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门诊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摘要:护士是针刺伤及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高危职业群体。针刺伤后传染病已成为美国护士对职业健康和安全最关注的前4位问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良的工作习惯、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门诊;针刺伤;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24-01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护士因其职业的特殊关系,在工作中与之密切接触的莫过于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器械,因而极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据美国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  作为门诊注射室的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不同疾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承担着门诊患者全部的注射 、静脉采血、输液等一系列治疗工作,不可避免的与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锐器接触,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慎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的情况时有发生。与其他医务人员相比,护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   1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1)在护理操作中,把使用过的针头或锐利器械放在不应该放置的地方。临床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存在职业感染的危险。护士工作繁忙、工作量大,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发生针刺伤。针刺伤是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重要途径,污染有血液传播性病毒的针头、刀片、缝针等锐器损伤后的感染几率为0.25%~30.0%。  (2)将使用过的针头放入已经过满的锐器盒,在进行严格封闭锐器盒时,造成操作者被刺伤。处理用过的输液器的程序过于复杂 现在大多数医院均使用锐器盒来收集污染针头,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使用锐器盒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使护理人员和收集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不受针头刺伤。但同时就会增加刺伤的机会,护士要分离针头并把针头放进一个开口并不大的锐器盒中,又增加了被刺伤的机会。  (3)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不加以重视,不重视自身保护。平时护理操作不规范,有不少的刺伤是护士给患者拔针后,因又急着为另一患者拔针,就把拔出输液器的针头插进输液管中,在插针头的过程中,极易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还有一定比例的刺伤是在回套针头帽时被刺伤,再就是加药时不按操作规程,为赶时间,一个手拿着安瓿, 一个手拿着注射器,两手之间无支撑点,这样也极易被加药的针头刺伤,这些均是护理人员本身违反操作规程而致刺伤的。  (4)穿刺时,由于过度紧张被针刺伤。  (5)穿刺时,由于病人不配合被针刺伤。  2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要养成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的良好习惯 较多的刺伤是护理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时受伤的,护理人员首先要在平时工作中养成习惯,才能在工作繁忙时仍按习惯的动作进行操作,这主要的原因是护理人员对自己身边的危险因素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现随着更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由于针刺伤而感染多种血源性传染病已引起重视。  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后应立即启动医护人员被针刺伤的应急预案,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必要时查HBV、HCV,并定期检查和随访。对于已知病人是HBV的情况下,及时接受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是HIV的病人应及时向院感染科汇报,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医护人员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和处理使用过的针头过程中,使用过的针头尚未放入锐器盒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环节,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应立即将使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盒内,或将锐器盒移至病人附近,锐器盒收集只装三分之二满,以减少被锐器刺伤的风险。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院感染科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以使医务人员在针刺伤发生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向有关部门定时分析和报告事件的发生率和防护措施。对医务人员再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