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3)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多,我们通过归类,主要分析以下五种:

一、学习动机不当

“为什么要学习?”“为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

么?”等等,涉及的是学生学习的动机问题。

1、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学习动机是学生将学习需要和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学习行动的内部力量。

2、学习动机的作用

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它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动机力量,因此,学生首先要懂得为什么而学,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2)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过程,学生是否能持之以恒,差异在学习动机,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于1980年全面探讨了有关动机研究,得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对这项任务的动机水平为正相关”的结论。

(3)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

心理学家沃尔伯格等人于1979年研究了动机水平与学习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强度范围内,学习动机越强烈的被试者,其学习成绩越好,这种正相关达98%的显著水平。心理学家洛威尔在一项实验研究中,比较了成就动机强度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两组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他给两组大学生被试者的任务是要求他们把一些打乱的字母组成词(如将b、a、n、k组成bank),19名成就动机强的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不断取得进步,而20名成就动机弱的被试者进步缓慢,且有倒退现象。

3、学习动机不当的主要表现

学习动机不当包括学习动机不足和学习动机过强,这二者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学习动机不足的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厌倦学习和逃避学习;学习动机过强的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奖励动机过强,学习强度过大。

看看两例个案:

例一:我是一位来自山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学业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上大学后,忽然感到心中茫然,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有时候想到辍学在家的妹妹和年迈的父母,我也恨自己不争气,可我的确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上马马虎虎,盲无目的,上课打不起精神,我不是因为喜欢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而是因为实在没劲才去上网聊天打游戏,我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状态?

例二:我今年已经大三了,一直优秀的我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当然这也与家庭的期望有关,父母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严传身教下,我从小就知道努力与奋斗。在大学,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生涯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成绩要拔尖,英语二年级通过国家六级和托

福考试,为将来出国留学做好准备;三年级入党,使自己的政治生命有所依托;与此同时锻炼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于是,在大学我珍惜分分秒秒,像一只陀螺飞速运转着,因为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可是,我却发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我忽然怀疑起自己的学习能力,我感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在失落,甚至多年积累的自信也受到挑战,对未来,我忽然担心起来,我该如何办?

从上面两封学生来信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都因为学习动机不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不同的是前者是因为学习动机不足,后来是由于成就动机过强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当呢?

4、学习动机不当的原因

(1)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分析。学习动机不足主要是学习动机不正确,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观念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毅力不强,对专业不感兴趣,对自我的学业期望不足,学业自我效能感低。

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主要有厌学、懒惰等。

厌学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目前,厌学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认真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情绪消极,作业拖拖拉拉,敷衍了事;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不正常,经常上课迟到,甚至逃课。伴随而来的是学习效率降低,考试成绩下降。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因学习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有的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较大,有的因学习的时间较长。

懒惰是一种怕苦怕累的心理现象。这类学生以为考上大学就完事大吉,学习上不肯用功,不求上进,学习任务难以完成,常常表现为怕动脑筋、懒于思考,平时“玩”字当头,“混”字当先,只图一时安逸,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究其根源,有的因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认为“背靠大树有凉乘”;有的认为自己有个好爸爸,“车到山前爸有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纯,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学习动机过强的原因是:个体学业期望过高,自尊心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恰当的估计,因而造成学业自我效能感下降,因而心理压力大;渴望学业成功而又担心学业失败,受表面的学业动机的趋使,渴望外在的奖励与肯定,特别是由于学业优秀带来的心理满足使学生更看重自己的学业优势,因为造成学习强度过大,引起心理疲劳。

5、学习动机不当的自我调节

(1)学习动机不足的自我调整。一是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与大学的目标,重新规划学业与人生;二是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特别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用自身的意志战胜惰性;三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业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推荐:a.积极自我强化b.积极的自我暗示c.带着问题去学

(2)学习动机过强的自我调节。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质,制订恰当的学业目标与学业期望,调整成就动机,与此同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二是转换表面的学习动机为深层学习动机,淡化外在奖励特别是学业成就的诱因,正确对待荣誉与学业成绩;三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坚持不懈,便会取得预期效果。

