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内容模型_理论假设及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2006,】4(1):138~】45

11:竺!!!:!生2竺!!!!g:::!!!竺!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

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介绍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 ̄D的来源、理论假设和在美国与欧洲(个人主义文化)、东亚(集体主义文化)样本中的实证研究,SCM假设:(1)用热情和能力区分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2)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是混合的;(3)高社会地位群体被刻板为具有高能力,竞争性群体被刻板为缺乏热情;(4)刻板印象中存在参照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押。在比较和评价SCM与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刻板印象内容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扩展的方向。

关键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热情,能力,文化差异。分类号B849:C91

1前言

刻板E¨象(stereotype)、偏见(prejudice)和歧视(discrimination),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社会性偏向(socialbias或者社会性偏差)的三个紧密关联的领域。由于社会性偏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对其进行解释的理论也就不少“】。总体来看,西方社会心理学崭倾向于对社会性偏向的三个概念进行区分和研究,然后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刻板印象属于一种社会认知偏差,偏见是以刻板印象为基础对对象的情感反应偏向,而歧视则是基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行为偏向口]。由此,刻板印象自然就成为理解社会性偏向的一个基本问题,其研究成果也较多。

刻板印象是由人们对于某些社会群组的知识、观念和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31。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罔式,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同定的观念或想法12j。由于刻板印象的具体内容即日标群体的主要特征随着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时间和情景的不同而变化,社

会心理学一直局限于对某些对象群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回避对于刻板印象的内容分析和心理结构研究旺4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认知学派的影响下,人们更是将重点放在刻板印象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影响因素方卣【1j】,如基于社会分类和关系性质的“分类与关联自动偏向理论”(Automatic

ofcategorizationand

biases

association)、基于群体资源受

group

到威胁的“现实群体冲突理论”(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基于群体社会地位受到威胁的“社

dominance

会优势取向理论”(socialorientation)、基

于群体成员身份受到威胁的“社会认I可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与寻求群体和谐性的“内群体偏好

理论”(in—groupfavourism)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探讨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冈素的。然而,刻扳印象的认知加工机制需要在不同的刻板印象实例中加以验证,这样刻板印象的内容就成了社会心理学难以回避的问题。于是,近年来刻板印象的内容渐渐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人们提出了4i同的刻板印豫的内容结构维度[6’”,其中最有影响的是Fiske等人提出的刻板印象内窬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愎稿日期:2005—03

24

Model,SCM),而且SCM得到了在不同文化样本中的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m5-8用。奉文将介绍SCM及其代表性研究例证,并对这一模型及研究进行评

c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H号:03BSH022)和美国富布赖特高勃}学者项目资助(项目号:2004180038)。

通讯作者:佐斌,E—ma{l:zuo妇@rⅡailcc///2edu

第14卷第1期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

价。2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基础:热情与能力维

度及其依据

作为刻板印象研究的发源地,普林斯顿大学每隔20年左肃进行一次刻板印象调查研究‘m”】,虽然

这一调查只是传统地重复Katz—Bray使川形容词对10个国民或种族群体进行描述的方法,不考虑什么理论,但是这种简单的彤容词列举法提供了少有的可以对于=1I=涮群体进行刻板印象内容测量的方法。可是,缺乏理论基础和不能够揭示刻板印象的心理成分总是一个缺陷,因此在最近的研究,他们试图给刻板印象找到稳定的维度[5,13J。

Fiske等人在1999年开始提出SCM的设想后,近年来不断完善。SCM认为,刻板日J象的内容是在能

力(competence)和热情(wa肌th)两个维度上的评

价组合。为了确定这两个维度,Fiske等人在实证研究之前,就寻找了多方面的支持。

Fiske认为,从功能主义和实用的观点柬看,刻板印象的维度应该来自于人际和群际互动。当人们遇到其他的个人或者群体时,人们本能地想知道他人的行为意图和能力状况,也就是热情和能力者两个不同的方面‘“-…】。

有关群际和人际知觉的种族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印蒙的美国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知觉中的确存在热情和能力维度。早期关于群际互动的研究表明,某些种旌群体(如犹太人)被认为是能干却不热情.而某些(如黑人)被认为是热情但缺乏能力”“。对于女性哑群体也有同样的发现,人们认为一类女性(如职业女性、女权土义名、女同性恋者、女运动员)是有能力的但不令人喜欢,另一类女性(如家庭妇女、女孩)是可爱但不独立的[17,18】。

