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常识

慢性病防治常识

慢性病是指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生

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人群患病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例如高血压1980年我国普查患病率为7.73%,1999年泰山区社区人群10万人调查结果显示其患病率为16%,接近西方国家,二十年翻了一倍,而糖尿病1978年上泰安地区十万人调查其患病率为1.01%,同在上泰安地区1999年为5%,患病率翻了将近5倍,同时,慢性病能引起多种多样的并发症,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急性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等等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慢性病的调查研究,已查明一些引起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如遗传、生活方式、环境、既往病史、职业等,为开展慢性病法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定期体格检查 慢性病具有起初临床症状轻、病程长的特点,一部分病人初期难以发觉,往往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就诊时才发现,这给慢性病的及早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定期体格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禁烟、 限制过多脂肪、刺激性和盐的摄入;限量饮酒;多摄入蔬菜水果;开展适量的体育锻炼;必要的免疫接种,如乙肝疫苗用于肝癌的预防,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用于预防老慢支、肺心的反复发作,糖尿病的并发症等等。

3、配合医疗卫生单位组织的慢性病干预活动。

徐家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冬季要严防脑血管病突发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和偏瘫为主要表现。中医学称为‘中风’或‘卒中’,也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因这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数变”、“变化莫测”,古代医家类比而名为“中风”。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冷空气侵袭的日子里,由于气温骤变,应当特别注意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首席专家石祥恩教授介绍,在气温突降时,老年人的活动大多会有所减少,使体内血流速度迅速减慢,再加上原有的脑血管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高等原因,易促进血栓形成而使脑血管部分阻塞,从而引起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及肢体功能不全等症状。

另外,老年人的抵抗力大多较一般人为弱,气温突变常易引起感冒、腹泻等病症,而使机体疲劳、心脏功能减低,全身血容量减少还会直接影响血流速度及血液粘稠度。 石祥恩教授强调:在寒潮来临之时,老年人除了应注意保暖之外,尚须维持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切不可因寒冷而贪眠,并最好在室内做些体育活动。若患点小病,也要积极治疗,以免因此而酿成大病。

那么在冬季,脑血管病患者应怎样注意生活中的保健和饮食营养呢?石祥恩教授提醒: 首先,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可靠用药,这是预防疾病发作的关键,可靠的治疗药物应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活血化瘀芳香开窍双效类中药等。病人一定要定期复诊,随时

关注病情的变化。特别是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因为代谢有问题,容易引起动脉硬化、血栓这种情况。所以,有糖尿病的病人一定要积极治疗。

另外,要注意生活中的自我调节,其中包括:

1.生活规律,注意保暖

不要过早晨练,最好在早饭后9—10点阳光充足时再锻炼,多晒晒太阳可促进钙质合成和吸收,在外出活动时要注意添加衣服,尤其要重视手部、头部、面部的保暖。同时要保持大小便畅通,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2.慢起床

应在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再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病人醒后须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避免脑血栓发作。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都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保持血压平稳是关键;

3.适量运动

要根据身心情况锻炼身体,每天有氧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注意不要选择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运动项目。一般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20—40分钟,运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宜,且不伴有头晕头痛疲劳等,自我感觉良好为宜。比如:喂鸟儿。

4.合理营养 适当进补

按照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冬季是精气匿藏的时节,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仅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可行合理的食补或者药补。

高血压患者要过“寒冷关”

时下,天气日渐寒冷,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个“关口”,稍有疏忽大意,极易导致脑中风、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病,危及健康和生命。那么,高血压患者怎样才能安度寒冬呢?

驾驭好自己的“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致病的,但如太过则会引发疾病。高血压患者面对朔风凛冽、雨雪纷纷的阴霾天气,体内阳气易被扰乱而变得情绪抑郁,萎靡不振,心情烦闷,极易促使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学会驾驭好自己的“七情”。心身医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保持血压的稳定。 起居有常 防寒保暖

中医极为重视“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之道。高血压患者要做到起居有常,作息有时,劳逸结合,顺乎冬天的自然规律,早睡以养阳,待日出后起床以养阴。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细节:

1.醒来时不要立刻离开被褥,应在被褥中活动身体,并请家人将室内变暖和。

2.洗脸、刷牙要用温水。

3.如厕时应穿着暖和。夜间如厕,为避免受寒可在卧室内安置便器。

4.外出时戴手套、帽子、围巾,注意保暖。

5.在外等汽车时做原地踏步等小动作。

6.沐浴前先让浴室充满热气,等浴室温度上升后再入浴。

合理饮食 适度运动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以淡为宜,一日三餐吃的饭菜注意粗细搭配,荤素相宜,品种多样,做到饮食有节,常吃些新鲜蔬菜、蘑菇、海产品和豆制品。冬季气候干燥,不口渴也要喝白开水或淡茶水,合理补充水分,有利于稀释清洁血液,保证血流通畅。老年人在冬天如果以牛羊

肉、狗肉进补来御寒,切记不可过量,以免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身体肥胖、血脂异常的高血压患者,更应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的摄入,不可酗酒,以免导致血压波动,发生意外。

冬天,高血压患者无论选择何种锻炼项目,都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血压高低,来掌握好运动量,以自我感到浑身舒适为度。运动养生还要注意知常达变。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有益健康,使血压稳定。但属于中、重度高血压的患者,就应将运动量再降低些;如果有严重心律不齐,心动过缓,或频发心绞痛等症状时,就不要勉强去运动,等治疗后症状消失了,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特别提示:如何服药能保持血压稳定

定期自测血压 建议在以下几个时段测量:服药以前;服药以后3~4个小时;下午或者傍晚;在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如感到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的时候。

根据自测血压的情况随诊 看病的时候向医生出示自己血压测量的详细记录,医生可以根据血压波动的情况做出最佳、最新的治疗方案。

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 尤其是服用短效药(如珍菊降压片等)时,千万注意不要漏服药,因为遗漏服药会引起血压波动。

冬季服药最好“长短结合” 长效降压药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血压波动,服用也方便。但有时候,由于气温低、情绪波动等原因,服用长效药也会出现血压波动的现象,此时,可请医生开点短效降压药同时服用,以控制血压波动。

准备些应急降压药 如可乐定等,这些药在血压稳定时用不到,但可以备用。如果自测时发现血压由于寒冷等因素突然升高,如达到170~180毫米汞柱,同时又有症状,应该马上到医院就诊。但在去医院急诊之前,个人可临时服用半片或一片可乐定等,以便快速控制血压。

糖尿病的七种不典型症状应警惕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目前,我国20岁以上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已达9240万。

2型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疾病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总体人数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应小于5%。1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多见于成年人,40岁以上发病率高;但我们要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延续,病情会越来越重,患者则需要更多的药物使血糖达标。最初可能使用一些口服降糖药物还是比较有效的,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β细胞功能越来越差,即使使用口服降糖药也无法帮助患者产生足够用的胰岛

素,这是2型糖尿病病情进展中必然会发生的自然历程。如果机体分泌的内源性胰岛素无法满足需求时,只有靠注射外源胰岛素来补充。随着时间的流逝,2型糖尿病患者会和1型糖尿病患者一样,胰岛素分泌很少或没有,这时应该完全补充或部分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进行治疗。

出现“三多一少”要警惕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1)多尿。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增高,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后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每昼夜尿量达3—5L,最高可达10L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1-2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患者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患者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顿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常常不能满足食欲。

(4)消瘦。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而加速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

患者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皮肤瘙痒可能是不典型症状

(1)反复生疖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3)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5)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6)下肢麻木、烧灼感。(7)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