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与官僚主义不良风气作斗争

班级:中文系1001班 姓名:陈雅倩 学号:[1**********]4

内容摘要: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①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实现愿望,同以政治形式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规范的冲突和摩擦。这种似乎是个人理想与外部现实的冲突,贯穿了王蒙后来的很多小说,这也是王蒙小说为当代文学提供的一个解读中国社会冲突的重要的主题线索。在《组织部》里,“年轻人”——林震,是这个小说的原发点,这篇小说是由他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或者说,小说的动机与意向性,都产生于林震的内心经验,作品反映的是一个心理事件,因而是一篇心态小说。但在客观论的片面熟悉论的时代思潮中,小说不可能不被错读和误读。刘世吾的真正悲剧是被组织,被革命话语所异化,而非“革命意志衰退”。林震是个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时代必然构成冲突,林震的喜剧性遭遇由此决定。

正 文: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自《人民文学》1956年9月发表,已经五十五年了。这篇小说无论是对王蒙个人还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学而言,都是一篇重要的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连接着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一种情感。半个世纪以来,《年轻人》从“毒草”到“鲜花”②,蕴含了太多的历史的沧桑。人们对它的解读、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在《年轻人》不断的意义“重构”中,也隐现了当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一部描写一个新人来到一个有着固定秩序,传统习俗和价值约束的世界后与这些“规矩”发生摩擦的故事。闯入者一般都代表的是新生事物,由于旧势力的强大,这种故事的结局一般都是悲剧。这部小说则有不同。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说明作者也是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创作这部作品的。

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名叫林震的年轻小伙子,是个教师,年轻共产党员,新调到一个区委组织部工作。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从一个小学校,一个很单纯的环境被派到了区委的组织部工作。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希望,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见到了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特别是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和厂长王清泉,在与官僚主义不良风气斗争的经历故事。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林震在作品中起结构上的作用。他作为党支部的一员,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严格要求别人。他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他对韩常新写的“简况”是那么的不解。他不理解他为何弄虚作假!面对厂长王清泉的官僚主义作风,那些干部视而不见,任其自流。他们对各种眼中的缺点采取容忍乃至麻木的态度。林震对这一切的一切都不理解。他想同他们做斗争,但总是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他只知道:“党是人民的、阶级的心脏,我们不能容忍心脏上有灰尘,不能容忍党机关的缺点。工作中的麻木、拖延、不负责任,就是对群众犯罪。”在与赵慧文的谈话中,他再次鼓起了同不良作风斗争的勇气。他给失去激情的赵慧文带来了新的希望。赵慧文这样评价林震“是的,见到你,我好像又年轻了。你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和一切坏现象作斗争”。这就是林震。简单的几句话就将林震的性格活脱脱地展现出来,没有任何的修饰。这场斗争虽然没有取得完全胜利,但也有一定的成效。它使有着官僚作风的厂长王清泉受到处罚。可以说,它也有着警

戒的作用。同时,在同坏现象做斗争的过程中,林震也在逐渐成长。他由一个带着进步思想的小伙子变成一个果断、坚定的战士,一个同坏现象做斗争的战士。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看到了党组织内部存在的不良现象。他也明白了要战胜这些坏现象,光靠他一个人是不行的。他成熟了。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蜕变,一次质的飞跃。

作品以处理麻袋厂问题为中心展开描写。林震思想走向成熟是文章的暗线。文章就是依据这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进行叙述。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不讲究华丽的词藻。作品的主题也很明确。这些特点都符合解放时期文学的特点,即服从于政治,服务于工农兵,服务于人民。

林震无疑代表着理想的一面,但从小说叙述的角度来看,他更像一只“眼睛”,小说的基本情节便是根据他的见闻和感受展开的,我们也从这只“眼睛”中看到了现实中诸多难尽人意之处,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新政权中旧官场的种种陋习。林震代表着大多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有朝气,有想法,对旧观念、旧事物抱着批判的态度,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这是年轻人性格中最宝贵的因素,也是改变常规的新鲜力量。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有变革的力量。

