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世说新语_看魏晋风度及文化意蕴

第22卷 第4期

Vol.22 No.4广东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dongEducationInstitute2002年11月

Nov.2002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及文化意蕴

熊国华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  摘要《世说新语》:、个性特征、价值取向、。魏晋风度具有对个体“、的叛逆精神和超越世俗的自由独立的人格,、思想史和中国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行为范式;玄学;文化意蕴;人格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2)04-0006-07

 

一、《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每当遇到重大转折时期,必然带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理想等一系列新的变化。如果有一部书把当时社会风气的新变化记录下来,如果这部书所记录的凝聚着时代特征的美学风范对后世产生了影响,那么这部书将得以流传后世,这一代美学风范将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就是这种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之经典,魏晋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

[1

]撰。史书说他“:爱好文义,文辞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

时著名文士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聚集在他门下。因此,鲁迅先生推测“书或成于众手,未可知也”,[2]极可能由刘义庆主编、众文士参与编撰而成。梁代刘孝标为该书作注,纠纰、补阙、考核、诠释,引书竟达400余种,而所引诸书,赵宋后已佚十之八九,唯赖刘注以传世。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与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一同列为古代“四大名注”,颇为后世学者珍重。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刘义庆本为8卷;刘注本为10卷。后经宋人晏殊删并成3卷。全书分门别类,以事相从,共计36篇,1130条。记事上起秦末陈婴母,下迄南朝宋代的谢灵运,所涉及的历代重要人物达650余人,但主要记载汉末至魏晋期间名门士族的遗闻轶事和清谈风貌,栩栩如生地塑造了魏晋名士的众生相,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世说新语》不同于一般“街谈巷语”小说的地方,在于它不是“虚构”出来的,而是写真人真事,为魏晋名士立传,故后代史书,多有采用《世说》。可以说《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度最真实、生动、丰富的原始资料。

收稿日期:2002-08-05

作者简介:熊国华(1955-),男,湖北黄陂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第4期        熊国华: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及文化意蕴7综观《世说新语》一书并无“风度”一词,只有“风流”“、风气”“、韵度”“、风姿”等说法。但唐贞观年间编撰的《晋书・安平献王孚传论》中“安平风度宏邈,器宇高雅”,及《新唐书・张九龄传》中“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都出现了“风度”一词。广东始兴县张九龄的故乡至今仍名为“风度村”。把“魏晋”与“风度”联系起来、并产生广泛深刻影响,大致源于鲁迅先生1927年7月在广州所作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冯友兰、汤用彤、王瑶等前辈学人,,时出现,。但“魏晋风度”可能性。本文拟从,,以就教于方家。

二、魏晋风度的行为范式

何谓“风度”?《辞海》云“: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美好的举

(也叫魏晋风流),即指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是魏晋名士外在容貌、止姿态。”所谓“魏晋风度”

举止、言谈、风姿、态度和内在精神、气质、个性、才华、气度的有机统一

;作为一个美学名词,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和象征。魏晋风度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和人格理想,在当时和后世都被人们所仰慕模仿,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下面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对魏晋风度的行为范式作一个扫描。

1.品评人物,俊逸潇洒。

魏晋时期盛行人物品评之风,品评的范围包括个人的品行、言语、容貌、才情、智慧、性格、

(以下引气质、风度等方面,尤其讲究漂亮的容貌、潇洒的风度。《世说新语》《世说》只注篇名)

里有大量这样的记载。例如:

(赏誉》)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容止》)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

(容止》)风,高而徐引。”《

《世说新语》对名士的容貌、神姿、气韵、风度无不津津乐道,而且常用大自然中的美好景物(如松、玉、云霞、日月),加以形象的比喻。《容止》篇还记载了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年少时拿着弹弓在洛阳街上走,妇女们遇到他无不手拉手地围住他,而左思长得很丑,仿效潘岳在街上走时被妇女们吐唾沫的故事。名士何晏好美容修饰,傅粉施朱“动静粉帛不去手”,,爱美风气可见一斑。讲究容貌俊逸、风姿潇洒,是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2.崇尚清谈,善言玄理。

魏晋清谈由汉末清议转变而来,前人多有论述。清谈的内容,主要有《老》《、庄》《、易》三玄,因此清谈也叫做“玄谈”。诸如: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名教与自然、才性四本、声无哀乐、养生论、白马非马、指不至等,都是清谈常见的论题。东晋以后,佛学与玄学融合渗透《小品》,、《即色论》《、三乘》等也成为清谈内容。可见,清谈并不纯粹是“空谈”或“闲谈”,而是对哲学玄理的一种抽象的论辨和探讨。清谈分为口谈和笔谈,口谈一般采用辩难和讲座的形式。清谈的名士宽袍博袖,脚蹬木屐,手拿玉柄麈尾,以助谈兴。例如: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返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

