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作者:樊汉祯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3年04期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人们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必将越来越全面、深刻。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作出的精辟论断。“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也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我们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一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作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社会,已经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又从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时至今日,科学社会主义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有几十年的经验了,为什么现在还要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呢?其实,这正符合人们认识的实际。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还要经过多次反复。社会主义作为史无前例的新生事物,是很复杂的,人们在短时期之内不能完全认识它、把握它,是很正常的。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用科学代替了幻想,但由于他们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的实践,所以他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许多问题不可能作出具体的论述,只能大致提出一些设想。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一贯是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没有剥削和重大社会差别,能够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马、恩的这种基本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时代。面对新的形势,列宁高举革命的旗帜,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的特点和俄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并亲自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到社会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又一次飞跃。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继承、捍卫了马列主义,领导苏联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斯大林在具体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甚至有相当严重的错误,但他为苏联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贡献,是不容抹煞的。

  二战以后,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经过不同形式的武装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并从本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使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并初步显示了她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这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第三次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划时代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很快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了些弯路,受了些挫折,但也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推向繁荣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经过深入的理论思考,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深刻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新贡献。

  二 “三个代表”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概念。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本质,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概念,是人们在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认真总结我们党近80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的科学结论。“三个代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作用,人民群众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三者有机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三个代表”既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又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首先,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的、合理的社会,不仅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要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所谓先进的生产力,在当代中国,就是指智能化的生产力、社会化的生产力和市场化的生产力。智能化的生产力是指生产力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是先进生产力的最主要的标志。在劳动者身上,在劳动对象上,在劳动管理上,在生产力多种要素的结合上,都表现出科技的重要作用。社会化的生产力,是指生产专业分工不断深化,社会协作日益广泛和紧密的生产力。这是由落后的小农经济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使生产力社会化,除对生产力自身进行改造外,还必须对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改革。市场化的生产力,是指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形态,转向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调节经济资源配置和生产交换过程。社会化要求并推动市场化,市场化通过竞争机制,促进社会化的发展。由此可见,要使落后生产力变为先进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关键要加大生产力中的科技含量,把现代化的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力,这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代世界,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掌握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对此,邓小平同志早在1988年就明确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2]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在广东等地考察时,就是围绕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两个题目进行的。江泽民指出:“面向21世纪,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大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要抓紧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我们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抓紧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抓紧建立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一整套制度和机制。”[3]从江泽民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不仅抓住了生产力的“先进性”,而且紧紧抓住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创新。同时,为了发展先进生产力,他还对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于生产关系,既要求社会经济体制具有技术合理性,又要求社会经济制度具有利益公平性。对于上层建筑,既要求政治及其体制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又要求社会意识形态逐步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文明化。发展先进生产力,既是对我们党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集中体现。

  其次,建设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文化是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归根结底它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先进文化是由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同时也必然代表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当代中国,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辟概括,这就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它之所以能够代表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由于它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有“三个代表”的宏伟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四有”培养目标,还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与政治的同时,积极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才能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再次,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奋斗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和一切剥削制度的社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集中表现在它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实践等方面。

  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生产关系、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论证无产阶级为什么能够解放的,而科学社会主义是论证无产阶级怎样才能解放的,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规律的科学。由此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的,都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它所建立的以公有制为主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等等,都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出发,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把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段文字概括尽管很简练,但内容极其丰富。在这里,它所规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和社会力量、它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以及它所明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它所归纳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核心内容,处处都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想的。

  党的十五大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依据,围绕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以“三个面向”为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凡是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高,各项工作进展就顺利,社会主义事业就繁荣昌盛;反之,各项工作进展就不顺利,社会主义事业就要遭受挫折。

  三 “三个代表”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辟论断。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它。

  首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发展先进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任务,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能尽快建立起比资本主义还高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为消灭阶级和剥削提供物质前提,为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当今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竞争得都很激烈。竞争的核心问题,说到底是个生产力发达不发达的问题。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大国,而我们则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当今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前提,决定了我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重要和紧迫。

  学习和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首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就不仅要对生产力自身进行改革和发展;而且要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和调整,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和创造条件;还要了解世界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尤其要注重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洞察先进,掌握主动,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打下牢固的经济基础。

  其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时候,迫切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积极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积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它决定着我国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们文化工作的根本方向,也是我们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的重要保证。三是必须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四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始终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再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真正做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必须牢牢记住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这是我们事业能否成功的根本。二是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同时,还要把群众观点贯彻到工作中去,走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能否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三是必须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扫清社会主义建设的障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四是必须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观点。如果只有主观上想为人民利益奋斗,但在客观上人民群众却长期得不到好处,甚至有损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就不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客观上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不可能时时事事都能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甚至在特定条件下还要牺牲一些人的利益,这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但从总体上来说,不能长期与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相违背。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努力做到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尽力满足多数人的要求,积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总之,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当前科学理论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就应自觉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学习、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应从三者的内在联系上准确把握;自觉将三者统一到坚持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之中。”[4]

作者介绍:樊汉祯 山西大学政教部教授 山西 太原 030006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