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网络人员培训班授课提纲

健康教育网络人员培训班授课提纲

一、什么叫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明确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1978年召开的国际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这下定义,并指出“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而其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社会各部门协调行动。”1988年,在庆祝WHO 成立40周年之际,WHO 称:WHO 成立40年来,做了三件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对健康下了一个科的定义。

这就是说人的健康应该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身体健康,即生理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精力充沛。 二是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

(1)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好人缘,保持心情愉快。

三是社会健康,即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很好的适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

二、对健康有几种错误的认识:

WHO 提出的健康新概念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然而什么是健康?如何正确理解健康的内涵,这个关键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1、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把健康单纯理解为“无病、无伤、无残”。导致医院错误地沿用西方大医院的模式,一味追求医院的现代化和高精尖设备的配置,忽视公共卫生问题,给医疗卫生服务带来偏面性,给人民健康带来危害。医生坐堂等病人上门,老百姓不生病不找医院。

2、忽视心理健康,没有认识心理健康是整体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丰盈充实,和谐安宁的状态,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均衡。但由于人具有社会人的自然人的双重属性,在生活经历中,难免不爱社会因素的干扰。WHO1990年资料表明,致残的前十位病因中,有五种是精神性致残,即:抑郁、酒精滥用、双向精神异常、精神分裂和强迫性异常,其中抑郁致残居首位,并有增长趋势。据估计全世界约有3-4亿人患有各种精神病。我国疾病表负担的排名中精神障碍居首位,已超过心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

3、忽视了人体的整体健康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为了眼前的发展破坏环境,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忽视健康,拚命争钱,损害健康,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导致环境被破坏,难以维持持续发展,环境损害健康、身体透支导致疾病,导致生活质量难以提高,有的甚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学因素。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一是生物性遗传因素,某些内在的遗传或非遗传的内在缺陷、变异、老化也可导致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

2、环境因素。偏远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营养匮乏、卫生条件差,导致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流行;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环境污染。

3、卫生服务因素。它对人类的影响体现在提供和利用两个方面。一方面,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同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反映社会公平性;另一方面,对卫生条件的合理利用问题。

4、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总和。在现代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是影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习惯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是致使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的

主要原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一些传染病如:性病、肝炎等也直接相关。

四、健康的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五、健康的十条标准:

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起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的紧张;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大事小事都乐于做,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⑤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 虫牙" (龋齿),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五、健康的主动权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科学的健康观揭示,维护人体健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体健康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健康、环境和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一方面,发展必须包含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更是举足轻重。也就是既重视健康对人的价值,又强调了人对健康的作用。这种认识必将健康观从被动的治疗疾病转变为积极地预防疾病、预测疾病;从单纯的生理标准扩展到心理、社会标准;从疾病为中心转变为群体的健康为中心。

WHO 在1992年指出,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15%取决于个人因素,8%取决于医疗保健,17%取决于环境因素,因些,追求健康的主动权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六、什么叫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过程,其目的是促使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着眼于行为,强调自觉参与,而不仅是卫生知识的传播和宣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是知(知识)、信(信念和态度)、行(行为)的统一。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

2、是从需求调研、计划、实施到评价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流程:特定人群优先健康需求→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实施→客观评价。

3、其基本策略是信息传播、行为干预和社区组织。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活动,而且是社会活动,离不开社会的参与支持。

七、什么是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了个人和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它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其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着重于发挥社会功能。

八、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

1、制定健康的公共卫生政策。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个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涉及各个部门、各级领导。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的行动。组织具体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挖掘社区

资源,参与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做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帮助人们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利于健康的选择。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是提供临床服务与治疗服务,而且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也要求政府、社会团体、卫生部门和专业人员、个人共同分担维护和促进的责任,并立足于把一个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主服务对象。

九、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

健康促进的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完整,健康教育强调知识、行为的改变,而健康促进是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健康问题,除教育外,还强调经济、法律、政策、环境等对健康的影响。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着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是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关键要素。

十、健康教育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卫生部在最近公布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职责讨论稿中,将健康教育的主要职责概括为三点:

1、制定实施辖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计划;

2、根据辖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开展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等分类健康传播和行为干预;

3、开展健康传播材料的设计、制作与传播效果评价。

十一、健康教育要开展哪些具体工作?如何开展?

