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见南山于胸中

《 回忆 我 的师兄 曾福 庆》 最 初是在 《 , 陶瓷研究 》 上发 表  的。 但我读到它 , 却是在网上 , 这使我改变了一些对 网上文字 的看 法 。我 一 向 对 网 上 的东 西怀 有 戒 心 , 为 既然 不 论 什 么  认山” 的诗 句 , 又几 乎是 陶渊 明的代 表 , 是一 种生 活态度 的象  征 。所 以, 历代 文人 , 吟诵或者表现或者欣赏这两句诗 , 就是  在宣扬一种人生态度 , 就是宣示一种处世原则 。这种人生态  度和处世原则的背后 , 所蕴涵着 的是文人 们所要表 白的 自己  的气节 , 这种 气节 是不 以名利 、 权钱为诱 , 不惧怕来 自达官显 样 的人 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议论 , 就难 免泥沙混杂 , 么它 的  那 严肃性就会打折扣 。自从我读 了这篇文章 , 看法有了些改变 ,   觉得有选择有分析地去读一点 , 也行 。 文章 的作者是王锡 良。   王锡 良是从 民国时期过来 的至今还健在 的少 数几位瓷绘 家 之一 。民 国时期 , 镇 瓷 绘 艺 人 最 有成 就 的 , 景德 时下 流 行 的 观 贵 的权威 , 不屑于与官场 的倾轧 、 也 世俗 的粗 陋相沆瀣 , 而是 要保持 自己的高风亮节。   但文人们普遍的对“ 出世” 的赞 美 , 并不说 明他们 完全 的  就不人世 。 实际上 , 掌握着文化 , 因此对世事能够产生清晰影 响 的文 人 们 , 他们 不仅 人 世 , 且还 向往 入 仕 , 而 以此 来 实 现 自  点是“ 山八友 ” 王锡 良是 “ 珠 , 八友 ” 之一王大凡 的侄 子 , 跟  也 随叔父学艺 。而他又称曾福 庆为师兄 , 可见曾福 庆也 是王大  凡 的弟子。师兄这个称呼 , 是带有尊敬色彩 的, 以以王锡 良  所 在瓷绘界的声望 和他 的高超艺术成就 而用尊敬 的口吻来 称  呼曾福庆 ,又可见曾福庆的艺术水平和为人 ,   应该都为人们所认可。   20 0 5年 1 月 ,我在 北京潘 家 园古 玩市  1场 , 到 了一 件 曾福 庆绘 的笔 筒 。 因 为通 过 书  见 刊 资料 , 前 对 曾 氏有 所 了解 , 以 见 到 这 件  事 所己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只是他们在人世 、 入仕的同时, 还期 望保持 自己的气节 , 望鱼 与熊掌二者兼得。 比如陶渊明虽  期 自称 “ 少无适俗韵 , 本爱丘 山” 但他还是不 止  性 ,一次人世为 官。也 因此 , 自宋 代周敦颐 的《 爱莲 说》 以来 , 历代文人们便对莲 的品行夸赞不 已, 以 赞美莲的方式来赞美 自己。因为莲花 出 自淤泥 ,   而又不被沾 染 , 正与 自己的虽人世俗 官场 , 而又  洁身 自好相对应。陶渊明本人也是如此 , 他并不  要求 自己为了表现清高 , 就真的将心灵 的追求与  物质的生活机械地统一起来 ,隐居到 山林 中去 。  笔筒 , 就觉得真是幸运 , 首先 有喜 出望外之感。   依照我见过的曾福庆绘画的另一件实物 ,  也 是 笔 筒所 得 来 的 经 验 ,和 王 锡 良先 生 的介 绍, 我以为在 当今几乎全 民玩收藏的情况下 , 到曾福庆 的  见 作品是很不容易 的 , 以当我见到他绘 画的笔筒时 , 所 就顺理  成章、 合乎情理地产生了喜 出望外的心情 。   这个 笔筒所绘 的纹饰 题材 , 是传 统绘画 中常见的“ 明  渊 采菊” 渊 明采 菊” 国传 统绘画 , 。