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重点 1

第一讲 货币

1. 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马克思)

2.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货币是一种尺度,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都可用它来衡量。 注: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并不总是与价值相一致,有时价格高于价值,有时价格低于价值。影响因素是供求关系,因此,价格一般包括价值和供求两个因素。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即,价格越高,购买力越低;价格越低,购买力越高。货币购买力是对所有商品而言的,所以它不是某一商品价格的倒数,而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倒数。

货币购买力的计算:如,物价指数上升25%,那么货币购买力就下降1001125例:有货币1000元,衣服原价100元,可以买10件,现在上涨20%

25%,只能买8件,则购买力下降20% 。

流通手段;当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是流通手段。

(三)货币贮藏;当买卖的链条一经中断,卖以后没有随之买,货币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货币开始发挥贮藏职能。储蓄金银、银行存款,都属于贮藏货币。

(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最初是由赊买赊卖引起的,在偿还赊买款项时,货币已经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扩展到商品流通之外,在赋税、地租、借贷等支付中发挥职能,在这些支付活动中,没有商品与之同时、同地相向运动。

3.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领域

大宗商品的交易,采取延期付款形式;

国家财政和银行信用;

工资支付和各种劳动报酬。

4.支付与流通的区别

当商品与货币相向运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情况下,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是一致的,统称为交易媒介

(无答案,以下答案为百度)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手段的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支付手段则不同,它是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用价值或商品使用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支付,或提前预支

第二讲 信用与现代经济

1. 信用的定义(重要)

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原义包括信任、声誉、遵守诺言或实践成约.经济学中的信用专指借贷活动.信用活动双方所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以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任为基础.)

2. 直接融资(direct financing )(重要):

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融资方式.

☆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

☆直接融资的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直接融资与直接信用的差异主要在于借贷的对象,直接融资的借贷对象仅限于货币资金.

3. 间接融资(indirect financing )(重要):

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方式.

☆间接融资中的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金融中介机构在间接融资中同时扮演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角色.

☆典型的间接融资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4. 高利贷的作用(重要)

积极方面

高利贷为使用者解了燃眉之急;

为某些正当活动提供便捷的资金来源,从而保证了经济活动的完成。

消极方面

过高利率增加了负债成本,不利于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和销售;

过高利率会使众多借债者倾家荡产,给社会带来不安和动荡。

5.商业信用定义(重要):

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或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形式:赊销和预付款。

6.贴现定义及计算(重要):

贴现是票据持有者为取得现金,用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的行为。

例:某人持一张3个月后到期的面值为1000元的银行承兑汇票,要求另一家银行贴现,贴现银行决定给这张票据贴现,假设贴现率为10%,则贴现利息等于25,持票人可得975元。

100010%31225

一般情况下,贴现利息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RPrn

R为贴现利息,r为贴现率,n为自贴现日到到期日的时间长度。

7.银行信用定义(重要)

银行信用是指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媒介,以货币为对象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的三个特征:广泛性;间接性;综合性

8.国家信用(重要)

定义:是国家作为主体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国家作为信用主体,包括债务人主体,也包括债权人主体。

种类:中央政府债券(是一国中央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或筹措建设资金而发行的债权。主要包括可转让和不可转让两种。在可转让债权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形式:国库券、国库票、国库债。)如选择题:国库券属于什么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由政府发行,在美国称之为市政债券。可分为一般义务债券和收益债券。一般义务债券以地方的税收、行政规费等各项收益为偿还来源,期限非常广泛,从1年以下到30年不等。收益债券是以某一特定工程或某种特定业务的收入为偿还来源的债务。)

政府担保债券(是指政府作为担保人而由其他主体发行的债券,政府一般只对其所属企业或政府有关部门发行的债券提供担保。政府担保债券的信用仅次于中央政府债券。在美国,政府机构债券属于政府担保债券。)

9.消费信用(重要):

定义: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向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形式

企业的赊销方式,以分期付款方式给顾客提供信用;

