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英雄人物张自忠

论近代英雄人物张自忠

摘要:张自忠,山东临清人,曾任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授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死后追授二级上将衔,是著名的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会战,为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字:近代人物,张自忠,抗日英雄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出生于山东临清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张树桂是清朝的官员,时任赣余县巡检。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张树桂,给张自忠取了一个叫做“荩臣”,希望他能像字所昭示的那样,在日后成为一名忠诚之臣,得到帝王的重用。后来,他将自己的字改为“荩忱”,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与真心。

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张自忠6岁时便进入私塾读书。三年后,父亲升任赣余知县,将其也一并带去。后张自忠返回临清,不久,父亲病逝。张自忠悲痛万分,也因没有机会能够孝敬父亲而难过,这也使他暗下决心,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

1908年,凭借扎实的功底和聪明的才智,张自忠考入了临清高等小学堂。张自忠从懂事起就开始接受旧学的熏陶。年幼时长时间跟随父亲而受到的父亲的深刻影响,入学后受到的学校的教育,都毫无二致地指向了孔孟之道。因此,强调忠、孝、仁、义的旧道德,得以在张自忠的心里扎下深根。课余,他还会借来小说来读。古典名著中的英雄人物,又令他仰慕万分。这进一步加重了传统道德对他日后的影响。我们还可以想象,后来张自忠从弃京而逃,对他来说,是何等的奇耻大辱;而枣宜会战中,他做出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决定时的心情,我们也可见一斑。

1910年,张自忠从小学堂毕业;次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此间,他受到全国革命浪潮的影响,接触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于年底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运动。

1916年9月,同乡好友车震将张自忠推荐给了冯玉祥。冯玉祥评价其颇有

“沉毅之气”,将其收留。他在冯玉祥的部队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宝贵的人生经历,也为他日后报效国家积累了充足的能力资本,并建立了自己的人脉。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趁机班师回京,发动具有重大意义北京政变。张自忠在这场政变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受命率部队由古北口直趋长辛店,与吴佩孚的交通兵团激战,将其击败,确保了北京城的安全,严重打击了军阀吴佩孚的势力。不久,张自忠奉命移驻丰台,并驱逐了占领丰台英军,重获丰台主权。在这两场战斗中,他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而他坚定的跟随冯立场,则是由于传统道德的影响,与自己对国家利益的考虑。这是他第一次为国家做出贡献,也是其传奇的军事生涯的开始。

1930年5月,中国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军阀混战——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张自忠卷入其中。在这场大战中,张自忠任第六师师长,勇猛果断,指挥若定,初露锋芒。他的参谋长张克侠评价他说:“其决心坚强,临危振奋。每当情况急迫之时,辄镇静自持,神色夷然。”其大将之风采,可见一斑。但这场战斗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张自忠被迫率部撤往西北。而他那支极具传统色彩的西北军,在这场大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场战争中,他可以取得较大的军事上的优势,与他治军的方法密切相关。他是一个对严厉和仁慈把握得恰到好处的将领,以治军严厉著称,凡士兵如严重违纪,必打军棍,但却又主张“八不打”,使严厉和仁慈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931年1月16日,西北军正式被蒋介石收编。两年后,张自忠第一次与日军作战。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此之前,张自忠任天津市长,受命办理对日交涉并率团访问过日本,却受到国人误解,被怀疑通敌;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二十九军撤出北平,张自忠又奉命留平,作为抵抗日本侵略的缓冲,更被舆论误解为逼宫夺权,附敌为逆。在国人的眼中,张自忠简直成了汉奸亲日派。国民政府甚至一度发布命令,将张自忠撤职查办,以平息舆情。在他被宋哲元任命为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京市长时,他就预料到了将要发生的事情。他曾一直沉默寡言,默默忍受着一切,在这一刻,却克制不住内心的压抑,流下了眼泪。他对秦德纯副军长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从驻进北京的一刻起,他一直忍辱负重,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国家的实力范围内,维系着艰难的和平,不给日本人进一步侵略的借口,保护着他深爱的国家,保护着他深

爱的人民,却最终受到了这般的误解,其胸中的愤懑与委屈,又有几人知?

1939年夏,张自忠在重庆接受《大刚报》记者采访时,曾神色凝重地说:“我张自忠决不是韩复榘,他日流血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堂堂七尺男儿,一诺千金。他如是说,也如是做。时间最终证明了一切。

1938年2月,他一战于淝水,重演古代东晋谢玄大败前秦苻坚的那幕壮烈的历史故事。这一仗,全歼日军一个旅团,毙伤敌人2500余人,缴获大量军事物资,毙敌联队长一名。日军被迫放弃已占领的淮河北岸阵地,退守淮河南岸,使淮河战局基本稳定下来。

1938年3月,他再战于临沂,率部与敌鏖战七昼夜,粉碎日军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将日军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团击溃,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1938年6月,他三战于武汉,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十数场,为保卫武汉,拖延日军时间做出重大贡献,虽付出惨重代价,但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自此,抗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

1939年5月,他四战于随枣,以不足四万人的军队,对抗人数基本相同的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军,但仍然取得不少战果。经过连续多次的较量,日军也充分领教了张自忠的厉害。,还将其称为“活关公”。

1940年5月,他五战于枣宜,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兑现了当初自己的诺言。1日,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张自忠亲笔写信,告谕五十九军各师、团主官:“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愿与诸弟共勉之。” 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激战到16日佛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山里。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16日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16日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战死。他没能看见中华民族最后的胜利,但他最后没有辱没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或许会想到他的父亲,他去追随父亲的脚步了,也没有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他是被日本人杀死的,也是被他拼尽全力所保护的人民杀死的。从小受到的教育,从小灌输的传统观念,促使着他在被误认为是汉奸之后,一步步走向了决绝的以身殉国。他就这样离开,值得,因为证明

了中国人的宁死不屈骨气与抵抗到底的决心;又不值得,因为以他的能力,活着,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身后,他得到了许多人的崇敬与赞美。

周恩来:“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李先念:“抗日名将,民族英烈。高风亮节,气壮山河。”

胡锦涛:“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

也获得了许多的荣誉。

1940年5月28日国民政府追授张自忠为陆军上将。

1942年12月31日,国民政府明令张自忠入祀全国忠烈祠。

1946年,国民政府为张自忠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

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2009年9月10日,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所有的赞美,所有的荣誉,或许对于那位已经逝去的将军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他已经用自己的死亡,来证明他自己的心,是一颗中国心,他那流涌的血液,是中国人的血。

英雄已逝,但英雄的那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世人应谨记在心;而那段屈辱的历史,人们更是不应忘却。

参考文献:

[1]林治波,《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车 晴,《张上将自忠年谱简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