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的著名数学家

zycnzj.com/ www.zycnzj.com

 Portraits

ChineseJournalofNature Vol.29No.4 

的影响下度过的,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思想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晚年时他

不断创新的著名数学家

———吴文俊

张 维

教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650091关键词 吴文俊 数学家 生平 学术贡献

多次说道“:我出生于1919年,也就是在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我国很多思想家和有识之士,提出了反帝反封建及科学救国等种种主张,这些主张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的科研工作可以说就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进行的。”

大学时代的良师益友

1937年抗战爆发,改变了很多中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前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吴文俊院士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及数学史家,他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与成果,在拓扑学献,开拓者,两次最技,

2006。

来后,他便静静地坐着读书,常常坐下来一看就是几个钟头泛的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欢看。,,这些大部头《新民丛报》合订本等。《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是他尤其喜欢读的小说,历史类的书籍他亦颇有兴趣,当年流行的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他也读了不少种。他的作文写得很不错,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

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吴文俊被送回浙江嘉兴老家,躲避战乱。半年之后,他返回上海继续读书。1933年秋,吴文俊升入高中,进入正始中学。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他的物理成绩相当优异,也打下了很好的数学基础和英语基础。高中的所有课程中,他最爱好的就是物理。他走上数学之路,开始时并不是主动的。那是高中毕业前夕,吴文俊成为了全校最优秀的三个尖子生之一,学校为他们三人特设了奖学金,每人每年一百银元,资助他们深造。但对他们提了一个条件———必须报考学校指定的院校和专业。当年这笔钱不是一个小数,几乎能解决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如果没有这笔奖学金,家里要想供他读完大学是很困难的。于是,吴文俊于1936年考进了学校指定他报考的著名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的数学系,但他当时并没有想到日后会去当一个数学家。

吴文俊的少年时代是在五四风气

国人的生活。界。吴文,这给他的求学带来了很大困难。不过,他的大学生活里,有两个值得庆幸的收获:一是他遇到了一位引领他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好老师武崇林;一是他有一位同班好友赵孟养。

大一、大二时,吴文俊主要是对物理有兴趣。直到大三武崇林先生给他们讲授高等代数、实变函数论、高等几何等数学课程后,吴文俊才开始喜欢上了数学。武先生不仅讲课形象生动,而且讲课中既追求本质,又注重解答疑难,让吴文俊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武先生还经常借一些数学书籍给吴文俊看,并不时地给他一些个别指导。吴文俊认真精读了几种经典数学著作,自己在课后努力钻研集合论和点集拓扑,并接近了当时数学研究的最前沿———组合拓扑,就此奠定下了深厚的现代数学基础。此时,国际上拓扑学正处于发展时期,国内数学界很少有人问津,吴文俊却在大学求学阶段便已涉足这一极为高深的领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吴文俊进入交大数学系时同班只有四名同学,可后来一个同学转专业去学物理,一个同学因经济困难辍学,到

1940年毕业时就只有吴文俊和赵孟养

勤奋求学的少年时代

1919年5月12日,吴文俊出生于

上海,他是家中的长子,4岁时就被送进弄堂里的文蔚小学读书,学一些很简单的课程。他下面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一次,活泼好动的幼弟文杰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当时表面看好象伤得并不重,没想到几年后发作,竟然夭折了。父母伤心之极,此后对成为独子的吴文俊格外疼爱,格外小心呵护,甚至不放心他自己在弄堂里玩耍,生怕再遭什么不测。于是,吴文俊的活动天地除了学校,便是自己家里。家中父亲的藏书很多,父亲常对吴文俊说,这些书里可比外面好玩多哩!起初,父亲挑浅显一些的书讲给他听,慢慢地,再挑一些深一点的讲。如此逐渐的引导,吴文俊也对书籍产生了兴趣,自学能力也慢慢有了提高。