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贷给消费者货币用以购买住房、耐用消费品;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客户凭借信用卡购买商品。

10.其他信用形式:

资本信用定义:实际上就是资本市场信用,即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的资金借贷或转移。资本信用包括股票信用和公司债券信用。

合作信用定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由出资人相互提供信用的信用,包括合作社和互助储金会等。

国际信用:是国家间相互提供的信用,是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

国际信用包括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商业贷款、补偿贸易、出口信贷等多种形式。

民间信用:民间信用是指个人之间以货币或实物的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又称为个人信用。

第三讲 利率

1. 利息:

利息是信用的伴随物,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的超过本金的那一部分金额。

2. 基准利率

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基础地位、对其它利率起决定作用的利率。西方一般指再贴现利率,我国主要指再贷款利率。基准利率决定了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

3.固定利率

借贷期间不作调整的利率。

优点:有利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和收益。

缺点:在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长期放贷的债权人要承受较大的损失。 浮动利率

借贷期间利率可以调整的利率,一般情况下,借贷利率与一个基准利率挂钩,并在基准利率之上加上一个贴水。

利息率=基准利率+贴水

贴水:贴水大小取决于借贷的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风险越高,贴水越高。

4. 市场利率是指利率的变化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利率。发达国家的利率大多是市场利率。

官定利率是政府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官定利率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一个政策手段。我国的利率属于官定利率。

5.年金定义:等额、等时间间隔的收入或支付的现金流量序列叫做年金。 注:.年金终值:年金中每项现金流量的终值之和,公式表示为:

(1r)n1FVnA(1r)Art0 n1t

年金现值:指年金中每项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公式表示为:

11/(1r)n1PVAAt 0r1r)t1(n 

第四讲 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 定义:金融市场指融通资金的场所。

广义的金融市场:能够从事资金集中与分配的一切场所,其中包括银行对资金的集中与贷放。

狭义的金融市场:指通过金融工具的买卖而实现资金的集中与配置的场所。不包括银行通过存款和放款所形成的交易。

2.金融市场的分类

按金融工具的成熟期限划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金融工具的市场。作用是满足交易者对资金的流动性需求。包括短期借贷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债券市场、贴现市场、外汇市场等。

资本市场:指金融工具成熟期在一年以上的长期金融市场。作用是满足中长期的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长期赤字的资金需求,包括银行长期借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3. 按金融工具进入市场的时间划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需要资金的单位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新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工具发行者与原始购买者之间的交易。又称发行市场

二级市场:已发行的金融工具流通与转让的市场。又称交易市场

4.金融工具是用来证明贷者与借者之间融通货币余缺的书面证明,其最基本的要素为支付的金额与支付条件。

(1)具有完全流动性的金融工具。这是指现代的信用货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可看做银行的负债。

(2)具有有限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存款凭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它们被接受程度取决于这种金融工具的性质。

5. 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

系统风险也称为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工具市场价格波动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个别风险又称为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履约而给投资者或债权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6.资产证券化狭义上是指以资产为依托而发行的证券,这些资产包括住房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商业贷款、各类应收账款、信用卡余额等

7.反映股票收益的指标

(1)本期股息收益率。定义:是指每股派发的股息与股票市价的比率。 本期股息收益率每股股息100%市价优点:简单直观;可以用作长期投资决策的参考。

缺点:股息仅仅是股票收益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资本利得;股息仅仅是眼前利益,没有考虑税后利润总况。

(2)市盈率 市盈率 股价PDD每股税后利润EEP

DDE代表股息倾向;P代表股息收益率。

(3)持有收益率定义:是指持有股票时期内的收益率,既包括股息也包括资本利得。

市净率(4)市净率定义:是股票市场价格与股票账面价值的比率。

市净率可以反映股票价格偏离账面价格的程度。

市净率大于1,说明资产运作能力较高,资产收益能力较大;