对人知觉(personperception)的一些研究也支持能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在采用特质形容词的多维度测_昔中,人们发现了“热情一冷淡”核心词与能力相关的其他形容词m】。Peeters的研究发现了所谓的自我收益维度(self-profitability)和他人收益维度(other-profitability),前崭主要是与能力有关的

形容词如自信的、有经验的、聪明的,后者主要是抚慰的、宽容的、可信赖的等[201,Peeters还将这两个维度应用到国民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并得到类似结论。

有关外群体的刻板印象的一些研究,也初步证

明刻板印象的内容可能不是对于某一对象的喜欢

与讨厌的简单反映,而是对于是否喜欢和是否敬佩

这两个维度的反映H'8]。人们对某些外群体(如家庭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的刻板日J象是他们缺乏能力而不值得敬佩,另外的外群体(如亚洲人、犹爪人、职业妇女)则被认为缺乏热情而不喜欢;尽管也有群体(吃救济前)被认为既不喜欢也不佩服,但足刻板印象在性质上的差异似于是由能力和热情这两个核心维度获得的。

3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四个基本假设

SCM认为刻板现象根源于全人类群体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人们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这样的意图,即需要确认其他群体是朋友还是敌人(是否热情)以及他们对自己是否可以构成威胁(是否有能力)。同时,所有的复杂社会中普遍存在群体之间的竞争和群体地位的差异,因而人们对于自己所在内群体和外群体的评价会在热情和能力的刻板印象中显示出一些固定的偏向。为此,SCM提出了四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假设。

1双维结构假设:热情和能力决定外群体的分布SCM设计了两个问题:当人们遇到外群体时会

本能地思考,他们会有意伤害我吗?他们能够伤害我吗?这分别对应SCM关于刻板印象内容的两个核心维度:热情(友好,善良,温暖和真诚)和能力(能力,自信,才能和技能)。前面已经介绍,Fiske等人为提出热情和能力双维假设,寻找了很多依据。此外,取维也的确出现在美国和波兰的一些关于个人认知、社会价值取向、他人行为的建构以及选民对于政治候选人的态度研究中口】。

2混合评价假设:大多数刻板印象是混合的SCM假设许多目标群体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

混合的.即存热情和能力双维巾,大多数群体被评

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

价为热情但是缺乏能力(10w—competence

but

high—warmth,LCHW)或者有能力但是不够热情友好(HCLW),处于既热情义能干(high-competence

and

hi曲一warmth,HCHW)和不热情也不能干

(10w.competenceandlow—warmth,LCLW)的群体很少。美国的一些研究结果证明.很少有群体被刻板地认为能力和热情都低,而且.只有被试的参考群体(Reference—group)包括内群体(学生)和社会原型群体(societal

prototype

group)(如白人和中产

阶级)被认为热情和能力都高。

3社会地位假设:由群体的社会地位可以预测刻

板印象

刻板印象受到在相应情景中群体之间感知到的和实际上的经济、地理、规范以及权力之间的关系的影响[21,22j。所有复杂的社会都是以等级的形式组成的,而且资源有限。闻此,通过群体之阳J在社会结构上的丰同互关系可以预测他们在热情和能力维度上的位置。SCM提出:地位越高的群体就越有可能被刻板地认为有能力;同时那些有能力获取或占有社会资源的群体可能被刻板地认为缺乏热情。

4群体偏好假设:刻板印象中普遍存在参照群体

偏好和外群体贬抑

SCM认为,南于参照群体偏好(reference-乒oupfavoritism)包括内群体偏好(ingroupfavoritism)和社会原犁群体偏好,一直被认为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偏见强烈而持久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刻板印象中,人们对于参照群体会存存积极评价的偏好,同时凼为山群体偏好的存在而产生相应的外群体贬抑(outgroupderogation)‘2”。已有的在美国的研究显示,唯一不产生歧义的积极刻板印象的日标群体就是参照群体‘5,…。