1、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包括人员调查摸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网络动员、网络应急能力等。

2、重要卫生日开展防病健康教育宣传。每年不少于7次,每次活动形式不少于3种。

主要内容:

以3.24\4.7\12.1及四月份健康教育主题月为主线,认真组织开展年度防病及应急性健康教育工作。 目标要求:

⑪开展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多种传染病、地方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全年不少于7次,每次活动形式不少于3种。

⑫各地90%以上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1-2次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宣传材料入户覆盖率不低于4%;各行为干预项目县和示范区所在地必须在主要街道、高大建筑物、交通要道、车站、口岸、社区、乡(镇)、集市等主要地段户外树立宣传广告牌;各行为干预项目县和示范区20%(其他地区须保证10%)的行政村刷新艾滋病宣传墙体广告5条以上。各地要积极配合辖区相关部门开展“农民预防艾滋病宣传工程”,编印、分发农民工专项宣传材料,有记录总结。开展各种形式的高危人群知识宣传,辖区内羁押场所覆盖率必须达到100%(考核指标: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在高危行为人群中达到80%以上,在被监管教育的人员中达到95%以上)。

⑬继续做好学校结核病健康促进活动试点工作;迎接全国结核病“知信行”调查。

(4)制定并实施各卫生日及主题月宣贯活动计划,及时上报专题活动小结。

(5)辖区所有医疗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积极参与或开展社区专题卫生日的健康教育与宣传咨询活动。

3、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包括行动核心信息传播,农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65%、55%,按照新指标体系争创“行动”示范县。我省“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八条核心信息内容是:

(1)“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关心农民的健康、送来党中央的温暖;

(2)把好病从口入关、积极防治肠道传染病;

(3)在医生的直视下服药、正规治疗结核病的效果好;

(4)农村改厕好处多;

(5)农村改水好处多;

(6)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7)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预防性病、艾滋病;

(8)加强环境整治,建设美好家园。

4、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

主要内容:以“健康活动社区行”活动为载体,突出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中的地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社区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个方面于一体。

目标要求:

⑪根据社区的卫生知识需求,认真组织“健康活动社区行”巡回演讲活动,设立3个试点社区。

⑫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有健康教育工作台帐(包括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记录、总结等内容)及相应的原始资料。

⑬试点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要分析社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相应的行为问题,逐步建立试点社区家庭健康档案(试点社区建档率≥50%),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⑭结合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积极推进“健康促进社区”建设。

⑮所有社区固定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分布合理,及时张贴《健康之窗》宣传画,每季更换一次。

⑯指导辖区卫生服务服务站配合慢病、免疫接种、预防性病艾滋病、无偿献血、生殖健康、禁毒及控烟等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的发放达到4种以上。

⑰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75%,健康行为形成率高于65%。

5、学校健康教育

目标要求:

⑪组织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

⑫初中、小学各个年级100%开设健康教育课,每周0.5课时落实,使用系统的健康知识课本;高中(职业中学)及大学开设健康教育讲座或选修课。

⑬开展心理健康、控制吸烟、保护环境、远离毒品、预防艾滋、意外伤害等多种形式的专题健康教育活动。 ⑭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90%、80%,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70%、60%。

防保所则重于对辖区学校健康教育的督查、了解。督导记录要反映上述各项工作的状况,要有学校公章、有关人签字。

6、医院健康教育

目标要求:

⑪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创建活动。

⑫健康教育纳入医院整体工作计划,按照计划开展的多种形式医院健康教育活动时效性、针对性强。 ⑬健康教育理论学习内容列入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项目,同时针对医院职工自身危险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卫生技术人员接受健康教育方法培训达到100%。

⑭医院门诊、病区设有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及时张贴《健康之窗》宣传画,每季更换一次;门诊提供健康教育咨询服务,门诊、 病区设有健康教育处方和读报栏。

⑮患者及家属对所患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知晓率不低于80%。

7、行业健康教育。包括:工矿企业、公共场所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工矿企业: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总结、有台帐。结合《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落实,积极举办工矿企业管理者、各种职业人群的安全与健康知识培训,其知识知晓率不得低于90%,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不得低于80%。加强新职工、女工 、接毒接尘人员的岗前、岗位安全与健康针对性强的安全与健康培训,培训率要达100%。设立宣传栏,内容经常更新。

公共场所

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总结、有台帐,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接受健康知识培训达到100%,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辟有卫生科普宣传固定阵地,禁烟标志明显。环境整洁,消防疏散通道通畅。

