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书画家赵孟頫生平及艺术简介

2011-11-27 11:00:49|  分类: 各种碑帖字帖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伴月轩主《元 书画家赵孟頫生平及艺术简介》

赵孟頫生平及艺术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浙江湖州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之一,也是最卓著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

这位赵宋世家的没落贵族,入元后被征召为官,后屡经升迁,成为元朝“荣际五朝,名满四海”的宠幸,加上他在诗书画论上的全面才识,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对此,史书上难免留下诸多争议。他的绘画标榜复古,提倡笔墨法趣,刻意摹唐人笔意,而轻视南宋院画末流;他的书法最佳为楷书、行书,集晋唐书法之大咸,兴复王羲之、王献之书风,有“赵”体之称。《元史》上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足见其在书史上的地位。由于其妻管道异、其子赵雍均在书画上名冠一时,元仁宗曾把他们三人的书法合装成帙,秘藏于宫中。“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等,南宋理宗宝祜二年(1254)生于风光如画的浙江吴兴(今属湖州),系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元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故而人们每以其籍贯、官职、谥号等称之为赵吴兴、王孙、鸥波、荣禄、集贤、翰林、承旨、魏公、文敏等。

他的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青少年时期(一岁至三十三岁)。赵孟頫青少年时期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其时已如大厦将倾,朝不保夕。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七,又系偏房丘氏所出,在封建大家庭中地位较低。虽然刚成年时赵孟頫以父荫补任真州(今属江苏镇江)司户参军,可是连这顶微不足道的乌纱帽也没戴多久,便随着南宋的灭亡而丢失。二十三岁正值壮志凌云之际,他却闲居里中,无所事事。

在其母亲的激励下,赵孟頫向当地名儒敖继学习经史,向钱选学习画法,经过十年的发奋努力,学问大进,成为“吴兴八俊”之一,声闻遐迩,达于朝廷。

其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 当尖锐,尤其江南为南宋故地,知识分子反元情绪异常炽烈。元世祖 忽必烈接受御史程文海的建议,让他到江南搜访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委以官职,借此笼络江南汉族知识分子,缓和矛盾,稳定民心。赵孟頫这个有学问的宋室后裔自然成为元廷笼络的重点对象。他盛情难却,而且此时他已闲居里中多年,为生活所困,亦有施展抱负之愿。于是在半推半就中告别妻小,登上北去的旅途。

二、出仕元朝和总管济南府时期(三十三岁至四十一岁)。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然而赵孟頫高兴得未免太早,他的得宠引起许多蒙古族大臣的妒忌;而且元世祖对其特殊礼遇,只不过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并非真心实意。赵孟頫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仅为文学侍从一类的闲职。随着元世祖的年迈,皇室政局莫测变幻,为了躲避是非,免遭奇祸,赵孟頫力求出任外官,终于在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赵孟頫尽力想做个好官,他平冤狱,办学校,以德感人。但仍受到蒙古官员的中伤,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他能否进入史馆亦成是非之争。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

三、休病江南时期(四十二岁至四十六岁)。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寄于山水、诗文、书画,颇感自在。他时常到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杭州活动,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有时则隐居于管夫人家乡德清,在东衡山麓的“阳林堂”静心欣赏文物书画,阅读前人佳篇,朝起听鸟鸣,日落观暮霭,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

这四年赵孟頫在暂时摆脱宦海风波后,艺术修养、书画技艺却与日俱增。他以唐人、北宋古画为楷模,为友人写山水、绘人物、作花鸟、画鞍马,抒发胸中纵横逸气,妙趣蔼然;他为佛寺道观书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行楷多王羲之笔意,如花舞风中,云生眼底,潇洒遒劲;他还考订编辑了《书今古文集注》,并将自己历年诗文辑成《松雪斋诗文集》。戴表元评之曰:“古赋凌厉顿迅,在楚、汉之间;古诗沉涵鲍、谢;自余诸作,犹傲睨高适、李翱云。”虽然朝廷曾任命他为太原路汾州知州,但赵孟頫对此离乡背井的官职毫无兴趣,托人说情后,没有去上任。只是应召一度赴京书写《藏经》,完成任务后又力辞翰苑之任,悄然南返。

四、任江浙儒学提举时期(四十六岁至五十六岁)。大德三年 (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见《元史·百官》),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

在江浙当文化官员,无疑对赵孟頫书画诗文技艺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更为优越的条件。他利用公务之暇,广交文人学士、书画家和文物收藏家,遍游江浙佳山秀水,心摹手追,创作进入旺盛时期。他在江南文化人中的声望也随着“儒学提举”之职而更为隆盛,许多人依附其门下,求教问艺,赵孟頫俨然成为江南文人首领。尽管元廷没有重用他,多年不见升迁,但赵孟頫乐此不疲,为三教人土作画书碑,兴儒学,跋古画,访文物,诗酒雅集,兴味盎然。四方文士来浙者,亦以能登门造访、结识赵孟頫为荣。