就这样,在常年与家中那些藏书和报刊相伴的日子里,吴文俊度过了寂寞的童年。天长日久,他养成了喜静不喜动的性格和好学深思的习惯。放学回两人。他俩相处甚好。赵孟养大吴文俊四岁,正直善良,热心助人。他们的上课地点离淡水路赵孟养家很近,赵家也宽敞,吴文俊便常在赵孟养家吃饭、

 自然杂志 29卷4期

看书、观看赵孟养父亲下围棋。同窗四年,吴文俊与赵孟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赵孟养深知吴文俊勤奋好学,又有数学才华,多次尽心竭力地帮助吴文俊,除了经常送书给他外,还在以下这三件大事上给予了吴文俊无私的帮助。

1940年夏秋之交,他俩大学毕业

科学人物 

圣发把吴文俊引见给陈省身先生。从此,吴文俊摆脱了困境,在陈省身的引导下,走上了科研的道路,真正步入数学圣殿。吴文俊后来说“,1946年的那一天,乃是我一生科学事业的转折点。”

那天,吴文俊与陈省身先生见面时,直率大胆地提出想进数学所从事研究。当时,陈省身未置可否,但在送他出门时,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的事我放在心上。”不几天后,吴文俊就接到了让他去数学所上班的通知。陈省身把吴文俊吸收为数学所的实习研究员,相当于陈省身的一名研究生。

人”。,讲授“!,原来晦涩难通的一些组合拓扑基本概念,变得生动易懂。吴文俊对组合拓扑的学习,从此步入坦途。

陈省身还安排吴文俊在图书室兼管图书,这让吴文俊如鱼得水,他整天利用这有利条件博览群书。一段时间后,陈省身有一天忽然对他说“,你整天看书看论文已经看得够多了,应该还债。看前人的书是欠了前人的债。有债必须偿还,还债的办法是自己写论文。”就是在陈省身先生这样严厉的督促之下,吴文俊被逼着写出了一篇论文———“关于球的对称积在欧氏空间中的嵌入问题”。这是他进研究所的第一篇论文。后来陈省身把这篇论文推荐到法国的ComptesRendus上发表了,吴文俊深受鼓励。

接下来,吴文俊把自己点集拓扑方面的一篇习作请陈省身指教。陈省身给他的评语是“:方向不对头。”这句虽然简单但却极有分量的评语,对于吴文俊日后学术研究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遵从陈先生的建议,吴文俊找准了方向,开始研究惠特尼(H.Whitney)的乘积公式。刚刚入门的吴文俊,以自己的天才、勤奋和功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攻克了这个难题,给出了惠特

尼乘积公式的简洁证明。陈省身对此十分欣赏,把它推荐到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数学年刊》上发表。

在被誉称为“现代数学女王”、又号称“难学”的拓扑学领域,一个27岁的年轻人,短短一年内就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的确令人称奇!吴文俊这项研究成果在现代示性类理论中,被看成公理,是整个理论的基石,被誉称为“吴公式”。与陈省身的结识成了吴文俊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吴文俊曾深情地说“:陈省身先生是我的领路人,决定了我一生他。”“陈究的最前沿。”

吴文俊在数学研究所这一年的经历,打下了研究数学特别是研究代数拓扑学的基础,而这基础,对于他日后到法国开展更深的研究,并很快走到数学的前沿,是至关重要的。

了。可是,国难当头,民不聊生,毕业即失业,吴文俊体会到了求职的艰辛。他先是好不容易经友人介绍进租界的育英中学当教员,课时重,薪水低,还要兼做教务员,干了一年多就失业了。半年之后,才又谋到一个在上海培真中学教书兼做教务员的职位,直到抗战胜利。这五年间,吴文俊不仅没有时间再研究数学,连原来学过的东西都荒疏了,他心里很苦恼,已经打算放弃数学。1945年秋,,了吴文俊,。于是,吴文俊当上了数学系郑太朴教授的助教,并获得了最宝贵的从事研究的环境和时间,重新开始钻研数学。