8、宣传阵地建设。每个医院门诊和病房都要有宣传栏;有条件的村、街道、社区也应建立宣传栏和读报栏。

9、健康教育资料征订发行工作。种类要齐,覆盖率要高,发放有记录,记录要与实际情况相符。

10、控烟活动。加强控烟能力建设,协助当地政府严格贯彻执行颁发的各项禁烟规定。积极创建“无吸烟单位”。开展预防吸毒、酗酒等成瘾行为的知识普及活动和行为干预工作。

11、对基层工作的指导

辖区基层单位了解存在的卫生问题并积极帮助其解决。对基层开展健康教育情况进行了督导,主要督导农民健康教育、节日宣传活动情况、卫生报刊等宣传资料订阅发行情况、宣传阵地建设的使用情况,督导有记录 。

十二、什么叫健康传播材料?它一般可分为几大类?

健康传播材料是指配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使用的辅助宣传材料。它一般可分为视听材料、印刷材料和其它三大类。

视听材料:电视、电影、幻灯、录像带、光盘、多媒体、电子显示屏等。

印刷材料:常用的有折页、单页、招贴画、小册子、传单、书签、墙报、展览版面、期刊杂志、画册、书籍、标语、健康广告、路牌、海报等。

其它:如挂历、年画、年历、贺卡、笔、台历、红丝带、扑克、水杯、杯垫、钥匙扣、领带、胸章等。 十三、传播材料的制作程序?

(1)明确传播目标和人群;

(2)组建设计小制作小组;

(3)对目标人群进行需求、评估;

(4)选择和确定传播信息;

(5)制定工作计划;

(6)设计形成初稿;

(7)初稿进行预试验;

(8)修改与定稿。

十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意义:

1、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阿拉木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

2、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已经得到全世界人公认。当今发达国家和我国疾病、死亡谱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主要死因已经不再是传染病病和营养不良,而被慢性病取代,冠心病、肿瘤、中风已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死因,这些病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约占50%)、职业和环境困素有关。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只加强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 ,才能降低致病的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健康教育是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自身制造的危险因素,是一项一本万利的事。据美国CDC 研究指出,如果男性公民不吸烟,不过量饮酒、采纳合理饮食和进行经常性锻炼,其寿命可延长10年,而全国用于提高临床医疗技术的投资每年数以千亿计,却难以使全国人口的期望寿命增加一年。显然,只要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会大大降低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减少医疗费用。对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效益将更大。 目的:

是促进健康的发展,获得可以达到的最高健康水平。健康促进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健康行为。

任务:

健康促进应力求通过三个主要策略促进健康的发展:

倡导: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主要资源,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和生物学因素均可促进健康或损害健康。健康促进行动的目的是通过对健康的支持,使上述因素

有利于健康。倡导政策支持:卫生部门和非卫生部门对健康需求和利于健康的积极行动负有责任;倡导激发群众对健康的关注,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保证健康作为政治和经济的一部分;倡导卫生及相关部门去满足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倡导支持环境和提供方便,使群众更容易作出健康选择。

促成:健康促进的重点在于实现健康方面的平等。健康促进的行动目标在于缩小目前健康状况的差别,并保障同等机会和资源,以促使所有人能充分发挥健康潜能,这些包括给群众以正确的观念、知识和技能,促使他们能够明智、有效地预防疾患和解决个人和集体的健康问题。在选择健康措施时能获得支持环境的稳固基础、知识、生活技能以及机会。除非人们有可能控制这些决定健康的条件,否则不能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健康潜能。在这方面男女应该平等享有。

协调:健康的必要条件和前景不可能仅有卫生部门承诺,更为重要的是健康促进需要协调所有相关部门的行动,包括政府、卫生和其它社会经济部门、非政府志愿者组织、地区行政机构、工矿企业和新闻媒介部门。社会各界人士作为个人、家庭和社区参与。各专业与社会团体以及卫生人员的主要责任在于协调社会不同部门共同参与卫生工作。发展强大的联盟和社会支持体系以保证更广泛、更平等地实现健康目标。 健康促进是通过倡导、促成、协调和多部门的行动“促进人民提高(控制)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健康促进是一个动力学和发展的概念。它包括群众通过他们每天的生活(如学校、工作场所、城市等)以促进所有人民达到最高限度的身体、精神健康和社会的良好适应。”