二、学习缺乏自信

缺乏自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卑,所谓学习中的自卑心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智力、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作出了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缺乏自信是羞于落伍的自尊心和学习成绩低下的客观事实在长期的矛盾冲突中得不到解决而造成心理创伤所致,是后进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类学生有的虽经一再努力,但成绩总是提不高,丧失了进取心;有的由于学习成绩太差,主观上又不努力,在学习上一再受挫,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鼓不起学习的勇气;有的觉得考研无望,竟争无资本,因而自甘落后,自我轻视,自我消沉。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社会影响不良有关;有的是由于学校教育失误造成的;有的因个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影响所致。自卑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严重障碍,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影响极大。

大学生学习缺乏自信与消极归因有很大联系。“归因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消极归因者往往不能正确认识问题。如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不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方法上去找原因,而往往把责任推给教师,认为教师教得不好,或认为学习环境不理想,影响了自己学习的进步,以此来消极地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当他们因学习上的问题受到老师的批评时,没有勇气作自我批评,总是设法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或以他人类似的行为来为自己开脱。消极归因是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不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同时,对自己学习的进步也有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

(1)正确估计自己,培养自信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和他的助手们经过对许多少年儿童的实验观察、追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除了百分之一、二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多大差别。”他们肯定地说:“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是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

(2)与自己较劲,选准突破口,获得一次成功。

(3)积极补偿,以勤补拙,所谓补偿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以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情绪。

(4)克服学习无助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及其表现。

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是一种非常状态,要求考生的头脑清醒、情绪稳定。

考试焦虑是一种常见学习心理问题,是由于面临考试而引起的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多数人在面临重要考试时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这是正常的、无害的。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习及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严重影响考试水平发挥的情绪反应。考试是滋生紧张情绪的土壤,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主要是由于求胜心切,加重了心理负担,求胜动机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兴奋中心,致使其附近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这会破坏知识之间的联系,妨碍了对知识的调动与提取,而记忆的暂时中断往往会加重焦虑情绪,从而加深考生对考试成绩得失的忧虑,于是导致恶性循环,容易造成错答、

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在焦虑的状态下,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一是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二是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三是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四是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具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如: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等。

2、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考试只是检验学习结果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大学生更看重考试的外在价值,如获得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各种荣誉,对其内在价值掌握知识却重视不够。造成考试焦虑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造成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考试本身。如考试的重要性、难易程度、竞争程度等。越是重要的考试,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题目越难,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竞争程度越激烈,越容易引发考试焦虑。

学生的学业期望。一般而言,学业期望越高的学生,对学习投入的精力越多,越看重学业成绩,因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而那些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满足于六十分,一般不会产生考试焦虑;而当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面临学业失败时,也可能会激发其考试焦虑。

知识掌握程度。我们经常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考试的难易是相对的,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下课不复习,推崇考前一周效应,本时学习不努力,临阵磨枪,匆忙上阵,面对考题,感到任务太难,便产生考试焦虑。

考试压力的传递。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也会造成考试焦虑。如一些学生将考研重要的人生目标,考前以发誓言、写战书等方式激励自己的斗志,人为制造紧张空气,使部分学生感到考研失败可耻,整天笼罩在失败的恐惧之中。

(2)主观因素

造成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五方面:

个性气质特点。那些敏感、易焦虑、过于内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做事追求完美的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考试焦虑。

考试经验。大学生多数在中学时代都有考试成功的经验,而进入大学后,偶然的考试失败会加剧这部分学生的考试焦虑,将过去考试成功归于题目容易、运气好,而将大学的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紧张焦虑。

知识掌握与复习准备。如果复习准备不足,对考试没把握,自然会产生考试焦虑。

对考试外在价值的过分重视,考试成绩与大学生学业荣誉如奖学金,

政治前途如入党,学业前途如研究生保送等密切相关。因而,大学生会对考试成绩看重,特别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恐惧考试失败的心理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考试焦虑的症状。

