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荐_大学生暑假阅读书目_2

南方周末/2005年/7月/21日/第D30版

阅读

名家推荐:大学生暑假阅读书目

黄春兴

现职:台湾“清华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与奥地利经济学派理论

主要著作:《现代经济学入门》

曾经有一位刚考上研究所的学生来找我,希望我介绍几本暑假值得阅读的书。我问他:“难道暑假没有其他计划?就只是读书?”我说:“这是不对的,因为若不导致边际产出递减,也会用暑假学习某点技能,譬如驾驶、拳术或吉他都好。”他点点头,却不死心地问:“那就介绍几本我告诉了他几本。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如果有学生同样问,我也会告诉他同样的话;不过,书单会有些不同,因为出版的书籍有了变化。在浩瀚的经济学书堆中,我开给学生两条阅读的路线。第一条至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去端详经济学的功用和价值。在课堂上,每一门课都是将经济学分割的一块切片。这样的分割让老师们好教,也让学生容易学习,但却也导致学生瞎子摸象。多读几门课,也不过是多摸了几个象的部位。在理解成鹿角、牛蹄、马头、驴尾之后,不再是象,而是重新装配成新种的“四不像”。所以,暑假是一个机会,学生们不妨在学习驾驶、拳术,或吉他之外,把整只大象的轮廓弄个清楚。

我说的只是把轮廓弄个清楚,可不容易弄清楚经济学的精髓和分析方法。只要轮廓清楚,学生们在遇到他人质问“经济学是什么”时,就能信心十足地且正确响应。如果我没记错,曾经有人问过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奈特(F.Knight)教授这个问题,他给的答案是:“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领域”。我一直认为这是经济学最精确的定义,但是,你们听得懂吗?所以,顺着奈特的指引,我首先推荐学生阅读大师级经济学家的传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哈耶克(F.A.Hayek)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50年前就洞悉计划经济违背经济原理,然后一生便为宣扬这理念奋斗。秋风说哈耶克一生都在书斋中度过,这更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位纯粹学术研究的经济学者如何理解经济理论,并如何在理解之后持其理念对抗漫世狂流。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一方面是他们的“立言”,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对于真理勇于择善固执的“立德”。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弗利德曼(M.Friedman)也同样坚持自由经济理论,反对当时不断扩大的政府管制和经济干预。他曾是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经济顾问,实际参与公共事务。就他自己的说法:“我们的想法,由实际操作来看,尽管有部分成果,但大多数是失败的。由理念方面来看,我们一直处于优势。美国民众已逐渐认知,政府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灵丹,即使立意良善与具有良好目的之政策,也常误入歧途,伤害大于建树。”他在和其夫人联合发表的传记《两个幸运的人》(中信出版社,2003)书中,不仅详细陈述他的自由经济思想的养成过程和经济理论的发展,也不断藉参与政府决策的经验告诉我们:“无私地追求公共利益,与自私地推动本身利益,这两者经常不易区分”。

第二条路线则是从日常经济活动或经济事件中去了解人们的经济行为,并验证课堂中讨论的经济理论。当然,我不是说要同学们学张五常于大年夜在街头卖桔子,而是推荐你们两本从经济理论去思考日常经济活动的书籍:亨利・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的《一课经济学》和瓦特・布

拉克(Water Block)的《百辩经济学》。将这两本书的书名连起来就成:“经济学其实只有一课,但是却需要不断地为它辩护”。经济学的“这一课”,亨利・赫兹利特称它为“破窗理论”,大意是说:有一个小坏蛋打破一家面包店的一块玻璃,然后溜走。路人见状开始争辩,说这破坏行动将带给玻璃业者生意机会,玻璃业者赚了钱去买可乐又带给可乐生产者生意机会,如此推论下去,这小坏蛋带给社会许多的生意和就业机会。结论是社会应该表扬这小坏蛋对社会的“贡献”。读者同意吗?应该是歪论,却找不出毛病,是吧?!