十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在健康教育领域里已有巨大进展,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已逐步形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和实践均获得蓬勃发展。特别是几十年来,全球性的健康促进活动的兴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卫生保健的总体战略已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敦促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的国情制订长期的健康政策,而政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医学知识的传入,健康教育学科理论开始引进我国。1915年,中华医学会成立,首任会长颜福庆,书记伍连德,学会的宗旨有“中国医生们从此登上了中国卫生(健康)教育的舞台”。1916年中国博医会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部和中国青年会卫生科联合成立“卫生(健康)联合会”由胡宣民任秘书(胡宣民获美国霍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是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20年代,我国卫生和教育界众多学者对于提高民族健康极为重视,大声疾呼通过卫生知识的传播,进行全民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健康教育从学校抓起”等口号。1929年冬,北平市成立“学校卫生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市级学校健康教育行政机构。1931年,南京市由内政部卫生署、市政府召集成立“南京市健康教育委员会”,1931年,先后由陈志潜、朱章庚、徐苏恩任科主任,1934年,教育部成立中小学卫生教育设计委员会。1933年,北平市卫生教育委员会拟定健康教育章程及实施规划。1934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卫生课程标准”,规定教育目标为“使学生明了健康教育之原理及实施要点”、“灌输普通医药常识,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之智能”。卫生署卫生教育组还出版了《学校健康教育》(徐苏恩主编)、《卫生教育讲义》、《健康与经济》等著作。1935年,由胡定安、邵象伊等发起组织建立《中国卫生教育社》,同年成立《中华健康教育研究会》。这两个全国性健康教育群众性学校团体的成立,为促进当时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健康教育研究机构方面,1931年成立的卫生实验处就设有卫生教育系,负责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学校卫生和民众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设计、推行及材料制作等业务工作。抗战期间改称中央卫生实验院教育组。20世纪30至40年代,国立中央大学及国立江苏医学院(前身为江苏医政学院)共培养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92名,后因经费困难先后停办。专业机构和学校团体的出现使健康事业兴起的重要标志。我国自1929年至1946年,全国有18个省、6个市成立了卫生(教育)委员会,由教育和卫生部联合主持。委员会隶属于省、市卫生、教育厅局,以教育厅、局长为主任委员,卫生处,卫生局长为副主任委员。县健康教育委员会隶属于县政府,以县长为主任委员、教育科长和卫生院长(当时没有卫生局)为副主任委员。制订了省、市、县健康教育委员会组织规程及工作大纲。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全国各地健康教育实验区和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当时健康教育实验区工作较有成绩的有河北定县、上海高桥、山东皱平、陕西三原、湖南长沙、南京汤山等,其中

尤以定县最为突出。晏阳初主持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设农村卫生实验区,陈志潜负责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实验区,开展了大量的健康教育工作和一套卫生保健的新模式。当时针对农村的四大病根—“贫、愚、私、弱”提出了以生计教育治贫,以文化教育治愚,以民众教育治私营,以健康教育治弱的方针。全县实施卫生教育的组织由保健院,联村保健组担任,每村设有保健员。1933年,陈志潜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定县乡村健康教育实验”可谓我国社区健康教育的雏形。

1939年,“中华健康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该会与中华医学会合办《中华健康杂志》,改刊创办以来,以大量篇幅及卫生知识,并重视心理、社会和环境的健康教育。可以认为,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健康教育令人振奋的发展期。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的健康教育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进展。许多学者对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法、网络建设、人才培训、经费筹集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正如高梅芳所指出:“归纳若干点,国家民族的危险现象,其症结常在卫生(健康)教育不能普及”。“今日新医同志的使命,不只是从事医疗工作,更应从事疾病的预防工作,不只是救一人生死之间,更应救民族于生死之间”。并呼吁:“鼓起全国卫生(健康)教育的思潮”。但由于旧中国的腐败,经济的落后和军国主义的侵略,我国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学者对发展中国健康教育事业的设想和建议得不到重视和实施。“卫生救国”的愿望难以实现。

