签收率不到40%,严重影响案件审理进程。

(三)担保人责任难追究

目前,如果因某人出现不良贷款而追究其他成员的连带责任,不仅很难追究,而且影响其他联保成员贷款正常归还。j市某县农联社自2010年以来,累计诉讼农户(含担保人)300多户,金额1000余万元。其中诉讼担保人1000余户,是借款人的3倍多,通过追究担保人责任收回的贷款仅占30%左右。如j市某县信用社通过诉讼追究的65笔农户不良贷款,仅有9笔是担保人代借款人偿还。

(四)联保贷款违约出现羊群效应

联保体内一户不能按时偿还贷款,其他成员相互观望、攀比,认为别人不还自己也不还,出现不按时还贷的情况,造成不良贷款越积越多。如2011-2013年间辖内某乡镇信用社为煤贸商户发放贷款25笔,金额185万元,2013年底贷款到期;商户因经营不善而无法偿还贷款,仅有两笔28万元为正常贷款,其他均已形成不良。据统计,其中相当一部分属有钱不还、恶意欠贷。

三、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联保贷款还款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因素分析

1.联保小组规模。只有农户联保贷款才会在农户之间形成小组,也才会涉及到联保小组的规模,因此联保小组的规模是影响联保贷款的独特因素。随着联保小组规模的不断扩大小组成员间的横向监督成本会上升,当横向监督成本大于横向监督带来的收益时,小组成员就会放弃监督,这对于提供贷款的机构而言也是不利的。由于联保小组的同质性,可以认为联保小组的成员将会将贷款投入相同或相近的投资领域,因此投资的系统性风险会随着加入人数的提高而提高。若联保小组规模缩小,即小组成员数量减少。一方面,会加大代偿的负担;另一方面,随着小组成员的减少,当有人违约时,承担代偿责任的人也会减少,也就是说违约人得罪的人也在减少,因此其社会惩罚也将减少,相对的违约成本就会下降。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联保贷款小组规模对还款率影响是双向的也是复杂的。

2.小组成员户口所在地。在联保贷款中,户口所在地成为是否可以进行长期贷款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显然只有以本地为户口所在地的人才有可能进行循环式的联保贷款。另外,一个本地人在当地的社会资本通常要远远大于一个外地人在当地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也就是说,当同样的违约发生时,本地人的社会惩罚要远远大于外地人,这同样有利于避免违约。本文选取了j市作为调研对象进行数据收集和深入分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农户由于失去了自己的耕种土地而流转到其他附近乡镇,这些农户尽管已经在附近乡镇生活了4~5年,却仍然很难和当地人形成联保小组。最终的结果是本地人和本地人形成联保小组,外地人和外地人形成联保小组。

3.地区信用史。地区的信用史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户联保贷款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地区普遍还款率比较低,那么也就是说当地人相对来说不重视自己的信用,因此他们在联保贷款违约时他们的社会惩罚很低,这将不利于他们按时还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地区信用史的好坏对联保贷款影响是显著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农户联保贷款作为近年来为支持农民致富而推出的重要措施,在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联保体缺乏实际担保能力、联保贷款诉讼难度大、担保人责任难追究以及联保贷款违约出现羊群效应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当前农户联保贷款规模下降、风险上升,并且已制约该项业务健康发展。

(一)增强农户的信用观念,增强信任因素

加快推进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建设,将其信用信息纳入到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中,形成长期、持续、稳定、规范信息积累和动态更新机制,提高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评定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采取贴近农村实际、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提高农户诚信守法意识。对于不讲诚信的恶意欠贷农户和不承担担保责任的农户,应在道义劝告的基础上,通过法律手段、借助地方政府行政力量保全和收回贷款。

(二)完善支农信贷产品设计,实现联保替代

引导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完善农户贷款品种设计。对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农产品的农户,可以考虑发放订单贷款;对信用社的一些长期客户,可以尝试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对有担保能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考虑发放由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担保的农户贷款。

(三)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加大农户违约成本

督促农村信用社针对联保贷款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联保贷款管理,严格审查联保体成员的还款能力和担保能力,开展联保体成员法律责任教育,增强联保体对联保成员的约束力。对于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在查清原因、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对违规放贷者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四)建立惩罚机制,强化连带责任的有效性

理论上,在联保制度模式中如果某位成员恶意违约,便会遭到其他小组成员的监督与谴责,从而促使其还款,降低金融风险。实际操作中单纯依靠道德观念与人际信任博弈形成对违约行为的制约与惩罚并不十分可靠。某些情况下,有力的社会性约束和惩罚机制往往更有效,对此可借鉴小额信贷领域广泛推行的小组基金、强制储蓄等办法。小组基金是在发放贷款时预先扣除的一定比例的贷款本金,是一种贷款保证金,若联保小组有违约现象出现,则用小组基金冲抵;强制储蓄指每次还款时贷款户都要被强制存入一定数额的存款,例如贷款总额的千分之一,以促使贷款户及时还款。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