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述评

第28卷第4期(下)

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28No.4

Apr.2012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述评

炜1,袁文娟2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摘要:传统的理性主义认为道德判断是一系列理性推理的结果,社会直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更多是一种直觉加工的过程.双加工理论进一步明确和提升了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认为道德判断是情绪和认知平等竞争的结果.

关键词:道德判断;社会直觉;模型双加工理论B841中图分类号: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4-0176-03

最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情绪会占用人的认知资源,这使得人在强烈情绪下几乎无法做出理性决策.情绪比认知更能影响人的行为,那么在道德判断中,道德情感比道德推理产生的影响更大.

在此基础上,Haidt提出了道德判断的直觉模型.直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一系列加工过程,其中直觉加工是最基本的过程.Haidt认为直觉加工直接产生道德判断,当各种直觉发生冲突时才发生认知推理加工过程.直觉加工时在意识中直接呈现而的,包括一种情感效价(好-坏/喜欢-不喜欢),不包括任何有意识地认知加工,直接产生结论的加工.[2]

社会直觉模型里,道德判断过程包括直觉判断、事后推理、理性劝服、社会劝服、理性判断、个人可反思等六个过程.其中前四个过程不是割裂的,截然分开的,而是发生在人脑中的连续的过程,也是直觉模型的中心环节.社会劝服是指将使不同个体的观点达成一致,理性判断是指依靠逻辑推理来做出判断.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德判断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发展的.而当各种直觉发生冲突时,道德判断主体可能要反复经过个人反思、直觉判断、事后推理这三个过程,直到最后做出判断.[3]2

双加工理论———对社会直觉模型的深化

直觉模型对认知理论的挑战

一直以来,道德判断都是道德心理的研究重点.关于道德判断的理论也不断地被修订和完善.上个世纪80年代,科尔伯格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认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认知推理的结果,道德判断的发展也依据认知结构的变化和重构.这个理论被当时大多数学者认可,并在道德心理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看来道德判断是这样一个过程,即道德判断者先搜寻相关的证据,然后对其进行权衡整理,最后做出判断.他们认为道德判断主要通过对相关证据的认知加工而得,情绪情感不参与道德判断过程.

然而上个世纪末期,研究者越来越发现认知理论的局限.Haidt把认知理论的缺陷总结为以下四点[1]:

首先,认知理论中的道德判断过程所涉及的搜集证据过程和权衡整理过程都是意识过程,而当前普遍公认人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认知理论忽略了道德判断中程同时存在的.显然,的无意识过程.

其次,认知理论中,道德判断者很被动,似乎在为自己的道德判断寻找合适的借口,不像认知心理学家所宣称的科学家寻求真理的过程.显然,认知理论无法充分解释道德判断主体的动机.

第三,认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主体要对搜集到的证据进行认知加工.很多时候这个认知加工过推理是比判断更高级的认程包括推理过程.然而,

知加工过程.相关研究表明,推理加工是发生在判认断过程之后,为其寻找理由说明的.对于这一点,知理论无法自圆其说.

-176-

社会直觉模型中的直觉判断过程里面包含了很多无意识的过程,这其中也包括情绪情感过程.但是,针对情绪情感过程在道德判断中的具体作用,该理论并未做深入的说明和解释.Greene在社会直觉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提出了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进一步具体化情绪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