1945年年底,教育部举办留学生考

试,报上登了消息,可是吴文俊没有注意到这消息。赵孟养看到消息后马上告诉吴文俊,并一再劝他去报名应考。在赵孟养的敦促下,吴文俊才去报了名,并抓紧复习已荒疏了的数学课程。

后来,赵孟养有机会当了数学界权威之一朱公谨先生的助手,帮他整理

Courant名著的译稿。赵孟养又介绍

留学法国

掀起“拓扑地震”

1947年夏天,吴文俊接到了考取

中法交换生的好消息。这次留学法国的名额全国只有40个,包括多个学科,数学方面有4名。经过暑假期间到南京一段时间的集训后,他们于10月从上海登上了赴欧洲的轮船。陈省身为吴文俊留学给自己的法国师友写了推荐信,说吴文俊“天资聪慧,有数学天赋,望关照。”

陈省身认为“要去学习,做研究,那应该离那些繁华喧嚣的城市远些。”没有安排吴文俊去巴黎,而是让他到了法国边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就在法国这寂静的小边城,吴文俊一头沉到拓扑学的钻研中。当时正是布尔巴基

(Bourbaki)学派的鼎盛时期,也是法国

吴文俊拜见了朱公谨、周炜良等先生,使吴文俊第一次得与数学界的权威人士接触。接着,赵孟养又热心通过朋友将吴文俊引见给陈省身先生,吴文俊从此进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一生科学事业的转折点

1946年5月,陈省身教授从美国回

国后,受即将出国访问的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主任姜立夫先生委托,负责在上海岳阳路筹建数学研究所。一天,赵孟养托友人、原西南联大学生钱

拓扑学正在重新兴起的时代。吴文俊成为了最早接触布尔巴基学派并受其影响的中国数学家。

吴文俊的导师是斯特拉斯堡大学

 Portraits

的埃瑞斯曼(C.Ehresmann)。埃瑞斯曼博士是布尔巴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E・嘉当(E.Cartan,陈省身的老师)的

ChineseJournalofNature Vol.29No.4 

已猜想到嘉当后来产生较大影响的“嘉当公式”。嘉当日后在自己的《全集》中,也把这一公式的“首先提出”归功于吴文俊的工作。此外,吴文俊在195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也预示了后来所谓的道尔德(Dold)流形。

到了巴黎后,吴文俊先后与两位老师埃瑞斯曼与H・嘉当进行过合作,他们都是世界知名的、对数学界影响巨大的布尔巴基学派骨干人物。此外,他原先在斯特拉斯堡开始的与托姆(R.

Thom)的合作也同时还在继续进行。

研究所,吴文俊就确立了自己研究工作的战略方向,在所里作的一次报告中,他对当时的拓扑学作了全面分析,并针对同伦性问题,重新提出了拓扑性问题。吴文俊和张素诚、孙以丰共同建立了一个拓扑组,形成中国开展拓扑学研究的一个中心。

在1947年至1951年吴文俊研究拓扑学的第一个五年里,他是在受到导师和几位大数学家的影响,与及跟一些优秀的青年数学家的交流切磋中成长起来的。从1953年到1957年这五年,,,。他在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进行研究?如何把研究工作从过去多年局限于拓扑学的示性类和纤维丛这个范围有所突破,扩大研究范围?这是吴文俊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最终,吴文俊自力更生,硬是在拓扑学研究中取得了累累硕果。这五年里,他发表了高质量的20多篇论文,完成了一本专著。

进入20世纪50年代,由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努力,国际上拓扑学已经成为大热门,出现了一系列大的突破,并且造就了5位国际数学大奖———菲尔兹奖的得主。让吴文俊感到欣慰的是,这些荣获菲尔兹奖的数学家的获奖工作许多都与吴文俊的研究成果有关。