解放时期,依然面临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性病流行的严重威胁,营养不良十分普遍。加之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医疗卫生事业落后,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了卫生工作三大方针,其后又加入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从1953年起,全国开展了具有伟大意义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民中普及卫生知识,提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以及“除四害、讲卫生、增强体质、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口号,动员全民参与除害灭病工作,在除害灭病过程中建立了“三级卫生保健网”充实了农村医生,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依靠党的政策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力量,采取人人参与、社会支持和适宜的技术,迅速消灭了性病、控制了四大寄生虫病,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加快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城市20世纪50年代末,农村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实现了这种转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死亡谱与发达国家相似。我国成功地使婴儿死亡率从200‰以上降低到34‰;人口死亡率从25‰降低到7‰;人均期望寿命从35岁提高到70岁,这些变化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少有的。当时虽然没有“健康促进”的名词,实质上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健康促进模式并显示了它的生命力。1986年成立了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及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办公室设立了教育处,领导、协调、指导全国的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国省级健康教育所已有26个,地、市级健康教育所已有150多个,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近2万名,部分院校设置了健康教育专业,现已培训出一批具有本科、大专、中专学历的健康教育专业人才。1990年和1997年分别召开了2次全国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健康教育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把健康教育作为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这对推动我国健康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国外健康教育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事业起步较早,但真正被重视是在近20-30年的事。以美国为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死亡率呈持续、稳定的下降,据统计1900-1977年间,死于急性传染病的人数由580/10万降到30/10万,75岁前死于传染病的仅占1%,死亡率由17‰降到9.0‰。卫生分析家指出: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善,如公共卫生设施,包括饮用水、污水处理,推广免疫接种、卫生食品的供应、营养状况的改善和良好居住条件等,由于上述措施的实现,对美国人民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20世纪50年代,美国医务界普遍认为这是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的结合,如抗生素及其它特效药物的问世、外科手术的发展(如器官移植,冠状动脉搭桥)等。过分强调生物学的方法,出现了人体治疗“工程方法”的概念,认为只要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投入多,便能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他们认为一旦能更深入的了解个体,疾病的原因就可以确立,就能制订和发展预防策略。受该思想的影响,便出现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医疗照顾、救助与地区医

疗计划》和《综合健康计划》的立法,其核心是强化对贫民和老年提供医疗服务,结果不但使初级卫生保健和家庭医生濒于消失的边缘,而且医疗费用急剧增加,国家和个人负担过重,从1950年到1975年全部医疗费用由120亿美元上升到1185亿美元,每年以96%的速度增长,增加约10倍,1975年联邦政府支付每人的医疗费高达547美元。实践证明,扩大医疗照顾无益于健康事业,美国人口死亡率在半个世纪急速下降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停止下降。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关于世界健康状况的报告指出,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经历了死亡率急剧下降后都经历着一段“停滞期”。表明运用生物医学模式的手段已经显得严重不足。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已经开始引入了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手段,主要由于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国家慢性退行性疾病已经取代了传染性疾病及营养不良,而这些病的死因主要是行为或生活方式造成的,如吸烟、饮食习惯、酗酒及缺少体育锻炼等,另外,由于环境污染等导致的现代环境灾害。个人生活方式对其健康状况有实质性影响的具体证据是由美国加洲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布瑞期洛等提出,他们曾于1972年通过对约7000名成人的5年半随访观察,显示期望寿命与健康质量和七项行为有关。经济学家福西在1974年出版的《谁应生存》一书中对美国内华达和犹他两地居民的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犹他居民的健康状况是全国最好的,而内华达的居民则较差。造成两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洲居民不同生活方式所致。他认为要想改善美国人民健康的关键在于美国人是否愿意为自己尽力?”

1974年被认为是健康促进新纪元的开端。是年,加拿大政府在卫生与福利部部长拉朗德领导下,发表了里程碑式的政策性宣言—《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把卫生政策的侧重点由疾病的治疗转移到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法,并建立了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办公室。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国家健康教育规划和资源发展法案》,明确规定健康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卫生项目之一。1979年美国卫生总署发表的《健康人民2000》宣告:“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指出:美国人民健康的进一步改善能够而且将可以达到——不仅是增加医疗照顾经费——而是国家重新对于疾病预防以及健康促进所做的努力。1971年美国健康教育总统委员会,在卫生、教育、福利部设立健康教育局,并建立全国健康教育中心。据统计,美国开设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并授予健康教育学士的高校近300所,培养硕士、博士学位的高校20余所。

欧洲许多国家已经把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组成部分。前苏联1920年就开设了健康教育馆,1929年设立健康教育研究所,领导并组织全国健康教育工作。1976年成立了特别健康教育委员会,此后在各加盟共和国和地区所有的医药部门和研究所都要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强调“没有健康教育就没有苏联的保健事业”。卫生工作条件规定“健康教育事业费不得少于地方卫生经费的5%。法国于1976年成立了健康教育协会并将健康教育列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

