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社会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众所周知,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历史上,大学英语社会需求状况调查比较有影响的共进行了三次,分别为1983年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中心组织的科技外语社会需要调查(陈昌庆等,1984),1993年浙江大学组织的英语社会需求调查(应慧兰,1996),以及2001年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的英语社会需求调查(夏春燕、晏晓蓉,2003)。这些需求调查为后续的大纲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要求的制定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越来越融入“国际化”的大背景。社会对外语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对高校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需求,改进高等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水平。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我们于2010年1至4月进行了一次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或单位现有员工的英语能力需求调查。调查涉及几百个社会用人单位,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881份。调查者还分别对部分被调查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访谈。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四个部分:(1)被调查单位及个人的基本信息;(2)被调查单位对英语的需求状况;(3)答卷人本人的英语需求状况;(4)被调查单位及个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见或建议。以下是调查结果分析。

1 被调查单位及员工的基本背景信息

本次调查共涉及数百个用人单位,分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私营)企业、三资企业、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等。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主要来自民营(私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分别占总数的30.2%、24.8%和21.5%。

在本次被调查者中,单位行政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占多数,分别为22.7%,其次是其他部门主管(16.2%)和单位主管(13.3%),再其次是营销人员(9%)、人事部门主管(8.7%),以及一小部分后勤保障人员(7.3%)。

被调查者的技术职称分布情况为高级职称占22%(其中正高职称6.2%、副高职称15.8%),中级职称占多数,达到26.8%,其他为初级职称者(11%)、政府公务员(9.5%),近1/3(30.6%)的被调查者没有职称。

在学历层次方面,被调查者90%以上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一半以上(54.5%)的被调查者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 5.2%的被调查者拥有研究生学历,没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只占被调查者的一成不到(9.4%)。学历层次说明本次调查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曾经是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他们的回答更具有针对性。相似地,被调查者的学位层次也较高。具有高等教育学士以上学位的占总数的65.4%,没有学位的占34.6%,这其中还包含一定数量的专科学位获得者。

近85%的被调查者回答英语学习的年限在3年以上,一半以上(57.8%)的被调查者学习年限超过7年。但对自身的英语水平的评估上,只有45%的被调查者回答达到中高级水平,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差或者只有初级水平。这反映虽然被调查者花了较长时间学习过英语,但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2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的需求状况

调查发现,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的需求还是比较强烈的,但不同的用人单位以及用人单位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较大的需求差异。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认为英语在单位工作中不重要,76.2%

的被调查者回答在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中会偶尔或经常涉及英语的使用只有23.8%的被调查者回答单位工作不涉及英语的使用。这说明英语作为一门主要的外语在我国的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或管理工作中还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外语,单位的日常工作需要甚至是经常需要使用英语。但具体到工作岗位,只有少数(20.9%)全涉外企事业单位才需要大部分或全体员工掌握较好的英语应用能力,而绝大多数(60.9%)企事业单位只需部分员工掌握英语。由此可以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只有部分涉外企业或其他企业的部分部门对英语有较强的需求,其他单位或不涉及英语使用的部门并不需要较高的英语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对涉外企业或涉外部门的人才加大英语能力的培养,对非涉外企业或部门的人才应降低英语能力的要求,实行分类教学、分类指导,以获得高等教育的最大时效比。

具体到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调查显示社会上对英语说和听的技能需求最大。71.2%的回答者认为说的能力最重要,54.8%的回答者认为听的能力最重要,然后依次是翻译技能(44.6%)、阅读技能(41.2%)和写作技能(22.1%)。调查表明,说听能力依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或者说,说听能力的培养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大学英语教学急需加强的方面,大学英语教学要坚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就英语知识需求而言,企事业单位最看重的还是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知识,79%的被调查者回答看重此项知识,56%的被调查者看重较大的词汇量,31.6%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语法知识很重要,只有1 4.3%的被调查者看重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调查说明: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应反映在与单位主要业务相关的方面,即实用性。