4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研究例证

Fiske等人通过一系列研究来验证SCT,除了

在美国被试中进行研究外,他们还在欧洲、亚洲进行了研究,用来检验SCM的普遍性或文化差异。从他们的研究结果来看,SCM的主要假设得到了验

证,特别是刻板印象内容的能力和热情这两个基本

维度的存在是泛文化存在的。下面介绍3个有代表性的研究。

1美国大学生对本地若干群体的刻板印象具体研究方法是”J,首先让美国大学生(大多

数是白人)先对卒十会中的群体进行提名分类,“现今社会是如何将对不|司的人分类为群组的(如按照

种族、性别、职业、能力等)?…哪一群组的人

被美国社会认为社会地位最低?”“你认为你属于哪一个群体?”。结果获得了24个目标群体,如黑人、西班牙裔人、女人、老年人、亚裔人、蓝领工人,其中包括“白人、学生、基督徒、中产阶级、女人、受过教育者、男人”等内群体。其次,被试报告社会对于这些群体的能力方面(5个形容词为:能胜任的、自信的、有能力的、有效率的、聪明的、技能熟练的)、热情方面(5个形容词为:友好的、好意的、可信赖的、热情的、温和的、真诚的)、社会地位和竞争性进行评价。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美国大学生将这些人群聚为5类,按照能力与热情各自的平均分,这些群体分布如图1。同时比较被试对24个群体在能力和热情得分的平均数,发现在19个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

图1显示,老年人、弱智者和残疾人被认为是相对热情友好但是不能干的,他们能够被喜欢还足不值得敬佩,属于“可怜类”(pity);穷人、吃救济者、无家可归者,既不受人敬佩也不值得喜欢,属于“嫌弃类”(contempt);而富人、男人、犹太人、亚裔人、专业人员和受教育者,则是“嫉妒类”(envy),能干但不讨人喜欢;。基督徒、女人、中产阶级、白人和学牛,既热情友好又能干,属于“骄傲类”(pride)。另外一些群体居于中间。显然,被试对自己的内群体评价为“骄傲类”(80%的被试为女生)。经过统计分析,SCM的四个假设在美国

被试中得到了验证。

2欧洲被试对十五个欧盟成员国国民群体的刻

板印象

按照与美国的研究相同的方法,对来自十五个欧盟成员国中的七个国家(比利时、法国、德国、

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的被试(大学生,

第14卷第1期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

其中69%女性,平均年龄2107岁,各国被试样本规模在4l到199人之间)进行了研究,被试自愿评价十五个欧盟成员囤的国民在热情、能力、地位和竞争方面的情况B洲。罔2为德国大学生对欧盟成员国民在能力和热情维度上的评价。可以明显看出,15个群体被聚类为四组。SCM的四个假设中,混合刻板印象的假设以及群体偏好假设没有完全

验证,冈为只有一半的群体位于LC—HW和HC—LW之中,而且德国被试尽管对自己国民的能力评价很高但也普遍认为自己所在的群体缺乏热情。不过,Cuddy和Fiske认为,这与没有提供社会原型群体有关,而且反映了欧盟成员国的经济状况对刻板印象内容的影响。

图l美国火学生评价的群组在热情能力般维中的分布

(本图原文用英语发表。版权(coPynght@2加2J归美国心理扔会(APA)。本翻译已经出版者和作者许可。美国心理协会不负责奉翻译的准确性。未经美国心理1办会书面许-n原文以厦本翻译小得以仟何形式被复制或传播或储存于任何数据库或者椅索系统之中。)

图2德国大学生评价的15个欧盟成员国民群组在热情一能力双维中的分布

(注:奉图的引用和翻译已获得出版者和作者的许可。Cuddy&Fiske,2003

Copyright@AmyJc

Cuddy)

42

心理科学进展

2006芷

3东亚被试对本地若干群体的刻板印象

由于欧洲人与美国人在文化上接近,为r探讨

的刻板印象。图3为香港被试的研究结果。在四个集群中,美国的HC—HW换成了MC—Mw。对59%(27个巾的16个)的群体评定属于混合刻板印象。由此,Cuddy和Fiske认为,热情与能力维度也能描述集体主义的群体,混台刻板印象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也存在。东亚的研究与美国和欧洲的研究相一致,地位与能力有J卜相关,竞争与热情有负相关。这都支持了SCM的双维假设、混台假设和地位假设的泛文化可能性。但是东亚研究也发现,三个集体主义样本和个人主义样本相比在评定参照群体时存仵一个显著的不同:集体主义被试表现出的内群体偏好要比个人主义文化中的被试少一些,在个人主义文化样本中典型的位于HC.HW象限的内群体,在集体主义样本中移到了中间。这表明内群体偏好假设受到文化变量的影响。

