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集团的兴衰演变

关陇集团的兴衰演变

内容摘要:关陇集团是一个有地域性的军事政治集团,以府兵制为中心。宇文泰奉行“关中本位政策”,创立府兵制,是关陇集团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关陇集团产生于西魏,发展于北周、隋和唐初,衰亡于武则天时期。集团自身的渐趋衰腐和武则天的破坏以及府兵制的衰败导致该集团的最终衰亡。关陇集团的兴衰演变主要体现在府兵制和科举制的兴替变化之中。

关键词:关陇集团 宇文泰 关中本位政策 府兵制 科举制

“关陇集团”的概念是陈寅恪先生最早提出的,他曾详细论述了关陇集团的内涵:“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和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盖宇文泰当日融冶关陇集团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 者,以创霸业;而隋唐继其遗产,又扩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大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即其代表也。” [1]

据陈先生所述,可以认识到,所谓关陇集团,即西魏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联合的以府兵制为中心的集团体,集团以府兵制“八大柱国”系统所建立的格局为基础,以六镇鲜卑或鲜卑化武人为主、联合关陇地区豪强、关陇本地化集团、以及随魏孝武帝入关的山东人士之胡汉一体,魏周开始以其为基础,隋唐继承其传统。

而陈先生所论述的关陇集团的概念,是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发生改变的。关陇集团自西魏时产生,其后经过北周、隋和唐初不断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关陇集团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府兵制的发展改变之中。因此,我将从宇文泰奉行“关中本位政策”,创立府兵制,以及府兵制的发展入手,来阐述关陇集团的发展演变。

一.关陇集团的产生

北魏末年,爆发了六镇军民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面临崩溃。而起义打破了北方军镇以往的平静生活,武川镇民为了避难,开始以各种方式向各地流亡。边镇军事豪强借此机会扩充实力,其中以尔朱荣实力最盛,收留了贺拔岳等众多武川流民。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协助尔朱荣夺得北魏政权,平定了河北起义,使流亡的六镇军民重新汇聚在一起。贺拔岳作为武川流民中的精英分子,以及其家族在武川人民中的崇高威望,使其成为领袖。在尔朱荣军团中,贺拔岳被高欢派系不断地打压,为了能够立足,贺拔岳利用镇压关陇的万俟丑奴起义,把更多的六镇流民和武川同乡招纳在自己的队伍中。关陇既定之后,尔朱荣被杀,尔朱氏集团随即分裂,贺拔岳以及追随者属于尔朱天光派系,于是留在了关西。其后,高欢在河北起兵灭掉了尔朱氏。而贺拔岳率军占领了关陇,并割据于关陇地区。不久,贺拔岳便被为亲高欢的侯莫陈悦所杀。宇文泰作为贺拔岳的左右手,同时也是贺拔岳集团中的核心分子,所以在贺拔岳死后他领导了这个集团。此后,宇文泰败杀侯莫陈悦,尽取关陇之地。

宇文泰为了更好的控制关陇地区,并在这一地区建立稳固而长久的统治政权,他利用魏孝武帝与高欢不睦,帮助魏帝征讨高欢。随后,魏孝武帝便入关中西就宇文泰。宇文泰拥立魏帝,其任命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魏帝入关,使宇文泰在关陇地区的地位得到正式的承认。不久,宇文泰杀魏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政权实际掌握在宇文泰手中。而山东高欢将魏国都迁到邺城,立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东西魏相互对峙,争夺中原之地。

宇文泰“以少数鲜卑化之六镇民族窜割关陇一隅之地,而欲与雄据山东之高欢及旧承江左之萧氏争霸,非别树一帜,以关中地域为本位,融冶胡汉为一体,以自别于洛阳、建业或江陵文化势力之外,则无以其坚群众自信之心理”[2],为此,他推行了一系列的关中本位政策。所谓关中本位政策就是以关中地理区域为建国的基础,在此区域本位下进行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的物质本位政策和融冶关中胡汉种族的文化本位政策。而关陇集团就是在关中本位政策的实行下产生的,关中地理区域本位是关陇集团产生的空间本位。

〈一〉物质本位政策:

“建立府兵,改易府兵将领的郡望和姓氏,并命府兵军士改从其将领之姓,是宇文泰关中物质本位政策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关陇集团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

[3]之一。”府兵制的创建是其核心,改易将领的郡望和姓氏都是围绕府兵制而展开的,其意在巩固改革体制的成果,使关陇集团内部的各部分力量关陇化,消除他们之间的地域和种族隔阂。

