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忧愁

美丽与忧愁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作品呈现于表层的人性美以及渗透其中的深深的“忧愁”,从美和悲剧两个方面来把握《边城》的独特意蕴,由此揭开《边城》永恒艺术魅力的内在缘由。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爱情悲剧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具有独特风貌的代表作,是一曲赞美人性美的“牧歌”。作品描写的是在川黔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边的撑船老人与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美丽的翠翠,最后天保不幸落水身亡,傩送驾船黯然远行,“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只剩翠翠孤苦一人守侯在渡口,这样一个没有结局的爱情悲剧。它虽写的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丽。作品问世至今,仍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那么,这样一部有着众多“平凡”的作品为什么会有如此永恒的艺术魅力呢?我想,除了作品中令人神往的湘西地方色彩以及浓郁的牧歌情调外,更重要的是作品展示给我们的古朴高尚的人性美以及包孕其中的令人忧伤哀惋的爱情悲剧。沈从文曾说过,“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本文就试图通过作品分析呈现于表层的人性美以及渗透其中的深深的“忧愁”,从美和悲剧方面来把握《边城》独特的意蕴,由此揭开作品永恒艺术魅力的缘由。

(一)《边城》中蕴含的美丽

1、讴歌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忧愁的恋乡梦,是沈从文诗意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边城的人民,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栖居。清澈透明的碧溪咀,寂静和平的茶峒城,连同那个热烈欢快的端午节,都呈现出一种令人神往的古朴美。美丽的边城与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灵,构成一幅动人的天然图画。小说中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 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取向。 翠翠是《边城》中的主角,她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 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 恋。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对爱和美有着朦胧的向往与憧憬。她沐浴着 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状态,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 她对二佬的感情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 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 这使翠翠沉默了 一个夜晚。两年后进城看龙舟,恍惚如梦地思念远在六百里外的傩送,而后对情郎更执著地追求。翠翠与傩送这对恋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蓄的东方的传统美德。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 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如果说翠翠这一人物的人性美体现为阴柔之美的话, 那么, 傩送的人性则显现出阳刚之气。 傩神是苗族驱除瘟疫的配偶神。 “每年的驱魔节,苗民‘走阴桥’ ,到阴界的傩公、傩母像前 占卜,证实是否有孕在身。 ”由此,沈从文的人性思想在傩送身上得到了再一次体现。 “天保 佑的在人身上不免有些龃龉之处,至于傩神送来的,照当地习俗,人便不能稍加轻视了。 ” 傩送英俊如“岳云” ,善歌似朱雀,温柔而又热情,这些都被看做是神赐的品格。另一方面, 他“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 ”这些 又寄托着沈从文的现实人生理想。 如果说长养翠翠的是自然, 那么傩送则是作者将神的偏爱 和对人生的理想集于一身。 他像山一样健壮, 敬领了自然的恩宠也承负起自

然中求生存的磨炼。正如伊甸园中有夏娃与亚当一样,沈从文的《边城》塑造了翠翠和傩送的形象,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复归的渴望。

作者还着力塑造了老船夫这个形象,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外孙女的挚爱来体现人性的美。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善良、勤劳、憨厚、朴实、本分老实、恪尽职守。“他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生活离开。”(《边城》)他甘守清贫,从不贪财羡贵,只是本本分分的做自己的工作,过自己的生活,从未有过不甘,从未有过抱怨。他乐善好施,但从不索取,终身都在为别人服务,却从来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管船人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一一拾起,依然塞到拿人手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边城》)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她们身上。老船夫的女儿在十五年前与一名军人相爱,未婚先孕。他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怕伤害到女儿,“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件事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边城》)后来,士兵服毒自尽,女儿在产下婴儿后选择了殉情,老船夫又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他在翠翠身上倾注了他所有的爱,整部小说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位老人对外孙女深深的爱,这种爱已融入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老人和外孙女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一起坐在大石头上看星星,一起唱歌;他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他在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随着时间的流逝,翠翠已经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为翠翠找到一个如意郎君成了老船夫最重要的心事。他为此费劲了心思,不辞辛苦的张罗这件事。但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最终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对翠翠无尽的爱也可以从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中看出来。翠翠只有在爷爷愿意进城的前提下她才进城,尽管她很想去城里玩一玩,但她还是要陪着爷爷;翠翠进城和爷爷走散后,她等不到爷爷心里就开始发慌,埋怨爷爷没有暗按时归来;翠翠会想到自己离家出走,让爷爷着急地去寻她,让爷爷更加爱她;翠翠在叫爷爷几次后爷爷没有回家,翠翠就开始哭得很厉害,她会绝望的喊:“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边城》)从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翠翠对祖父是多么的依赖。老船夫的勤劳、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优良品质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淳朴的人性之美。

