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特色饮食

湘西特色饮食:油粑粑

一个地区,一种饮食,一种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饮食习惯造就了灿烂的饮食文化。让人们喜欢的不仅仅只是主食,而是那些让人们在闲暇之余津津乐道的特色小吃,应着市场的需求,旅游业的日益扩大,各地的特色小吃成为旅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湘西,这个主要由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组成的少数民族地区,依凭它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依靠着湘西人们的智慧与才智创造出了湘西所独有的饮食文化,其中的特色小吃更是让独在异乡的游子日夜叨念。而湘西的油粑粑(亦称饵糕)则是众多的湘西游子口中永不忘的乡愁。

相传张古老、李古老开辟天地到一半时,气力耗尽,无法继续工作。此时神灵指点道:吸收日月精华可恢复气力。于是张古老吸收日之精华、李古老吸收月之精华,遂气力大增,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创举。后人为了在做农活时及时补充体力,效仿张古老李古老,将自己的口粮做成日月的形状和颜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油粑粑。

湘西的土家族、苗族的主食以水

稻为主,辅以玉米、黄豆、红薯、

马铃薯等,而油粑粑的主要原料就

是以粘米和黄豆,而其制作的步骤

也是很简单,受到了湘西人的喜

爱。首先,在制作的前一天把粘米

与黄豆按照10:3的比例取适量的

材料浸泡(冬天建议用温水,夏天

可以用冷水),直至其膨胀为止,一般为11-12小时,泡好后将水倒掉,浸泡好之后就要磨浆,将浸泡好的原材料中加入适量的水(一般水面高于原料食指一节的距离,如果量少则就适量减少,不能放得太多,不然炸的时候耗油,而且炸出的油粑粑形状不饱满),再用小勺放进石磨中,放入的量要少,磨出的浆细腻浓香,炸出来的油粑粑才可以更加饱满、脆香。但现在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用磨磨浆已经很少见了,更多的是用磨浆机,既省时,又省力,但口味不及石磨(建议量少的话就采用石磨磨)。在浆磨好之后就是重要的一环——拌浆,在磨好的浆中放入适量的食盐、鸡精、花椒(根据个人喜好决定放于不放),在此之前将要准备好馅料,可以放入酸菜末、辣椒末、豆腐干丁、生姜末、葱花、腊肉等等。拌馅可分为杂烩式和叠加式,杂烩式指把馅一股脑儿倒进浆里搅拌至均匀。后者是先在音符形铁提子中倒入半勺浆,加入自己喜欢的馅后再倒入小半勺浆覆盖,最好是全部覆盖以免在炸的时候因为水分重而产生溅油的情况。也有不放馅料的(1-3岁的小孩子大部分不吃有馅料的)浆要适量,一般为模具的2/3即可。接着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油炸的过程,在锅中倒入菜油,将火调大(以前一般用柴火,现在用的方式较多,但个人觉得柴火炸出来的最原味),直至将油烧沸,炸时要文武火结合,要是只用文火炸,炸出的油粑粑会呈干瘪状,且生硬;若全用武火炸,它会外焦而内不熟。(同时注意随时注意翻滚油粑粑)火候掌握得好,炸出的油粑粑味道才会好,吃起来只觉得油香豆香四溢,酥脆的表层包裹着团团热气,轻轻一咬,暖香四溢,诱人的味道传遍全身。

油粑粑是湘西人们最喜爱的休闲食品之一,刚炸好的油粑粑香气扑鼻,金黄诱人,多数人现炸现吃,此时的油粑粑香辣脆软,轻咬一口,满嘴的香如同湘西人的热情一般,现在油粑粑成了湘西乡镇上赶集时最多见的一种小吃,在街边

、凉亭、面

馆里都会

见到它的

身影,而人

们很多也

喜爱将油

粑粑放进

面汤中泡

着吃或者煮着吃,放上酱油、香油,油粑粑成了另一道可口的美食,每到赶场的时候,小朋友们跟着大人走十几里山路,就是为了几个油粑粑。在土家族人家庭里,几乎户户都有人会炸油粑粑。特别是逢年过节油粑粑是每家的必备食品,其相对简单的工序是其重要原因,而它的美味也是重要原因,而且油粑粑呈圆形,象征“圆满”;色泽金黄,象征“富贵”,所以油粑粑既是土家族人逢年过节敬神赠友最受青睐的食品之一,异乡的游子看到油粑粑就如同看到远方的家乡,油粑粑更是一种对家乡的思念。

粑粑

的起

源已

不可

考证,

但是由于其形状小,味道好而受到了土家儿女的喜爱,早期土家族人将它作为农活时的干粮。由于油粑粑味道好,且营养充分,能够及时补充人的体力,遂走上了土家族人家的餐桌,成为主食的一种,在湘西的很多地方,它过年的时候是必须品,大年初一的时候这一天油粑粑就是主食,因为它象征着富贵团圆。油粑粑的存放期不是太长(夏天一般就1-2天,冬天的话一般可以放置10-15天),大部分的湘西儿女过年时间都会炸来当平时的零嘴吃,而用炭火烤热的话那又是另一种无法形容的味道,别是一番风味。

油粑粑是湘西人的一种美食,更是湘西人的一种文化,是湘西人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信仰,一种美好的祝福。在湘西慢慢的走出这种地域局限,成为众多的旅游者向往之地的时候,湘西的各种美食、小吃也成为他们所向往的因素之一,而湘西的饮食文化也在诉说着湘西几千年的文化。

姓名:董卫

学号:[1**********]

班级:文学院2010级中师一班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