1.有关府兵制的论述:

在东、西魏对峙的初期,东魏是强于西魏的,为了扩大军队规模,以与东魏抗衡,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对军队统辖系统进行改革,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日的八部之制,立八柱国。宇文泰是诸国之首,在大统三年(537)由西魏文帝任命为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西魏军队的实际统帅。在大统十四年(548)任命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为柱国大将军,但是仅挂有虚名,并没有实际权力,又任命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六人为柱国大将军,实际统率六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有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分别为:元育、元赞、元廊、宇文导、宇文贵、达奚武、侯莫陈顺、李远、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下有两仪同,共有四十八仪同,仪同下有团,团有大都督,其下又有旅,旅有帅都督,旅下又有队,队有都督。一个仪同领兵大约千人,一个开府可领兵两千,一个大将军可领兵四千,一个柱国大将军可以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有兵四万八千人左右。府兵不入民户户籍,免除租调和力役,府兵的地位高于过去的兵户,其后又将汉族大族的所领的乡兵归入府兵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府兵制。

府兵制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从大统三年魏文帝任宇文泰为诸国大将军开始,到大统八年设立六军,分统鲜卑军旅,至大统十六年共设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府兵制最终形成。

府兵系统的兵力来源主要有四部分:贺拔岳旧部、护送武帝入关的禁卫军、各次大战中的降者和俘虏以及关陇土著豪强所领的士兵。前三个是府兵系统的主要兵力,但是在与东魏的邙山之战中,惨败,损失了几乎一半的兵力,他开始大量招募关陇豪佑,以扩充府兵的数量,其后又将山东豪强所统领的乡兵归入府兵系统,使府兵系统更为强大。宇文泰为了控制这些豪佑,就任命这些地方最有威望的家族成员担任军府首领,统领军府的豪佑和乡兵。其军府统帅的代表有:苏椿、李贤、郭彦、刘敏等。

宇文泰建立的府兵制是关陇集团的中心,府兵制的正式建立标志关陇集团的正式形成。此后,周、隋、唐初对府兵制作了相应的改革,随着府兵制的发展变化,关陇集团也在发生着变化。

2.改易郡望和姓氏

宇文泰改易氏族的政策,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改易西迁关陇汉人中之山东郡望为关内郡望,以断绝其乡土之思,并附会其家世与六镇有关,即

李熙留家武川之例,以巩固六镇团体之情感”;第二阶段,于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诏以诸将之有功者继承鲜卑三十六大部落及九十九小部落之后,凡改胡姓诸将所统之兵卒亦从其主将之胡姓”。[4]

宇文泰改郡望和姓氏的目的是实现六镇鲜卑在关陇地区的土著化,并且将土著化扩大到山东人士及投降者和效力西魏的战俘上。使他们能够死心塌地的留在关陇地区。然而,改易郡望和姓氏,并不能使这个集团巩固和长久生存下去。为此宇文泰把府兵将士和关陇地区的土地联系起来,宇文泰在推行均田制时,让他们优先占有良田,赐予他们更多的奴婢让其广占土地,并且直接赏赐他们田宅,让其获得更多的收入。让他们与土地产生关系,进而来维系这一政策的执行。

至此这些关外人,不但成为府兵将领,而且成为关陇地区的豪族,他们混而为一,让这一集团在关中地区深深地扎根。

〈二〉文化本位政策

宇文泰的文化本位政策主要是以《周礼》来改革西魏的中央官制。建立一个区别于东魏和梁朝的,“在精神上独立的,自成系统的文化政策,以维系关陇地区胡汉诸族的人心,使之成为一家,从思想文化上巩固关陇集团。”[3]

宇文泰在武功郡士族苏绰的提议下,开始以《周礼》建六官。首先是设立六卿官,在大统十四年,安定公宇文泰任太师,广陵王元欣任太傅,太尉李弼任大宗伯,前太尉赵贵任大司寇,司空于谨任大司空。其次,开始在魏废帝“三年春正月,始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改流外品为九秩,亦以九为上”[5],就是用命数代替品级,其目的是让官员们尽快熟悉新制和官爵是怎样比对的。为了使新制能更好的实施,收到一定的成效,又实行了周礼的教育与文体的改革。