是的,若不从经济理论去理解,这些歪论是会唬人的。亨利・赫兹利特这样反驳该歪论:面包店老板原先计划用储蓄的那笔钱去买套西装,但现在必须用去买玻璃。于是,西装业者少了一笔生意,类似地推论下去,社会将减少许多的生意和就业机会。这些减少刚好抵销小坏蛋的“贡献”。但是,社会本来是可以拥有一块玻璃和一件西装,现在只拥有一块新的玻璃。

其实,亨利・赫兹利特的说法就是经济学教本上的机会成本;这一课就是机会成本。但机会成本看不见,因为它是被放弃的选择,就像面包店老板已经没钱去买西装。然而,机会成本可以看不到,却不能没想到,否则我们所选择的经济活动或政策的结果,小则不具效率,大则伤害社会。这两本书就是以我们的日常经济活动和现象为例,告诉我们许多因为忘了考虑机会成本而导致的错误。所以,当我们要求政府多提供公共财时,得立即想到税负得需增加;要求政府奖励某种产业时,得立即想到另一种产业的市场可能会更加萎缩。同样的“一课”,亨利・赫兹利特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批评政府的一些经济管制,而瓦特・布拉克也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去为娼妓、毒贩、放高利贷者等地下经济活动辩护。

这两条阅读之路的终点站是同一的,就是市场经济。在过去,市场经济几乎是不能想象的梦幻仙境,但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多数人民已有了进一步拥抱这理想的期待。由于过去的生活不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大家对于市场经济的内容依旧模糊,也可能还存在误解。因此,我再推荐一本足以弥补这空缺的书《台湾经济自由化的历程》(台北三民书局出版)。这是前台湾大学校长孙震,也是经济学教授,退休后的呕心沥血之作。书不到200页,却清楚地解释了台湾从1950年代开始逐步走向自由经济的过程,当然也有检讨。我希望读者能记住,1950年代的台湾也是一个经济管制的时代。

朱维铮

年龄:69

现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

主要著作:《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

就像林彪宣称读他编的那本小红书便可穷尽天下真理,实践的结果怎样?不忘那十年语录大战史的读者,想必都有同感。 对于“开民智”能够起到怎样的效应?也可引用古语,道是“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你的罪行交代完了?居然读马恩全集!”当时惊得我目瞪口呆,始知林彪虽折戟沉沙,他关于学马列只需读小红书的导向依然有效。

目,却始终限于历史,限于传统公认的经史子集名著。

因而,编辑再三命我给读者开列七八十来本书目,就使我深感困惑。

我早给本系专门史研究生开过52种书目,规定每周速读一种,其意不过是初次入城,必须熟悉街道布局和门牌号码而已。但他们进入各自的专门课题领域,我就听其自然,决不以私见妨

碍他们在专门研究中的创新。

不过,我赞成“随便翻翻”,就是说不为功利而乱读书,从中可能大获教益。例如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我方悟斯大林主义如何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而我曾奉作圭臬的教义,其实是用新名词表述的旧学说,即明清专制君主无不力倡的“道”。

兴趣的几种论著。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1851年12月2日,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仿照他的伯父拿破仑第一在52年前法历雾月十八日(1799年11月9日)的先例,发动政变,推翻共和制度,自立为皇帝,称拿破仑第三。次年5月,马克思便在美国发表了这部名著,说明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怎样“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半世纪前我初读它的中译本《拿破仑第三政变记》,便深感兴味,开始了解历史是怎么回事。书中的历史概括或已“过时”。但马克思“对当前的活的历史”的图景描绘得那样精妙,特别是第一、第七两篇的历史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北京的莫理循》(福建教育出版社中文版,2003年)

澳大利亚人莫理循(G.E.Morison,1862—1920),打青年便好冒险,曾徒步穿行中国,于1895年起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用他的笔和舌,对清朝与英日俄美等国关系,发生过重大影响。1912年起他被民国总统袁世凯聘作政治顾问,更深悉中国政坛黑幕。澳大利亚华裔学者骆惠敏已将他的书信集整理刊布(1986年上海知识出版社刊有中译本)。但他更直接记叙中国观感与个人卷入中外政治漩涡内情的日记、备忘录等,尚未公表。已故的澳大利亚记者珀尔(Cyril Pearl),就根据这些第一手史料,著成这部传记,内容或过于琐碎,行文颇近于小说,但对于想了解清末民初政治文化史实相的读者来说,似乎更可由“旁观者清”而获得醒脑效应。

●《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新1版)

清末湖南改革派经学家皮锡瑞,在1907年刊行的这部小书,假如没有周予同教授于1928年给它所作注释本的刊印,那末或许早已湮没不彰。较诸同时代的廖平、康有为,皮锡瑞坚持清代经今文学派的立场,更属正统。他对孔子以来由原始儒学到中世纪经学的历史陈述,自然充斥着党派性的臭味。所幸有超经学的这部注释本,使我们得以窥见中世纪经学史的真实历史概貌。我曾指出经学是中世纪中国的统治学说,它的传统体现于学随术变,可由这部注释本得到一证。 ●《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初版)

