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与教法研究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与教法研究

***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

摘 要: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师生平等交往,学生的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一改旧教材及旧教法的灌输式、试式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然而实践过程中不乏不足之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冲突,初中、高中地理教育断层,新课本过于灵活,学生难以捕捉,教师把握难度大,众多教师困惑不断。适应新教材的教法亦不断被提出,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紧扣地理教学大纲,提升教师素质,实时变更教师身份,引领创新,实践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做好初、高中地理教育的衔接工作以实现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特点;教法

0 引言

从2006年秋季开始,我省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标规定地理教学要“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新《课标》对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是“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新课改,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之处。地理教师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同时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顾虑。高考的指挥棒依然是笼罩在广大教师头上的一个阴影。怎样融合现有教育制度展现新教材独特魅力?

以下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的新教材为例,概要阐述新课改的优缺点与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1 新版教材的优势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形式下,应试教育充斥与整个教育层次,地理科学,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以逐渐被淡化。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教材独具创新。高中地理新教材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开放化,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1.1 新教材排版更趋于科学、合理。

图片多,直观性强,采用模块形式安排了教材体系,突出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新方向。

1.1.1 新版教科书,普遍增加了图片类容篇幅,以图代文,一改旧教材,理论性强,描述内容多,理解难度高的弊病

图片多,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人教版,高中地理一中,天体系统的介绍、太阳系中行星的比较、时区和国际日界线等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图片类容均以大量图片内容介绍之,结合图片旁注记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轻松的看图中学完这部分内容。

1.1.2 内容分类规划更科学合理,章节分配更加明确

新教材注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类更科学,规划更严谨,详略取舍有别于旧教材。从偏向理论教学转向注重素质教育。如地理(必修1,2)中,农业地域类型

(一)、(二)改分为种植业类与畜牧业类;海水运动部分与地形塑造内容的分开;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对性的独立,农业地域与工业地域的形成,篇幅均从“节”变成“章”,而聚落及交通运输布局中简单的“点”、“线”的介绍篇幅从“节”缩略成“点”。

1.2 新教材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较多体现地理素养的培养,适应社会及地理科学发展的需要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与取舍上,倾向于学习能力,素质教育,地理技能及上升到人地关系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增加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

1.2.1 新课标注重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指导式教学

旧教材以课本为主线,教师灌输式教学,注重高考与毕业会考,分数是永恒不变的追求,许多理科生成地盲,文科学生成高地理分数,零地理素养。地理教师亦不重视对学生地理素养、地理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课本由“控制”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的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内容占40%,另外10%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在教学中教材较多的是作为一种“材料式”文本和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师指导教学。另外,新教材增加了部分自我总结的概念和图表的自我分析,具体表现如地理1中,太阳黑子的变化规律、地球自转的读图与思考等。

1.2.2 新教材形式多样化,注重地理兴趣、地理技能和地理素养的培养

旧教材分两大板块:第一部分是正文,为必修内容;第二部分是“自学园地”,包括:“阅读篇”、“技能篇”、“活动篇”三部分,内容较死板,多为灌输型内容与考核式练习的搭配,学之无味。学生较易反感。

新教材在板块设计上包括正文、读图与思考、活动、阅读、案例、问题研究、知识拓展、执行任务、分析反思、提出建议等,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每章节前设有“探讨问题”提升学习的目的性欲针对性。章后都设有 “问题研究",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活动和思考问题的设计多,有利于教学互动,阅读材料和案例多,信息量大,有利于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为实现教学目的,起到了润色和完美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广泛兴趣,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活泼了课堂气氛,给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肢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反映世界和我国科技成就新动向。新教材较多引入近年事实问题加以分析与提出探究,如地理2中人口变化中的“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实现象,学以致用即提高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地理技能,实现了素质教育要求。

1.2.3 注重“过程与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纲要求必须掌握的部分,一部分以活动或读图与思考的形式给出,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或教师带领学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新教材

改部分“练习”为“活动”,学生单独完成演变成课堂讨论完成,教师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在讨论中完成任务,在轻松中掌握知识。综合能力考察有所体现。如地理1中,天气系统活动环节中,峰面活动的考察引用名著《水浒传》中的描述。 2 新版教材的不足之处

新课改凝聚了几代教育专家的心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科学性与进步性并存。课程改革在教育未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旧的教育模式无从改变,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高考的指挥棒依旧笼罩着广大的高中教师与学生。

2.1 新课改在旧教育制度下的矛盾

新教材意在改地理应试教育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地理素养。然实践中却矛盾重重,新课改步履维艰。