吴文俊以自己独创性的工作不仅赢得了国际数学界的交口赞誉,还赢得了国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1957年1月,我国为了促进科学事业的繁荣,颁发了自然科学奖,大力表彰科学家的科研成就。其中一等奖共三项,三位获奖者是华罗庚、钱学森、吴文俊。分别以“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和“工程控制论”获奖的华罗庚和钱学森当时名气就颇大;而以“示性类与示嵌类的研究”获奖的吴文俊却是很多人不知晓的。这一年,吴文俊还未满38岁。

紧接着,四个月后,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在自然科学方面增

学生,其博士论文是关于格拉斯曼

(Grassmann)流形的同调群的计算。

埃瑞斯曼的这个工作对后来吴文俊关于示性类的研究至关重要。埃瑞斯曼在纤维丛等方面的一些原创性的思想对吴文俊后来的工作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经过最早一段时间对布尔巴基式数学抽象的不适应后,吴文俊很快就有了明显的进步。他继续进行纤维空间及示性类的研究。不长时间内,他通过示性类证明了4K维球无近复结构。这个结果在拓扑学界引起了较大震动,赞扬者有之,怀疑者有之,由于他的某,罪”,,就坐在校园的石桌旁与吴文俊当面讨论起来。经过吴文俊一番有理有据的细致说明后,霍普夫最后不仅完全信服了,还热情邀请吴文俊到他所在的苏黎世理工大学访问。

到1949年初,吴文俊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到足够多的成果,他按导师埃瑞斯曼的意见,把这些成果集中起来,用了半年时间,写成了“论球丛空间结构的示性类”的博士学位论文。1949年7月,吴文俊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篇论文于

1952年由厄尔曼出版社以单行本

他们俩人的高效率的合作和结下的真年的春天,性的果,一面了

H,同时吴

V,它的定义是

VX=Sqx,这种示性类后来被称为“吴

示性类”,它证明了完全可以用“吴示性类”明确的表示出来,就是W=SqV,这个公式后来被称为“吴公式”。吴文俊与托姆合作所得到的这些成果,在拓扑学领域引起相当大的反响,一些数学家把这称为“拓扑地震”。

就是在法国这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吴文俊完成了影响国际拓扑学界的“吴示性类”和“吴公式”,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年轻科学家。

日后吴文俊谈起这段留学岁月时说“:我通过在法国的学习得到这样一些体会,他们的学术环境较宽松,并很重视交流协作、重视自由思考,甚至不拘一格。在这样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中,法国就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人物,这使得法国人才辈出,成为全世界数学领域的中心。”

出版。

取得博士学位后,吴文俊应H・嘉当(HenryCartan,E.Cartan的儿子)的邀请于1949年秋天来到巴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做研究。在巴黎短短两年的时间,吴文俊在示性类方面的研究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期间,吴文俊参加了H・嘉当举办的对于拓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著名的嘉当讨论班和反映国际数学主要动向的布尔巴基讨论班,并在讨论班上作过报告。吴文俊从低维情形出发,最年轻的学部委员

1951年7月,怀着报效祖国的热

情,吴文俊从马赛港登上了轮船,启程归国。他先在北京大学数学系担任了一年教授,后调入刚成立5个月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一进入

 自然杂志 29卷4期

选了18名学部委员(院士的前身),吴文俊与钱学森、张文裕、张香桐、汪德昭等另外17名著名科学家一道顺利当选。学部委员是我们国家在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崇高的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代表着我国科技队伍的最高水平和科学声誉。这次,吴文俊以他在拓扑学领域的杰出学术成就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当之无愧地被增选,成为最年轻的学部委员。

学。之后,他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数学史论文,对数学史正本清源,使人们认识到中国古代数学曾有过辉煌成就,如最早的几何学、最早的方程组、最古老的矩阵等等。翻开历史,中国曾经是一个数学的国度,中国数学在世界上的位置远比今天靠前。正是由于这些辉煌,中国数学不仅要振兴,更要复兴!

