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燕燕

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作单位:王瞳中学 姓 名: 高燕燕

摘要:课堂提问是探究式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启发学生智能,体现学生

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方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并维持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

有效的理想气氛。但不恰当的提问却会扼杀学生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发展。本文分析了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避免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 提问 问题 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

验过程,而提问,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大

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发挥主

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能力、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现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提问已成为各

位教师体现主体教育、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每位历史教师每节

课都要使用很多的提问,但是提问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及办法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表面化

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问题,学

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

实则提问和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机会

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深挖洞”,难度过高

有位历史老师在讲初一教材《学校教育的变化》时提问:古代读书人学习的

目的是什么?生答:学而优则仕。师问:到隋唐以后,古代读书人想实现这个目

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有些学生答:科举考试。师又问:科举考试的命题范

围是什么,其文体形式又是什么?科举考试的实行有何影响?很多学生就无从回

答。于是教师讲授了一大堆有关科举考试的问题和知识,讲得津津有味,眉飞色

舞,殊不知有的初一学生却因为不能理解而开小差。在这种老师的观念里,认为

问得越深、越细、越透,学生就理解得越好,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不让学生去摸索好得多。事实上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容易造成学生疲乏,不知所措,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能实现师生互动的情景,教学效率也不可能提高。

(三)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最近二十年比较有影响的教学改革命题,许多教师也把这话作为自己教育改革的思想观念。但是,在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主导”成为“教师为主套”,针对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提问”教学。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以为这就是“主体”、“主导” 的统一,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误解。因为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所依次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 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而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创见。

(四)提问对象的片面性

有的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答对了就理所当然,答错了就嘲讽、挖苦。每节课只让几个尖子生答问,这些教师的理由是差生基础差,脑子笨,抽起来答不起,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时间久了,未被抽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学生机械的接受(有时甚至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

课堂提问要达到大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历史学教师就必须注意和克服上面存在的问题。

二、应用提问技巧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历史课堂提问中如何巧设问题,达到启发学生智能的目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问题难易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

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二)问题数量适中,既系统又科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通过质疑、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做到数量适中。一方面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另一方面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在准确把握住问题的数量多少后,还应考虑到问题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系统是指问题不是各个孤立的,彼此之间应该显示一定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具有连贯性。系统性要求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的理解知识。而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科学合理,题意明白准确。首先,问题中概念的含义和指向要明确,问题范围要大小适中。一个问题已经提出,就限定了其答题范围,若范围不适中,指向不明确,就会使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其次,问题中的概念应是不相容的关系,否则也使人无法找到答案。再次,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这些都是遵循科学性原则所应注意的。

总之,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鼓励和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每位老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得在课堂提问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 杨建平:《对新课程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四川阆中市保宁教育办事处,2003

3、 刘永康:《语文教学探绩索隐》,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5)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