五、再次赴京时期(五十七岁至六十五岁)。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这年冬天赵氏夫妇来到北京,赵孟损拜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朝夕与商琦、王振鹏、元明善等才艺之土相处,侍从于皇太子左右,谈论儒学文艺,颇为相得。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管夫人亦被封为吴兴郡夫人。皇庆元年(1312),仁宗又借改元之庆,封赠赵孟頫父、祖,并“恩准”赵孟頫返乡为先人立碑修墓。同时,夫人管道异也回家建造了“管公孝思楼道院”。

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损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推恩三代”;管夫人也被加封为“魏国夫人”。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元仁宗把他譬作唐朝的李白、宋朝的苏轼,称他“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见《元史》),并屡赐钱钞及贵重裘皮等物,以示恩宠。有些蒙古族官员不理解仁宗有意宣扬赵孟頫来缓和民族矛盾的用心,结果往往遭到仁宗的训斥。

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时时在皇帝左右活动。其妻也经常出入内廷,成为皇后的座上客。赵氏的门生,如虞集、杨载、唐棣、朱德润等,在其荐举下也纷纷进京做官,而许多政治地位较高的北方书画家,包括色目人、蒙古人书画家如高克恭、康里子山、李仲宾等,多与他有交往,一些较年轻的画家,如黄公望、商琦、柯九思等,也拜在他门下。外国使臣、僧人,则以能求得赵氏墨宝为荣。

赵孟頫虽官居一品,但仍须经常奉敕亲自撰写大量的制、表、经卷、墓志、碑文、颂词等,还要忙于日常书画应酬,忙忙碌碌,几无闲暇。他对自己的双重处境颇有感慨,扪心自问,不禁悲从中来,曾写下《自警》诗曰:“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赵孟頫认为,自己因出身亡宋宗室,政治上受元廷摆布,成为“花瓶”,做了一些没有选择余地的违心事,或许也不为同代人所理解,心情矛盾而惭愧;但是在艺术上,他通过自己辛勤努力,诗文书画作品却可流传后代,颇堪自慰。管道昇也认为丈夫这种忙忙碌碌、受人使役的处境没有意思,曾填《渔父词》数首,劝其归去。其一日:“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

延佑五年(1318),管夫人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请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五月中旬,途经山东临清,管夫人病逝舟中。赵孟頫悲痛万分,相濡以沫的管夫人撒手西去,给了赵孟頫很大的打击,他对官场的虚名,也因此彻底看破。

六、晚年居家时期(六十六岁至六十九岁)。由于丧偶,长途跋涉,操理丧事,赵孟頫晚年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延佑七年,仁宗特遣使臣赐衣缎,并召赵孟頫返京,但此时赵孟頫因病不能长途跋涉了。次年英宗即位,再次遣使召赵书写《孝经》,赵以年迈体弱要求致仕,终于得到朝廷的应允。此时赵孟頫耳鸣眼花,颓然老矣。但他倾心于佛、道之旨,以书写经文为乐,并写下许多书画作品和题跋。他认为“人谁无死,如空华然”,因而在平淡中度过光阴。英宗至治二年 (1322)六月,他逝于吴兴。临死还观书作字,谈笑如常。享年六十九岁。

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终于安息了。赵孟頫死后,其子赵雍等将他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阳林堂”别业东南侧。

至顺三年(1332),元政府又追赠他为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文敏。后至元五年(1339),赵雍将其诗文《松雪斋集》辑集付梓。

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初学书法以王羲之《兰亭序》、智永辑王羲之《千字文》为宗,后学王献之、锤繇、李邕、宋高宗等,泛览百家,而一直以二王为本,追溯东晋之风。他曾说:“右军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于献之,超轶特甚。”对王羲之十分崇拜。在赵孟頫的大力倡导下,宋代以来苏、黄、米、蔡“书札体”独领风骚的局面得到改观,王羲之不激不励、秀丽平正、蕴藉沉稳的乎和书风得到复兴。

在“赵书”各体中,成就最大者当首推行草,传世最多,对后世影响也最大。他的行草直人右军之室,形聚而神逸,秀美潇洒,宛若魏晋名士,风流倜傥,传世《归去来兮辞》(图2)、《兰亭十三跋》(现藏日本高岛菊物次郎)、《赤壁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可窥见一斑。他的草书纵横放逸,得心应手,气韵高古,笔法精熟,却无草率之弊,于其尺牍中可见之,有《与中峰明本书》、《与鲜于枢尺牍》《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等。

赵孟頫的楷书作品也很精彩,其中小楷尤为世人所重,书写佛、道经卷,儒学名篇,往往首尾万言,而字字结体妍丽,落笔遒劲,流畅绵延,气韵生动如一。有《法华经》、《心经》(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道德经》、《洛神赋》(现藏故宫博物院)等传世。赵氏的大楷则绝去唐人颜、柳顿挫之笔,而增以飞动之势与峭拔之力,风姿流动,深得晋人灵髓,如《瞻巴法师碑》、《仇锷墓碑铭》、《故总管张公墓志铭》等。