SCM是否存在文化差异,Cuday和Fiske等人再次按照与美国的研究完全相同的过程和方法,研究了在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ic)这一维度上与美国显著不I刊的东亚文化样本【24】。三个集体主义者文化(香港、日本和韩国)的被试(共233名大学生,57%为女性,平均年龄接近22岁)在热情、能力、地位和竞争上评价本地的主要社会群体。

东Ⅲ样本也验证了SCM的大部分假设。聚类分析确定集群的数量从四个集群(香港和韩国)到五个集群(日本)。所有样本获得了双低的集群,这与美国的数据相似。所有样本获得了两个混合的集群,至少一个HC.LW和一个LC—HW集群。而且,在所有的样本中至少有一半的群体获得了混合

图3香港大学生评价的群组在热情一能力烈维中的分布

(注:本图的引用和翻译已获得出版者和作者的许可。Caddy&Fiske,2005

Copyright0AmyJC

Cuddy。)

5评价与展望

自从Waller(1922)提出刻板印象的概念扁Ⅲ,刻板印象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性偏向的一个相对稳定的领域。然而尽管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根多,但是理论主要集中在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一直缺乏关于刻扳印象内容的理论

和研究。Fiske等人提出的SCM,是在对相天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型的刻板印象内容结构模型,而且通过在不同文化样本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模型的土要理论假、最。将复杂的刻板印象内容简化为能力和热情两个基本维度和四个主要假设,是模型非常突出的优点,剀为简化的模型不仅

第14卷第1期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

可以清晰地反映理论,而且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工具,刘不同文化应用相同结构和体系的框架能够进步证实和发现刻板印象跨文化的相似性或差异。

验证SCM的一系列实证研究也为刻板印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比较规范的样例。任何潜在的关于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存杠文化普遍性的假设都应该在多种文化中加以测试。Fiske等人不仅在美国的群体中有效操纵了刻板印象的感知者(被试)和目标群体两个核心因素,而且通过不同于美国文化的感知者评定本土的群体来验证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主要原则,为SCM的普遍性提供了强大的证据。

无沦从理论构建还是实证研究而言,SCM为进一步深化与扩展刻板印象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深入了解人们的社会性偏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课题。例如,刻板印象与偏见和歧视的关系,可以在热情与能力两个维度进行细化分析,对于不同对象的情感偏差和行为应对偏差,是否也具有热情和能力维度的特点。立u果可以得到一些明确的结论,对于往现实生活中如何避免或减少情感偏差和行为反应偏差,无疑是具有麻用价值的。当然.SCM也还存在一些有待确证的问题,验证SCM的研究也有值得分析的地方,因此今后在刻板印象内容领域的研究存以下方面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

首先,刻板印象的内容和结构,是否只是能力和热情双维需要进一步验证。Anderson等人用多维评定方法考察108个形容词,发现刻板印象具有结论性(conclusive)和动力性(dynamic)两个维度和描述国民印象的11个形容词群集[6】,EdwinE和

Hub

L.(1999)在探讨东欧六国青少年的国民刻扳

印象时发现国民刻板印象有道德(moral)和能力(ability)两个维度川。佐斌等人关于中国青少午对于中国人形象瞄,26]和10个国民的国民刻板印象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国民刻板印象存在着七个

维度旧:道德、财富、做事态度、理智、情趣、肤

色、艺术。可见,刻板印象内容的因素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确定。

其次,SCM的泛文化普遍性的结论还需要深入

分析和更多的研究来检验。文化心理学家认为不能把美国的社会认知想当然地普遍化,因为人们曾经认为那些基本的人类认知过程,如自我增强和倾向归因是普遍存存的,现在在文化的背景下却呈现f_“明显的多样化和复杂性‘2829]。其实在Fiske等人的实证研究中,就发现SCM的群体偏好假设没有被完全证实。的确,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对于“热情”和“能力”是不是有着相同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基奉的问题,因为人们已经发现东西方对