宇文泰的新制改革不拘泥于周官的旧制,他利用周礼的旧文,来适应关陇地区胡汉的需要,只是用来维系人心,巩固关陇集团。

就整个关中本位政策而言,物质本位政策是主导的,文化本位政策是辅助的。这个政策的实施,使西魏政权得到巩固,同时也让关陇集团在关中地区稳稳的扎根,其后在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二.关陇集团的发展

关陇集团在西魏宇文泰实行的关中本位政策下产生,之后在北周、 隋和唐初继续发展。关陇贵族集团虽然经历了频繁的朝代更替,但这些始终都是关陇集团内部力量的转换。当新的力量打败旧的力量,成功的改朝换代以后,他们仍然要凭借关陇集团来稳定政局,维护其统治。

而关陇集团的内涵也随着关中本位政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关陇集团的发展演变主要体现在此集团的根本即府兵制的发展变化中。下面我们主要以府兵制的改变来论述下关陇集团的发展。

〈一〉

高欢之子高洋受魏禅,建立北齐,随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受魏禅,建立北周,当时北周的实际大权掌握在宇文泰侄子宇文护手中,宇文护专权,成为北周的实际统治者。随后,宇文护杀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李远等先后被杀或自尽。宇文护作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大冢宰总领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寇、大宗伯、大司徒五府。宇文护当政时期,柱国大将军和大将军的人数剧增,仅天和六年(571)所授的柱国就有二十五人。宇文护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增加了柱国和大将军的人数,但官号和实际领兵者截然分开,官号不加实职,授有柱国名号却无实职的,一般都不领兵,只有领兵出征或在外任诸州总管

的,才有实职。宇文护增加府兵系统人员的数量,从而维护自己的专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关陇集团的不断扩大,使其在北周的政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过其兄禅让宇文邕成为北周的统治者,他从宇文护手中夺取了政权,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北周。北周、北齐相互对峙,形成了两股力量。宇文邕为了统一北方,多次与北齐作战,其所依靠的力量便是关陇军事集团。例如:建德四年伐齐,主将为宇文盛、宇文招、达奚震、宇文纯、司马消难、侯莫陈琼六人;建德五年伐齐,主将为宇文达、杨坚、宇文俭、宇文亮、窦恭、丘崇。利用这个集团的军事力量,宇文邕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消灭北齐以后,北周武帝试图使山东本地士族脱离乡里,以达到削弱其势力的目的,于是他开始大量迁徙山东本地士族入关中,并加以控制,防止他们形成一方割据力量,从而维护以关陇集团为中心的北周统治政权。

继宇文泰之后,周武帝继续推行“关中本位政策”,以关中胡汉一体化精神系统建设为侧重点。关陇集团的地位不断上升。集团内部基本趋于稳定,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为了进一步巩固北周政权,周武帝对府兵制作了相应的改动:武帝建德四年(575)设置上柱国、上大将军、上开府、上仪同等官,所授的上柱国人员又增加了,实际上成为不同等级的勋号。其后,周武帝开始“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6] 改军士为侍官,变更府兵的部属观念,使府兵隶属于君主。而招募百姓来充当,变夏人为军人,亦即变为胡人,这使府兵的兵源大大扩展了。经过周武帝作了改动以后的府兵,依然是兵农分离的。兵是兵,属于军府,籍在军府;民是民,属于州县,籍在州县。又因兵从胡姓,仍有胡汉之分。府兵的扩大化使关陇集团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其成员的成分也在不断的增加。

〈二〉

北周武帝统一北方没多久,便因病去世,没过几年他的儿子也离世,年幼的周静帝即位,主少国疑,作为外戚的杨坚掌握了北周后期的实际大权。其后,杨坚篡夺了宇文氏的皇位,建立隋朝,并尽灭宇文氏。这是关陇集团内部的一次权利交替。

杨坚是弘农华阴人,他的祖先是六镇鲜卑。六镇起义后北魏分裂,其父杨忠随独孤信入关。宇文泰在西魏建立府兵之时,杨忠为十二大将军之一 ,成为关陇贵族统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北周时,杨忠又任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为随国公。杨坚作为杨忠的长子,在杨忠死后承袭了随国公的爵位,并取柱国大将军独孤信女为妻。至宣帝时,杨坚官至上柱国、大司马,成为北周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在建立隋朝之后,在政策的实施上不断的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

隋文帝时期,国家统一,战争结束,社会趋于稳定,而由于当时战争保留下来的军人需要妥善的安置,他适应当时的局势,对府兵制作了改革:

1.“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7]军人除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又和家属一起列入州县的户籍,成为民户。他们和百姓一样,按均田制授田。这样一来府兵制下的军人,也成为均田制下的农民,进而形成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2.设置了卫府制度:全国府兵由12卫分领,设立12卫府。每卫府统1军,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下辖骠骑府、车骑府,分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再下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这样,府兵制也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

在隋炀帝时期,天下太平,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汉化的速度也逐步加快。他开始重用南方士人,并任用一些山东士族,首设进士科,真正开创了科举制,展开了对汉文化大量的吸收。同时为了巩固统治,也对府兵制作了改动:改骠骑府为鹰扬府,置鹰扬郎将,并取消将军、都督等名号。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的方略,分置在京城及冲要地区。卫府制度进一步固定下来,并趋于完善,府兵制实际上成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的有效工具。

在隋朝的关中本位政策发生了变化,逐渐变为以府兵制、均田制等物质建设政策为侧重点的政策。而生活在这个区域本位里的领导群体即关陇集团的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府兵制从西魏、北周时的融冶胡汉以兵农分离的军事制度转变为逐渐汉化以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经过隋文帝改革后的府兵制,由于军队长期没有战事,军人不能得到锻炼,在战争保留下的军队又按照惯例继续招募兵士,再加上参军又可以得到在均田制上的优惠政策。因此,参军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的各阶层提高政治地位的有效途径。这样就吸引了许多的人来参军,特别是汉人,这一阶层逐步增多。而府兵制的战斗力逐渐弱化,这也成为了后来的统治者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

隋炀帝重用南方人士,推行科举制等做法,打破了前代的资荫政策,意味着关陇勋贵政治地位的下降,他们的政治利益受到损害,开始筹划与杨隋决裂,建立新的政权。于是以李氏父子为首的关陇贵族,最终夺得了隋朝的政权,隋朝的灭亡其重要因素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抛弃。

李唐接过政权后,惩隋之弊,调整士族政策,重建国家政治秩序。唐初,统治集团吸取杨隋的教训,实行了恢复关陇集团的政治核心地位的措施。为了将关陇集团重新团结为一个坚强的、稳定的整体,唐朝承认前代的资荫,开始任用有家室背景的贵族子弟。这使关陇集团在炀帝时期的地位有所回升。李唐王朝继续推行汉化政策,由于考虑到以战事起家的关陇集团的利益,在初期实行比较保守的汉化政策。

唐朝初期关中本位政策又发生了变化,开始变为以空间区域为侧重点特别是以军事地理内重外轻的格局为涵义。其继续推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卫士是唐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直接听命于皇帝。为了解决府兵战斗力弱化的问题,唐太宗开始任用番将,来补充军事力量,同时也对府兵进行整顿,试图恢复府兵在西魏、北周时的强盛状态。他改鹰扬府为折冲府,以地立名,分别冠以所在地名,府分上、中、下,府兵主要分布于政治中心地区的关内、河东、河南及邻近诸道,在军事布局上形成内重外轻的特点,以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其府兵的来源,“取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8]。在此范围内,征选的原则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9]。经过太宗的改革,府兵的颓势有所缓解,但在这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下,府兵战斗力的弱化,已经成为军队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做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在军队系统内,凭借军功起家的关陇集团,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大的变革没有产生。

三、关陇集团的衰亡

关中本位政策的内涵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发生着改变。当宇文泰的后继者跨出关中区域,就进一步大范围的采取融冶胡汉的政策,来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 其从西魏、北周侧重的关中胡汉一体化的精神系统的建设,逐渐变为以府兵制、均田制等隋物质建设政策,进而变为唐初以空间区域为侧重点特别是以军事地理内重外轻的格局为涵义。而关中本位政策这一内在的动态变化概念与民族精神的

融合、制度的变化、区域的扩张互为表里。生活在这个区域本位里的领导群体即关陇集团的概念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要在动态的变化中,来理解这一集团的概念。关陇集团在西魏、北周时期是一个阶段,其内涵具有鲜明的特征,即采取融冶胡汉的文化政策,使六镇胡人和关中的汉族的混而为一,凝结成一个不可分的精神整体,从而在军事、政治上胡汉能够达成一致,建立一个以胡人为主、联合关陇汉族的强大的领导团体。而关陇集团在隋唐时期其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统治者开始采取汉族文化政策,例如:隋炀帝时开始提倡科举取士,开始大量吸收华夏文化等,这使得胡人逐渐汉化,这个以胡人为主的团体,开始变为事实上、名义上的关陇地区的汉人的一个集团,同时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使它变为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统治集团。这样的改变使这一集团的力量已无法与原来西魏、北周时期集团的强大力量相比。关陇集团自西魏到唐初历时一百多年之久,而造成该集团最终衰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关陇集团自身的渐趋衰腐。