除此之外,通过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情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性美。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两个人唱歌“决斗”,哥哥因为自己向翠翠提过亲,认为自己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先唱,当弟弟一开口,他就知道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就很大度的成全了弟弟;而弟弟对哥哥后来的死一只放不下。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手足之情。人性美还表现在林立中。传宗顺顺的大方洒脱、豪爽慷慨、仗义疏财。面对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昔日向翠翠母亲求爱遭拒的杨马兵,闻讯后也不请自来照应翠翠。这里没有邪恶、贪欲、倾轧、争执,人人都那么和善、诚挚、好侠重义、肝胆相照、丝毫没有功利、没有企图。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爱”字,两性之爱、祖孙之爱、父子之爱、兄弟之爱、乡邻之爱等等。这是多美优美的人生形式,多么令人神往的理想人情境界。

《边城》中的湘西社会中醇厚、质朴的人性,彬彬有礼的古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的人性美。在边城这块“世外桃源”中充满着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爱”才使得湘西小城、茶峒里的“几个凡夫俗子,背几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赢的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在后来曾经表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诚然如此。

2、歌颂优美的自然环境、民俗美

小说环境包含自然环境、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边城》中描写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施蛰存说:“沈从文出生在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

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热爱。”而《边城》描写的就是发生在美丽的湘西世界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的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这里杂居这汉族、苗族和土家族,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甚少,长期过着自己自足的生活,从而形成了带有地域性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文化特点。也正是因为这样,这里没有像城市那样发展变化那么快,也没有受外来文明的明显影响,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

(1)勾勒清新淡远的自然美

《边城》一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一排苍翠的青山,峰峦叠嶂,下面环绕着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两岸绿树掩映,依依的树枝轻轻掠过水面。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送礼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如此自然环境,本身便是诗意盎然。与世隔绝,更增添了几分诗意的神秘。文中“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震荡在寂静的空气中,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难道这不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吗?“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狮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又何尝逊色于“池塘生春草,园鸟变鸣琴”的精巧?

人与自然就像一幅和睦、和谐、互相依存的图画:青山、碧水、白塔、红花、绿草,还有虫鸣、鸟叫相映成趣,如同几百里晚宴铺展开来的大背景,依山傍水的人家,在其中一动一静、一呼一吸,无不生机盎然,无不怡然自得。而自然景物又反过来似乎受到湘西人情的感染,无一不打上“湘西”的灵气,那清澈见底的阮水支流,那依山傍水的茶峒小城,那和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簧中鸟雀的交替名叫,那对山悬崖半腰上极肥大的耳虎草„„“宁静安详自然的生存环境,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自然而然有了明镜般的心灵和请全班的情感,这里有梦有期待而更多的是顺其自然”。这份清丽、优美、自然,也无一不赋予另一种独特而鲜明深刻的社会意义。譬如那白塔,长年累月为人摆渡,可曾想过何时将自己的爱情摆渡回来呢?不放在设想一下,当她摆渡回家,瞥见对山高崖上极肥大的爱情信物——虎耳草,她年幼而成熟的心又会如何地动荡不安呢?

沈从文用最简练的字词语句勾勒出来的湘西水乡自然优美的生存环境,便于读者理解质朴的心灵、凄美的命运、高贵的人性,一切用来诠释美好的东西都将在这个境地呈现、交融、升华。

(2)描绘湘西地域奇特的风俗美

在《边城》里,另一个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就是沈从文对湘西民俗风习的细致描绘:端午节 穿新衣、喝雄黄酒、看龙舟竞赛和赛后水中捉鸭子,中秋节青年男女对歌传情,新年锣鼓喧 天、舞狮子龙灯、燃烟花爆竹,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热闹之中„„无不显示着湘西边城乡 情民俗的特有美色,充满了古朴而又浪漫的情调。 “这些山花流水般绚丽神奇的风俗画面, 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浸透着湘西山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情调, 它既是湘西世界独有的民 俗,又是湘西日常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边城人雅致的人生方式” 。 特别要提到的是, 《边城》中的男女恋爱是很少封建意识的,淳厚而又别具特色的求爱方 式,让人喟叹。一种方式叫“走车路” ,意思是当男子看中某个女子时,便让家人托媒人去 说媒,正式以聘礼相亲,虽也属父母操办,但是子女可以自主选择,不必绝对服从,如顺顺 家天保大老向翠翠求爱时的选择。另一种叫“走马路” ,这是由青年男女互唱情歌的方式自定终身,父母不会干涉,大多先由男方主动开唱,且唱的女方动了心且纵情回唱之后,人间便又添了一对情人。

翠翠的爷爷死后的入葬仪式,极有楚地巫鬼文化的深厚传统,每每读到那些充满着虔诚、庄重的文字,心里边真觉得辛苦了一辈子的老船工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里去了,那点悲哀,便在浓浓的宗教情绪里消失殆尽了。

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湘西人敢爱敢恨、清澈透明、淳朴善良、勤劳忠诚,正是沈从文毕生膜拜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它完美、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正如《诗经》中“适彼乐土”,它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心中永远皈依的圣地。