在对中国数学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后,吴文俊还敏锐地感到,已往的中国数学史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普遍而又严重的方法论缺陷,这种错误的研究方法乃是对中国古代。他着重指出“:,,吴文俊在这方面的工作与影响,开辟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一个新阶段。

科学人物 

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

1976年和1977年之交,吴文俊按

照自己的思路在几何定理的证明上面进行尝试。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象样的计算机,吴文俊完全是用手算,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机器,仿造机器的动作,一步一步地手算来进行定理的证明。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尝试,吴文俊终于取得了成功,产生了所谓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这在国外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仅限于数学,而,就叫作数学。国际上把吴文俊这种借助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称为“吴方法”。“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使它能在新世纪的数学研究中发挥威力。

多年之后,国外同行们才惊异地发现,由于“吴方法”的应用,中国自动推理的研究已经在国际上遥遥领先。“吴方法”不仅已经根本改变了机械化证明的面貌,而且还被应用到诸如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学、计算机图形学、工程设计等多个不同领域。世界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陆续举办“吴方法”的研讨班。欧美各发达国家的科学基金会和大企业都积极支持开展“吴方法”的研究。

与国外同行相比,吴文俊没有他们那样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却在学术上做出了超越他们许多人的巨大成就。“他的方法不但可以证明定理,还可以发现定理。他的革命化方法带来了这个领域里一个专题接着一个专题的推进,使这领域成为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支。”

1999年,国家决定从2000年起设

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史

1958年起,由于“反右”运动的兴

起,理论研究难以继续进行,吴文俊的拓扑学研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62年,吴文俊才重新开始拓扑学的研究工作。,,,。可是从1964年起又开始搞“四清”运动,吴文俊也以普通工作队员的身份去安徽参加了半年的“四清”,他的研究工作再一次中断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让全国的理论研究工作几乎都陷于了停顿状态。吴文俊也同全国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一样,无可幸免地被造反派“批判”。

直到1972年,科研工作才得以部分恢复,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一些美国数学家来华访问,带来了国际上的一些新信息,于是,数学研究所拓扑组才开展了一些科学讨论。从1974年起,吴文俊开始花大力气研读中国数学史。

1975年,他以“顾今用”的笔名在《数学

创立数学机械化理论

在细心分析中国古代数学构成的过程中,善于思索的吴文俊发现中国古代数学是与西方源于古希腊的公理化数学有完全不同之处。扼要说来,那就是“西方现代数学是一种公理化研究体系,是追求定理证明的一种数学,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更不考虑怎么定理证明,它主要的目的是要解决形形色色实际中提出来的问题,由此导致这个解方程式的方法。中国古代数学的许多结果不是由定理的形式来表示,而是用算法,所谓算术的‘术’来表示的,这个‘术’就相当于现在意义中的算法,而算法是所谓计算机科学的灵魂。”结合自己对计算机的初步接触了解,吴文俊悟到中国古代数学是正好适合于计算机时代的一种算法的数学,或者叫计算机数学,吴文俊称之为机械化的数学。

吴文俊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在数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从中国传统数学的构造性思想中得到启发,开创了数学机械化研究的新领域。他提出了借助

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的文章,通过对中西方数学发展的深入比较与科学分析,独到而精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世界意义,强调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主流的贡献。吴文俊明确指出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

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吴文俊以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获此殊荣,与袁隆平同获首届“国家

(2000年度)。最高科技奖”

2001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

院在北京隆重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签署国家最高科学

 Portraits

技术奖,并向首次获奖的吴文俊、袁隆平两位科学家颁发奖状和各500万元奖金。此时距1956年吴文俊与华罗庚、钱学森一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快半个世纪了。吴文俊成为先后获得新中国这两项最高奖项的唯一一位科学家!在这两次大奖之间,吴文俊还获得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