1968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第一届国家健康促进大会,并发表了《渥太华宪章》,极大的推动了全球性健康促进的发展。其后又连续召开了第二、三、四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为健康促进迈向新世纪奠定了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伊始,在总部设有健康教育组。1989年在总部设公共信息与健康教育司,各大区均设有健康促进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在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有关健康教育工作的决议,倡导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协调各国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工作,增强公众及学校健康促进工作。明确地将“协助各国人民开展健康促进工作作为该组织14项任务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联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合作,开展双边和多边的区域性交流和研究,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

健康教育的国际性民间学术组织—国际健康教育联盟于1951年在法国巴黎成立,总部设在巴黎。联盟的宗旨是“通过教育来促进健康”。随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快速发展,于1994年该组织更名为国际健康与健康促进联盟。它的活动方式是组织国际性大型专题研讨会,每3年组织一届,至今已组织了16届,对促进各国健康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综观世界健康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医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前,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年代,强调治疗与预防疾病,主要以生理学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免疫接种、早期筛检:如高血脂、高胆固醇的检出。主要是以机体功能机制为出发点。强调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社会公正与平等;忽视了非卫生部门的作用;忽视了群众对他们自己生活和健康的作用;局限了社区开发的利用。

2、行为阶段

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引入行为(或生活方式)的手段。主要认识到疾病谱已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学的手段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已显得苍白无力,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即行为危险因素的观点,使医学理论又增加了教育、行为、社会市场和政策理论等,大大地拓宽了健康教育的视野,超越了生物学预防的范畴。

3、社会、环境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生态学)的制约,因而健康促进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扩展。健康促进特别强调以群体为基础,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类发展为中心,即以“生态—群体—健康”为纲。未来医学的发展必须以社区为框架,才能发展全民的保健事业。医生的服务对象要从个体病人扩展到所有社区的健康人群和无症状的患者,从仅解除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疾患,要扩展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的全程服务。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人类的生老病死不是狐立的医学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领导、多部门的参与,资源的合理配置,采用适宜技术以及保护人类整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前干事中岛宏博士在第四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开幕式上说:“这次大会是及时而有特殊意义的,是面向未来的,其核心在于复兴健康为人人的政策及21世纪新的健康宪章。它将保证健康促进置于政策高度,以庆祝世界卫生组织50周年,并迈入新的盛世时期。”

尽管拥有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但不可能自动拥有,需要全社会的长期努力。在我们迎接新世纪到来之际,将面临着许多的挑战。首先是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之猛、绝对数之多都是世界之最,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超大老年化国家”,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老龄化的结果,将带来慢性非传染病的迅速增长,我们可以预见冠心病、肺癌、肠癌、乳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糖尿病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据报道我国慢性非传染病的死亡是传染病的4.5倍;在新世纪,传染性疾病可望下降,但新传染病的发生和旧传染病的复燃仍不可低估,性病、艾滋病增长势头不减,结核病、疟疾等的潜在发展;急剧的城市化并激化日益增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带来了城市过分拥挤,生活环境的破坏,收入低、缺乏卫生保健服务、经常暴露于污染和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使是这些生活条件不良的人群特别容易患上疾病和处于不健康状态;由于盲目开发,已遭破坏及正在恶化的环境都是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如何确保健康和环境不被糟糕的环境、精神问题、意外事故、暴力及药物和酒精的滥用都需要有取紧急措施。正如《雅加达宣言》指出:发展健康促进以迎接新面临的健康决定因素的改变是极为重要的。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关注。相信我国的健康促进事业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任务仍十分艰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开发领导、争取各级领导的积极支持

当前,健康促进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部分领导和群众对其缺乏理解,不了解什么是健康促进及其能做什么。有效的行动要求有基本的健康知识,有了广泛的共识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并产生必要的政治愿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地区级的认可和负责是健康促进的关键。要把对健康的投资不仅是社会绝对必要的,而且是政治和经济所不可缺失的信息,明确的传递给政策制定者、立法者和决策者。 领导的支持应体现在制定更多的有关健康的公共政策,提供合适的资源和设备的支持以及培训高质量的人才。“书面的政策”和慷慨激昂的表态所产生的效果是微不足道的。在健康促进的倡导中必须同时强调语言和实质性的两方面。