在胡人相继汉化的进程中,他们从前所拥有的胡族以善于骑射的特长,渐渐的消退了。汉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经学上需要有其汉族的代代继承,它是汉族人士所拥有的特定权力,同时善于文辞是江左人士的优势,在隋灭陈统一天下以后,善于文辞之业的江左人士大量的涌入关中地区,加速了其汉化的过程。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于志宁。于志宁的曾祖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的于谨。他的家族在隋时“大将军已上十余人,称为贵戚。”[10]于志宁则是两代太子师,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而在关陇集团遇到这些时,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优势和心理积蓄,并且也没有办法与其相对抗。无论是汉族文化优势或者是胡族的骑射优势,他们都没有办法保证其集团将其完全的占据下来,因此,也就无法回到李唐初期整个集团的文武兼具的气魄和心理格局。

〈二〉武则天对这一集团的破坏。

武则天家族本不在西魏以来的关陇集团之内,在关陇集团不断的扩大后,其家族的地位并没有改变,而在她立后的问题上,遭到了以长孙无忌等为首的关陇集团的强烈反对,于是在武则天掌权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消灭李唐的势力,实行破坏关陇集团的措施:

首先,打击关陇士族的势力,扶植庶族地主的力量。武则天联合庶族地主的力量,先后将唐初的关陇贵族贬杀,这让关陇人士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士族官僚特别是李唐宗室对其行为极其不满,于是接连三次起兵反对武氏,但是都被武则天所镇压。三次起兵所牵连的李唐宗室、大臣都被诛杀。被杀的人当中,关陇贵族和关陇贵族之势力占多数。她也从文化方面上冲击关陇人士的力量。显庆四年,她通过高祖诏令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升谱县”,进入士族之列,其余“各以品味高下”[11]为标准,共分五等,而其中皇后之武氏被列为第一等。

其次,改进科举,增设武举,实行开放的汉化政策。为了进一步打击关陇士族,开始拉拢和培养新的官僚力量,武则天改进科举制度,让大量的庶族地主做官。开设武举,使边疆寒族番人得到了晋升的机会,开始提拔大量的寒族番人镇守边疆。番将的地位不断提高,逐渐取代关陇士族的地位。这从而扩大了武周政权的势力,使得关陇集团慢慢走向灭亡的道路。

〈三〉府兵制的衰败

府兵制是关陇集团赖以存在的根本。从北周至唐初,虽然经过周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的改革,但府兵制已渐渐趋向瓦解。隋文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

定。军队长期没有战事,军人没有得到更好的锻炼,每日养尊处优,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到了唐太宗时期,府兵已不堪攻占。在加上武则天推行科举和武举,对已经衰败不堪的府兵制以重重的打击,文化的再次复兴使社会价值的评价体系逐步以军功为主变成以文化为主,这使得西魏以来以军功起家的关陇集团的地位逐渐的降低。

在武则天之后,唐玄宗时期,府兵番上之制已被招募之制所取代。府兵制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府兵制的退出,使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转变为外重内轻的格局,而此时的关中本位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武合一的关陇集团的军事格局发生转变,迎来了文武之间分途的历史局势,即所谓的游牧民族的文化与华夏的传统汉文化之间的再次分离的历史局面。因此,关陇集团生成于胡汉的融合,而灭亡于胡汉的再次分离。

关陇集团自西魏时产生,其后,经过北周、隋、唐初不断地发展,至武则天时期,逐渐衰落,并最终灭亡。其关陇集团的演变过程是在府兵制的发展变化中体现的。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也意味着关陇集团赖以生存的根本已不复存在,因此,关陇集团在绵延一百余年之后,也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书目:

[1]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47页.

[2]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

[3]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3和

269页.

[4]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

[5] 《周书》卷2《明帝纪下》,第34页.

[6] 《隋书》卷24《食货志》

[7] 《隋书》卷2《高祖纪下》

[8] 《旧唐书.职官志二》

[9] 《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

[10]《隋书》卷39《于义传》

[11]《新唐书.高士廉传》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