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植物引种对昆明滇池滨湖园林湿地的影响

  摘要:指出了滇池滨湖园林湿地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生态服务功能极为重要。阐述了外来植物引种对滇池滨湖园林湿地的影响,并针对外来植物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提出了相关政策,以期为恢复湿地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外来植物引种;滨湖园林湿地;滇池

  中图分类号:X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6402

  1引言

  全球范围内,生物入侵已成为21世纪最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是继生境破坏之后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第二大威胁因素[1]。湿地生态系统不仅是环境变化的缓冲地带,同时也是重要植物的栖息城所;对于调节区域气候、调蓄洪水、维持生物养分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是流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园林湿地是人工湿地的一种独特类型,在以隔离物为边界的空间范围内,构建具有协调建筑物和文化装饰的人工水景湿地,并具有审美、文化娱乐、休憩与居住等综合功能的自然―人文复合湿地系统[2]。园林湿地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性重建和恢复,通过艺术的手段再现自然湿地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和感受自然的场所。

  然而对园林湿地生态系统而言,外来物种引种是构建半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遭到污染和破坏湿地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湿地环境引种修复的过程中,由于只强调绿化、美化和净水水体的功能,而缺乏对外来植物种的了解,外来植物种的逃逸和入侵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风险。滇池湿地作为世界上独特的高原湿地类型,生态服务功能极为重要,然而其生态系统又很脆弱,外来物种的成功入侵,常常影响甚至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完整性,造成入侵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社会经济乃至人群健康的巨大影响。

  2研究区位概况

  昆明滇池是云南最大的高原淡水湖,同时也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属于长江流域的金沙江水系,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部,地处东经24°40′~25°02′,北纬102°36′~10°47′。流域面积2920 km2(不包括海口以下流域面积),湖面海拔1886 m,湖域面积330 km2。滇池湖平均水体深度4.4 m,最深深度为10 m;包含草海湖面南北长约40 km,湖面东西宽7 km,最宽处为12.5 km,岸线长约150 km。滇池湖泊地处亚热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7.03 ℃,区域内土壤只要为冲击性水稻土,土层较深,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多种水生植物生长。

  3外来植物引种对滇池滨湖园林湿地的影响

  3.1是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外来植物引种种植是构建半自然园林湿地,修复受污染和退化湖泊湿地的重要途径;同是也能丰富园林湿地的植物群落,为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蚕食填埋湿地以及人为污染,导致了滇池滨湖湿地整体环境及植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原生湿地生态系统面目全非,根据2008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布的数据,滇池湖泊的水质为劣Ⅴ类,处于重度富营养化。因此为了修复遭到破坏的湿地环境,昆明市政府开始了对滇池滨湖湿地环境修复性建设。在湿地恢复建设的过程中,外来植物的引种种植是整个湿地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近几年的修复建设中,外来植物的引种不仅丰富了原有湿地植物群落,与此同时,部分植物的净水功能在改善滇池湖泊的水质上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人们对观赏植物的引种种植,不仅改善了原来滇池滨湖湿地整体环境,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场所。

  3.2外来植物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

  然而在湿地恢复建设的过程中,大量人工湿地的新建和对原生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不到位,以及对外来植物种的了解不够,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生态风险。加之由于日益发达的交通网络的出现,山脉的切割和和河流的截断造成了滇池园林湿地生态系统的不完整性和破碎性。这种破碎性,破坏了湿地的连续性,切断了湿地的生态过程,从而降低了湿地环境的自我调节机制,加之近年来,随着滇池环湖湿地恢复,大量园林湿地建设及外来植物的引种种植,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和爆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根据2011~2012年相关学者对滇池滨湖区植物的调查,结合1960~1970年的研究资料,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区共发现湿地高等植物88科299 种,其中本土植物181 种,外来植物118种( 包括32 种入侵物种) ;在42种水生植物中,13 种为外来植物( 包括2 种入侵物种)。与1960~1970 年资料相比,新记录植物232 种、已消失植物43 种[3]。其中,沉水植物减少了2种、漂浮植物减少了2种,浮叶植物分别减少了5 种,挺水植物增加了8种。在调查发现的所有物种,118种外来物种所占的比例为43.8%,其中有32种植物为外来入侵物种,占外来植物总数的26.0%。资料还显示在还没有被列为入侵植物名单的植物粉绿狐尾藻以广泛的分布于整个滇池滨湖湿地,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形成了单优势群落,且具有明显排挤其他植物的生长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入侵性;以此同时在1960年调查发现的本土植物种,如苦草、睡菜 、两栖蓼、黄花狸藻等43种本土植物已消失。整个滇池湿地外来植物和入侵植物中所占到的比例都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危害到了本地植物种类的生存,同时也存在遭受外来植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一旦爆发大面积的生物入侵,将给整个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4对策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法规以及外来物种引入条例,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管理,虽然在《云南省湿地植物保护条例》中,已明确规定了向湿地引种外来植物的审批程序、总台检测和消除危害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外来植物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具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价体制任然还不完善,很难付诸于现实应用中。因此在湿地环境修复中,建立各种形式的湿地园林植物引种项目的审批和约束机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制开展湿地环境植物引种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外来入侵物种往往产生不可逆转的严重生态后果[4]。虽然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对外来物种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其研究范围还比较狭义,一般是针对针对一个地区,针对湿地环境中外来植物的研究少之又少,对其研究缺少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为此应该针对园林湿地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湿地环境中外来入侵植物种的入侵途径、潜伏机能、生态适应性、种群变化以及殖行为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针对园林湿地外来植物引种种植的生态评价体系,从源头上防治植物入侵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对于以存在的外来物种要从当前和未来危害、局部和整体危害、生态和经济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治理手段。

  5结语

  湿地环境修复要以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目的,保护原有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原则,不能单方面的以景观绿化、美化以及净化水体为目的,随意引进外来植物,却忽视了外来植物逃逸、入侵的生态风险。因此,在引种外来植物对湿地环境修复的过程中,应在了解原生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科合理地选择、配置植物品种,尽可能的以乡土植物为主,以免再次引发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正确的引种和科学的配置植物是湿地环境恢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Yates E D,Williams C L.Recruitment of three non-native invasive plants into a fragmented forest in southern Illinoi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4(190):119~130.

  [2]孙广友,王海霞.园林湿地:种独特的人工湿地类型[J].湿地科学,2007,5(1):7~12.

  [3]项希希,吴兆录,罗康,等.人为干扰对滇池湖滨区湿地高等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9):2457~2463.

  [4]徐海根,强胜,韩正敏,等.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与传入路径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4(6):626~638.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