2.1.1 编者有意,用者无心的矛盾

新课改意在改变旧教材强调学科本位,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的缺点,达到适应真正的素质教育要求,实现教育之改革。然而从教育研究部门层层下发传达至基层,到教育一线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大多持观望或无所谓的态度,现实中教师关心新教材好不好教,学生则关注课本易不易学,甚至教师和学生都只关心在新课改下,怎样才能取得高分。从而造成编者有意,用者无心的矛盾。

2.1.2 学完地理与学好地理间的矛盾

对于众多的一开始就定位理科学生,地理教学只是一个形式,学完课程,修齐学分,就是他们的目标,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新课改未能改变现有教育方式,从而又造成学完地理与学好地理间的矛盾。

2.1.3 教学时间与地理教学内容的矛盾

学生和教师都遵照新课改精神,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诸如“活动”、“探究” 、“阅读”、“案例”类,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探讨知识与问题,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甚大,班额大,学生多,课时有限,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吗,把课堂还给学生难以做到。地理教学时间与地理教学内容又产生矛盾。,

2.1.4 地理兴趣、素养与高考的矛盾

提升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学生地理技能、思维得到良好发展,然考试自始至终却是检测教学最关键的手段,高分才是硬道理,

高中学生任务重,压力大,课堂活动占时间太多,其他内容难以完成。从而探究性课题形同虚设,地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形想下地理兴趣、素养与高考的矛盾突出。

2.2 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教育横跨初中、高中两个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建立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之上,现实教学中却难以架构。新课改立意新颖,适应了传统教育方法的教师与学生难以接受新教法。通过阅读、活动探究和建构起来的知识零碎,不适应注重系统知识考查的考试。增加的大量阅读和活动探究,知识不系统化,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增加了难度,而学生在学的时候都是一个个的具体知识点很难贯穿。考试依然是系统化的,教材要求补充内容过多,大量的随堂笔记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地理作业设计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和应试教育为指导。

2.2.1 新教材依旧存在初中地理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难以衔接问题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主要为区域地理与自然、人文地理的衔接,新教材高中部分对于初中所学的知识点基本不涉及,初中地理教学无考核要求,教师学生普遍不重视,再加上初中三年级不开设地理课,人为地造成地理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间断状况。众多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普遍遗忘较或多识基本空白。多数高中院校不得不舍弃高考中占分值少的人类文化景观地理,而重新学习初中自然和区域地理。旧教材存在的问题,新课改依旧没能很好解决。

2.2.2 新教材与传统学习方式差异大,新旧教法之间的存在矛盾

新教材删除或简略了部分旧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多数典型地理区域以案例形式给出,分析远不及旧教材清晰与深入。实践教学中,是否要补充以及如何要求,习惯了课本正文作为重点的学生们,能否适应新教材的这种模式,能否把握重点。如地理2中,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与阿根廷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以案例形式给出;工业区位中传统工业区的形成,优势,衰弱,综合整治未详细介绍,增加教师与学生负担;城市化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未涉及等。再如,新教材删除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简略了季风环流,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等。

2.2.3 教材补充内容教师应如何把握

新教材叙述简洁明了,删除了不必要的赘述,部分类容改由活动及思考的形式给出,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但部分类容有过于简洁,不便于学生理解,甚至

不足以应对考试,教师对教材的补充,应如何掌握“度”。如地理1中,海水运动一节,未涉及海水的运动形式,洋流的分类及成因等。

2.2.4 新教材章节编排较科学但依然存在问题

新教材内容编排做了较大改进,具有极大的进步,但部分小知识点没有顾及。如:自然灾害的介绍,部分纳入相关章节,顾及了内容的关联性但不便于整体比较与记忆,具体体现:地理1中,气象灾害以活动形式放入第二章,干旱与洪涝等自然灾害整书未涉及。

2.2.5 新教材叙述过于灵活,重点及框架不易捕捉

知识结构比较松散,系统性不强。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课后学习和对事物的总结。然而如果让教师都给出了总结,即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要求,整个的课时安排也是不允许的。如地理2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新教材大量介绍了人类思想的转变,仅简要阐明存在问题,而相对于旧教中叙述的不协调的表现,分布及原因等需学生自己构建。

3 对策与教法

如何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成为真正教育改革和进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更多的世纪人才,应寻找新的教育教学规律 ,探索一条新的教育教学思路,认真贯彻施行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地理教师做到自身的改革与进步,必须提高教学思想,认真学习新的地理教学大纲,领会“新纲”精神;钻研新教材,明确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目的,熟悉教材的变化情况,把握好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及时更新知识层次与结构,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方法,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师生平等交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育机构应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地理学习断层,重复教学等问题,转变教学考核方式,做到真正地理教育之改革。