(1990)、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93)、首

ChineseJournalofNature Vol.29No.4 

视觉学。前二届邵逸夫数学奖的获奖人分别是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奠基者陈省身教授和费马大定理的终结者怀尔斯教授。本届(第三届)邵逸夫数学奖是中国国内学者首次获得此项国际性大奖。邵逸夫奖评审会的授奖词这样写道“:吴文俊以传统数学领域———几何学为起点,并为其现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后,他转向了由计算机出现后而开启的新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他揭示了数学的广度,并为未来的数学家们树立了新的榜样。”

世界著名数学家Atiyah爵士在颁奖会上特别指出:“从1920世纪中叶,指出“:您辛勤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为我国科技界争得了荣誉,也为青年学者树立了榜样。”

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致辞中热情地表示:“这代表华人对国际科学界的贡献达到顶峰的人数越来越多。”

中国科学院张恭庆院士在庆祝大会上的发言中,一番热情洋溢的话道出了全体与会者的心声“:由此可见吴文俊先生正是引领世界潮流的数学大师。!我们,并不仅仅因:第一,吴先生的成就是;第二“,吴方法”是中国自主创新的成果;第三,吴文俊先生是中国数学家的骄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07年已经88岁高龄的吴文俊先生,淡泊名利、不断创新,仍然活跃在数学研究的第一线。

(2007年6月24日收到)

1 吴文俊.探索与实践的科学研究历程

[EB/OL].www.cas.cn.

2 高小山,石赫.卓越的贡献 高度的评

[2003212216].

http://

届香港求是科技创新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4)、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等有重大影响的奖项。

就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结束当天,吴文俊便从会场直接去了机场,飞赴德国出席在柏林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程序委员会的会议,商讨有关2003年在北京举行第24宜。担任第24,的中国人!

程中,,危。这对双方都有害。D.

Mumford与吴文俊是两位领袖数学

家,在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二部分,以两种不同的方式重新建立了这种联系……数字计算机在处理空间问题上并不十分有效,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因此象Mumford与吴所作的,在计算机与几何间的鸿沟上架起了桥梁,实在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他们是未来数学家一种新角色的楷模。”

吴文俊对荣获邵逸夫数学奖深为感慨,他说“:数学机械化问题原来只在国内被科技界所认识。但是在国外,由于现在许多人都在用计算机,所以有人认为数学机械化是离经叛道。这次邵逸夫奖的评委都是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家,他们宣布我获得邵逸夫奖,是因为我的数学机械化问题的研究,这实际上是国际数学界对数学机械化研究的承认与肯定,它比奖金重要得多。”

两周后的9月25日上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吴文俊先生荣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庆祝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致吴文俊院士的贺信中也特别

荣获邵逸夫数学奖

2006年9月12日晚,吴文俊出席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2006年邵逸夫奖颁奖典礼”。

“邵逸夫奖”是一个高级别的国际性奖项,是按邵逸夫先生的意旨而设,于2002年11月宣告成立,以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方面获得突破成果,以及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意义深远影响的科学家。它的评委是来自国际科学界的知名权威,不是一个只由中国科学家来评审的奖项。

“邵逸夫奖”共设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每年颁奖一次,每项奖金为一百万美元。

2006年的“邵逸夫数学奖”同时授

价———吴文俊及其科学成就[J].中国科

学院院刊,2001:1.3 胡作玄,石赫.吴文俊之路[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胡作玄.吴文俊[M]//中国现代数学家传.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5 李文林.古为今用的典范———吴文俊教授的中国数学史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15(2).

WUWen2jun:TheFamousMathemati2cian

ZHANGWei

Professor,

YunnanUniversity,Schoolof

Humanities,Kunming650091

Keywords WUWen2jun,mathematician,biography,academiccontribution

予了中国的吴文俊院士和美国的曼福德教授,以表彰吴文俊对一新兴学科的贡献:数学机械学;以表彰曼福德对数学与对二类新兴学科的贡献:图案学与

(责任编辑:丁嘉羽)

zycnzj.com/ www.zycnzj.com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