3、考试焦虑的调节

(1)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牢固掌握知识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

(2)正确评价自我,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培养自信心。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3)学会放松。放松有许多方法,我们介绍两种:

①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脚、双腿、背部、颈、手心。

②想象放松,可以放轻音乐,自己想象在轻柔的海滩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赤脚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听海浪拍打海岸,将头脑倒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4)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折能力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考试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对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提高考试技巧,有效地化解外来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四、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注意是人类学习的前提,没有注意,就没有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在大学生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表现。一是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大脑常常开小差,盯着黑板却心猿意马,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二是易受环境的干扰,教室外的小小动静都能引起注意力的转移,而且长时间不能静心;三是参加活动如体育运动或看一场电影后,久久沉浸在情节的回忆之中。

2、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青年时期发展任务多,因而导致压力与心理冲突加剧,特别是由于恋爱、性幻想等更容易引发注意力问题;二是生活事件导致心理应激,如重要丧失、考试失败、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经济困难、评优失败、失恋、宿舍关系失和等造成的思想负担重,精力分散;三是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焦虑过低,缺少压力与紧迫感。

3、注意力不集中的自我调节。首先是学会注意力转移,遇到生活应激事件与挫折,能够尽快从中解脱出来;二是适当强化学习动机,保持适当的学习压力与学习焦虑,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三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保持旺盛的精力;四是选择理想的学习环境,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自我监控。

五、记性不好

学习中记性不好是许多大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学习

的效率,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绪。那么如何提高学习的记性呢?

1、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愉快的心情会引起人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肌肉舒适放松,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体温略上升等。这些愉快的体验会引起身体的快感,在这种状况下学习,记忆效果会显著提高,而在不愉快心情下,心律会加快,血压升高,结果使人的精神不集中,记忆效果也不佳。

2、掌握最佳记忆时间

遵循人体“生物钟”规律。

3、遵循记忆规律,掌握科学记忆方法

(1)了解遗忘规律,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不断变换记忆的起始位置:“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运用

(3)善于把知识总结归类

(4)加深理解

4、科学用脑

“刀不磨要钝,脑不用不灵”,大脑要经常使用,且使用要讲求科学。

(1)保证睡眠时间

睡眠是大脑皮层自然产生的一种弥漫性抑制。通过睡眠不但可以解除生理疲劳,防止超限抑制的发生,而且可以给正常的新陈代谢提供补充营养的机会,从而保证人体机能的和谐与平衡。

事实上,睡眠的时间除了年龄以外,也和个人习惯,学习性质以及环境、气候、地域有关系。所以时间长短,不能一概而论。为了保持睡眠的深度和定时,须尽量减少对感官的刺激(如噪声、强光、蚊虫骚扰等)和严格作息制度,培养良好习惯,如晚睡前洗脚等。

(2)及时转移大脑兴奋中心

一定的心理活动,总是发生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与此“无关”的其它区域总是处于相对的静息状态。当某种单一的活动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就会引起该区域的疲劳,从而降低该项活动的效率。

如果善于变换活动内容或使活动内容丰富化,就学习而言,克服单学科独进倾向,使各学科系统安排、交叉进行,就可以达到轮换休息的目的,虽延长了学习时间也不致疲劳。因此我们称之为科学用脑。

(3)注意休息与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灵敏度,培养意志的坚强性和进取精神。有利于适应更加紧张复习考试活动,增强对紧张工作和工作时间的承受能力,推迟或减缓疲劳的产生。

体育锻炼和学习中的活动,能增进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分析判断能力,加强大脑皮层对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控制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的功能,从而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敏度。

(4)保持营养供应

营养不良会降低人体机制的兴奋限度,使之难以承受较为强烈或持久的刺激,影响人注意力的集中、进取精神和探求行动,从而降低人活动的

效率。可以说,营养不良是产生生理疲劳的主要根源。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要尽可能地补充身体营养,是保证记性良好的重要条件。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们应当以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热情、乐观的情绪、蓬勃的精神、平和的心态及科学的方法面对学习,力求取得学习的最优效果。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