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导言:

1. 导言部分主要包括哪些政治制度?

2. 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斗争分别是什么?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 重点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

二. 课文主要介绍的中国先秦时期五大政治制度分别有哪些?

三.夏朝实行 )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它体现了该制度的一种宗族( )关系。

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又叫内外服联盟,中央(商王)对地方(附属国)的控制力比较弱,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五.西周巩固统治的三大制度分别是( 分封制 ),( 宗法制 )和(礼乐制度)。 【一】分封制

史料一 封建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1. 史料反映出西周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

史料二 (周公)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2. 史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以(王族)为主体。 3. 分封制下,周天子的权利和义务分别有哪些?

4. 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分别有哪些?

史料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5. 史料体现了本周分封制实质是一种( )制度。 6. 分封制的作用: 【二】宗法制 史料一

1. 从史料一中可以看出宗法制的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 宗法制的作用: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贵族特权;同时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史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 ——《中国历史纵与横》 3. 宗法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三】西周的礼乐制度用以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它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 六.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等级森严: (3)地方权力较大: (4)迷信色彩浓厚: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 重点考查:皇帝制度,郡县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四.秦朝的中央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和以( )为代表的中央官制。

史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 史料一体现出体现皇帝至尊、 、 的特点,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创立。 史料二 秦朝的中央官制

(二). 秦始皇为什么要建立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

(三). 地方行政制度:( ) 史料三

1. 根据史料三,归纳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的原因。

2.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史料四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3. 据材料四,概括 “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随堂训练】

1.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2.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C.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第3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重点考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制度。 二.从汉代到元朝中枢权力体系的演进。

史料一 (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一)材料一反映出宰相( ),预示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突出,为加强皇权,汉代建立( )制度。内朝由皇帝的亲信,侍从,秘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决策权,三公九卿掌握执行权。

史料二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二)材料表明隋唐时期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实质为( )

问题: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

(三)宋代: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 )、枢密使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四)元朝: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问题:从汉代到元朝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进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皇权总体上呈现( ) 趋势,相权总体上呈现( )趋势。

三.中国古代选官与用官制度的演变

(一)西周时期:为保证贵族的特权,以( )为基础建立( )制度。

(二)秦朝:为壮大军事力量,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以军功为标准秦国建立军功爵制度。

(三)汉代:实行( )制和( )制。

史料三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

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史料三表明察举制以( )( )( )为选才标准。 史料四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四)材料四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以( )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 (五)唐朝:实行( )制。

史料五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

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隋唐五代史论集》

问题1:史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以( )( )为标准选拔人才。 史料六 就官僚政治而言,科举制通过“学而优则仕”使文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成,维护了封建统治。

——《科举制的文化意义探论》 问题2: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问题1:中国古代从秦朝到明清时期监察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秦朝: 汉代: 明清时期:

问题2:中国古代的谏议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问题3:从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课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一.重点考查:汉武帝和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朝与清朝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一

问题1: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表现在图( ),这种制度叫( ),结果导致了( )。 史料二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治安策一》 问题2:根据史料二和教材知识,归纳汉武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朱子语类》 问题1:阅读史料三,列举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问题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明朝皇权的强化

(一)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史料四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 问题1:根据史料四,说明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二)明成祖设内阁

史料五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问题2:史料五表明明代阁臣的职权是( )。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表明了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问题3:宰相制度和内阁的区别

五.清朝皇权的强化

史料六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 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 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 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问题1:史料六表明清代军机大臣的职权是( ),只是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说明( )。 六. 归纳: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2.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趋势是( )。 3. 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矛盾发展趋势是( )。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