8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第22卷 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暮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

(文学》)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

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辩难的具体内容,但从中可以想见当时清谈辩论的激烈程度和学术讨论的自由风气。由于清谈讲究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强调“叙致精丽,“、辞条丰赡”和“有佳致”,加上析理时要求“拔新领异”,能言人所未言,言、文学和哲学修养。如果不能清谈,3.率性而为,任诞放达。

魏晋名士生逢乱世,。面对统治者的残酷迫害,,于是纷纷走向了崇尚老庄、酗酒佯狂、傲啸山林、、任诞放达的风气。“竹林七贤”就是以放达相标榜。

,对名教之徒傲然漠视。《简傲》记载“: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嵇康的冷落怀恨在心,后来借机怂恿司马昭杀害了嵇康。

阮籍纵酒放达,不守礼法。《任诞》记载“: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

,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在视男女之界为大防的当时,阮籍的这种行为是惊世骇俗的。又“: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阮籍此举在于借酒浇愁,虽不合儒家礼法,但仅一声哭号,就口吐鲜血倒在地上,很久爬不起来,其真实性情泄露无遗。试问世间所谓孝子,有几人能悲痛如此?

刘伶更是嗜酒如命,放浪形骸,曾写《酒德颂》对礼法表示蔑视。他常乘鹿车,携酒出游,叫人拿铁锹跟着他,说“:死便埋我。”《任诞》记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 衣,诸君何为入我 中’”“竹林七贤”的这些行为,在我们今天看来确实有些狂放不羁,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却具有蔑视权贵、反抗礼教束缚和追求人格个性自由的积极意义,在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4.清雅脱俗,不滞于物。

与玄学追求绝对自由的人格理想相适应,魏晋名士往往表现出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识鉴》记载: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张翰是否未卜先知、避祸全身暂且不论,仅思念家乡的“菰菜羹,鲈鱼脍”便辞官回家就很有意味,至少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人生贵得适意尔”,关键是要活得潇洒自在,这在魏晋名士中是颇有代表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

(任诞》)“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性情高雅脱俗、对竹一往情深的王徽之,由夜大雪四望皎然,触发诗意,由咏左思的《招隐诗》想到隐士戴逵,再到乘船去探访,完全是意到兴随,兴趣所致“;见戴”是一种功利目的,而“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着重的却是兴趣,只要尽兴了,见不见戴又有何关系?这种超功利的审美的生活态度,表现了魏晋名士自由洒脱、不滞于物的精神风貌。

第4期        熊国华: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及文化意蕴

5.热爱自然,隐逸山林。9

名士们崇尚老庄,追求一种调心适意的自由生活,纵情山水,啸傲林泉,热爱自然,以隐逸为高。《言语》记载: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审美意识的文学映现。,“俗务”向往隐居的“濠、濮间想”,。

。骠骑将军何充的五弟何 ,因性情高洁而避世隐居,何充“:,何必减骠骑?”可见当时以隐逸为高的风气。

6.,气量超群。

魏晋名士十分注重人格修养和气量,宠辱不惊,忧惧不形于色。《雅量》有大量记载,如嵇康临刑,神气不变,索琴弹奏,从容不迫,不为一己生命夭折悲痛,反为《广陵散》失传惋惜,何等超逸洒脱,高蹈千古!淝水之战敌强我弱,直接关系到东晋存亡,先锋谢玄在前线以少胜多,捷报传来,作为主帅的谢安,竟然不露喜色,继续下围棋,虽说有点“矫情镇物”,但其从容镇定,也确实令人叹服。据说王戎“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可见遇事不惊,临危不惧,气量超群,喜怒不形于色,是一种名士风度。

7.争豪斗富,竞赌奢靡。

魏晋名士意识到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享受人生,发展到极致,便形成了争豪斗富的奢靡风气。《汰侈》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如石崇是功臣之子,靠劫掠客商敛得财产无数,王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两人经常争豪斗富,穷奢极欲,晋武帝也通过帮助其舅寓身其中,推波助澜,可见当时奢靡之风。王济以一千万钱赌王恺的名牛,杀牛吃心,石崇随手击碎稀世珊瑚树,虽可谓豪气干云,却到了暴殄天物的程度,终不可取。石崇后来也因此罹祸身亡。

