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哲学价值

科学技术的哲学价值

郝松颖 潞河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研修班 专业代码120402 学号1420111LH009

【摘要】科学技术是一种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它拥有很多价值,本文重点论述科学技术的哲学价值。从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源定义,哲学的内涵与外延,哲学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说明科学技术的哲学价值。探询科学技术的哲学价值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是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价值,哲学史

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但它同时具有很多自然科学意外的价值。尽管哲学具有一种乐趣,哪怕是形而上学的海市蜃楼也有它引人入胜的魅力,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体现。虽然物质生活会把从思辨的天堂拉回到经济上利害冲突,患得患失,熙来攘往的生活中来,但哲学是不能脱离物质基础的精神存在。现代社会,作为思想活动的高级产物的哲学尤其不能脱离作为物质基础的科技。由此,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哲学价值。

1.科学技术的定义与联系

1.1定义

1.1.1科学的定义

科学就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

1.1.2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

1.2科学与科技的区别与联系

因为人们研究客观事物的不同,

1.2.1 定义的不同。

1.2.2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通常合称为“科学技术”。

1.2.3从广义角度讲,这里的科学技术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这里的生产力是指由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综合构成的社会一般生产力。

1.2.4从狭义角度讲,科学技术则是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包含社会科学.

1.2.5科学技术是指科学的发展及其成果在生产实践领域中的应用.重点在于应用。尤其,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的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2.哲学的定义

2.1哲学的定义

哲学从属于人类的实践,从属于本源事物,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或本源事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2.2哲学的内涵

哲学本身是关于我之所以为我,世界之所以为世界的思考。合在一起就是究天人之际。广义上宗教、神巫理论和玄学,也包括每个普通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都含在这一体系内。对普通人无影响无成果的非学术思想的剥离,用“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定义哲学来实现的。对宗教、神巫理论和玄学剥离则需要用方法论来实现,也就是说狭义哲学就是用逻辑实证方法确立起来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哲学是指理性哲学。广义哲学是包含科学与神学的,只有艺术(美学)与之比肩。

哲学面对的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即我之所以为我和世界之所以为世界。这产生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两个哲学分支。唯心论是无法用逻辑实证来剥离的,内心的感受本身就是在有与没有的实证。逻辑不能冲击实证,否则本身就不是完整的理性了。

哲学的内涵有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2.2.1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2.2.2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2.2.3哲学的外延

2.2.3.1根据哲学内涵的第一方面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该流派哲学一直强调感官认知与理性推理及客观证据,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该流派在关于世界起源的解释上尚无定论。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内容十分之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客观唯心主义,其包涵了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比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强调主宰万物的神灵的客观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因为人的意识(而非神灵的)存在。更深入地追究,就是将“认知”与“存在”等价起来,主观唯心主义所讲的“存在”是狭隘的“客体”对于“主体”的被认知。 绝对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末尾对“绝对理念”进行了详尽阐述,但其原文十分之复杂难懂,就连哲学家瓦勒斯、罗素也难以作出解释。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时“绝对唯心”陷入了与“客观唯心”一样的观点,但不同的是绝对唯心对“神灵是实体”进行了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兰苏菲主义均属于该范畴。

2.2.3.2 根据哲学内涵的第二方面可以讲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基本观点: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持该观点者多为唯物论者,认为人可以凭借感觉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学仪器)完全认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认知的部分只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人完全认识世界是必然。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认知,此处的不能完全被认知并非“尚未被认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层面,人类是永远无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该观点多为唯心主义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论时不可不提的概念。

3.科技的哲学价值 科技是哲学的物质基础之一。

3.1从上面哲学定义的角度,及其内涵和外延的内容,无论哲学如何划分科学技术都起到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加深其内涵与扩展其外延。

从哲学的内涵角度,科学技术不能测定所有的唯心论内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过去很多不可测知的唯心论内容亦能够进行测定,比如,心理学测量技术,比如睡眠过程的监测等等。这样,随着科技的发展,哲学内涵中的唯心论部分转化为唯物论部分。由此,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哲学中的不可知论不攻自破,成为可知论的内容。

3.2科技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牛顿力学对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促进了唯论和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生命发生演化的规律,颠覆了西方人长期信奉的神创论;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发现,揭示了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及变化规律:数学和系统科学揭示了事物复杂表象底下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自然的数量与形态规律;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了人们对快速变化的微小物质世界的认识;天体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则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科学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科学研究表明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又证明,单纯依靠资本和熟练劳动无法保持竞争力,知识成为创造新财富的核心与基础。当今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也说明光靠虚拟经济、投机操作,失去科技进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经济增长同样也是难以为继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已经成为当今世

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当然其关键还是创造知识的人,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应该是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的核心。科学技术还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地球科学的进展在消除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恐惧的同时,也告诫人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警示人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这个地球。1963年,美国的生态学家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这一著作,抨击了传统粗放式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开启了环保运动的先河。环境科学的发展,揭示出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有些破坏是不可逆的,人类应该“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学的进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进化。我们的党中央通过科学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和中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科学技术还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 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由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亦随之改变。比如,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哲学研究也大量依靠计算机的使用,大量的数据分析与总结依赖于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硬件的支持。而且,在今后计算机运行的人脑化模拟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其的帮助与支持,可能回反过来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与思想方式。比如,当今,随着宅男与宅女的产生及其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将直接或间接的丰富哲学研究的内容,产生新的哲学课题。

3.4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诞生史说明科学技术的哲学价值

马克思注意哲学思想由其在十九世纪中叶产生以来,是人类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直至今天,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地思想领域。它的产生是以自然科学大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条件之一的。恩格斯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我们不仅能解释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联系,而且总的来说能够解释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这样我们能够描绘出自然界的清晰图画。

同时,由于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促使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同时加剧社会变革。产生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基础,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社会力量的产生。

由于上述两大基础,加上已有哲学基础,最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了。 现代社会,科技哲学价值的本质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 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科学精神曾经引导人类摆脱愚昧、迷信和教条。倡导摆脱神权、迷信和专制的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科学的理性科学精神所倡导的崇尚理性、注重实证和唯物主义在推动欧洲国家由封建社会向宪政社会过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的物质成就充分彰显的今天,科学精神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注重创新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 崇尚理性已成为广为认同的文化理念,追求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在当代中国,富含科学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我国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 ]娄成武,宝胜.论科学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

[2 ]李醒民. 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几个问题[J ] . 中国社会科学,1990 (5) .

[3 ]吴义国. 论科学[M] . 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4 ]朱先军. 科学的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社会选择[J ]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0.

[5 ]向德平. 科学的社会价值[M] .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 ]宝胜. 论科学的价值[J ] .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1999.

[7 ]孙伟平. 论科学的价值评价[J ] . 人文杂志2000.

[8 ]孙广华. 科学价值评价的微观机制[J ]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 (1) .

[9 ]孙广华. 从系统观看科学价值评价[J ] .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 (2)

[10 ]福建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课题组.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维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11 ]〔美〕H·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3 ]阎秀芝.科技进步与人的价值失落———对科技进步的文化反思〔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14]贺善侃.科技价值的迷失与社会发展的误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5 ]〔美〕爱因斯坦文集:第3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6]肖峰.现代科技与社会〔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