3.1 明确新时期高中地理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思想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 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教育中加速观念转变,注意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并贯彻于教学过程之中,从现行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让学生接受到生活中必备的知识,注重对地理

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析、推理 ,而非简单的给出结论;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

注重挖掘新教材的启发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充分利用新教材在知识体系、文字表述以及图文选择方面的优点,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突出人地关系及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从而使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活动,问题探究等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

3.2 以教学大纲为主,抓住教学重点,把握教学方向,以教材为蓝本,引导学生深入

地理教学大纲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任务及的要求;贯彻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教育教学中要紧扣“新纲”,不能脱离,但又不完全拘泥了大纲,要做到灵活运用。

3.3 地理教师做好自我素质的提升,实时转变教师身份,师生平等交往

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改革,教育制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工作的执行者,人类灵魂的导师,地理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要始终站在教育的前沿,做一个学习型教师,真正确立学高方为师,身正以为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掌握和了解最新科技的地理知识,熟练的驾驭现代教育技术,不能落伍于时代。

地理老师要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学会倾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合作者。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做好辅导与转变工作。

3.4 教学方法创新与继承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教学教法要与时俱进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新教材地理图的优势,引导学生阅读与案例分析,启发学生探讨读图与思考,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分析反思,提出建

议。积累知识,收集信息,开阔眼界,广收博采,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推动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为营造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主体,强化人地关系,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3.4.1 教育呼唤创新!创新以人为本,教师应勇于尝试

积极主动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人才。 传统教育方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进步与改革形成的教育精髓,教育创新的同时必须继承传统教育的优良部分,不能凌驾于传统之上,成空中楼阁。新世纪,地理教育应多应用新的教育方式,如多媒体技术,地理教学软件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3.4.2 恰当的地图教学,彰显新教材图的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多以图代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变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即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可锻炼学生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能力,做到让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心理素质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教学落实在图上,达到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目的。

3.4.3 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地理素养

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需要出发,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把学生智能的培养落到实处。要做到让学生知国,懂国,而后才能爱国,报国。分清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内容,注重品德教育,处理好知识、能力与品德三者之间平的衡。

显性的品德教育,可随着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完成而完成,如国情教育、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一些思想、观念等的教学。对于隐性的品德教育,如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等政治教育 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分析,强化教材中的相关因素,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将其渗透、融合到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中,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3.4.4 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自信心,变枯燥无味的学习为兴致勃勃的求索,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对比、辩证、反正等教学方法。如全球气候教学中,引例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 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

教学中亦可融入趣味与寓意性内容,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趣味性强。如讲解大气污染知识前,排练一段有关《大气污染》的小话剧,编剧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加以指导,效果肯定很好。

精心设计课堂引言,巧借古诗文教学,引用歌谣谚语教学,在讲地震时,可用低沉的语言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仅仅几十秒钟,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整个唐山市顷刻间夷为平地,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2万多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然而在科技发展了三十二年的之后地震恶魔再次袭击华夏大地——四川省汶川县,5.12这个特殊的纪念日,将永远不会被人们所遗忘„„

3.5 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高、初中地理知识衔接,增加实践活动课

地理课程改革应做出根本性的改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任务应从初中抓起。初中地理教学需做合理的检测,加强地理教育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课程结构上应涵盖高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而不是初中学习的地理知识,高中才来检测,高考才来要求。避免高考要求知识多数为初中教材才能找到的内容,导致学生因遗忘或初中没用心学而导致地理的重复教学,占用高中课时,以至于舍弃实践活动的大部分内容,课堂活动成为空谈。

实践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或在教室内完成的,那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耳。以避免为节约课堂时间而摒弃实践活动知识。实践活动内容为地理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舍弃或简单敷衍了之。继而回归到教育改革原点恶性循环。

4 结语

高中地理新教材具有旧教材无可比拟的优势,充分发挥新教材创新思维,努力实现高中应试教育向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转型。同时新教材也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

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地理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中发现问题应积极处理并反馈。遵从新课改思想,运用自身优势,在实践中检验与健全新新教材内容,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

参考文献:

[1]袁孝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袁书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袁书琪.地理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0~222

[5]叶回玉.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2~188

[6]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7]曾呈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感悟与思考.人教网2010全国新课标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选登,2008

[8]龙文军.高中地理新课改中的困惑与感悟.考试周刊,2011,46

[9]孙文华.走近地理新课改.少智报(文综),2011,26

[10] 中学教育网http://www.TeacherCn.com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