于“道德”、“公平…‘思维”等的理解是有文化差

异的p伽。另外,SCM实证研究中作为集体主义文化的香港样本,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再次,尽管刻板印象是一种对于目标群体的比较笼统和嘲定的看法,但是人们在评价具体的对象时,刻板印象内容却受到群际边界(成员身份)、群体接触历史、群际关系等冈素的影响。SCM在美国和东亚被试的研究中,评价的群体在成员身份之间具有很大的重叠性,如老年人、女人、穷人、基督徒等群体成员完全可能交叉。凼此这些群体在热情和能力双维中的分布,在应川到具体的现实群体成员时存在着不确定性。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在不存在成员身份重叠的群体中进行验证。

最后,对于SCM的混合刻扳印象内容的假设也应当细化检验,凼为它们具有很多不同的类型。除了美国数据显示的两类典型混合刻板印象“能干但不友好”的嫉妒偏见(enviousprejudice)(主要指向亚裔、犹太人、职业女性等)和“友好但是无能”的家长式偏见(paternalisticprejudice)(主要指向仆人、传统女性、老午人等)之步bt61,每一个社会可能有自身的刻板印象细分原则,而且对于内群体和外群体形象的评价和区分也不一定基于同样的标准。参考文献

【1]GilbertDT,FiskeST,LindzeyGfFAs),Handbookofsocial

psychology(4。ed.Vol21Boston:McGraw.Hill,1998

357~4ll

[21FiskeS下SociN

Beings:A…motives

approach

to

social

144.

心理科学j{}展

2006芷

psychology.John

Wiley&Sons.2004

398--400

【3JMacraeCN.StungorC,HewstoneM(Eds)Stereotypesand

stereotyping

NewYork:Guilford,199642

[4】MacraeCN,Bod町山auscnGVStereotypesIn:FisbagT,

schaetna"D

L.C

Zahn-waxlerreds1.Annualreviewofpsychology(Vol51)PaloALto,CA:AnnualReviews,2000

93~120

【5】FiskeStcud曲AJC,GlickPS,etal

Amodel

of(often

mixed)stereotype

contertt: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follow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competition

JournalofPersonality

andSocialPsychology,2002.82:878—902

『61

AndersonC

A,SedikldesC

Thinking

about

people:

Contributionsoftypological

alternativeto

associationistic

and

dimensional

models

of

person

perceptiollJournalof

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j,60:203~217

LIn—groupfavoritismandthereflectionof

realisticdimensionsofdifferencebetwo!nnationalstates

in

centraland

eastelll

Ellropeannationalitystereotype

British

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99,38:85—102

ST'XuJ,CuddyAJC,etal(Dis)respecting

versus

(dis)liking:Statusandinterdependencepredictambivalent

stereotypesofeompetenceandwarmth

JournalofSocial

Issues.1999.55:473—489

MD,KwanVSYCbau昭A.etalStereotypeContent

ModelExplainsPrejudicefor

all

Enfied

Gutgroup:Scale

ofAnti-Asian

American

Stereotypes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1305,31(1):34—42

D,Braly

w_Racialstereotypesin

onehundred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Abnormal

andSocial

Psychology,1933,28:280-290

GilbertGM

Stereotype

persistenceandchange

among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1,46:245—254

M,CoffmanTL,WaitersGOnthethdingofsocial

stereotypes:Studiesinthreegenerationsofcollegestudent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69.13

】一16

『131LesfieLM,ConstantineVS,FiskeSTTbaPrinceton

quartet"How

ale

stereotypeschanging?Unpublished

manuscript,Princeton

University,2002

【14】Fiske

Thinking

is

for

doing:Portraits

ofsocial

cognitionfrom

Daguerreotypeto

laserphoto

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2.63:877—889

【15JFisbaSTControningotherpeople:Theimpactofpower

on

SteTeOtyping

AmericanPsychologist,1993,48:621-628

[16】BettelheimB,IanowitzM

DynamicsofprejudiceNew

York:}【aIP盯,1950

【17JEckesTFeaturesofmen,featuresofwomen:Assessing

stereotypiebeliefsaboutgendersubtypesBritishJournalof

SocialPsychology,1994,33:107~123

[18]SixB,EcbsT

Acloserlookat

thecomplex

stlllctufeof

genderstereotypesSexRoles,1991,24:57—71

[19]JamiesonDW,LydonJE,ZannaMP

Attitudeandactivity

preferenceⅢmlanw:Differential

bases

of

interpersonalata'aetion

for

low

and

high

self-monit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7,53:1052~1060

f20】PeetersGEvaluativemeanings

of删eetives

in

vitro“lⅡ

context:Sometheoretical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consequences

of

positive-negativeasymmetry

and

behavioraladaptiveconceptsofevaluation

Psychological

Belgica,1992,32:211~231

【2l】LinssenH,HagendoomLSocialandgeographical15.ctors

in

theexplanationofthe

content

of

European

nationality

stereotypes

British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94,33:

165~182

f221PoppeEEffectsofchangesinGNPandperceivedgroup

characteristics

on

nationalandethnic

stereotypes

incentral

andeastettlEuropeJournalofAppliedSocialPsychology,

2001,31:1689~1708

f231BrewerMB

Thenatureof

prejudice:Ingroup

love

ol-

outgrouphate?JournalofSocialIssues,1999,55:429~444【24】CuddyA,Fiske

ST-KwanVS

YIs

Stereotyping

Culture-Boun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StereotypingPrinciplesRevealsSystematic

Simtimties

and

DifferencesUnpublishedmanuscript,PrincetonUniversity,

【7]Edwin只Hub[8】Fiske【9】Lin【10】Katz『111

【12】Karlins

第14卷第1期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

45-

2加5

【25】佐斌,陈晶,周少慧城市儿童对中国人的印象及其信

息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0):188-191【26】陈晶,佐斌,周少慧5~16岁儿童对中国^的评价与喜

好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833—835

[27】孙利青少年对若干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华中师范

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硬士跑文,2004

[28】ChoiI,NisbettRENorenzayanACausalattribution

across

cultures:Variationanduniversality.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125:47~63

【29]HeineSJ,LehmanDR,MarlcusHR,etal

universal

need

for

positive

Istherea

sellZregard?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766—794

【30]DavidMTheHandbookofCultureandPsychologyOxford

UulvemityPress,2001

TheStereotypeContent

Model

andItsResearches

ZuoBin,ZhangYangyang,ZhaoJu,Wang

Juan

(Col{ege耐Psychology,Huaz喃ongNormalUnive聒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Thepaperintroducedandgavecommentsstudiesofthestereotypecontent

oN

theoriginal,theoreticalhypothesesanditskeyempiricalbroughtintosocialpsychologybyFiske,Cuddy,Glick

model(SCM).SCM

was

&Xu(2002,2003,2004),respectivelytestedinsamplesfromUS.(individualistic),European(individualistic)and

East

Asian(collectivist).SCM

proposedsystematicprinciplesofsocietalstereotypesandtheirrelationtosocial

warmth

structure,ithypothesizedcross—culturalsimilarities:(a)perceivedsocietalgroup

and

competencereliablydifferentiate

groups

stereotypes;(b)manyoutgroupsreceiveevaluativelymixedstereotypes;(c)high—status

stereotypicallya∞competent,andcompetitivegroupsstereotypicallylackwarmth.(d1thereexistsreference

groupsfavoritism(ingroupsandsocietalprototypegroups)andoutgroupderogationinthestereotypes.

Keywords:stereotype,stereo【ype

content

model(SCM).competence,warmth,cultural

diversity.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佐斌, 张阳阳, 赵菊, 王娟, Zuo Bin, Zhang Yangyang, Zhao Ju, Wang Juan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心理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4(1)13次

参考文献(30条)

1. Gilbert D T;Fiske S T;Lindzey G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82. Fiske S T Social Beings:A core motives approach to social psychology 20043. Macrae C N;Stangor C;Hewstone M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19964. Macrae C N;Bodenhausen G V Stereotypes 2000

5. Fiske S T;Cuddy A J C;Glick P S A model of (often mixed) stereotype content:Competence and warmth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 2002

6. Anderson C A;Sedikides C Thinking about people:Contributions of typological alternative toassociationistic and dimensional models of person perception 1991

7. Edwin P;Hub L In-group favoritism and the reflection of realistic dimensions of difference betweennational stat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nationality stereotype[外文期刊] 1999

8. Fiske S T;Xu J;Cuddy A J C (Dis)respecting versus(dis)liking:Status and interdependence predictambivalent stereotypes of competence and warmth 1999