20年前为了给人文学科新进提供一部简明近代学术史参考读物,我将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进行校注,合成《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初版)。该书早已售罄,而我也没有时间予以修订复印。仅得在韩国高丽大学任教余暇,重订此书,并撰导读,又列全书提要,成为本书。我希望读者认同这个校订本更接近历史原貌。 ●《阿Q正传》(原载北京《晨报》,后收入《呐喊》,今之版本不计其数)

用不着重提鲁迅这篇小说对于“五四”时代人们反思“国民性”的巨大影响。我初读载于《呐喊》的这篇小说,还是初中学生,但觉有趣而大笑。随年稍长而在大学中险些沦为右派,再读就笑不出来了。而后见鲁迅自述,谓他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禁茅塞顿开,原来由清代以来文化传统造成的国民性,底蕴竟在这八个字。因此,如当做现代史来读,也许另有体认。 ●《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中译本,2002年版)

美国费正清(J.K.Fairbank)、赖世和(E.O.Reischauer)合著的这部中国通史,影响不及费正清《美国与中国》那么大,却是费正清生前(他卒于1991年)增补完成的史著。当时他年逾八旬,仍力疾将本书末章续补到1987年。尽管此章结语关于中国革命的展望,在他身后遭到余英时等的非议,然而我还是欣赏题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一章及其前一章“中华民国的兴衰”,以为中译文仅十万字,便陈述了民国与共和国两大段凡76年的现代史,而且取材宏富,叙史翔实,分析精细,要言不烦,堪称难得的“他山之玉”。

●《名家专题精讲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已出四辑24种,2002-2005)

这其实是一套人文学科丛书,收入海内外24位学者的论著选集,人各一种,每种限收十篇,因而书名均冠以“十讲”、“十论”。编者所称名家精讲,未必名实尽符。但四辑所选的人和文,就各个专题所属领域而言,基本上可说实至名归。由于其中列有拙著《中国经学史十讲》,在此介绍,颇有王婆卖瓜之嫌。但我通读了其中大半,所读每种都令我眼界大开,从而叹息“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者不妨各取所需,浏览其中一二种。

●《戊戌变法史事考》(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1月)

茅海建的这部新著,让我穷二日夜方释卷,不禁叹曰:百年前那100天发生了什么事,总算清楚了!有一阵,我讨论晚清“自改革”的思潮史,但面对思潮的终结,即戊戌百日维新的变法过程,常感困惑,不是因为研究成果太少,而是太多,多得令我只好坦承“你愈说我愈糊涂”。不想茅教授竟耗时5年,遍查北京、台北、东京和伦敦的中外档案,逐日细考,从矛盾的陈述中间,将戊戌百日变法的史实,清理得如此清楚,足解我惑。当然,历史考证很难吸引读者,但戊戌维新史既已进入各级历史教科书,那末想于史有知,似应注意此书。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4月)

葛兆光近年在两岸三地各大学讲授中国思想史,到处受欢迎。我曾戏言他善于“哄小孩”,居然能够吸引那么多门外学子听他“讲古”。这部新著,汇编了他在清华、台大等校的讲课录整理稿,便证明他对于古往今来的思想历史,不仅了然在胸,尤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既令外行入彀,也使内行点头。连引言、附说,全书16篇,既连贯又分立,虽断续阅读,也可得开卷之益。

叶朗

年龄:67

现职: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研究方向: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

主要著作:《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

增加知识,了解社会、文化、学术的最新动态,所以浏览有必要。但是有的书必须精读。精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玩味” 朱熹和学生谈读书的方法,常常使用“味”、“滋味”、“意味”这些词。他告诉学生,读书要“着意玩味”,“字字咀嚼教有味”。精读一本有意味的书,可以使你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美感,可以使你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味的著作。

我曾为研究生开列了一个“精读书目”,一共100部书,中外各50部。我对他们说,你真正读完了这100部书,你就等于脱胎换骨了。你做人和做学问就有了根底,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就不一样了。

不过要读完100部书,大约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下面我推荐5部我以为值得精读的书。这5部书中前3部就属于经典性的著作。

●《论语》

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铸造民族精神,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由于《论语》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有着血肉联系,由于历代思想家对《论语》进行了无数的阐释和发挥,所以《论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大大超出了这本书原初的内涵。读《论语》,你会感受到在你的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论语》中当然有许多话是属于过去时代的东西,但是有许多话今天读起来仍然很有味道。我们随便翻开其中的一章,请看这些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在这些通畅易晓的话里,不是包含了很深的人生智慧吗?

