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麦冬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作者:四川省三台县农业局 文章来源:四川省三台县农业局 点击数:406 更新时间:2012-4-26

(Ⅰ)麦冬概述

1.1 麦冬植物学分类 植物学上四川麦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湖北山麦冬与四川麦冬同科不同属,山麦冬又称大麦冬),我们通常所指的麦冬系中药麦冬,来源于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1.2 麦冬功效 《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记载:麦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瘦气短。久服轻身,不老不饥。《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止烦热消渴,寒热体劳,止呕开胃,下痰饮。《珍珠囊》中记载: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可见麦冬药用很早以前即记于中药巨著。目前,麦冬已被列入国家药典50种基本药物目录,除医药功效外,已开始进入保健功效开发。

1.3 地域分布 我国麦冬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和浙江三省,分别是四川绵阳川麦冬道地产区、湖北襄阳山麦冬产区和浙麦冬产区,尤以川麦冬最为出名,产量占全国一半,川麦冬以绵阳三台为道地产区,绵阳已成为道地麦冬的最大产区。但是,主产于湖北襄阳的山麦冬(与川麦冬同科不同属),2005年之前为药用麦冬的伪品,2005年以“山麦冬”收载于《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近年增长迅速,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3,这对四川麦冬是一个挑战。

(Ⅱ)麦冬适生环境条件

2.1 气候条件 麦冬适宜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16℃ -17℃ ,年均日照时数≥1260小时,年均降雨量 850mm -900mm ,年均无霜期≥275天。

2.2 土壤条件 以海拔< 500M 的江河沿岸地下水在 50cm 以下的一、二级阶地为宜。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疏松湿润,PH值在7.0-8.0之间中性或微碱性,以潮沙泥土、潮泥土、潮沙土为佳。忌连作。

四川麦冬主要集中在绵阳三台境内涪江沿岸河坝区域,近年来也有向河坝外拓展种植的趋势,并且种植成功。

(Ⅲ)麦冬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规程

3.1 种苗资源

3.1.1 品种选育 育种上宜选直立型麦冬和宽短叶匍匐型麦冬作栽培良种。目前,在我县已建立了良种繁育园,对川麦冬1号提纯,选育川麦冬2号试验,我县种植多选用本地良种川麦冬1号。

3.1.2 繁殖材料 生产上采用无性繁殖方式,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质种苗用于生产。麦冬种苗分为三级,其中以一级和二级种苗为栽培用优质种苗(见表1)。

表1 麦冬种苗分级标准

3.1.3 种苗的培育

选苗 在收获麦冬时选颜色深绿而健壮的宽短叶匍匐型麦冬或直立型麦冬的植株作为种苗,参照上表(表1)标准精选后待用。

切苗 将选好的种苗剪去块根,切去下部根状茎和须根后,保留1cm以下的茎节,以叶片不散开,根状基茎横切面呈现白色放射状花纹(俗称菊花心)为佳。切苗后及时栽植。 养苗 对不能及时栽植的种苗,必须“养苗”,把种苗放在阴湿处的疏松土壤上,种苗茎基部周围用细土护苗,种苗根部保持湿润,养苗时间不应超过7天,必须保持土壤湿润。

3.2 种苗定植

3.2.1 栽植时期 每年4月5日-20日,最迟不超过4月底,选阴天栽植为宜。

3.2.2 精细整地 耕地深度以 20cm -30cm 为宜,翻耕土壤,锄净田间杂草、石块和前作根茎,耙细整平。每亩用优质农家有机肥3000-5000公斤、腐熟菜枯50-100公斤、“台沃”牌麦冬优化配方肥(底肥型)70公斤,全层施用,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

3.2.3 种植规格与密度 每亩种植密度为6.0万苗-7.0万苗。可用麦冬专用打窝机打窝栽植,或开沟栽植、撬窝栽植。株行距 10cm × 10cm ,或沟距 12cm -13cm ,株距 8cm -9cm ,栽植深度以 3cm -4cm 为宜。

3.2.4 栽植方法 栽种前视前作和病虫害常年发生情况,分别对种苗或土壤作处理(具体参考本教材麦冬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本文病虫防治部分的内容)。

采用平地栽植方式,每窝栽植一个分蘖苗。栽植种苗时,苗应垂直紧靠窝壁或沟壁,窝栽或排栽于沟内,覆盖细土,用脚夹紧种苗,依次踩实,使苗直立稳固,做到地平苗正。 栽完后应立即灌定根水,以水淹种苗高度5cm左右为宜。栽后干旱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栽苗10-15天后,苗色转青、日晒不萎即表明栽种麦冬已发新根成活。