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刘世吾的形象最具典型性。作为组织部第一副部长他具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在林震首次和他见面时,这样描写他:他每说一句话,都干咳一下,但说到那些惯用语的时候,快得像说一个字。譬如他说“把党的生活建立在„„上”,听起来就像“把生活建在登登登上”,他纯熟地驾驭着那些林震觉得是相当深奥的概念,像拨弄算盘子一样灵活。他说话一套一套的理论,工作按部就班,形式主义作风严重。

作品中的刘世吾是一个革命意志逐步衰退的领导干部形象,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他从一个革命者蜕变为官僚主义者的真实面目。刘世吾有一句口头禅“就那么回事”,他看透了一切,以为一切就那么回事。按他自己的说法,他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还知道“是”一定战胜“非”,又知道“是”不是一下子战胜“非”,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见过——党的工作给人带来的经验本来很多。于是他不再操心,不再爱也不再恨。他取笑缺陷,仅仅是取笑;欣赏成绩,仅仅是欣赏。他信奉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虽然知道党内存在腐败现象和不良作风,但他却采取妥协态度,对工作中的缺点、干部中的问题,不是看不见,而是无动于衷,失去了理想,随波逐流。在官场中的他已是十分圆滑,善于找出各种理由,诸如: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啦,条件不够成熟啦,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啦等等,把自己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蜕变的灵魂掩盖起来。

作者也写了他对昔日斗争生活的怀恋,自己对现状的不满,表现其骨子里尚存正义感,经过党报的揭发与区委书记的过问,刘世吾果断迅速地处理了麻袋场的问题,处罚了厂长王清泉。他一下决心,就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出色。说明他是一位有能力的干部,对于工作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与平时在工作中对于处理党内不良想象工作的惰性形成鲜明对比。

刘世吾的形象具有明显的典型性,代表了建国后党内部分人员的蜕变过程的写照,通过刘世吾的等官僚对党内腐败现象的纵容,视而不见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党内

官僚主义与不正之风存在的失望与愤懑。可以说刘世吾虽不是主角,但王蒙对其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小说表现了强烈的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主题,刘世吾这个官僚主义者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典型意义。他堪称组织部的灵魂,是现实的全部理性和非理性的代表,他参加革命多年,经验丰富,精明强干而且多才多艺。他对王清泉的处理很难说不恰当,对赵惠文的劝说也很难说不合情,但为什么在林震和赵惠文的眼中他就不是一个好干部呢?因为在他身上有太多官场的一些不为人所察觉而又与主流价值观不相适应的东西。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是理论,用来包裹他的问题,这个形象就有相当深刻的典型意义。

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的,他曾感慨地的说,"一个布尔什维克,经验要丰富,但是心要单纯。”随着年龄道德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经历的丰富,如何保持着一颗年轻时的热情,朝气,这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是刘世吾形象的一个典型的意义。林震代表着大多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有朝气,有想法,对旧观念、旧事物抱着批判的态度,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这是年轻人性格中最宝贵的因素,也是改变常规的新鲜力量。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有变革的力量。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应在斗争中使自己变得正确,而不应该等到正确了才去斗争。如果你选择后者,那么你将可能失去很多机会,你的人生将会留下许多遗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抓住机遇,要时刻做好准备,未雨绸缪。那样你的人生才不会留下什么遗憾!

注释:

①小说发表时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收入1956年《短篇小说选》时恢复原稿题目《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见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琐谈》;但据崔建飞先生文章:这篇小说的原名叫“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人民文学》发表时,副主编秦兆阳把它改成“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个名字。当它被收入这年的《短篇小说选》时,王蒙为小说恢复了原名并删去了一个“一”字,定名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并使用至今——见崔建飞《毛泽东五谈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初探》,《王蒙研究》2005年10月号。

②《年轻人》1979年被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选编的《重放的鲜花》一书。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