“ 我 不论是瓷本还是 纸绢本  中, 都是一个常见的题材 。原因, 当是 中国传统文人受道家思 想 的影 响 , “ 对 出世 ” 赞 美 、 颂 的 态 度 , 现 出 心 向 往 之 的  持 歌 表他是 “ 结庐在入境 ,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 自偏”  。居所就在 市井俗世之 中, 朵却 可以对车马 的喧闹之声听而  耳不闻。 为什么能够 达到这样的境 界? 这要靠修炼 , 修炼到心能  安静 , 身居在何处也就不必计较 了。 就像莲花那样 , 自于污  出 浊的淤泥又何妨 , 自依然心 闲身净。 我  孔孟老庄 , 对于中国文人来说 , 真是做了天大 的好事。他 们 的学说 主张 , 可以使 文人们入有理论依据 , 有哲学基础 , 也 有怎样行事 的准则 。还可 以根据 自己在世俗中、 仕途上所处 姿态 , 甚至根本就是身体 力行 。 而陶渊明 , 几乎就是这样生活  态的代表 , 是具 有楷模性质 的人物 。“ 采菊 东篱下 , 悠然见南 的具体位置 , 在修身 、 齐家 、 治国、 平天下之 中, 选择一个适宜 了 |   ・42 ・  文 学 天 地 于 自己所做事情 的类别 : 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出也  可以左右逢源 , 心安理得 。总之 是在 出与人这一对相对立 的  范畴 中, 无论 怎样 选择 , 文人们 都可 以无 须担 负心 理上 的责 边 的 ,树 干老劲 , 皴笔 粗砺 。松 树侧  树 杪 团 , 润 形成对 比。画面上不见  中如此表现 , 我们至少在元 } 以  绿 两 种 仁. . 表 现 阴  料 以任, 都可以安然处之 , 都可 以找到 自己的追求与理想 , 可 以  都实现 自己的人生抱负 。儒道两家 , 真是一个大智慧者 的统一 代青 又绘画精细 , 一丝不苟 。  阳远近 。总之是 一幅非常好的瓷画 , 有相 当高的艺术水准 , 且  笔筒 的另一面 , 有诗句和落款 。 题 诗句为“ 不愿持缰为五  斗 , 生只是 为花忙 ”用 含蓄 的笔法 , 明了画面人 物的身  一 , 点 份 , 点明了画意。 也 书法 的笔力颇 为深厚 。 在滑硬 的瓷胎上书  写, 与在纸绢上 书写相 比较 , 尤为 不易。能将笔力 、 笔意表现 到那般程 度 , 没有深入 的练习是不能做到 的。他的字用笔柔  劲, 虽字体 尚规整 , 有行 书体势 , 颇 而又 笔意勾连 , 流露出草 的整体 。它们是水火 , 却能够相容。这种水 与火 的相容 , 中  在国古代文人身上得 到了真实 的体现 。  在美术作 品中表现 “ 渊明采菊” 这个 题材 , 画面 比较 多 的  处理成陶氏扶杖 而行 , 所采到的菊花 , 由童子执着 。我在潘家  园市场见到的笔筒上 的瓷 画, 也是 。同时 , 这类绘画还 比较多 的将采 菊的地点 , 设置 在一座 山中 , 座山 , 当是南 山吧 。 这 应  但这样处理 , 像是与陶渊明诗的愿 意 , 有所不相符合。陶诗本  意采菊 的地点 , 未必是 在山 中, 管有 “ 尽 悠然见南 山” 的句子 ,   但应该是结庐在人境 的庭 院里 。并且 , 当采菊之时所悠 然见 的南 山 , 实际上不见得 是见在诗人 的眼里 , 是见在诗 人的  而书 的意趣 。 整体上 品味, 亦有黄慎的味道。因此 , 如果我们做 曾福庆 曾对 黄慎的写法画法均做过 细心揣 摩的估计 , 当无大 差。  心里 ; 至南山具体 的形影 , 诗人 的心 里也 未见得就见 了, 甚 在  在他心里所见 的, 只是山的含义 。