相似地,在回答“最看重的能力要素”方面,绝大多数回答者(81.3%)选择“语言表达流利”,其次是“能适当使用交际技巧”(56.6%)和“语言表达逻辑性强”(49.7%)。相对于外语教师较为重视的“用词准确”(占35.9%)、“语音语调准确”(占25.9%)和“语法正确”(占13.8%)而言,社会被调查者倒并不是特别看重。

本次调查还询问了单位对员工英语的具体要求。非常有趣的是,“能够进行技术资料阅读”占据第一位(63.7%),略高于“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口头交际”(60.5%)。“能够笔译专业技术资料或单位的外宣材料”(37.7%)和“能够处理英语公文”(36.3%)相差不多。为较其次的具体要求。“能够进行专业技术口译”(24.5%)和“能够用英语与外商谈判”(24.2%)为更其次的具体要求,而高端的“能够用英语在国际会议或国际交流中宣读学术论文”(11.1%)因为只涉及小部分被调查单位,所以比例较低。

大学英语的社会需求有时也间接表现在对各类英语证书的认同和要求上。为此,本次需求调查还调查了社会用人单位对包括四六级证书在内的各类英语证书的看法。在回答“大学毕业生应该具有何种英语证书”时,62.1%的被调查者选择四级证书,43.6%的被调查者选择六级证书。32.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具有口语或口译方面的证书,另11.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拥有其他英语证书(如托福、国际商务证书等)。

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看法方面,持负面看法的被调查者(共计56.9%)多于持正面看法的被调查者(44.5%)。事实上,只有不到一成的被调查者(9.2%)对其持完全肯定态度。即认为其“含金量很高,能够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35.3%的被调查者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其“为我们遴选所需人才提

供了必要的参考”,持部分肯定部分否定态度的人最多,即36.8%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能部分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而持完全否定态度的人达到20.1%,认为其“没有针对性,不能反映毕业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

但在回答“用人单位看重的英语证书”问题时,仍然有超过一半(55.7%)被调查者选择“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28.9%的被调查者选择“各类翻译/口译证书”,28.3%的被调查者选择“各类口语证书”,有一些人选择“商务英语证书”(23.4%)、“专业英语四八级证书”(19.1%)、“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证书”(11.7%),另有小部分人选择报关员资格证书”(5.8%)、“国际商务师资格证书”(4.8%)以及“涉外秘书证书”(3%)等。

数据表明,尽管社会上有不少人看淡甚至否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意义,四六级考试在目前仍然是接受度最高的英语水平考试,四六级考试证书仍然是企事业单位用来衡量员工英语水平的主要标尺。此两点是目前社会上现有的其他英语水平考试所无法比拟的。这一方面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效应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更客观、更准确的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考核评价体系。

问卷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询问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要求被调查者选择三项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人际沟通能力”(74.3%)、“专业水平”(57.7%)和“思想修养”(53.5%)占据员工基本素质的前三位。而“心理素质”(35.8%)、“语言表达能力”(32.2%)和“组织能力”(27.4%)紧随其后。考虑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只是偶尔涉及英语使用”或“基本不涉及英语使用”的单位占全部被调查单位的71.3%,只有7.8%的被调查者首选“外语能力”作为员工最基本素质也就不为奇怪了。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专业素质,调查表设计的所有其他素质均可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得到培养和训练。数据说明,大学英语课堂不应该局限于英语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和大学某些课程一道肩负培养学生人际交流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综合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的任务。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3 英语使用者的英语需求状况

在本次调查的人群中,只有373人(占总数的42.3%)回答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下面主要基于这373人的回答对英语使用者本人的英语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在使用英语时面临的最大阻力为“口语交际差”,有41.6%的回答者选择该项。其他选择比例较高的阻力分别为“听力差”(37.6%)、“词汇量少”(34.7%)、“使用机会少”(33.6%)以及“专业术语少”(30.7%)。选择“对外国文化不熟悉”、“文献阅读困难”以及“写作能力差”的比例较低,分别占12.5%、10.7%和7.7%。可以看出,口语、听力仍然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最大障碍。