(二)培养合格的人才,以适应健康和社会发展

为了加速实现全球战略,WHO 在1988年联合其它国际组织召开了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发表了《爱丁堡

宣言》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尽管在20世纪中生物医学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这个目的在许多地方没有得到实现。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每天都有无数的人罹患和死于各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或者自己遭致的疾病,而且,许许多多人不能随时享受任何形式的卫生保健。”这些缺陷已经发现很久了,至今还没有获得明显的成功。卫生部前部长陈敏章在全国第二次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特别注意健康教育专业骨干培养。要陆续办好大、中专健康教育专业,在高等院校设置健康教育进修班。培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质量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指能真正体现邓小平指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诲,能信任并完成全球战略目标的有用之才。因此,应该强调把初级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列入基础培训课程,也作为对医生、护士、其他卫生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内容。

(三)以“生态—群体—健康”为纲,改革现有不合理的体制

WHO 提出了“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新策略。其总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改进卫生公平;使全体人民利用可持续卫生系统和服务。为全球卫生改革指明了方向。

现在已经很清楚,普及保健知识这种手段潜力比其他任何可能想象的科学进展都大得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情况不同,个人保健的方法甚至具有更大的潜力。建造再多的医院、培养再多的医生、或在医疗技术上增加再多的费用,也难以在卫生保健上收回投资;他们更无法与初级卫生保健方法所带来的益处相比拟。 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类是组成生态完整性的主要部分,他们的健康从总体上与环境紧密相连,如果不在各个级别的环境管理、生态保护方面从态度和行为上作巨大的改变,将不能维持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对健康支持的环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生态、健康和人类发展问题是不可分割的。人类的发展必须包含生活质量和健康的提高,同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健康促进与健康保护必须基于“生态—群体—健康”基础上。

十六、健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主要有:

(一)评估个人和社区对健康的需求。健康教育都应具备在各种不同社会条件及环境因素下,利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决定哪些有关健康和行为问题需要改变。换言之,采取那一些干预措施足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并对这些措施在特定的场合下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评估。

(二)设计有效的健康促进规则,项目规划是指事先设计的、有时间、地点、人群、规划目标、干预方法及评价的完整过程。项目成功与否关键的问题在于对全过程作出周密严谨的设计。通常这些规划要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在制定健康促进规划时首先要确定本规划预期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同时还应包括资金的分配、人员分工、职责、组织与管理等,此外,还应考虑学习者接受情况及效率等。

(三)健康促进规划的组织与实施。要组织实施较大规模的规划,首先要有一个试验性的示范规划,其基本目的是确定规划的可行性,同时提供在全面推广规划时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设备、预算、人员材料等,一旦全面开展,健康教育者应有管理规划实施的能力—拟定预算的分配,监管开支,制定工作条例及说明、分派职责,作出时间安排,聘用人员及定期对规划的进展作出评估。尤其是要重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人员的培训。

(四)评估健康促进规划的效果。有效地掌握各种评估方法,对规划的结果作出科学、定量的评估是极端重要的。撰写评价报告并通过合适的渠道得到准确而迅速的反馈以赢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和信心,也是极为重要的。

(五)组织与协调能力。健康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角色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 ;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协调者。他们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他人的行为,改变“传统”的或社会本身的行为,而健康教育者便是引发能达到这些改变的行动枢纽。所以,必须具备的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善于同各级领导对话,成为各个层次有效的鼓动家,开发好领导的健康意识,使他们转变观念,以获得政策上、经济上和舆论上的支持。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能与他人高度合作,实现社会协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低估良好的人际关

系的重要性,他包含着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人格,以及一种乐于与人共事的友好态度。

(六)开拓健康促进资源。通过各组织各部门挖掘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健康的目的,并促使有限的卫生保健资源合理的用于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重要的是要说服领导对初级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的政治承诺,以使理论与行动一致起来。这就要求不仅从卫生部门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单位筹措资源。必须保证健康促进的可靠性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同时积极争取国际的支持。

(七)健康传播能力。科学、准确的传播健康信息是教育者的基本技能,包括传播技能、传播信息制作、传播作品的预试验、传播效果的评估。

上述7条基本技能中,前4条涉及健康促进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后3条也与之密切相关,表明健康促进规划、实施和评价是健康教育者的基本技能。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