市净率小于1,资产收益能力较小。 PB

8. 投资基金(重要)是指由众多投资者缴纳的出资所组成、由投资者委托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按照投资组合原理进行专家管理、委托投资基金托管人托管、投资收益按投资者的出资单位共享,投资风险由投资者共担的资本集合体。

9. 发展基金业的重要意义

(1)基金是我国证券市场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2)基金的发展有助于改善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从而在稳定和规范证券市场、倡导理性投资和抑制过度投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3)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性高、收益良好的新型投资工具;

(4)基金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所有制的创新;

(5)基金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保障体制的创新。

10.金融衍生工具(重要)由于金融市场中存在许多风险,使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时时刻刻生活在价格变动的风险之中,迫切需要通过一些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这些新型的金融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如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

11.期货交易

期货交易又称为期货合约交易,是指交易双方成交后,交割和清算要按契约中所规定的价格在远期进行。

由于买卖双方在实际交割日之前都可以有相反合约,因而实际交割只对买进和卖出的差价进行清算交割。

若买卖的数额相等,则并不存在实际的交割。

12.期权交易(重要)

定义:是指投资者与期权的出售者双方按约定的价格,在约定的时间内或某一天,就是否购买或出售某种证券,而预先达成契约的交易。

契约签订后,买入期权者应向卖出期权者支付期权费,取得并持有契约。 期权交易分为买进(看涨)期权和卖出(看跌)期权两种。

看涨期权:在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买方有权按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买进某种股票; 看跌期权:在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卖方有权按规定的价格和数量卖出某种股票。

13.信用交易(重要)

也叫保证金交易。投资者在经纪人那里设立保证金账户,购买证券不足的资金在保证金比率之内,可以自动由经纪人提供贷款。

保证金比率=自有资本÷市场价值

第五讲 金融体系与管理

1. 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由中央银行、银行体系和非银行体系构成。 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中央银行(银监会)、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

非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组织、基金组织、租赁公司、消费信贷机构、典当行、证券交易所等

2.外资银行在我国

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在我国设立分行

3.银监会

自2003年4月28日起,银监会正式履行职责,一直到2003年10月20日,银监会所有的省级分支机构才全部组建完毕,并挂牌运行。其分支机构分为全国、省、地市三级机构。省级机构共36家,省级机构组建完成后,银监会陆续在地市一级设置银监分局,在部分县市设置监管办事处。

银监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等八项。应该说,银监会从构想到创立,并非没有争议,因此随后银监会所展开的各项工作就特别引人注目。

4.保监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Insurance Regulatory

Commission,CIRC),简称"中国保监会"成立于1998年11月18日,是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保监会的设立,从根本上是为实现金融宏观调控与金融微观监管的分离,是金融监管与调控的对象----金融业、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化、专业化、技术化的必然要求。五年后,即2003年,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分业监管的金融格局的正式确立,对于增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的竞争能力、更大范围地防范金融风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确立了央行宏观监管和保监会微观监管的新型保险业监管体系。

5.证监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体制势在必行。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国务院证券委是国家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宏观管理的主管机构。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

6.金融监管体制: (名词解释)

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

注:监管的正式制度安排是指官方立法或者行政干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指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

注:机构监管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设立监管机构,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某一类别的金融机构无权干预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功能监管是一个监管流程,一个给定的金融活动由同一个监管者进行监管,而不论这一活动由谁从事。

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

第六讲 商业银行的职能与组织制度

1.世界上的第一家银行——1580年,威尼斯银行;

世界上的第一家股份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

2.我国最早的银行

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开设第一家分行(广州);

1897年,我国自办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上海);

1904年,官商合办第一家中央银行——户部银行(北京)。(1904年签合同,1905年正式启动)

3.商业银行的职能(非常重要)

(1)具有信用中介的职能; 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再通过资产业务把货币资本投向社会各部门。 信用中介的作用表现在:

商业银行可以把资金从盈余单位转给赤字单位,在不改变社会的货币供给的前提下,提供了扩大生产和就业的机会;