在赵氏所擅各体中,章草颇见特色。他主要临写《皇象急就章》,虽从刻帖中来,但由于其熟谙二王法度,故所作《急就章》(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毫无枣木之味,用笔刚劲有力;晚年所书,杂以苍茫,高雅古朴。虽然赵氏之章草与汉简章草朴拙之风不同,但从文人书法角度审视,其章草则有潇洒、精巧之风,颇具创意。他所写的《绝交书》、《酒德颂》等行草书中,亦融人了许多章草笔意,成为康里子山、俞和、宋克等元明书家秀逸章草流派之嚆矢。

赵孟頫还善于篆书,古朴大方,却不失典雅秀丽,将金石之味与笔墨之趣融为一体,如《故总管张公墓志铭》(见图3)等。其隶书法梁鹄、锤繇,肥瘦得体,平稳而蓄有灵动,舒展而富有筋骨,在《六体千字文)中即可领略其散朗而端庄之风韵。

综观赵氏书法,始终有遒媚、秀逸之特色。他在追取古人法度中,不论师法何家,都以“中和”态度取之、变之,锺繇之质朴沉稳,羲之之蕴藉潇洒,献之之流丽恣肆,李邕之崛傲欹侧,皆能融人笔端,但华美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落甜俗,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这是赵氏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超凡脱俗的气质所致。明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称他为“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称他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这都并非虚言。      摘自《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 作者:任道斌

赵孟頫书画官方网站收录的书法作品图片

·赵孟頫《唐狄梁公碑》(50780)

·赵孟頫《敕藏御服碑》(37068)

·赵孟頫楷书《寿春堂记》(35795)

·赵孟頫卷·中国历代书法家系列─(31836)

·赵孟頫《仇锷墓志铭》(29527)

·赵孟頫《胆巴碑》(28124)

·赵孟頫《天冠山题咏诗帖》(25592)

·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24692)

·赵孟頫《吴兴赋》(23334)

·赵孟頫小楷《老子道德经卷》(22830)

·赵孟頫《洛神赋一》(21140)

·赵孟頫《行书止斋记》(18669)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17728)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17610)

·[元代] 赵孟頫《洛神赋》(高(17006)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16898)

·赵孟頫《与山巨源绝交书》(16399)

·赵孟頫《秋兴赋》(16119)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15772)

·[元代]趙孟頫《远游》(15578)

·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15161)

·赵孟頫《临兰亭序》(12830)

·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12145)

·(元)赵孟頫行书千字文2(11003)

·(元)赵孟頫行书千字文(9917)

·赵孟頫《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9873)

·赵孟頫《绝交书戏鸿堂法书》(9763)

·赵孟頫《洛神赋三》(9485)

·赵孟頫《行书十札卷》(9294)

·赵孟頫 长春道院记(8906)

·元代赵孟頫《感遇诗三十八首》(7702)

·元代赵孟頫书《文赋》(7580)

·赵孟頫《洛神赋二》(7430)

·赵孟頫《小楷汲黯传》(7239)

·赵孟頫\杜甫秋兴(6917)

·赵孟頫小楷《汉汲黯传》(6769)

·赵孟頫《闲居赋》(6760)

·(元)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早稻田(6755)

·赵孟頫《续千字文》(6747)

·赵孟頫《行书二赞二诗卷(6459)

·(元)赵孟頫真草千字文(6361)

·赵孟頫《酒德颂》(6108)

·赵孟頫《光福寺重建塔记》(5762)

·(元)赵孟頫行楷续千字文(5608)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赵孟頫(5586)

·赵孟頫行书《感兴诗并序》(4958)

·赵孟頫《绝交书戏鸿堂法书》拓本(4616)

·赵孟頫《行书十札卷》拓本(4010)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3596)

·赵孟頫 《野竹图行书帖》(3446)

·元 赵孟頫 襄阳歌(三希堂法帖(3232)

·赵孟頫《心经行书册》(3109)

·赵孟頫(临兰亭序)(2895)

·赵孟頫《道场诗帖》(2738)

·赵孟頫跋《宋人书画孝经》(2721)

·赵孟頫 《行书、 李翱七言绝句(2691)

·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2605)

·元代赵孟頫《松雪斋摹古·子昂》(2565)

·赵孟頫 清华斋赵帖(2554)

·赵孟頫53岁行书《周易系辞》(2401)

·元 赵孟頫 北陇耕云书卷石刻(2386)

·赵孟頫(临静心定武兰亭序)(2365)

·元 赵孟頫《绝交书 戏鸿堂法书(2036)

·赵孟頫书 蜀山图歌(莲池书院法(1734)

·赵孟頫(临定武兰亭序)(1709)

·赵孟頫(临褚遂良兰亭序)(1476)

·赵孟頫 七札册(致晋之尺牍)(1348)

·赵孟頫(临快雪定武兰亭序)(1342)

·元代赵孟頫《跋褉帖源流考小楷卷(1312)

·元代赵孟頫《勉学赋》(1263)

·元代赵孟頫《宗阳宫帖》(1244)

·赵孟頫(临独孤定武兰亭序)(1127)

·元代赵孟頫临《褚遂良本兰亭序》(971)

·元代赵孟頫跋《保母志》(955)

·元代赵孟頫临《快雪定武兰亭序》(943)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