8.服药行散,宽袍博袖。

魏晋名士追求长生,盛行吃药行散之风。《言语》记载“:何平叔云‘:服五食散,非为治病

,亦觉神明开朗。’”何平叔即何晏,曹爽用为吏部尚书。他与王弼、夏侯玄倡导玄学,崇尚清谈,是正始名士的代表。五石散,又称寒食散,是一种毒药,据葛洪《抱朴子・金丹》记载“:五石者,丹砂、雄黄、白凡( )、曾青、慈(磁)石也。”其药皆金石之类,服后必须走路以散发药性,谓之“行散”。该条刘孝标注引《寒食散论》云“: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也。”因此,何晏被认为“是吃药的祖师”。《世说新语》中《德行》第41条《、言语》第12条和100条《、文学》第101条《、任诞》第50条等,都有关于服药行散的记载。

行散之后全身发烧,然后发冷,须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否则就有生命危险。因为皮肉发烧出现红疹,易于磨破,不能穿窄小紧身的衣服,必须穿宽大的衣服,不穿鞋袜而穿屐,不穿新衣而穿旧衣服。服药行散不能常洗澡,穿旧衣服,故而多虱“,扪虱而谈”竟成了风雅的事。晋人轻裘缓带,宽袍博袖,脚蹬木屐,悠闲飘逸,其实都跟服药有关。一班名士都服药行散,穿宽松的衣服,不吃药的也跟着模仿,于是形成一种风气。

10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第22卷 

三、魏晋风度的文化意蕴

首先,魏晋风度是个人风度,标志着个体生命的价值受到了重视,战乱频仍,杀戮、瘟疫、灾荒等使人口剧减,人民固痛苦不堪,名士亦少有全者中,孔融被杀,阮]早死,其余五人死于瘟疫。从《古诗十九首》,出死生无常、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荣华、富贵都有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如果说先秦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价值的肯定;那么,魏晋时期人的觉、虚伪名教和迷信谶纬之中解放出来。人物品评,看重的是,超群的容貌、智慧、才情和风度,强调的是“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品藻》)“(赏誉》)。人物品评中的大量事例,说《、,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

明魏晋时期已把个体的人和人格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这在中国美学史上,不能不说是审美意识的一大进步。

魏晋风度人物品评,对中国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审美对象和范围来看,魏晋时期由最初对人物美的品评,继而发展到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品评,催生了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画品》、庾肩吾《书品》等一系列文艺理论著作;从审美评判方式来看,人物品评用形象比喻的评判方式,

用一个或几个字概括人物特点的“品题”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评论作家作品;从美学概念的形成来看,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和文学理论中的许多名词术语,如:风骨、神明、思理、思致、神韵、秀美、飘逸、才性、肌肤、血气、骨法、体势、力、气、肥、瘦、筋、肉、真、雅、俗、意、味、趣、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等,都是从人物品评的术语中移植改造来的。

其次,魏晋风度是一种反常的风度,是在历史转折期的动乱年代,一群愤世嫉俗的名士所做出的怪诞出格的行为举动,带有强烈的叛逆性。汉末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人们对名教之治和谶纬神学的表示怀疑。东汉名教“以名教人”、“因名立教”,鼓励读书人求名,以名目获取相应官位,以此推行教化。因为过分追求名声,就难免弄虚作假,欺世盗名,正如王弼所

[3]说的“崇仁义,愈致斯伪”“,巧愈精思,伪愈多变,攻之弥甚,避之愈勤”。例如“:赵宣葬父母,

就在墓道中居住行丧礼,前后凡二十余年,乡人都称他是孝子。州郡官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

[4]出来,孝名愈来愈大,后来郡太守陈蕃查出赵宣在墓道中生了五个儿子……”司马氏集团篡

魏自立,于忠自不敢言,就主张以孝治天下,往往借“不孝”的罪名排斥异己、杀戮名士,虚伪性自不待言。

针对名教的虚伪和对人格个性的严重束缚,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阮籍也宣称“:礼岂为我辈设也!”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5]从理论到行动上都表现了对名教的强烈厌恶和反抗。嵇康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

[6]绝”;阮籍纵酒佯狂,不乐仕宦,晋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刘

伶嗜酒如命,裸呈傲世;阮咸不拘礼法,甚至与猪共饮。他们借助五石散的毒性和酒力,任诞放达,特立独行,以一种反常的行为与虚伪名教和礼法之士相对抗,在黑暗的年代放射出奇异夺目的生命光彩。他们表面上风度潇洒,其实内心十分矛盾痛苦。阮籍一方面蔑视礼法,纵酒放达,一方面为了避祸全身“,未尝臧否人物”。当他的儿子阮浑长大“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时,阮籍却当面表示反对。

