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顷塬九年制中小学办学指导思想

五顷塬九年制中小学办学指导思想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因此学校的思想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首位。学校思想工作建设包括办学指导思想、领导班子、教师、学生、家长的思想建设等几方面。

在办学指导思想建设方面,我们必须弄清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内涵。所谓办学思想,是指有关办学育人的教育观念,办学主张和领导管理观念的综合体现。简言之,是对办学育人的主张和看法。正确的行动取决于正确思想的指导,学校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受教育思想的指导。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正确与否,影响办学的方向和性质,影响学校领导决策的正确性,影响学校的全局工作,影响师生员工的行动,影响办学的绩效,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成长。因此,办学指导思想是一个根本方向性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还未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7月)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

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论述虽然直接表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但实质上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一培养目标的确定,正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是基础教育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的调整。

办学必须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我国基础教育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把这些宏观的目标细化为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进而浓缩为自己的办学思想,在办学思想的指导下走自己学校自身能得以稳定、快速的发展道路。

目前,相当的学校对勾画自身发展的道路不是很明确,学校工作的开展只是简单地执行上级领导的指令,学校工作只是机械地开展,自主办学意识模糊,处于一种“人云亦云”状态。说到底,就是缺少指导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缺失学校办学的规划。当前,教育变革的

一大方面就是强调学校的自主发展,一所学校能否自主发展与学校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密切相关。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与时俱进,提出了自己的:

1、办学理念:办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基础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一个学生,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让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不同性格和天资,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优点和缺点,不同相貌和身体素质的学生,心中都充满阳光,都获得进步和成长。

2、办学目标:以常规立校,以科研兴校,以特色促发展,争创全区一流学校。

3、校 风:

好 学——学而不厌,孜孜不倦。勤奋刻苦,精益求精。

守 纪——文明礼貌,团结友爱。遵纪守法,严于律已。

勤 劳——热爱劳动,节俭朴实。吃苦耐劳,自理自强。

健 美——讲究卫生,衣冠整洁。积极锻炼,体魄健壮。

4、教 风

博 学——努力学习政治、教育理论,认真钻研文化科学知识和业务知识,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有较强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探 索——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大胆实践创新,认真总结经验,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

务 实——认真履行职责,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兢兢业业,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搞花架子,不弄虚作假。

奉 献——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校为家,乐于吃苦,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5、学 风

勤 奋——明确学习目的,刻苦钻研,多思好问,有强烈的求知欲,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自 觉——以学习为已任,主动参与学习,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做学习的主人。

互 助——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相互尊重,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进 取——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不骄傲自满,严格要求,造就成才。

6、领 导 作 风

尊 重——全面渗透“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学生、教师、学生家长,与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等密切配合,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

守 法——遵纪守法,依法执教,依法治校。

务 实——工作实在,讲究实效,讲究奉献,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各项工作的开展要为学生、教师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 新——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既能传承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打开学校各项工作新局面。建设五好班子(学习好、服务好、团结好、形象好、实绩好)。

7、学生培养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教育目的的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未来发展态势、面向社会提出的带有目标性质的思想,很快被全球全国所认可,并被成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1) 学会认知

“知”在这里不仅是指“知识”,它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教师课堂讲授中汲取的知识,而且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认识的对象,既包括人类自身及其主观世界,又包括自然、社会的外部世界。

“认知”不仅是学习书本上的、课堂上的知识,还包括学会认识,学习各种社会规范,掌握学习的工具、求知的手段。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学会认知的方法远胜于求知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会认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

学会认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

(2) 学会做事

学会求知与学会做事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前者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后者则旨在改造世界,是典型的“知”与“行”的关系。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学会做事”突破了传统的“做”的狭隘理解,具有了新的含义:

学会做事,将从传统意义上的掌握某种劳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学做”更多的是通过职业技术训练养劳动技能,应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现在意义上的“学做”,是着眼于21是世纪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和终身学习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的。其中不包括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更重要的是劳动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精神、交流能力等。

学会做事,不仅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行为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物质和技术的关系将在经济行为中降至次要地位;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逐渐居于首位。因此,不仅要从课堂上和书本中学习,而更多的要从工作实践和人际交往中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以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的科学素质为基础,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从广义上说,学会做事就是要学会以首创精神能动地参与广泛内而

生动的发展过程,培养一个人多次变动工作、在这种世界性的职业变动中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是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做到“设身处地”、“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必须注从了解他人、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自己、认识本国、认识本民族。

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平等对话是相互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这正是人际、国际和谐共处的基础。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

学会共同生活,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学会人与自然“共处”的深刻体现。学习与自然共处,除了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之外,还要包括价值观念的习得和养成。

学会共同生活,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体验。

(4) 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学会做人,从学习就是人类的内在的“学”,借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所有潜能和才能。

学会生存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以便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总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说前两者更多的是在传统的教育中充实了新的内容,那么后两者则是着眼于21世纪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目标。这四个“学会”共同构成未来学习化社会的四大支柱,共同构成了21世纪“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以上这些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学风、领导作风、学生培养目标汇成了我们学校的一种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这个办学思想体现着这样的内涵:

第一方面: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的工作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

一切。” 我们要培养的人必须要走出目标单一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这一内涵深刻地反映了新时代的价值观,是新的时代精神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讲,学校的办学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要求;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的课程适合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第二方面:为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一权威文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性职业”)“让每一个教师在业内得以发展”也应成为学校办学的理念。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学校应当创造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加强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道路上不断工作、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最终使每一个教师都得以发展,发挥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第三方面,为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每一所学校都应在自身发展的历程上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使自己得以发展。这就要求校长要善于创造、捕捉、调动、运用学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诸种因素,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促进学校的发展。中心校通过自身的建设,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促进全镇各村完小的发展提高。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统率着全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学风、领导作风、学生培养目标等我们在广大师生中组织学习,广为宣传,使学校领导、广大师生都能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在广大师生中形成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在共同的价值观规范下,广大师生都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个人目标,并通过努力实现个人的目标,来达到学校总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办学方向明确,学校的一切工作紧紧围绕“以常规定校,以科研兴校,以特色促发展,争创全区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开创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佳绩。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