正像诗人实 际上并没 有真  的见到过一个 叫做 “ 桃花源” 的地方一样 。 诗人 只是 以此来表 这 件笔筒 , 量在 同类器 物 中数 大 的一类 , 内有将 此  体 行 类笔筒 叫做笔海 的。 足端打磨得很圆润 , 属泥鳅背一类 。 胎质  不甚洁 白, 也欠致密 , 但淘洗精细 。 釉质细洁 , 釉层稀薄 , 但 光 亮而不滋润 , 闪青 。这种胎釉的特 征 , 明此时 已经开始用机  表 器来 制坯料 和釉料 , 映 了我 国到 民国时期 , 反 制瓷业 已经有 现 自己“ 出世 ”也 就是保持 气节与清高的情怀 。画家们 那样  、处理画面 , 可能是绘画这样一种艺术形 式在技术上 的需求 。   我说 的这件笔筒 , 画法与历来的画法总体上相 同。画面  上 的老者 , 就是 陶渊明手拄一根 藤杖 , 也 藤杖 上系着一 个葫 了现代工 商业的特征 : 降低 成本 , 增加 产量 , 追求利 润。而所  标榜 的提高质 量 , 不论是 真的提 高还是 阳奉 阴违 , 说到底 都  是商贾逐利 的一种手段 , 不是他们 内心真正 的追求 。 并   曾福庆 的这 件瓷画 , 制的时间 , “ 绘 是 时在辛 巳年秋 月”  , 那是 14 年 。曾福庆 1 3 91 9 7年离开景德镇外 出谋生 ,9 3年  14又 回到景德镇 , 因此这件作 品当不是 他在景德镇之作 。我们 芦 。他正扭转身躯 , 看着童子向画面深处 的方 向走 去。童子 则? 着一只篮子 , 篮子里装着刚刚采摘来 的菊花 。两个人物互  相呼应 , 动感很强。陶渊明身体略向前倾 , 身体单薄。少有一 点老态。而童子的身形步法则欢快轻盈。绘者 曾福庆对不同 年龄的人的身法动静都表现得非常准确而又传神 。陶渊明有  七八分脸 转出 , 而童子则 完全是背 影 , 可见 曾氏在 对画 面人  物的摆 布上 , 也颇动了一 番心思 。陶渊明上身着蓝衣 , 下身淡 想, 曾氏这个时期 的作 品 , 与他 的其他作 品 , 在风格上可 能有 所不同 。  笔筒是文人用 的。古时候 用毛笔书写 , 以置放毛笔 的  所笔筒 , 就成了书案画案上 的必备 用具 。而如果在文人 的用具 黄色 , 在玻璃 白地上 , 都洗染得非常精细 。童子的下身所着 ,   亦是黄色 , 比陶渊 明下 身的黄色鲜亮 些 , 但 这对表 现孩童 的 天真活泼颇 有益处 , 可见 曾福庆在色料 的使 用上 , 也有算 计 ,  上绘 以文人喜爱 的题 材 , 就顺理成章 了。因为此类题材表 现  了他们 的情 怀 , 表现 了他们 的精神追求 。  并不随意草率 。 童子上身所着 的, 是珊瑚红襟衣 , 并且用料讲  究 , 用传统方法 制的 , 是 不是 当时 已经有 了的从西 方进 口的 化 学法色料 , 以其红醒 目而不俗艳 , 所 既进 一步有 助于表现 孩童的天性 , 又使整体画面的色彩显得 丰富而不单调 , 冷暖  ~协调。陶渊明的鞋履 , 用藕荷 色 , 这是清代嘉庆年间出现的一  种 色料 。他 黑色的头帻颇有油亮感 , 并不 如常见的黑料那样  枯 涩。眼眉和胡须 间以黑 白, 白色的部分用纯玻璃 白, 掺色  不 料 。面部不 用线 勾 , 而是直接染 出 , 对光 的运用很 有心得 , 有 明暗向背之 分 , 明曾福庆应有学 习西 画的经历。就两个人  表 物 的整体绘 画风格来看 ,我们似 能够体会 到清代康 乾年 间  “ 扬州八怪 ” 之一黄慎的味道 , 或者 曾经临习 , 也未可知 。两个 人物所处的位置是一面草坡 , 用水绿染出 , 以簇状草丛 。 点 坡 4 ・ 3  ・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