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应注重个性化细节

  一谈到“细节”问题,大家就会自然想到记叙文。记叙文写作中,必须要有个性化细节,这是一种共识。但是,在议论文写作中,个性化的细节同样重要。只不过,大家不这样提,通常的提法是,论据典型。   什么样的论据是典型的?在我看来,“典型”应该有这样几个要素:能穿透观点。有一个成语叫“有的放矢”,如果把观点比作“的”,论据就是穿透“的”的“矢”,“矢”不能穿透“的”,射偏了,这样的“矢”是无效论据;论据力求新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力求有内涵,耐人寻味,滋味绵长。事实上,这三个要素,都可以被归纳到我提的“个性化细节”之中。   现实的情况是,中学生作文的论据素材,来源雷同,千人一面。主要渠道,一是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二是来自平时阅读和中学语文课本,陶渊明居首,接下来是李白,司马迁,海伦・凯勒,霍金,苏东坡,牛顿,乔布斯……试想想,当阅卷者在评阅数十万份的高考作文时,眼前跳来跳去的就是这样几个熟悉的名字,所谓“审美疲劳”,是不是会悄然袭来?   怎样对议论文写作素材进行个性化处理?就我个人的看法,有以下三点:   一、避熟。即做到人无我有。譬如作文《付出总有回报》,一看题目,马上想到漂母“一饭千金”的故事。漂母在韩信落难时,施舍给韩信一餐饭,没想到,韩信封侯后,竟以千金相谢。但重庆一位考生,却避开这个熟悉的素材,讲了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好故事: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上尉没有本能卧倒,相反,他朝远处一位还傻呆呆站着的小战士扑过去,一下将小战士扑倒在身下。炸弹爆炸了,泥土飞溅。上尉和小战士安然无恙。上尉拍掉身上的泥土,起身回望,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那个“大坑”,就是一个个性化的细节。新颖,含蓄,极有穿透力。   二、化熟。也就是人有我新。黄庭坚写诗,喜欢化用前人诗句,而新意迭出,这叫“脱胎换骨”。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材料是冯骥才的一句话:“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一篇高考佳作《在时间的责任田里种出更美的花》,文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生命质量掌握在每一个人手中。为了阐明这个观点,他用了苏东坡。这个人物极熟,中学生常常用他,常常引用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来阐明一种达观的人格。但福建的这位考生,却紧扣材料中的“赛跑”二字做文章,旧材料,却写出了新意。请允许我引述他的这一段:   44岁之前,苏轼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赛跑者,他想在短短的几年仕途之中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人生的飞跃,也许这是大多数为官者的共同特征。但不幸的是,“乌台诗案”将他的人生规划彻底打乱。他在孤独的黄州终于悟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也即,跟别人赛跑,看似刺激,实际是做错了事。人生不如多留一点给自己,提高生存质量,适己而活,何必在权力、地位之网中挣扎?   在小作者看来,苏轼人生质量的提升,缘于他将自己由一个与他人的赛跑者,变成了一个人生的漫步者。这个个性化的细节,既紧扣了材料,又新意迭出,实在让人拍案叫绝。   三、融“我”。将“我”融入文章里,这是议论文个性化细节最要紧的一环。每个人都是独到的一个存在。文中有“我”,个性化的东西不期然而出现,这是“四两拨千斤”的大智慧。我在讲评《点亮心中一盏灯》这篇议论文时,肯定了有学生将这盏灯象征为人的道德底线的作法。人要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就像康德所说,这世上最灿烂的事物,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但我否定了某些同学使用的论据:官员贪污腐化,商人为富不仁,瘦肉精,苏丹红,问题奶粉……这些论据太泛,太空洞,没有个性化的东西,千人一面。这时我提问了,结合你自己的人生阅历,有没有坚守道德底线的细节?一个同学说:“当我手中出现假钞的时候,我坚决不把它花出去。”什么是个性化细节,这就是。这样的细节,融入了写作者的血肉和灵魂,是高度个性化的,是绝不与他人重复的,是鲜活的,也是深刻透彻的。议论文写作同样要有“我”,没有“我”的议论文,更像是一个华丽的空壳。   我提倡议论文写作要有个性化细节,要有“我”,这是避免空泛、避免雷同的必由之路。中学生的议论文要有所发现,要能发人深省。但这发现,离开了个性化的细节,恐怕很难实现。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市江陵中学语文组]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