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徐州

我的家乡------徐州

作为徐州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招商引资的聚集区、投资环境的样板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验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先导区,9年来始终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的建设方针,抢抓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依据国际惯例,全面推进内部管理、招商引资和城市化建设。截至今年6月份,开发区进区外资企业已达200多家,投资者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及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美国卡特比勒、德国的利勃海尔、菲律宾的上好佳、泰国的正大等大型跨国公司,同时有50多家大型民营企业,如韩世集团、天地集团、家园集团、新大洲摩托等,已落户开发区内的“中国徐州民营科技园”,国家级徐州工程机械研究中心及其他科研机构也已在区内建成。通过9年的开发与建设,开发区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发展优势,尤其是近一两年,他们努力改善软硬投资环境,全力构造与国际接轨的投资平台,拓展多种招商渠道,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今年上半年,合同引进外资3亿美元,一些工业“巨无霸”项目已进入启动阶段。

“三变”,令人鼓舞,让人振奋,启人心智。

初春的彭城,徐州首次“年度十大新闻评选”吸引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踊跃参与。2005年,徐州荣膺“江苏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全市工业投入达到356亿元,县域经济快速崛起,这3项成为市民和专家注目的焦点,位列20条候选新闻的前列。

为什么市民和专家投票的意见这样集中?徐州市委书记徐鸣对记者说,近几年是徐州历史上又一个黄金发展期,人民群众从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亲身感受到徐州的县域经济变强了,产业结构变新了,城市面貌变美了。正如徐鸣书记所说,一次百姓参与的新闻评选,让徐州人集中看到了徐州正在发生的三个影响重大而深远的变化。

变化之一: 县域经济由弱变强

县域经济是徐州经济发展的“软肋”,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徐州的“市强县弱”最突出。6个县(市)中曾有4个县是全省的贫困县,现在还有3个是省扶贫工作重点县。2002年,六县(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市的90%和80%,但GDP仅占53%,财政收入占33%。更为突出的是,当时徐州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落后市区,两者的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

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状况,徐州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提出增强“县区强则徐州强”观念,在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变对县(市)区的单项考核为综合考核,加大奖励力度,调动了县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连续四年召开有20多万人参加的大会,2003年提出开展“干部会招商、群众会创业”活动,2004年提出为实现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而奋斗,2005年提出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今年3月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全面动员部署。这些措施,使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动力强劲。

徐州县域经济由此快速崛起。2004年9月,徐州县域以上工业增速首次超过市区,并一直保持强势增长。2005年,徐州县区的GDP增速高于市区0.9个百分点,工业增速高出13.8个百分点,而投资总量更是占全市的68.2%。同年,徐州县域财政总收入增长28.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2%,农民收入也连续两年实现了两位数高位增长,呈现了历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更为可喜的是,徐州各县区的发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铜山瞄上了盐城的东台,一个说苏北第一,一个说苏北领先;邳州奋勇当先,成为整个苏北县域发展的一匹黑马;新沂就盯住邳州,要在东陇海线的经济发展上拔得头筹;其他各县也是不甘落后,竞相发展。

如今,徐州的六个县市区几乎都有了自己在经济发展上的“桂冠”:铜山在县域面积大幅减少情况下,连续两年重新进入全国百强县;邳州位列全国百强中小城市第69位,被评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新沂被评为长三角地区最具投资价值县……而一顶顶“桂冠”,见证着徐州县域经济的由弱变强。

变化之二: 高新产业崭露头角

百里煤海是很多外地人眼中徐州的代名词。徐州也确实是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产业中多是资源消耗型的煤炭、水泥、钢铁、机械等。这使得徐州成为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最高的省辖市之一。但徐州煤炭资源正逐渐逼近枯竭,30年后将极可能无煤可采。要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徐州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尽管任重道远,但徐州开始向改造传统产业,建立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迈出坚实的步伐。