第4期        熊国华: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及文化意蕴11魏晋风度这种“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叛逆精神,对后世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李白、李贽、吴敬梓、曹雪芹、龚自珍、鲁迅等人,都十分仰慕魏晋风度,不同程度地从中汲取了思想养分。

第三,魏晋风度又是一种哲学风度,以玄学作为其哲学基础,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

魏晋南北朝“,]的东汉帝国,而且也打破了“独尊儒术”的禁锢局面,、脱离实际而被抛弃,,。于是老庄抬头,玄学兴起。,,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专期神,,有言有名者也。抽象之本体,无名绝言而以意会者

[8]也。”,———即由汉代的宇宙论转向魏晋的本体论。何晏“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9]即认为天地万物的本体是“无”,从政治哲学来说,即“圣人体无”,希望君主以道家的“无为而不为”之道治理天下,不触犯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的门阀士族的利益;从人生哲学来说,玄学的“目的是在对人格理想作一种本体论的

[10]解释或建构,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自由”。

(逍遥游》)“上窥这种人格理想,在庄子那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田方子》),从而达到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赠秀才入军》的境界;在嵇康那里,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其二);在

阮籍那里,是他在《大人先生传》中所描绘的“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登乎太始之前,览乎忽谟之初,虑周流于无外,志浩荡而自舒,飘 于四运,翻翱翔乎八隅”的“大人先生”。这种人格理想是绝对自由、不受任何束缚的,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之境。不过庄子的逍遥游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而魏晋名士却把这种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和日常生活中。他们大胆冲破封建礼法束缚,蔑视功名利禄,真率坦荡,张扬个性,任诞放达,回归自然,思想解放,体认自我,表现出人格精神上的独立自由和对世俗人生的审美超越。魏晋风度那种自由洒脱、清远玄澹、超尘绝俗、风神飘逸的人格之美,在人格个性长期受到压抑束缚的封建时代树立了一块不可企及的美的丰碑,代表了中国人文精神中特有的富有诗意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魏晋风度作为一代美学风范,其文化意蕴是非常丰富而精深的,本文限于篇幅只能撮其要点而论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世说新语》和魏晋风度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刘义庆毕竟是站在当时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问题的,魏晋风度是一种贵族风度《世说新语》,不收陶渊明,是因为其家族没有取得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和名望,表现出明显的门阀士族的偏见。《世说新语》所津津乐道的遗闻轶事,很多内容表现了统治者的残忍本性和奢靡腐烂的生活,嵇康、阮籍等人的任诞放达,也离不开特有的历史语境,这些都需要我们用现代眼光加以甄别。参考文献:

[1]李延寿1南史(第二册)[M]1北京:中华书局,197513591

[2]鲁迅1鲁迅全集(第九卷)[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621

[3]楼宇烈1王弼集校释[M]1北京:中华书局,198011991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1411

12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第22卷 

[5]嵇康1与山巨源绝交书[A]1萧统1文选(第五册)[C]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9271

[6]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1晋书(第五册)[M]1北京:中华书局,1974113601

[7]宗白华1美学散步[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771

[8]汤用彤1汤用彤学术论文集[C]1北京:中华书局,198312141

[9]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1晋书(第四册)[M]1:1

[10]李泽厚,刘纲纪1中国美学史(第二卷)[M]1,198711091

(责任编辑 王玉燕)

&JinStyleandthe

CulturelConnotationfrom

ANewAccountofTalesoftheWorld

XIONGGuo2hua

(Dept.ofChinese,GuangdongEducationInstitute,

Guangzhou,Guangdong,510310,P.R.China)

Abstract:ANewAccountofTalesof

theWorldisatrueportrayalofWei&Jinstyle,whichisthereflectionandthesymbolofconduct,personality,value,dignityandaestheticidealofnotedpersonsinWeiandJinDynasties.TheculturalconnotationofWei&Jinstylecontainsaestheticdiscoverytoindividualvalue,rebelliousspiritopposingTan&WuanddespisingZhou&Kong,independentcharactertranscendingtheworldly.IthadprofoundlyinfluencedtheproductionofChineseaesthetics,historyofthoughtandhumanisticspirit.

Keywords:ANewAccountofTalesoftheWorld;Wei&Jinstyle;codeofconduct;Metaphysics;culturalconnotation;dignity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