尽管说和听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最大的阻力,但阅读技能却是他们最需要的技能。在被调查的373人中有270人(占72.4%)认为他们“需要”或“非常需要”阅读技能。其他各项技能的需要程度分别为听说技能(67.8%)、翻译技能(58.2%)和写作技能(45.3%)。阅读技能可能与被调查者的工作密切相关,所以是被调查者最迫切的需求。而说听能力,尽管最难,却关乎英语学习者的“面子工程”,也是他们急需提高的技能。相对于这两项技能,翻译和写作技能可能涉及的使用者相对较少,尤其在工作中较少用到。

在阅读能力、听说能力、翻译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这四种能力方面,占绝对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最强,同样占据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听说能力最弱。数据显示,认为自己阅读能力最强的在所有回答者中占54.4%,远远多于其他三项能力。同样,认为自己听说能力最弱的在所有回答者中占58.3%,也是远远多于其他三项能力。这既反映出阅读与听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又反映了我们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确实培养了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坚定不移地转移到加强听说训练、同时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来。

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询问被调查者认可的外语学习途径。共有369人回答了该问题。只有130人(占总数的35.2%)认为外语学习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学校课堂上的系统学习,1 09人(占总数的29.5%)认为单位或社会上的外语培训是最佳途径,另有19.8%的被调查者认可业余自学,1 5.4%的被调查者认可在工作岗位上自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可能针对性不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尽管多数高校对大学英语进行了分级教学,但鲜有分类指导的制度或课程设置。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对于外交、外事、海关、外贸、商务谈判、专业翻译机构等毕业生来说可能过简过少,但对于从事中文写作、考古、法律、社会工作、企业管理、财会税务、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可能又太多太难。另一方面,大学英语属于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基础性、通用性等特点。但从我们的需求调查中可以看出,社会对英语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为此,大学英语应开设大量的专门用途英语拓展课,尤其是在综合性高校。 4 被调查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的第四部分是询问被调查者对大学英语教学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收回的全部881份问卷表中,有380份包含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归纳如下。

(1)加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160人(占42.1%)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要只注重书本教学”,而应“加强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基本听说能力”,“希望教学能够和实际的职场更相匹配,更重视英语的说和阅读、理解、交流沟通能力”。有回答者建议大学英语应该教授如何写科学技术报告、怎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怎样进行学术交流。

(2)加强听说训练。102人(占26.8%)建议“大学英语课程应多注意听说能力的培养”,建议“多给大学生听说的机会。因为一味的背单词,还是无法正常与外国人交流”,希望在加强听说技能以后,“能够用英语流利地与他人交流”。

(3)加强英语学习的专业针对性。61人(占16.1%)建议“对学生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教学给予更多关注”,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在搞好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在专业英语教学设置上要突出实用性”,并且要以未来的职业为导向,即“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强调教学及使用的专业性”。

(4)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技能全面发展。少数人(26人,占6.8%)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方位技能。

(5)反对应试教育与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少数人(27人,占7.1%)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持全面否定态度,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浪费财力人力,效果差”,应该“取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部引入外教、全程英文互动式教学;专业课双语教学、英语考试与英美国家全面接轨”,同时希望可以“远离应试教育”。

(6)培养学习兴趣。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少量的被调查者(21人,占5.5%)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英语自学的能力和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可塑性”,要让学生“了解外

国文化,了解外国的风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因为“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一种语言,而且更是学习一种文化。一种与中国文化迥异的文化,大学英语应该提高英美文化在自身教学中的比重”。

(7)改革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还有少量的被调查者(17人,占4.5%)建议在教学设置和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如:“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完善教师的聘任管理制度,确保生师比合理”,“大学英语改为选修课程,增加外教,取消对四六级的硬性规定”,“注重与中小学的衔接”以及“健全教师培训体制”等。

5 结论

本次大学英语社会需求调查共调查了三百多家用人单位,881人参与回答问卷。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认为英语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同样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在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偶尔或经常涉及英语的使用。这说明英语作为一门主要的外语在我国的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或管理工作中还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外语,单位的日常工作需要甚至是经常需要使用英语。

(2)用人单位最需要的英语能力是说听能力,说听能力的培养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大学英语教学急需加强的方面,大学英语教学要坚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3)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应反映在与单位主要业务相关的方面,即实用性。“能够进行英文技术资料阅读”和“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口头交际”是与单位业务相关的最重要的两项技能。

