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 会写 善写--初中作文训练方法初探

林太刚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1996年09期

【原文出处】《语文教学之友》(廊坊)1996年06期第26-27页

【作者简介】林太刚 内蒙古

初一学生仍属少年时期,从生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其性格表现为活泼、贪玩、好动而又热情有余;他们一般思想单纯、幼稚,主观上喜欢才愿意去做,而自我抑制能力又比较薄弱。在作文上,往往只是机械地应付语文教师规定的题目,质量好坏任教师去评说。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在很大的程度上不适合现在学生的实际。学生们往往是在教师的“逼迫”下才去应付一篇,教师批改后,学生并未引起重视。所以,尽管教师教导学生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初中毕业,仍不见学生作文能力有多大长进。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初中阶段,有没有合适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写作素质和能力大面积地、卓有实效地提高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如下方法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首先,学生中存在一个“怕”作文、“苦”作文的问题。正如有的学生发自内心说的那样:一提写作文我就头疼。怎样使学生想写而又乐于写作文呢?如下方法我们不妨试试。

1.抄写起步法。学生可以抄写与教师命题基本相适应的佳作或片断。因为学生抄写的过程,就是收集资料、阅读理解的过程。经常抄“佳作”的同学,其占有资料一定会逐渐丰富起来,其文章鉴赏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只要他起步了,那就必然向前进了一步,一步一步地积累,也可以走出很远的路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但盲目地允许“抄袭”是不行的。学生全篇抄写的文章应注明作者的姓名,片断抄写的要注明出处。凡抄写的部分要作出简单的评论。只要学生能说出一两点文章的“妙”处,教师的最低评价要不低于“合格”。

2.趣味引诱法。教师的命题最初应具有趣味性,能引诱出学生作文的欲望。这样,不用你去“逼”,他自然就想写。如利用《七根火柴》,可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情节:后续部队路过这片草地,他们刚从敌人那里缴获了一部分食品和棉衣,“无名战士”得救了。于是,一个富于想象而又有趣的题目就产生了——《走出草地以后》。像这样有趣的题目,还有很多。如《我被敌人包围了》《2005年我回到了母校》《假如我是……》等。这类题目能引起学生想写的念头,并且乐意去写,也就培养了想象能力。

3.限字鼓励法。对于一些一写作文就头疼觉得无话可说的学生,可以只限一定的字数,不必苛求其他。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使学生写成了“流水帐”,教师也要表扬:能写这么多字,真不简单。

4.申报延期法。学生的作文万不可“逼”其就范。作文也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可以允许学生拖延上交的日期。只要学生能在申报批准的时间内完成作文,教师即可提出表扬,鼓励其积极性。

以上四法旨在解决“怕”和“苦”的问题,训练学生达到“想写”的目的。经过若干次这样的训练,学生会感到写作文并不难,没有必要去“怕”它;完成作文后经常受到表扬,无所谓“苦”。不“怕”不“苦”,自然“乐”在其中,从而产生了想写作文的欲望。

其次,学生的作文往往质量不高,也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常常是“一遍成”。这说明学生还不会写文章。解决这个问题也有办法。

1.乱七八糟法。教师在命题后,一定要求学生打草稿,而且草稿上要反映出修改的痕迹。修改的次数多,草稿上就显得很“乱”;态度较认真的学生,草稿上勾勾抹抹的也较多。一篇草稿越乱,甚至到了“乱七八糟”的地步,说明学生写作上的“投入”越大。教师要认真审阅,对“乱七八糟”的作者,要提出表扬;对草稿很工整的学生,要提出批评。这样长期要求下去,就会使学生明白“文章不厌千遍改”的道理。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提出“精益求精”的要求,结果是“再改一遍”,越改越好。

2.佳作评论法、“拙作”评论法。其实,学生的佳作未必是“十全十美”的,“拙作”也未必“一塌糊涂”,只要某一方面有特色,或描写细腻,或情真意切,或构思巧妙,或首尾照应,都可称作“佳作”。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评论,评出“妙”在哪里,“好”在何处。对比较差的作文,只就其有代表性的“败笔”之处进行评论,并且只评“文”,不论“人”。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教会了学生写文章,一举两得。

3.日记练习法、读书摘抄法。作文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学生阅读较少,占有材料不多,写文章时容易空洞无物。教师可布置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书笔记”,将阅读中的感受和学到的知识随时记下来。也可摘抄精彩语汇,佳词妙语和各种描写的精妙片断等。日积月累,材料就多了起来;书读得多,知识也就丰富起来,作文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4.每周一文法、鼓励投稿法。现在实行双休日,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还是不影响其休息的。学生作文质量不高,主要是由于不常写,不熟悉“文性”,多写作文,常写作文,是使学生熟悉“文性”的一种途径。每星期一公布命题,下周一交作文,依次类推,每周一文,长此以往,勤写多练,作文的质量就会提高。教师在审阅作文时发现较好的文章,应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一旦发表,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专家”、“小作家”的头衔,也自然地促进其努力提高作文的质量。

以上四点重在解决提高文章质量的问题,训练学生达到会写的目的。但是,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师要有耐心,树立信心。一般说来,一学年坚持下来,大面积地提高作文质量是能够“如愿以偿”的。

第三、教师作文批改量大,过度疲劳;学生中的优秀分子锻炼的机会少,有“吃不饱”的问题。即使我们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又能够“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讲究一些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

1.编组评语法。教师可把学生按写作素质的高低和能力大小编成若干语文学习小组,可轮流当组长,也可选派优秀分子任组长,定期按时检查学生的作文,写出评语。如发现“佳作”,可向老师汇报;出现“次品”也要交给老师审阅。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作文的“信息”反馈又及时,何乐而不为呢?

2.“专家”领导法。所谓“专家”,即知识面较广,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愿意写,也能写、会写。班级以“专家”为核心组织一个“写作领导委员会”,下设若干机构或领导小组,负责平时的作文命题研究、作文检查评改,向老师推荐“佳作”,反映学生愿望等等。“专家”具有权威性,领导起来学生服气。若干“专家”一起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每个人的工作量显然不大,不但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反而会使各位“专家”博取众长,开阔视野,增强创造思维。教师只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控制大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时间一长,新的“专家”“作家”不断涌现出来,“领导班子”还要换届选举——“专家轮流当,明年我也行”。这样,教师只需付出少量的劳动,就会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

3.片断评比法。作文训练未必大作连篇,课堂搞些小文章,做点片断练习,也能培训学生的写作才能。课堂片断练习要规定时间,进行评比,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和简单的评论,写得快、质量好的要提出表扬。课下进行的片断练习,也可拿到课堂上评比。这样,教师不用耗费太大的精力去逐一“精批细改”,既锻炼了学生敏捷的才思,又提高了作文能力。

4.互相修改法。在一些小作文、片断练习、局部描写等训练方面,可让学生互相修改。或同桌、或前后桌、或交叉前后桌经常变换,学生按照教师确定的修改原则或条目进行修改,教师巡回随机进行指导,最后对修改好的文章进行“佳作评论”,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指导学生提高文章质量,也能收到显著效果。

以上诸法原则上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减轻了负担并不等于卸掉了负担,应注意掌握好分寸,控制好局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综上所述,学生想写、会写的目的达到后,还要经过反复的长期的训练,逐渐使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扎实、牢靠,形成一种写作专长,达到善写的目的。如果抛开少数素质较高的学生而论,也可按学生年级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初一训练“想”写,初二达到“会”写,初三在前两个目的达到后,可着重训练其技能技巧的提高,日臻“善”写之境界,这也是一种客观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但无论怎样安排,都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