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别离相思

唐诗宋词中的别离相思

【教学目的】

 以教材中表现相思与别离情感的唐诗宋词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此类型的古典诗歌有

比较完整的认识。

 理解并能初步辨别诗歌中别离相思的差别。

 进一步掌握此类情感在诗中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 诗中情感的细微差别。

 表达方式与技巧。

 学会对诗歌中此类情感的赏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 讨论与赏析

【教材分析与策略】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诗歌进行分析:

 诗中的人物形象。

 诗中的具体情感。

 情感的触发方式。

 情感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

五~六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3、 张九龄《望月怀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一、 诗中的形象:

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

二、 诗中的情感:

归思(思乡之情)

三、 情感的触发:

首联中的“物候新”使诗人“惊”,因为新的一季(春)开始了,意味着一年的漂泊结束,而又意味着新的漂泊的一年又开始了,所以作为“宦游人”的诗人心“惊”。

此时此刻,诗人又听到有人在“歌古调”,进一步刺激了诗人的“归思”,故而情不自禁落泪(欲沾巾)。

四、 情感的表达:

诗的颔联与颈联紧扣首联中的“物候新”展开描写,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早春图。然而在此景之中,诗人要抒写的却是浓浓的思乡哀情。因此,是一首“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诗中的美景反衬了诗人的悲情。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一、 诗中的形象:

从诗的第二联中的“离堂思琴瑟”可以看出是即将分别的友人。

二、 诗中的情感:

别离之情大致有“惜别”、“壮别”、“惨别”几种,本诗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三、 情感的触发:

这首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因此,本诗没有采用触发的方式去引发情感,而是用这种离愁别绪将全诗笼罩。 ..

四、 情感的表达:

首联看似与别离无关,但是细细品味一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华丽的沉默之下深深的别愁。这不禁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二联中的“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一个“思”字将曾经的快乐与现时的分别交织,

加重了别离的沉重。

诗人还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来突现这份沉重。“明月隐”、“长河没”是时间的漫长,表现了分别时的不舍与艰难(惜别)。“绕山川”、“悠悠洛阳道”是空间的遥远,表达了此一别后将天各一方,更突出了别离的痛苦。

最后一句“此会在何年”,还未分开就想重逢,可见别离是多么的无奈痛苦!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 诗中的形象:

“天涯共此时”的“情人”,这一形象在苏轼的词中也有,“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只能共对一轮明月,幻想着拉近彼此的距离,情何以堪!

二、 诗中的情感:

相思之情(因“相思”而“怨”,因“相思”而“竟夕”难寐),这里的“怨”是一种“怨愁”。

三、 情感的触发:

首联中的“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相思之“起”就是因为此景,这种美景原本应是与佳人共赏的,可是却只能“天涯共此时”,于是便引发了“怨”与“相思”,而且还是“竟夕”(整夜),可见相思之怨的深长了。

四、 情感的表达:

诗中除了用美景反衬相思之情外,还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抒写相思。第三联中“灭烛”看似是因月光其实是因为相思而无法入眠,“披衣”起徘徊是因为相思,“觉露滋”写出了徘徊时间之长。杜甫也曾写过因思念而在月光的徘徊“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李商隐也写过“夜吟应觉月光寒”。这种披着和着月色的露水的深夜徘徊的身影就是思念。

想将捧上满满一手月光相赠是因为相思,“不堪”一词将这种愿望打碎,加浓加深了相思,还寝而梦更是因为相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结合上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诗歌鉴赏训练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差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表达出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劝勉之情。

3.“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意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这两个意象中,“渡”和“催”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与离愁的心境做了很好的渲染和烘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原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仗,“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又巧妙地用“浮云”与“落日”作比,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色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弟妹》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一、 诗中的形象:

被贬谪的官员,在政治上遭遇失败。

二、 诗中的情感:

愁思,政治斗争上失败后的痛苦与惊悸。

三、 情感的触发:

首联中的景物描写“城上高楼接大荒”一句,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海天茫茫)愁思。这是一种睹物起兴的方法,阔大的景象中充盈着诗人不尽的愁思,景与情相互映衬。

四、 情感的表达:

第二联是近景的描写的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中一句写所来之地的荒凉,一句写与友人音信隔断,更加重了诗中的愁思。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 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对颈联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第一步)