小额货币可以转化为巨额资本,把货币从消费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从而扩大投资,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

短期资本可以转化为长期资本,在价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由低效率的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的部门,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2)具有支付中介的职能;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是指通过存款在不同账户间的转移,商业银行代理客户完成对货款的支付和债务的偿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金,成为企业、机关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形成了经济生活中无始无终的支付链和债权债务关系。支付中介职能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流通费用,并加速了资金的周转,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具有信用创造的职能;商业银行利用其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取现金的前提下,存款的反复贷放会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4)具有金融服务的功能;商业银行联系面广,信息流通,特别是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条件,商业银行的咨询服务业也就应运而生。工商企业生产和流通专业化的发展,又要求把本来属于企业的货币业务转交给商业银行,如发放工资、代理支付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也不断地开拓服务领域,从多个角度为企业提供服务。不仅如此,商业银行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业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个人不仅可以得到商业银行的各种贷款服务,还可以得到咨询等各种中间性业务的服务。总之,金融服务已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职能。

4.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5. 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占该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6.影响派生存款的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现金漏出率(假定现金提取量相对于商业银行最初的存款有一个稳定的比率,这一比率被称为现金漏出率。)

(3)超额准备金(银行超过法定要求保留的准备金与吸收存款额的比率)

(4)不同的存款结构(活期存款(高)、定期存款(中)、储蓄存款(低)。)

(5)存款派生次数(存款派生次数越多,存款扩张总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7.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单一银行制:指银行业务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来经营,不设立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

分支银行制:指法律允许在总行之下,在国内外设立分支机构,银行总行统管下面众多分行。分支银行制分为总行制和总管理处制。

8.分支银行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1)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开展竞争,并获得规模效益(2)分支行遍布各地,易于吸收存款、调剂、转移和充分利用资金,同时有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

(3)分支银行制的银行数目少,便于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

缺点:(1)如果总行没有完善的通信手段和成本控制方法啊,银行的经营效益会下降(2)从银行与外部关系来看,分支机构职员的调动、轮换,会使银行失去与其服务对象的联系;而银行工作人员固守一地,又会形成本位主义,并且会削弱总行对分支行的控制能力

第七讲 商业银行的资本

1.什么是银行资本 银行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之后的余额,就是银行资本。

2.银行资本的作用(问答题)☆☆☆

(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商业银行经营资金来自于存款和其他负债,可以说商业银行是用别人的钱去赚钱的。如果银行的资产受了损失,资金收不回来,存款人的利益一定受到伤害。银行资本给存款人提供了一个承受损失的缓冲器。由于银行资本的存在,即使发生了贷款和投资的损失,最先受到伤害的是银行资本,而不是存款人。银行资本是为了弥补那些无法预见的损失。

(2)覆盖银行风险损失;银行资本要能够充分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话,就必须涵盖很多方面的损失。首先,银行资本要能够覆盖信用风险损失,其次,银行资本要能够覆盖市场风险损失,最后,银行资本要能够覆盖操风险。银行资本要能够覆盖以上损失,否则就会把风险转嫁给存款人。

(3)维护银行体系的健康;银行体系在一个国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银行体系发生问题,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进而经济危机。但银行体系发生问题,通常不是大量银行同时发生问题,而是某个或者某几个银行发生问题,造成其他银行接二连三地发生问题。为了维护银行体系的健康运行,就需要让每一个银行都健康,才不至于发生连锁反应。银行资本是覆盖银行风险损失的,如果这个量足以应付正常情况的损失,那么银行发生倒闭的几率就很低,银行体系受“感染”的可能性也就很低。

3.银行资本要覆盖的银行风险损失有哪些?

(1)覆盖信用风险损失;

(2)覆盖市场风险损失;

市场风险包括个别风险和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指整体市场发生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个别风险:是与整个市场变动无关的某一种金融工具价值变化的风险。

(3)覆盖操作风险。

4.巴塞尔协议 要求商业银行的总资本比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比率不低于4%。通过三个手段促进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最低资本水平;监管者审核;市场约束。

第八讲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1.