麦冬栽植灌水后至种苗返青期间,应检查有无翻兜缺窝种苗和枯死种苗。选择阴天,用同品种的同级种苗及时补植,确保全苗。

3.3 田间管理

3.3.1 适时灌溉 麦冬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尤其在栽后和块根形成期,不能缺水,必须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遇春旱和夏旱应及时灌水,切忌土壤干裂,气温高时应缓慢浸灌,不能过急淹水,灌水时间宜避开中午高温时期。

3.2.3 浅中耕 7月-8月和9月-10月,用特制钉耙中耕2次疏松土壤,中耕深度< 3cm 为宜,以不伤根和植株为度,以达到既保水又通气的目的。

3.3.3 及时锄草 勤锄田间杂草,保持田间清洁。一般栽种麦冬种苗后每15天左右除草一次,5月-12月,每月需锄草1-2次;1-2月不宜锄草。

3.3.4 巧施追肥 麦冬需肥的N:P2O5:K2O适宜比例为1.00:0.52:0.94。除底肥外,一般追施四次。

第一次提苗促根肥(间作玉米攻苞肥),间作玉米抽雄前5-7天,每亩施稀人畜粪水4000-5000公斤、尿素10公斤。

第二次提苗促根肥,间作玉米收获后,每亩施稀人畜粪水2000-2500公斤、“台沃”牌麦冬优化配方肥(追肥型)35公斤,淹水均匀施用。

第一次块根膨大肥,9月中下旬,每亩施稀人畜粪水2000-2500公斤、“台沃”牌麦冬优化配方肥(追肥型)35公斤,淹水均匀施用。

第二次块根膨大肥,翌年2月上旬,每亩施稀人畜粪水4000公斤,间隔10天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5公斤,兑水50倍叶面喷雾。

3.4 病虫害防治 麦冬主要病害有根结线虫病和根腐病;主要虫害是蛴螬(别名老母虫、白

土蚕、核桃虫)。宜采用综合绿色防控措施(祥见本教材麦冬病虫防治部分,本文略作讲述)

3.4.1 农业防治 建立无病良种田,培育抗病虫的优良品种,选用无病虫害的健壮种苗。合理间作和轮作,尤其要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间作大蒜(大蒜具有抗菌消毒功能)可有效防治根腐病 和根结线虫病。选择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疏松的地块种植。加强水肥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和中耕除草。蛴螬(右图)6-8月盛发期分别连续三次淹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叶残株及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麦冬地周围不栽种麻柳树、核桃树等。

3.4.2 物理防治 用频振灯诱杀成虫;连作地翻耕整地时人工捕捉幼虫或放鸡啄食。

3.4.3 生物防治 积极推广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和农用抗生素等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

3.4.4 化学防治 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趋势。确需用化学防治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严格按无公害质量标准要求进行防治。麦冬常见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见下表(表2)。

表2 无公害麦冬生产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4.采收与下季种植

4.1 适期采收 栽后的第二年3月底至4月上中旬选晴天收获。沿麦冬行间、用锄或犁翻耕土壤,深度 25cm -28cm ,使麦冬全根露出土面,抖去根部泥土,剪下块根,块根两端的细根保留长度以 1cm 为宜。将带泥块根放入箩筐中,置于流水中淘洗后,将洗净块根运回加工。收获时如遇连续阴雨,泥块根宜堆放在通风透气的室内,堆放厚度< 20cm ,堆放时间不宜超过7天。采收后即进行产地粗加工

4.2 采后处理 麦冬采收后应及时清洁田园,地上部分植株除选择健壮植株留作种苗外,病虫危害的植株集中销毁处理,其他植株可用作绿化或饲料或用于沼气发酵材料。麦冬须根和碎根可用作资源综合利用的原料。

4.3 间作和轮作 麦冬种植一般要轮作,忌连作;为提高麦冬地综合效益,充分利用土壤及光温资源,麦冬地一般间作其他作物,少净作。

4.3.1 间作 麦冬宜与玉米、大蒜间作。主要间作模式有:麦冬与玉米间作、麦冬与夏玉米和大蒜间作。

4.3.2 轮作 麦冬宜与禾本科作物(水稻、玉米等)轮作,其中与水稻轮作最佳,切忌与烟草、紫云英、豆角、瓜类、白术、丹参等作物轮作。主要轮作模式有:苕子(绿肥)—麦冬—水稻;水稻—蔬菜—麦冬—秧田;马铃薯—麦冬—秧田或水稻;水稻—早熟油菜—麦冬—秧田或水稻。

4.3.3 麦冬地综合利用种植模式及效益 近年来,在我县麦冬种植区实践总结出了麦冬地综合利用多种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明显,现列举几种供参考(表3)。

表3 麦冬地综合利用种植模式及效益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