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处理好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作者:吴先国

决策探索 1995年12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体制上的摩擦碰撞、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尖锐。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无论是涉及范围、具体内容,还是复杂程度,都是过去任何时期所无法同日而语的。虽然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仍然属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产生的矛盾,但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化解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使改革难以深化,发展难以实现,稳定难以保持。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错综复杂,其形成原因亦是多方面的。

  

  (一)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期望与现实间利益调整的偏差引发了矛盾

   改革开放是一场空前的社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许多改革手段的运用,特别是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部分地区凭借基础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一部分单位凭借技术和管理的优势,一部分社会成员凭借智力和体力的优势,在为社会大量创造财富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很大实惠。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使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出现了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也是我们经过艰苦探索走出的、今后仍需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的成功之路。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先富起来的地区、单位和社会成员中,有少数确实不是在平等竞争和合乎法制规范的基础上取得利益的,有的甚至是以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代价发迹的;现行分配制度的改革也确实存在“误区”,利益调整的失衡现象随处可见。反映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行业间的职工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所有制之间的职工收入差距拉大。伴随着改革的深入,收入差距的存在和拉大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问题在于现在的较大差距往往是体制、政策、价格等非生产经营性因素和非职工素质因素造成的。垄断性行业和企业,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取得超额利润和收入;而那些劳动强度大、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却收入平平,职工收入低,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我们还应当看到,改革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目前我们还很难使系统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步落实到位,存在着经济体制改革超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发展系统改革超前,保障系统改革滞后的矛盾。由于这些改革不能及时配套,因而必将影响整体改革的效果,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特别是那些在局部改革中得到实惠不多尤其是丧失既得利益的社会成员必将产生心理失衡,产生不满乃至抵触情绪。如果不适时加以调节,某些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可能丧失,改革将难以为继。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保障问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越是竞争,越是开放,越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残疾人员、失业人员、有病人员、退休人员以及社会上其它因智力、体力问题而形成的弱者,就会处于困难的境地。如果政府不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保护、照顾和救助他们,就会导致他们不满情绪的产生,引发人民内部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二)人们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与现实间实际问题的难以解决的失衡引发了矛盾

   当前,反映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对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维护自身利益的期望值也非常高。而现实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热点”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尽人意。当前比较敏感的主要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价格改革问题。控制通货膨胀,不仅是把握我国经济走势的关键一环,而且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当前“热点”问题,还反映在企业和农民的负担过重、行政事业单位乱收费上。近年来,经过大力治理整顿,“三乱”现象有所遏制,企业和农民的实际负担逐步减轻,但乱收费现象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制止。一些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助长了这股风气的蔓延。社会治安问题也是一个“热点”。这些年来,由于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跟不上改革的步伐,社会治安形势一直比较严峻,许多老的违法犯罪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特别是地方恶势力的产生蔓延,车匪路霸行霸的横行,给人民群众的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社会治安已成为大众关心议论的重要话题,也是群众怨气最大、最不满意的一个问题。能否解决好社会治安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考验党和政府威信及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与现实间某些消极腐败现象相悖引发了矛盾

   人民从心眼里是相信我们党的,拥戴我们党的。尽管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党和政府也经历了种种挑战和磨难,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党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是廉洁奉公的。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作为一种普遍性现象,在我们党内、在国家机关中确实存在着,有些方面还在滋长和蔓延。在一些地方,少数党员、干部凭借手中职权,利用特殊地位,以权谋私,侵吞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资财,中饱私囊。特别是那些掌握人、财、物大权的机关的一些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搞权钱交易。对这些害群之马,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还有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介入经济活动,既不付出脑力,又不付出体力,而捞取的好处却是普通群众可望不可及的,与人民群众直接产生利益上的冲突。人民群众不满的第二个问题是官僚主义在一些地区、单位和干部身上盛行。一些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颠倒了主仆关系,把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对人民的呼声不予理会,对人民的意志不予反映,对人民的利益不去争取,对人民的疾苦不去体察,更谈不上遇事与群众商量,走群众路线了。官僚主义作风很容易引发人民内部矛盾。此外,人民群众对于脱离实际、不尊重客观规律、不讲求实效的文山会海、表面文章、浮夸作风等形式主义做法也很为反感。

  

  (四)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崇尚与现实间革新观念的冲撞引发了矛盾

   现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许多方面都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大相径庭。在思想解放工作做得不到家的地方和单位,由于受旧思想、旧观念的禁锢和束缚,面对新形势,许多人感到困惑,感到失落,因而就对新思想、新事物产生怀疑乃至抵触情绪,各种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也就随之产生出来。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赖型的精神状态。过去长期实行的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在一部分地区和社会成员中形成了懒、散、等的思想作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越来越弱化,直接管理和干预越来越少,许多问题要靠地区、靠企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抓住机遇,谋求发展。这样,那些见事迟、反应慢的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自然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过去长期实行的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输血型的社会保障手段,还使一部分地区和社会成员习惯于坐等扶持,坐等救助,现在进行改革,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拉开分配差距,心理承受不了。在贫困地区,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救济性扶贫为开发性扶贫,使那些仍然只想“等、靠、要”的救济对象心理难以承受,不满由之而来。二是攀比型的心理习性。新形势下不少人民内部矛盾是利益分配不公引起的,但不可否认也确有很多是盲目攀比形成的。一些同志没有看到,人家的兴旺发达主要是思想解放、抓住机遇、勇于改革、开拓进取取得的,而一味埋怨国家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不多,倾斜措施不够、扶持不力。他们不从自身寻求原因,而只讲外部条件,这样越比越感到心不平,气不顺。有的人甚至不讲国情,不讲历史,把我们的国家同发达国家比,看不到我们建国4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看不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看到人家的富裕发达便崇拜向往,因而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持怀疑态度,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大量产生和复杂程度的加深,是利益再调整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既不能麻木不仁,又不必惊慌失措。总的来说,这些矛盾还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一般不具有对抗性。解决这些矛盾,仍然要靠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靠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走过去的老路,搞平均主义,是解决不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的,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不稳定的因素。