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主要种类:支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非存款性负债

2. 支票存款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什么好处?(考)

(1)商业银行无须对支票存款支付较高的利息;

(2)商业银行可以使用支票存款的那个比较稳定的余额;

(3)通过支票业务的设立,建立与客户长久的合作关系,吸收存款,寻找贷款机会。

3.非存款性负债

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或者企业借款,以弥补暂时性的准备金不足或获取额外的利润,这种借款叫做非存款性负债。

非存款性负债的种类

(1)银行同业拆借;(2)向中央银行借款;(3)回购协议;(4)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5)发行金融债券

4.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主要有:现金、证券投资和贷款三项。

(1)现金项目:·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又包括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和自留超额准备。存放央行的超额准备:用以进行同业之间的资金结算;自留超额准备:用以支付日常顾客的提款和结算要求

·应收现金是指应收而尚未收到的现金项目,如在途资金

·存放同业银行之间相互存放资金,用于相互间的结算、转账、代理服务等。

(2)证券资产业务 证券资产是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购进有价证券,如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等,以有价证券为经营对象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债券,包括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等。

(3)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贷款的利息收入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按照贷款期限:短期(1年以下)、中期和长期;

按照有无担保: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

按照贷款定价:固定利率贷款和浮动利率贷款;

按照贷款对象: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者贷款、同业贷款等。

5. 商业银行投资于证券的好处是什么?(考)

可以灵活运用闲置资金,获取投资收益;

可以加强流动性。有价证券大多有二级市场,当银行面临现金不足时,可以随时将他们出售;

可以降低风险。通过选择多样化的证券组合,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

6.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定义: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利用其自身在机构、资金、技术、信誉、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其它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收取费用的业务。

中间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手续费收入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

7.信托 定义:接受他人委托与信任,代为管理、营运、处理有关钱财的业务活动。

 信托业务种类

1) 个人信托:为客户管理财产,办理证券投资等;

2) 法人信托:办理公司股票发行、登记注册、过户,公司债券发行和还本付息业

务;职工福利基金管理;

3) 保管业务:银行设立保管箱,供客户用以保藏贵重物品、重要文件等。 补充:信托业务与信贷业务、委托业务的不同之处?

和信贷业务的不同之处:信托业务一般只收取有关的手续费,而营运中所获得的收入归委托人或其他指定的受益人所有。

与委托业务的不同之处:在委托代理业务中,代理人只是以委托人的名义、按委托

人指定的权限范围办事,在法律上,委托人对委托财产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而在信托业务中,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从委托人转移到了受托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和处理信托财产。

8.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

(1)盈利性原则 是指商业银行为其所有者获取利润的能力。银行作为经营性单位,只有获得足够的利润,才能扩大其自身的规模,巩固自身的信誉,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2)安全性原则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

(3)流动性原则。定义: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的提款,满足必要贷款的能

力。

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方面。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够随时得以偿付或在不贬值的条件下确有销路;负债的流动性指银行能够轻易地以较低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9. 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1) 盈利性与安全性、流动性是反向变动:盈利性要求越高,往往风险越大,安全

性、流动性越低;

2) 在某些范围,三者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例如,得到政府担保或可靠保险

的项目,盈利性、安全性都很高;

3) 安全性与流动性通常情况下是统一的,安全性越高,流动性越大。

10.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这种信息的不平等称

为不对称。

 例:贷款时,借款者比贷款者信息更齐备;

 股票市场中,股份公司比股民更了解企业自身经 营状况;

 公司经理人比股东们更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 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称为逆向选择;交易之

后,称为道德风险。

解决逆向选择的方法

 信息披露;

 抵押;

 金融中介。

11.当今世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第九讲 中央银行

1. 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

1656年,瑞典的里克斯银行,私人资本创办的银行,最早发行银行券,1668年改组为国家银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公认的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