通过招商引资,一大批具有高新技术的项目落户徐州:采用国内先进技术的汽车电子传感器项目已于去年竣工投产;填补国内空白的国家一类新药埃他卡林项目已经开始土建施工;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重组人胰岛素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年产220万双液晶显示器项目正在进行基础施工……

在招徕外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徐州不忘打造本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此,徐州建立了淮海经济区和苏北最大的科技创业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2005年,科技创业园中孵化研发的16个产品的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进入徐州科技创业园内的孵化企业也达到60家,包括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上海交大电力国家级实

验室成果转化基地、中国矿大成果转化基地,以及多家由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

2004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幅达到105.7%,增幅居全省第一。2005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68%,再次实现飞跃。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同时,徐州煤炭产业的“地位”开始下降,煤炭增加值从最高时占徐州整个工业增加值的24.41%,下降为2005年的18.96%,煤炭产值从最高时占徐州整个工业产值的13.16%,下降为2005年的10.33%。

变化之三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徐州市民感到身边最明显的变化是,徐州市区的天变蓝了,绿地增多了,道路整洁了,一句话,人居环境变好了。2005年,徐州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并以总分第一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城市”,开始告别过去人们印象中煤灰飞扬的“煤城”形象。

这些变化得益于徐州的“四城同创”活动。2004年,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心举全市之力,集百万市民之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市委从自身做起,率先在市级机关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接着扩展到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创建热潮。

为了实现建成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第一步目标,徐州投资52亿元,建成32项市政重点工程,使去年成为城市建设投资最多的一年,城市的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采取BOT、公办民营等方式,先后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城乡污水处理厂,城区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9.5万吨,为淮海经济区第一;淘汰境内所有石灰法制浆生产线,关闭造纸企业21家;关闭市区最大的徐州水泥厂,对其它33家水泥企业实施关闭或搬迁;拆除燃煤设施224台,市区无供热管网的燃煤锅炉全部改用清洁能源等等。

短短几年时间,徐州城变了容颜,天蓝了,地绿了,水也开始变清了。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从2002年的56天提高到2005年的超过300天;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8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82平方米,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淮河流域9个国控断面水质,已有7个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居民小区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市中心彭城广场改造一新,新建的小南湖景区和两汉文化景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城市的发展与市民的文明开始同行,人们的心灵和城市一起变得更美。

1、对外宣传徐州,扩大徐州影响,许多网民也作了不少贡献。我看一下,除了官方开办的网站影响力在增大,一些网友自己创办的网站如:咕咚部落“古今彭城徐州”也是视频与文图结合,引人入胜;还有网友上传的大量反映徐州人文历史、风景名胜的美图,也在网上产生了影响。当然更多的是,一些网民都及时转贴到了百度、新浪、西祠等网页上,也增加了外宣的放大效应。我觉得最有效的还是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的中央电视台魅力城市展示和“国庆七天乐”徐州专辑的播出,希望今后多宣传。

2、06年徐州又增加了许多新名片:最近刚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验收,人居环境越来越好;获得了2006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投资城市,入围了中央电视台CCTV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20强,外贸出口增幅持续全省第一……徐州确实每天都在变美、变强!

3、人的变化最重要:徐鸣书记来徐州任职后,看准了徐州人文精神缺失之根本。从“跳出徐州看徐州”、“发展环境看徐州”到“人文精神看徐州”、徐书记“做有情有义徐州人”和“让人的心灵与城市一起变美”的呼唤,震撼了900万彭城儿女,集思广益地提练出了“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徐州精神,特别是经易中天在央视的一番妙论,徐州更是广为人知。我觉得徐书记改变徐州人群体性格特征缺陷的良苦用心值得称道,现在已开展的“温情徐州”活动暖人心、顺民意、催人改,全市上下都关注。媒体更是发挥了引导作用。“温情攻势”从报纸到广播电视,从网络轮探到手机短信,我很佩服市委宣传部的牵头组织能力,也佩服各媒体的具体策划水平。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