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信息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发展

关键字:信息化 融合 工业化 方式 现代化

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从早期的福特流水线作业开始,到现在的具有现代特色的工业化,其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久,但却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力。在此期间信息化产业也随之崛起,其中两者正在相互借鉴着,从各自的体系中,去糟存真,共同进步,发展更加日新月异。

融合发展是工业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信息化的本质要求。信息化是全球发展趋势,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信息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作用表现在为各行业的服务之中,并与各行业融合发展。信息化是“倍增器”和“催化剂”,只有走融合发展的道路,信息化才能长久存在,并发挥出强大的威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向。这些要求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它们既是工业化,也是信息化。其中,资源结构与资本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首先,资源结构要 调整为土地、资本和信息三元结构,把信息作为与土地、资本同等重要的资源,以信息流整合物质流、资金流,创造国民经济新的发展方式。其次,加大知识在资本 结构中的比重,推进国家、社会和个人创新,从根本上强国富民。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与政府服务、调控职能之外,出现了网络配置资源的新方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市场、社会网络、政府 协同配置资源。目前信息化的资源配置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举例来说,一直倡导新的流通方式,可许多地方还在沿惯性发展大型商场,限制网络配送。如何让市场 与互联网实现融合,一些行业连起码思路都没有,坐等国外企业冲击。流通业尤其应加大调整力度。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产业结构调整

信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背景下,日益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逐步落实到从技术融 合发展到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甚至部门融合上来。一些产业,如数字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视频产业,很难归到其中哪一类中,它属于融合带来的新增长点,抓住 机遇将大大提升我国的竞争位势。但目前这个任务挑战性很强,部门利益,九龙治水,严重阻碍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发展。要真心融合,则政企分开,打破垄 断,引入竞争,势在必行。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关系

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化的本质要求包含了统筹,它通过不断追求信息对称和加速信息合理流动帮助实现统筹兼顾。在传统工业化 生产方式下,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信息梗阻和不对称,很容易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国内发展 和对外开放的不平衡。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关系不断统筹协调的过程,与合理的利益调整结合起来,最终将推动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问题,刚刚破题,抛砖引玉有助深入思考。但真正到位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既是当前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课

题,同时也是关系我国如何实现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来,信息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作用越来越明显、形式越来越多样,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科学解释也就显得更为紧迫。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后,到十六大提出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指导来看,虽然内容作了一些变动,但基本思路没有大的变化,就是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战略任务。但是信息化为什么能够带动工业化,究竟如何带动工业化,以及政府、产业和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策略如何,或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制定哪些政策?这些都迫切需要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目前我国对此研究还不深入,成果也不显著,相关策略也不明显。因此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和提出相关策略,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一项战略是否科学与能否发挥效益,不仅表现在口号的魅力上,更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系统阐释,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根据。

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深刻把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涵义,首先要求人们要清楚认识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工业化。“化”是指一种趋势,一种进程,也可以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包括技术、观念、文化和自然气候等)引起的持续的改造状态。那么从字面上理解,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也就是说信息和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这里我们还可以从工业化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它。工业化是指相对农业来说,出现的以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占一个国家的主导地位的过程。通常是指以机器大生产的应用过程为主要特征。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权威的定义,指出工业化乃是机器大工业诞生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这样看来,信息化也应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过程,而且最先导致经济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 进一步来看,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类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而引发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按照通常的自然逻辑来看,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中叶开始的信息化高潮,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然信息化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改造工业化。目前,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中。

但是人类发展的顺序并不一定是直线型的,也就是说在某些落后地区不必完全遵照 “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既定技术发展路线,而是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那就是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总结的经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有根基的新型信息化模式。

这里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社会跨越式发展,并不等于工业化可以直接被跨越。在人口众多、素质不高、社会发展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情况下,要普遍进入信

息社会,工业化是一个必须的过程,而不能被整体上跨越。实现社会跨越发展决不是不要工业化,而是如何协调两者的发展,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涵认识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精辟论述,指明了信息化、工业化与现代化三者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首先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回避或者绕开工业化,对于象我国就业压力大、经济环境复杂、地域广阔和处在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没有强大的、坚实的工业基础,就难以确保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和健康;其次信息化已经是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忽视或绕开信息化来进行现代化,也是不现实的、危险的。那么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就必须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探索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些变化都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扩散力、渗透力、融合性和创新性。这四个特征决定了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集合的新型工业化(见图2: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原理解释)。其中扩散力指信息技术能够影响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目前几乎所有的行业和领域都能够看到信息技术应用的身影;渗透性是指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程序中,并对这些环节与程序进行改造;融合性是指信息技术能够与其他技术、其他生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形成许多新的产业或新技术,例如CAD 、电子旅游等;创新性则指信息技术和应用本身在不断进化,信息技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在应用过程中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由此,个人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一种科学发展方式。以信息化为手段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而工业化完善信息化的中管理与思想,在过程中使得信息化按照正确的步伐前进。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