(4)用人单位对英语使用的流利性有很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教授大量的词汇量、娴熟的语法运用以及适当的交际策略的运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流利性。

(5)尽管社会上有不少人看淡甚至否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意义,四六级考试在目前仍然是接受度最高的英语水平考试,四六级考试证书仍然是企事业单位用来衡量员工英语水平的主要标尺。但社会也在呼唤一套更客观、更准确的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考核评价体系。

(6)口语、听力仍然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最大障碍,但阅读技能却是他们最需要的技能。尽管他们也很需要说听技能。

(7)总体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最强能力是阅读能力,最弱的是听说能力。大学英语教学重点应该坚定不移地转移到加强听说训练、同时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来。

(8)英语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和各种形式的自学、在职培训形成某种形式的互补,这是培养全面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 6 对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议

鉴于本次需求调查的结论及用人单位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

(1)继续实行分级教学、加强分类指导,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类高校的生源差异较大、外语起点迥异。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各类高校的目标定位、服务对象、人才培养层次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瞄准该校特定的社会需求层面,进行有区分的英语人才培养。各高校要在目标定位、英语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大学英语课

程教学要求》的原则精神制定自己学校的英语教学大纲和相应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切实加大英语听说技能的训练。传统上,大学英语教学重在阅读。相应地,广大教师也相对地善于阅读教学。目前各类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部门都了解《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原则,也知道听说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如何培养听说能力、怎样改变课程设置、投人多少学时、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等问题上做的研究不多,听说技能培养效果也不是很显著。为此,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人员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和范围,力争探索出若干适应不同层次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相应的检测手段。

(3)实行灵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照顾不同方面人才的英语专门需求。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基础性、通用性特征。但从我们的需求调查中可以看出,社会对英语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些专业和未来的职业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有些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并不要求较高的英语水平。除此之外,不同的专业和职业对英语的不同技能又有不同的需求。为此,我们建议大学英语可以在低年级开设通用英语课程,而在高年级开设大量的专门用途英语拓展课。

(4)加强师资培养力度,跟上时代的要求。各类专门用途英语拓展课的开设离不开能够胜任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学英语教师目前未必能够真正开出高质量的专门用途英语拓展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高校应加大大学英语师资的培养力度,有计划、成批次、有目的地选派大学英语教师出国进修或者赴国内高水平大学进行新开课培训。

(5)开发有效的学业评估体系,提供准确的参考标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由于其较长的历史和品牌效应,目前仍然为多数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依据和标准之一,尽管同时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对其持负面看法,认为四六级考试成绩只能部分反映或者根本不能反映毕业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基于此,我们提出两条建议:一是继续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使之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更符合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二是开发独立的专业大类英语水平考试系列,如法律大类、财经工商及管理大类、人文大类、工程大类、理学大类等英语水平考试。在校大学生可以选择报考通用类英语考试和/或者专门用途类英语考试,就像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可以选考通用GRE,或者专门GRE,而经济、工商、管理等专业又可选考GMAT一样。

(6)将人文教育引入大学英语教学环节。我们的调查表明,社会用人单位在选择和录用人才时,除了专业技术水平等考量因素以外,还看重一些非专业水平因素,如诚实守信、正直负责等思想素质,以及善于人际沟通、具有合作精神、具备组织能力、拥有较强心理素质等处事待物素质,而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一般并不包含专门的课程培养这些素质。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人文课程之一理应与其他人文课程一道担负起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世界眼光及正确价值取向,同时拥有一流专业技术的全面型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口

注释

①本研究报告系教育部高教司“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项目(教高司函[2009]1 94号)子课题“高校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的成果之一;感谢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的指导,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陈昌庆等.科技外语社会需要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2).

[2]应慧兰.大纲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J].外语界,1996(2).

[3]夏春燕,晏晓蓉.社会需求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2003(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胡学文,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英语教育,E—mail:[email protected] 。吴凌云。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法。E—mail:[email protected] 。庄红,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语言教学。E—mail:[email protected]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