●《庄子》

闻一多说,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一种“神圣的客愁”。

这是我读到的对《庄子》一书最深刻的理解。

所以,《庄子》是哲学,因为凡大哲学家都寻求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是诗,因为思念故乡是诗的情趣;《庄子》又是美,因为如康德所说,凡最高的美都使人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如羁旅之思念家乡。

所以,又正如闻一多所说,读《庄子》,将使你得到“多层的愉快”。

●黑格尔《美学》(共三卷)

恩格斯曾以很大的热情向人推荐这部书。恩格斯说,只要你稍微读进去,就会赞叹不已。确实如此。黑格尔对于艺术创造的论述,对于艺术作品的分析,充满了智慧。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那么我们不妨读一读黑格尔关于历史题材的一段话:“这些历史的东西虽然存在,却是在过去存在的,如果它们和现代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就不是属于我们的,尽管我们对它们很熟悉;我们对于过去事物之所以发生兴趣,并不只是因为它们一度存在过。”“单是同属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这种简单的关系还不够使它们属于我们的,我们自己的民族的过去事物必须和我们现在的情况、生活和存在密切相关,它们才算是属于我们的。”黑格尔在这里提出了“属于我们的”这样一个概念。他指出,本民族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我们很熟悉的东西,并不等于是属于我们的东西。这是很深刻的思想。黑格尔这部巨著充分显示了理论思维的力量。黑格尔在这部书中所达到的深度,是那些轻视理论思维的人做梦也永远想不到的。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共六册)

作者采用传记式的研究方法,对19世纪初期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做了全面的描述。作者的知识极其广博,掌握的文献资料极其丰富。他评论每一位作家,都以这位作家的个人经历和作品为主体,联系历史传统、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时代思潮进行综合的分析。书中充满了美丽的比喻和精辟的警句,不断给人惊喜。

这部书有两种译本。比较起来,韩侍桁先生的译本读起来更有味。可惜侍桁先生只译了四册,20世纪3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时只印过一册。下面我从韩译本中摘出两段话,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对勃兰兑斯的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一段话是说一本书的生存,需要有许多条件:“凡是可以留存下来的一本最微不足道的书,都历历在目地表明了它是有过千万次的胜利。而且在一本书降生以后,能够没有立刻死掉,是需要怎样有利的环境的巧合!它和有机生命的需要是同样多的。这本书一定要找到适宜于它的未被占领的空间,它所唤起的兴趣一定不能被其他更强烈的兴趣所妨害,它表现出来的才能,一定不能被更伟大的才能掩罩住。它一定不能叫人联想到任何以前的作品,甚至一定不能偶然地类似别的著作,可是它又得一定要用某一种方法同已经为人熟知的著作结合起来,在一条已经开拓的路径上去进行。而特别重要的是它应当在最适当的时刻出现。有许多作品,实际上并不贫弱,可是在同时代的某些事件的照耀下,或是跟同时代的某些作品来比较,它就显得贫弱了;它们叫人觉得似乎是陈腐、贫乏、

没有光采。”还有一段是对一位作家的总结性的评论:“斯台尔夫人认识的所有著名的人物中,没有一个像这位在他们中间最年轻的巴郎特那么鲜明地把自己同前一个世纪分开来。别的人,一个随着一个,离开了18世纪的沉船,登上了19世纪的船,把他要装运的货物和谷种逐渐装上去,不过这条船仍然紧绑着沉船并排而行。切断缆绳把这只新船开到广大的海洋里去的是巴郎特。”读这样的书是思想和审美的双重享受。

●《傅雷家书》

这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的难得的好书。我愿每一位中学生和每一位大学生都仔细读一读这本书。

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是艺术,懂得一个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先生经常说,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世界是同样的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并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构成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称之为“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就人的心理状态来说又称之为“胸襟”。表现出来(举止态度)就称之为“气象”。读《傅雷家书》,我们可以看到傅雷的胸襟,傅雷的气象,傅雷的境界。博大、开阔、善良、温厚、光明、纯净,“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视其色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如时雨之润”,和那种武断、骄横、褊狭、刻薄的所谓“名人风度”真有天壤之别。

金圣叹评《水浒传》中的阮小七,说:“使人对之,龌龊销尽。”又评李逵,说:“令人读之,油油然有好善之心,有谦抑之心,有不欺人之心,有不自薄之心。”这就是灵魂的净化,精神境界的升华。读《傅雷家书》也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之中,人的灵魂可以得到净化,人的境界可以得到升华。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