9. Lin M D;Kwan V S Y;Cheung A 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Explains Prejudice for an EnviedOutgroup:Scale of Anti-Asian American Stereotypes 2005(01)

10. Katz D;Braly K W Racial stereotypes in one hundred college students 1933

11. Gilbert G M Stereotype persistence and change among college students[外文期刊] 1951

12. Karlins M;Coffman T L;Walters G On the fading of social stereotypes:Studies in three generationsof college students[外文期刊] 1969

13. Leslie L M;Constantine V S;Fiske S T The Princeton quartet:How are stereotypes changing? 200214. Fiske S T Thinking is for doing:Portraits of social cognition from Daguerreotype to laserphoto1992

15. Fiske S T Controlling other people:The impact of power on stereotyping 199316. Bettelheim B;Janowitz M Dynamics of prejudice 1950

17. Eckes T Features of men,features of women:Assessing stereotypic beliefs about gender subtypes1994

18. Six B;EckesT A closer look at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gender stereotypes 1991

19. Jamieson D W;Lydon J E;Zanna M P Attitude and activity preference similarity:Differential bases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for low and high self-monitors 1987

20. Peeters G Evaluative meanings of adjectives in vitro and in context:Som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and practical consequences of positive-negative asymmetry and behavioral-adaptive concepts ofevaluation 1992

21. Linssen H;Hagendoorn L Soci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i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tent ofEuropean nationality stereotypes 1994

22. Poppe E Effects of changes in GNP and perceived group characteristics on national and ethnicstereotyp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2001

23. Brewer M B The nature of prejudice:Ingroup love or outgroup hate? 1999

24. Cuddy A;Fiske S T;Kwan V S Y Is Stereotyping Culture-Bound?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Stereotyping Principles Reveals Systematic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2005

25. 佐斌;陈晶;周少慧 城市儿童对中国人的印象及其信息来源[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03)26. 陈晶;佐斌;周少慧 5~16岁儿童对中国人的评价与喜好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4(04)27. 孙利 青少年对若干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学位论文] 2004

28. Choi I;Nisbett R E;Norenzayan A Causal attribution across cultures:Variation and universality[外文期刊] 1999

29. Heine S J;Lehman D R;Markus H R Is there a universal need for positive self-regard? 199930. David M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and Psychology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 房玉佩 抑制和认知负荷对刻板与反刻板印象可及性的影响[学位论文]2009

2. 贺雯. 梁宁建. He Wen. Liang Ningjian 元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进展[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8,31(3)3. 贺雯. 梁宁建. He Wen. Liang Ningjian 刻板印象激活的行为效应[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6,29(3)4. 刘晅. 佐斌. Liu Xuan. Zuo Bin 性别刻板印象维护的心理机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5. 王沛. 康廷虎 刻板印象与特质建构关系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4,27(2)

6. 安桂花. 张海钟. An Guihua. Zhang Haizhong 国内关于刻板印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8)

7. 杜秀芳 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6)

引证文献(13条)

1. 温芳芳. 佐斌 求职招聘中的策略——"失败成为优势"效应[期刊论文]-心理研究 2011(1)2. 康宛竹 管理者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学术研究 2009(11)

3. 贾磊. 罗俊龙. 肖宵. 张庆林 刻板印象的认知神经机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10(12)4. 管健 刻板印象从内容模型到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9(4)5. 严义娟. 佐斌 外群体偏爱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8(3)

6. 李春凯. 杨立状. 罗娇. 刘燕吉. 唐菁华. 郭秀艳 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1)

7. 管健. 程婕婷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确认、测量及卷入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2)8. 佐斌. 温芳芳. 朱晓芳 大学生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年龄刻板印象[期刊论文]-应用心理学 2007(3)9. 李锐. 凌文辁 自我刻板化及其影响因素与效果[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8(4)10. 李忠. 石文典 国内外民族偏见理论及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广西民族研究 2008(1)

11. 方文 "文化自觉"的阶梯——《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社会心理学系列》总序[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10(5)12. 高明华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修正与发展源于大学生群体样本的调查结果[期刊论文]-社会 2010(5)

13. 任娜. 佐斌. 侯飞翔. 汪国驹 情境效应或自动化加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12(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lxdt200601022.aspx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