1905年,户部银行成立,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

2. 中央银行的特点

1) 是特殊的管理机关。是具有银行特征的国家机关,而不是企业性银行,是一国

金融业的核心机构;

2)处于超然地位。不经营一般银行具体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按照有偿信用原则向政府和银行提供资金融通和清算等方面的业务服务;

3) 保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负有调节、控制、监督、管理、保护、扶持金融的责

任。

4)主要目的,是为实现国家政策服务。

3.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类型

(1) 单一型

一国仅设立一家中央银行,作为中央金融管理机构,国家授权它掌握全国的货币发行,代理国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管理和监管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一元式 只建立一家统一的央行,一般采取总分行制。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 二元式 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央行机构。如联邦德国。

三元式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储备银行在各城市的分行。

(2)复合型含义:指一个国家没有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经营职能于一身的银行体制。

(3)跨国型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设立共同的中央银行。

如,西非的贝宁、科特迪瓦、尼日尔、塞内加尔、多哥和上沃尔特等六国组成西非货币联盟,并设立了共同的央行——西非国家中央银行;还有中非中央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1998年7月,一个典型的跨国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它是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深入的产物。欧洲中央银行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欧洲中央银行本身;二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各国中央银行失去其独立性。

(4)准中央银行型指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

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新加坡、中国香港属于这种体制

4. 中央银行的所有制类型

1)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如英法

2)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共同组建。如日本。

3)企业法人持股的中央银行。如意大利银行。

4)会员银行持股的中央银行。如美联储

5.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占有本国货币发行的独享垄断权;第二,以维护本国货币的正常流通与币值稳定为宗旨。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的现钞都由中央银行发行。

(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最后贷款人,宗旨是维护社会信用的正常秩序。

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政府部门。

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3)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是就其对政府的业务而言的。中央银行对政府的业务活动主要包括:

 1、代理国库;

 2、购买国家公债解决赤字;

 3、发行货币以解决政府赤字;

 4、代表政府对外从事国际金融事务,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 5、制订和执行金融政策;

 6、管理外汇和黄金储备;

 7、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6.中央银行的业务

• 负债业务 流通中通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对外负债;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 资产业务 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接受金融机构的商业票据

的再贴现;在公开市场购买有价证券;黄金、外汇储备业务;购买政府债券、提供财政借款

清算业务 支付清算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交易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系统。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支付的过程从最简单的当面支付,到通过中间人的支付,到超出本地市场的支付,到超出国界的支付;支付的工具从铸币、现钞的支付,到利用票据的支付,到通过中介的账面金额划转的支付,等等。各国大多有法令明文规定,中央银行负有组织支付清算的职责。

常用的清算方式:

全额实时结算:是指对每一笔支付业务的发生额立即单独全部进行交割。

净额批量清算:是指累计多笔支付业务的发生额之后,轧出净借记余额或净贷记余额,划拨余额清算。

第十讲 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的概念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货币供给主要研究由谁来提供货币、提供什么货币、怎样提供货币和提供多少货币等问题。

2.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MS=B × m B--基础货币, m--货币乘数

3.基础货币(考)即流通中的现金(C)与银行准备金(R)的总和,通常又被称

为货币基础。 •

由于基础货币中的银行准备金具有派生存款的功能,所以货币乘数一般都大于1,即增加1元基础货币,将导致数倍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因此,基础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 money)。

基础货币是受央行直接控制的,而银行准备金受控力度要小一些,且不确定。(P B=R+C

4.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5.如何影响货币乘数

第十一讲 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社会各部门(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和个人)在即定的国民收入范围内,能够或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决定因素

3.who 提出what理论

(1)

(2)

(3)

4.恒久性收入 是一个人在相当长时间内获得的收入流量,相当于观察到的若干年收

入的加权平均数。

5.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 由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系统地提

出,从资产选择的角度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作了分析,认为人们持有货币存在流动性偏好,因此产生对货币的需求,形成货币需求函数。流动性偏好:公众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和收入的欲望和心理,包括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

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的一种状态.

