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率持续调高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财耩.型;塑鲤鱼竺堡趟垫盟堡盈

口黎静文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同时会加重地方尤其是东部沿

海城市的财政压力,不利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集中财力渡

过危机。出口退税地方负担的加重,势必会反过来影响地方政府

支持外贸出口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

三、减少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影响的思考与建议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历来是推动经济

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迅速扭转出口下滑的不利局面,将使我国

尽早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重新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然而,我

们也要认识到不能高估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

作用。

(一)增值税完善与出1:2退税调整同步进行

出口退税主要涉及增值税,因此出口退税的调整要与增值

税的政策共同进行。其一,保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当前,根据

我国税法规定.某些企业既享受了增值税优惠政策,又实行出口

退税,导致出现冈出口退税而多退了优惠环节已经免征的税款

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财政直接补贴,将有利于保证增值税的

完整性;其二,完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目前对增值税专用

发票的信息流、资金流、票据流等环境实行了很好的监控,但由

于对货物的整个流动过程缺乏记录,难以了解货物是否就是发

票上所列的货物。通过在专用发票上增加物流的记载项目,可加

大物流部分的信息披露是税务稽查有证町杏;其三,统一出口退

税办法。由于我国对出口产品实行不通的退税或免税政策,因

此,企业为避免所在辖区不理的税收政策环境而做出寻租行为。

从出口退税“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实践来看,征退税过程

合而为一、操作简便、运作机制比较严密和科学,且有符合出口

退税的国际惯例。

(二)建立出口退税财政专项准备金

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看地方政府能够承

担的出L】退税能力和每年增值税的增长能力是否相适应,如果

超过这个能力.由中央政府财政来负担。短期内如何对异地收购

比重较高的口岸城市或出口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实行

转向补贴,我们可以建立出口退税财政专项准备金,确保出口退

税全额及时退付。

(三)实施合理分担机制

一方面,重新核定出口退税基数,目前。地方政府部分普遍

反映应当根据2004年实际出口退税总额并考虑适度增长因素

来确定出u退税技求;另一方面,蕈新划分各地分担规模。由于

各省之间、各市之间情况不同,出口退税政策确定的增量部分分

配负担太宏观,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级财政的负担情况。因此,建

议实行出口退税地方负担总量上限控制,按照各地的经济情况

分别指定退税E限。

参考文献:暮出口退税率持续调高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摘要: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着手,分析金融危机下出口退税率持续调高对财政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出1:2退税率:财政收入;金融危机一、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历程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外贸出口受到r直接而严重的冲击。同时随着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实体经济层面,以及美元贬值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外贸出口呈现急剧恶化的趋势。因此,在这种情势下,为了遏制出口的继续下滑,保护出口导向型企业和传统外贸行业少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挽救出口危机,维持经济的增长,国家连续7次调高我国出L1商品的退税率,调整涉及面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力度强,使得出口企业收益颇多。如此频繁、大幅度地上调出口退税率也充分体现了政府将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同时,千方百计稳定出口,解决因为外部需求萎缩而导致出口减少这个中国现今面临的最大困难。二、调高出口退税率对财政影响分析(一)积极影响分析出口退税政策是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决定着出口退税规模在国家财政收支所占的比重。在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出口退税的增加会挤占财政部门必须提供资金的其他支出项目,从财政收支平衡上讲,财政部门对出口退税规模有一个接受的程度。出口退税作为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只能在国家先满足纯粹公共物品和劳务支出需要之外予以安排,这是财取部门能够考虑的最大限度,于是就有了出口退税的公共财政约束条件。从静态的角度看,出口退税只有财政支出效应,{H是从动态的角度看,出口退税还有财政收入效应。出【j退税的财政收入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出口退税会夸大国内的生产规模,从而增加GDP总量。国家的税收收入也随之增加;第二,出口退税会扩大出口的规模,而出口规模扩大会引起设备及原料等进口的增加,进口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出口退税的财政效应主要取决于出口退税的生产规模扩展效应的大小,生产规模扩展越大,出口退税的财政收入效应也越大。出口退税总自0财政效应是静态财政支出效应和动态财政收人效应的综合,其政府取决与支出效应和收入效应。出口退税的生产扩展效应越大,出口退税的财政效应也就越有町能为正。(二)出口退税的消极影响分析虽然调高出口退税率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稳定和企业的持续发展起到r至关莺要的作用,但同时弛产生了不少不利的影响。从财政收入角度来看,出口退税机制在改革前,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这种退税机制虽然刺激了地方和企业出口积极性,促进了出口创}r=的大幅度增长,减轻了地方财政的负担,但也割裂了责任与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中央财政步履维艰,降低r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此,在2005年,中央与