(二)《边城》中蕴含的忧愁

沈从文的《边城》给完美展示了一个美好宁静的“理想世界”,这里的人是那么淡雅优美,这里一切都令完美神往,但就在这个一切看似完美的小城中,完美却看到到了暗藏的忧伤。沈从文说:“你们欣赏我的故事是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的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隐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的悲痛也忽略了。”

1、悲剧美的表现

小说的悲剧性隐含在主要任务和故事发展情节中。作者并没有设计波澜壮阔的激烈情节,他只是自然平静的叙述着发生的事情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那种悲剧性是隐喻的,需要读者去细细体会。老船夫最终抱着遗憾赫然长逝,翠翠的爱情悲剧,天保的死,船总顺顺的孤独,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和人生的无可奈何。老船夫一生都在给自己的外孙女找一个可以靠得住的人,在他死后可以照顾翠翠一生,老船夫本不怕死亡,他对死亡的态度十分坦然,可是翠翠的终身大事一直在他心里是放不下的石头,这使他变得不那么自如了,老船夫认为:“人太老了,应当休息了,凡事一个善良的乡下人,所应得到的劳苦和不幸,全得到了。假如另外高处有一个上帝,这上帝且有一双手支配一切,很显然的事,十分公道的方法,是应把祖父先收回去,再来让那个年青的在新的生活上得到应分接受那幸或不幸,才合道理。”可偏偏是越想把一件事办好,就越是事与愿违。他对翠翠浓厚深沉的爱使他过分小心翼翼,从而能造成了许多误会,不经意间造成了翠翠的悲剧,翠翠和傩送真心相爱却没有得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果,天保一心爱着翠翠,最终却因为得不到爱人的认可而带着忧伤孤独的离开,不幸淹死在茨滩。船总顺顺失去了大儿子,因为和二儿子在婚事上意见不合,二儿子也离家出走了,因此顺顺最终是孤单的。这一切让这个“理想世界”有了一个缺口,而这个缺口是再也填不满的。

2、悲剧美的成因

关于《边城》中悲剧性的成因有许多种说法,但我认为造成边城人的悲剧的根源是他们的性格所致的,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与人之间没有心灵上的沟通,其实每个人都是孤独。

编程中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可也正是他们的善良造成他们的悲剧。一个人太善良就会表现出犹豫不决和怯懦等性格缺陷。老船夫因为太爱翠翠导致就连对翠翠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只要翠翠一脸红,表现出一点害羞和不情愿,老船夫就赶紧安慰她,本该说清楚的话就不说了。老船夫尽心尽力为翠翠的幸福操劳,而每次面对顺顺一家人,他就弯弯曲曲的说不清楚话,最终导致了一系列误会的发生,使顺顺和二老对他心存芥蒂,反而耽误了翠翠的幸福。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少女,正是因为他太纯真,导致她的性格内向自闭,没有自信心,她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总是躲躲闪闪,不去正视自己内心的情感,就连她最亲的祖父,她 也不告诉。她喜欢二老傩送,却从来不肯表达,如果她明明白白告诉祖父自己爱的是二老而不是大老,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了。

3、表现悲剧美的方法

《边城》的结局写到翠翠在独自忍受着祖父的去世,爱人的出走,一个人守着渡船等待爱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这种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可以进行审美在创造,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同时也可以加强读者对作品悲剧性的感受。我们谁也不知道傩送到底还会不会回来?翠翠要在溪边一个人孤独等待多久?作者没给读者希望也没让读者绝望,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让翠翠的幸福边城了一个未知数,她只有这样等待下去,小说的悲剧意味也在读者的猜度中无止境的延续下去。

沈从文推崇“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或是用微笑表现的。”在边城中他多次写到微笑,翠翠在得知傩送要娶寨中团总的女儿时,不由得抿嘴微笑了,在这微笑背后包含了多少辛酸和无奈。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对老船夫有所埋怨,但当他见老船夫时“一句话不说,便微笑着。”这个微笑里包含了多少苦楚。如此之外,小说的悲剧性在边城人美好的人性和美丽的自然风景的衬托下闲的更加悲伤。

(三)结语

《边城》通过描写了发生在茶峒这个湘西小城的人和事向我们展示了茶峒人善良淳朴的人性美,独具湘西特色传统风俗和水墨画般的优美风景,涤荡了我们的心灵,带给了我们巨大的震撼,《边城》的文学

价值是世人有目共睹的。《边城》开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独特的文学道路,给中国的乡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带给了读者清新美好的审美感受,同时也使读者对城市人,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沈从文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大家,他的创作是不同于现代主流小说的传奇。他创作的《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 题记[A].从文自传[C].人民文学出版社

[2]沈从文小说的审美解读——对《边城》中理想世界的分析解读

咸阳师范学院

[3]赵欣 沈从文边城小说的审美内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4,(4)

[4]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