 ◎当利率降到一定的低点后,人们的货币需求可能变得无限大,此时如果中央银行增

加货币供应,将全部被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对市场利率不起作用.

第十二讲 货币政策

1. 货币政策目标

稳定物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急剧的波动。

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工作。摩擦、自愿。

经济增长: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通常用人均的增加来衡量。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即略有顺差或者略有逆差。

2. 货币政策目标间的矛盾与统一

a)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1)统一

币值稳定,可以为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

充分就业,可为币值稳定提供物质基础。

(2)矛盾:菲利普斯曲线

要实现充分就业—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社会总需求—很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要降低通货膨胀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AD、减少MS—失业率上升

b)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1)本质上是一致的

物价稳定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稳定物价 。

(2)矛盾

经济增长往往伴随通货膨胀;而治理通货膨胀,又可能造成社会经济衰退 。 c)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如:为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需要提高利率,提高利率会导致国际资本的流入导致顺差,使国际收支失衡。

d)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通常,就业人数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而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但在这种统一的背后,还存在一个平衡劳动生产力的动态问题。

e)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之间的矛盾

为了追求充分就业,就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和资金,这对平衡国际收支是不利的。 f)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 —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 、增加本国用来出口的商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导致国际贸易收支的不平衡

3. 货币政策工具含义

(一)含义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二)种类

①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② 选择性政策工具

③ 其他政策工具

4.一般性政策工具

经济手段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一般将它们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经济手段也被称为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性行为。

5.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选取的基本要求有:

 可控性

 可测性

 相关性

 抗干扰性

 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第十三讲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定义

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货币量超过了实际的货币的需要量,引起商品及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 三个要点:总体价格水平。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明显价格上涨。

2.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

(1)需求拉上说

基本要点: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 通俗说法就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成本推动说

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生产成本上升原因:一是工会,二是是垄断组织,它们肆意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所以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又主要分为两类:工资推进型和利润推进型。

(3)混合型通货膨胀

长期的通货膨胀大都是在需求因素与供给因素共同起作用下产生的,故也称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4)结构型通货膨胀

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

面的因素变化而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主要是由于国民经济部分结构不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而引起的。

 它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需求移动型

部门差异型

二元经济结构型通货膨胀

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

补充: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① 紧缩性的财政金融政策

② 收入政策

③ 刺激供给

④ 物价管制

⑤ 实行币制改革

3.通货紧缩

 通货紧缩的定义-----是指价格水平持续下降

 理解:

a)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

b)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在于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

c) 通货紧缩同时也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

第十四讲 外汇与汇率

1.什么是外汇?(重要)

 外汇(Foreign Exchange)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2.什么是汇率?

汇率(Exchange Rate)又称汇价,是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即两国货币之间的比价

3. 汇率标价的方法

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也称应付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①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均采用直接标价法。

② 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就表示单位外币所能换取的本国货币越多,说明

本国货币的币值越低。

③ 用直接标价法,外币在左,本币在右。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目前英、美两个国家采用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的特点是本币数量固定不变,折合成外币的数量则随着本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化。如: 1元=0.1208美元 100元=12.08美元 在间接标价法下,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折算的外币数量增多,说明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升值或外币贬值。

采用间接标价法,本币在左,外币在右。

4.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fixed rate, 由政府制定和公布,并只能在一定的幅度内进行波动的汇率。当汇率波动达到上下限时,货币当局有义务保持汇率稳定。

浮动汇率floating rate,指一国的货币汇率不由官方制订而是依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

在当今,各国政府会或多或少地对汇率水平进行干预和指导,称为管理浮动(managed float)

5.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从事外汇买卖或兑换的交易场所,或者说是各种不同货币彼此进行交换的场所。

外汇买卖两种类型:本币与外币之间;不同币种的外汇之间

第十五讲 国际收支与利用外资

国际收支的概念(Balance of Payment)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