  

  (一)推进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一历史任务已越来越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建立民主政治,既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对此,首先,我们必须做到,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把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向人民讲清,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向人民讲明。要充分相信群众,决不能遮遮掩掩,讲假话,瞒实情,到头来失去群众的信任。其次,重大决策让人民参与。要重视和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各级党政决策咨询和调查研究机构,注意发挥各种民间信息咨询组织、各类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使国家和地方重大事务的决策有比较科学的程序和依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减少随意性和失误。再次,重大举措让人民实施。凡是重大改革措施,政策出台后,要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使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建设的主体。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证明,运用法律武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某种社会关系如果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可供调整,一般来说群众是心悦诚服的,视法律为儿戏、凌驾于法律之上者毕竟是极个别的。因此,我们应把改革和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改革的成果及时以法律的形式去确认、去巩固。长时间来,政策的放与收、变与不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往往引发民众对改革的种种担心和困惑。将成熟了的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是消除群众担心和疑虑的客观需要,是巩固成果的最具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途径。新的改革举措、改革成果要以法律去推进、去保障。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调整种种新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化,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化,减少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消极作用,都离不开法制的调整、约束和保障。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减少各种利益关系的摩擦碰撞,也就预防和减少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出现少数无理纠缠的人和事,如果我们有社会认同的法制形式的有效约束和抑制,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处理效果。

  

  (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减少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空隙

   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比较多。这些问题涉及面广,看得见,摸得着,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各级政府一定要密切关注,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能掉以轻心。举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要注意群众的心理预期,把握好改革的力度,使国家、企业、个人都能承受;要掌握好出台时机,前后工作都要跟上,搞好舆论导向。我们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政府必要的行政干预,减少因改革可能给社会带来的震荡。政府举办各种公益事业,进行基本建设,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群众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建成一个大都市,在群众头上拔几根毛就能把什么问题都解决好。那样做即使能筹集一些资金,办一些事情,但结果将事与愿违,吃了苦还要挨骂,失去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宁可少上几个项目,宁可压缩其它开支,也要保住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对供电、供水、入学、就医、社会治安等问题要时刻放在心上,千方百计解决好,给予群众必要的温暖与体贴,尽量减少一些矛盾和摩擦,创造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

  

  (三)坚决惩治腐败和反对官僚主义,重塑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腐败现象,是引发或激化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看在眼里,恨在心里,迫切希望党和政府毫不手软地同腐败现象作斗争。我们要注意把群众反腐败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反腐败的重点要放在查办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案件上,因为这些案件影响大,危害也大,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反对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既要查处案件,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又要立足防范教育。从根本上说,要遏制腐败现象上升蔓延,必须着眼于改革,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上、政策上、制度上深层次的问题,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运用教育、政策、法律、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要健全领导责任制,大力扶持正气,宣传和表彰廉洁奉公、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先进典型,弘扬勤政爱民、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新风尚。

   要通过建立职责分明、环节优化、监督有力的行政及各种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克服各种形式的官僚主义,使人民群众正确的呼声能够得到反映,合理的要求能够得到实现。即使对那些因受客观条件制约一时难以办到的事情,也要把情况讲明,介绍政策,晓以大义,求得群众的理解,把群众的误解、疑虑、困惑减少到最低限度,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已处于滞后状态。积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减少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迫切任务。首先,要加速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进程。要使保障资金来源社会化,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化。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突破传统的“救灾济贫”的格局,进一步健全功能,完成社会救济、社会救援、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服务等任务,以此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的需要,减少需求矛盾。再次,要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市场经济将自发地向效率倾斜,不能自发地保证社会公平原则的实现。随着市场导向及社会竞争的机制的形成,企业破产、兼并和产权转让制度的实施,势必带来各种风险,包括社会成员之间因生、老、病、残、死、失业等各种非个人力量所能抗拒的客观因素所造成的收入差距风险等,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不稳定的因素,包括由此引发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形成社会必要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人们的利益观、价值观接受双重考验。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影响和束缚,一些人对市场经济的许多法则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横加指责,百般挑剔。另一方面,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运行决策的相对分散化和利益差距的扩大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竞争机制往往自发地导致重物质利益而轻思想教育、重经济活动而轻社会环境、重短期利益而轻长远利益、重实惠而轻理想、重等价而轻奉献等等,因而单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利益机制,是不能自发地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的。这就说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要不断改进和加强。首先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帮助人民群众突破思想禁锢和传统的思维定式,客观正确地评价和对待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法则,敢于吸收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二是要敢于触及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为群众解疑释感,帮助人们清除观念上、精神上的负担。不能捂着盖子,搞愚民政策;不能回避矛盾,只讲官话、套话,而是要实事求是地把情况讲明,把道理进清,增强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误解,增进共识,使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索取与奉献、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减轻因热点、难点问题一时无法解决而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三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信念,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我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