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第二步)

从而营造了一种孤苦凄惶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第三步)

2、 王安石有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为容易却艰辛”。请结合这句诗谈谈这首诗的主要特色。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出的真实情感。通过写兄弟友爱,透过对骨肉团聚的渴望,道出了那一个时代人民的心声,且感情浓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图画,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 赵嘏《长安晚秋》

 温庭筠《商山早行》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 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象。

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的物象,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眼前。

2、 “枳花明驿道”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

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1、 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

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园的季候特点,说明了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

2、 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活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 李璟《浣溪沙》

 欧阳修《踏莎行》

 范仲淹《苏幕遮》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干。

一、 词中的形象:

闺中思妇(“细雨梦回鸡塞远”一句可以看出)

二、 词中的情感:

愁与恨:青春年华的流逝,心爱之人的远别。相思之愁。

三、 情感的触发:

荷花的花草凋零,碧波间掠过的秋风。

四、 情感的表达:

西风渐起,花草凋零,人也憔悴,韶光虚度,于是“愁起碧波间”,情景交融。 思念远方的心上人,却只能在梦中相会。

只有借助音乐来表达相思,“寒”既是深夜的气温,又是内心的凄凉。“彻”字写出了这份凄凉的深透。

簌簌落泪与倚栏干两个动作表现了相思与期盼。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一、 词中的形象:

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在上下两阙中有变化,上片是游子(实写),下片是思妇(虚写)。

二、 词中的情感:

上片写游子的离愁,下片写思妇的相思。

三、 情感的触发:

游子的离愁因渐行渐远而渐无穷,思妇的相思也因越来越远的游子而越深浓。

四、 情感的表达:

上片以写景为主,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候馆、征辔点明了别离的主题,梅残、柳细、草熏风暖勾画了初春的景色。词人用这样的美景反衬了离愁别绪的感伤。下片的“寸寸”和“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这首词写深闺少妇思夫,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用庭院深深、帘幕重重衬托女主人公因不满丈夫追求游冶之欢而产生的惆怅、悲哀、与孤寂之情。(抓住景物特征“深深”“无重数”,结合注解理解诗意,方可作答。)

2.“无计留春住”的“春”有什么含义?最后两句寄托了女主人公的什么情感?

“春”是一字双关,既是指春天,又指美好的青春年华。最后两句将花人格化,也是女主人公以花自比,花因“雨横风狂”而乱红飘零,自己因丈夫不归青春消逝,寄托了无尽的惆怅与感伤。(要理解花的比喻意义,由泪眼问花去感悟女主人公内心情思。)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历来脍炙人口,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呈现出什么样的意境?

“碧云天,黄叶地”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寒”字突出了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2、写景的特点和作用。

上片写的是阔远之景,秾丽之景。明亮的色彩显示了词人阔大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用了反衬的手法,衬托了离情的可伤。

3、“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一句是远观的实景,而“芳草”一句是虚景,即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4、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遺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 柳永《八声甘州》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晏几道《临江仙》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

二、

三、

四、 诗中的形象:羁旅之人(游子) 诗中的情感:归思 情感的触发: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 情感的表达: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旋,又)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虚景,想象之景)。“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不思量,自难忘”中的“自”字有什么妙处?试简析。

这一字为全诗之“眼”。它既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切,又领取下文,意贯全词。十年之久,生死之隔,思念之情萦绕心间难以排遣,想不去思念却又自然忆起。因而有了“夜来幽梦忽还乡”,正是自难忘的最好注解。(应理解词语本义并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深情,方可赏析其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

2.下片有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先指出,再赏析其写作技巧。

这一感人细节是夫妻梦中重逢。描写技巧是细致传神的描绘了人物的动作神情。妻子对着明亮的窗子梳妆打扮,迎接远归的丈夫。然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无声的情愫。那种深切的思念之情通过梦中相逢却又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表现得更加强烈感人。(细节描写贵在“细”,要从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中洞悉人物内心感情。)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 思念,结尾写别后重

逢。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 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反衬。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 李清照《醉花阴》

 练习小结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往。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愁永云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

二、

三、 词中的形象:思妇 词中的感情:闺怨 情感的触发:重阳佳节

四、 情感的表达: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身边。 “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 “东篱把酒”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教学反思】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