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题型: 一、 不定项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分析题 内容: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

①从点的角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 ②从面的角度研究—城市中的区域 ③从点面结合研究—城市化

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

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②规模——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

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

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

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

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

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

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 (l)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企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六、世界早期城市发展的标志、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标志:

一是欧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化; 二是在中国产生了春秋战国及秦汉文化。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二、城市化的主流已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世界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

四、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巨大城市带出现

五、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七、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是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600年前。从构成城市的城市中心建筑、城市防御设施、城市商业和手工业,以及城市居住区的形成、发展等方面看,明显反映我国早期城市形成于这一时期。

八、城市的地理位置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按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中、小位置

2、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1)沿河城市的六种区位类型:

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 (2)海港城市的区位:

河口港、海湾、岛屿、陆连岛、陆岬 (3)城市与铁路的关系有不同类型

枢纽位置(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通过位置;端点位置

九、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在热带地区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平原是城市分布理想环境的原因: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农业发达利于提供各种产品。人口分布集中,有利于组织交通,有利于向四周扩展,节省建筑投资。

我国城市区域地形类型: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

2.三角洲平原城市。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优势。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有坡度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如蒙古高原。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如云贵高原上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

十、城市化的概念及动力机制

概念:城市化/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城镇化作为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市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动力机制:

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十一、伯格的“推—拉”假说

推拉说是50-60年代西方最流行的理论。该理论建立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基础上。

所谓推拉说:是指城市以其高就业率、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公共设施,从而对广大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拉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以及由于农村贫困、落后、经济不发达,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推力,迫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向城市移动。城市化过程就是在这推、拉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发育、运行、发展的,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侧重而已。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十二、城市化的概念、含义、类型

含义: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类型:

(一)从城市化的物质和精神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情况出发划分——典型的城市化、非典型的城市化、分散的城市化 1、典型城市化:

2、非典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 Pseudo-Urbanization: (1)过度城市化 。(2)低度城镇化。 3、分散的城市化:

(1)郊区城市化(2)逆城市化(3)乡村城市化

(二)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类型—— 向心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 (三)按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外延城市化、飞地城市化 (四)据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景观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五)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出发—积极型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 (六)从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出发—— 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

十三、过度城市化的概念

是指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十四、郊区城市化的概念

是大城市人口剧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城市内部居住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由于汽车的普及、交通通讯网络设施的现代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原因,导致城市中上阶层人口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而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过程。

十五、逆城市化的概念

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种过程就称为逆城市化。

十六、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主要指标法

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土地利用状况 2、复合指标法

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 优点:指标多,必然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 缺点:通用性差。

十七、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局限性

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城市化的数量,不能反应城市化的质量。例如,非城市型景观向城市型景观的转化过程,更不能反映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十八、中间市区、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中间市区是指夹在城心地区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城市化在该地区的表现形式是“填充”,即见缝插针地建起公寓、住宅、小型工厂等,常常挤掉城市应有的绿地。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城市部分职能外移到城乡结合部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

十九、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及B/N

城市发展的经济理论认为:城市的经济活动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具有超越本地的区域意义,为外地服务,称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另一部分是为本地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即非基本活动部分。它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1)B/N比率

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 2)B/N比率的求取办法: 一个部门的B/N比求取办法:

A、可按该部门产品在外地和本地消费的比例来求取。例如,一个城市的钢铁工业,其产品的80%供给外地,20%在本城市消费,则钢铁工业部门在本市的B/N比是1:0.25,就是100:25。 B、按该部门产品从外地和从本地获得的收入求取B/N比率。 C、折合成劳动力来表示B/N。

二十、英国奥隆索有关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一般描述方法

基本方法: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的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然后研究者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 优点:以城市的专门化职能为分类依据具有一定意义。

弱点:

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分类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研究者对每个城市 职能特点的了解深度。

分类体系的逻辑性尚有不强之处。如交通城市中包含了矿业、捕渔业、森林、集市、城镇不太合理。而文化职能城市中也有不必要的重复类型如大教堂城镇、朝圣中心、宗教中心。

这种方法难的是要使大量的城镇在分类表中都各得其所。这种方法,一个城市只限于归入一类,只反映一个主导职能,对于综合性城市来说,职能是多样的,不能反映城市职能的复杂性。

二十一、城市职能分类三要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职能是城市的三大基本职能。 社会政治职能体现的是城市的行政管理作用;

经济职能是城市主要经济部门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以外区域的作用和地位;

文化职能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文化职能指城市的科学、教育职能,无形的文化职能指城市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城市以外空间的影响力。

二十二、城市性质的概念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二十三、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联系:

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

1、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说明城市性质指的是未来城市的地位、作用,未来城市的发展的方向。 2、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3、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4、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

二十四、城市首位率的概念、城市指数的应用

概念: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而且该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认为各国城市规模分布方面有着共同点,这种现象构成的规律性关系即城市首位律。 应用: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S4 =P1/ (P2+P3+P4 ); S11=2P1/ (P2+P3 …+P11 )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 S4 指数和 S11 指数都应该是 1,而 S2 指数应该是2;有学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即反映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划分指标:

首位度S2>2,S4、S11>1属于首位型分布; 2<S2<4属于中度首位分布; S2>4属于高度首位分布。

二十五、城市金字塔的概念及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图

概念: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存在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的规律性现象,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就是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图。

二十六、位序-规模法则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发现发展过程 :

1913 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的关系:Pi Ri=K (1)

式中 Pi 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 i 位城市的人口数;Ri 第 i 位城市位序;K 是常数。

1925 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PiRi0.93=5000000 (2) 罗特卡的贡献在于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一个指数。 1936 年辛格在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 lg Ri=lgK-qlgPi (3)

1949年捷夫的模式Pr=P1/R (4) 现广泛使用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i=P1/Riq 或Pi=P1Ri-q (5) 捷夫模式是 q=1 时的特例。

对(5)式作对数变换: lgPi=lgP1-qlgRi (6)

(5)(6)两式对概括国家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当把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落到双对数坐标图上时,通过散点图可以对城市规模等级作客观划分。然后进行 y=a+bx形式的回归分析。

a 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b 值是回归线的斜率。 |b|值接近 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

|b|值大于 1,说明体系中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

|b|值小于 1,说明体系中城市人口比较分散,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占优势。首位度较低。

|b|=0,表示体系内各级城市的规模相等。

进行多年对比时,|b|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b|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各城市在回归线上的位置,即城市规模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正负离差,对判断各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把城市职能特点和规模分布结合起来,则可以较好地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特点。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