地方的分担比例调整为92.5:7.5。这种调整在当时确实大大减轻

了地方财政压力,改善了外贸经营环境。但是,随着当前国际经

济危机影响的深入和东部沿海省市发展压力的增大,现行的出

口退税分担机制存在的问题又凸显了出来。现行出口退税分担

机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分割,不利于我国统一市场[1]姚东旭.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提高出口退税率引发的思窜考[11.商场现代化,2009,(18).弓[2]严才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效应分析Ⅱ1.涉外税务.2007,(3).1乌[3]改革出口退税分担机制“保出12"”[NI冲国税务报,2009一吾3-11

万方数据

出口退税率持续调高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黎静文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致富时代(下半月)FORTUNE TIME2010,(6)0次

参考文献(3条)

1.姚东旭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提高出口退税率引发的思考 2009(18)

2.严才明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效应分析 2007(3)

3.改革出口退税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杨俊峰 中国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实证分析 2005

自1985年我国实行出口退税以来,出口退税率及其管理办法几经调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逐步履行入世承诺,传统的出口促进措施如政府补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出口退税这一中性的出口促进措施的地位凸显.本文旨在运用计量工具纵向分析出口退税与出口及国家财政的相关关系,一方面评价政策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面为今后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2.学位论文 朱利群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历史嬗变的财政经济效应研究 2007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从无到有,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对财政经济的效应逐步显现。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2003年颁布、从2004年开始实行的出口退税新机制的财政经济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未来财政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在研究了国内外学者的各种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出发,根据我国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收入目标,确定我国的出口退税应遵循中性与非中性政策的有机结合的原则。

自1985年建立现行出口退税制度以来,我国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已20多年。回顾历年来的政策嬗变过程,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就业,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需要,出口退税政策不断进行着调整。2003年10月中央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新一轮改革,从出口退税率、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负担机制、出口产品结构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出口退税新机制运行三年多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好地解决了出口退税历史陈欠问题,实现了“老账要还,新账不欠”的改革目标,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实行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主要出口地地方财政负担重的隐患仍然存在;出口货物征税与退税在地域上不同程度的分离,使得出口退税财政负担机制一开始就存在不合理成分;出口退税基数核定偏低,导致地方财政超基数负担过重等。

通过对出口退税新机制的财政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的以流转税为财政收入的主体的税制结构决定了实行出口产品零税率,使财政难以承受;二是外贸发展战略导向,致使出口追求数量盲目增长,导致了出口退税负担过重;三是出口退税管理模式存在一些漏洞,如税款征收不到位、征退脱节、增值税分享与分担不对等、超基数退税分级负担的兑现方式不尽合理等。 目前我国的发展战略正逐步从出口导向型向贸易平衡型转变,“十一五”提出我国经济要又好又快发展。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将成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本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未来财政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一是适当下调增值税法定税率,扩大税基,为减少出口退税额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将增值税改为中央独享税种,仍由中央政府承担出口退税;三是采取分类退税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四是推动增值税及早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五是建立高效的出口退税征管体系,征退结合,大力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3.学位论文 陈辉 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7

出口退税是国际规则允许的一种通行做法,它可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属中性税收政策。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出口退税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日臻成熟,它对于促进我国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出口退税制度在税法理论和税务实践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从税收法律和税务实践的角度,在介绍了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出口退税制度之不足,并提出完善的对策,以期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有所裨益。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演变过程。一是2004年前的出口退税制度。我国自1983年9月开始对部分产品退还出口环节已经缴纳的工商税或增值税。从1985年4月起对出口产品实行全面的出口退税。1988年1月开始实行全面彻底退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了对出口产品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和免征消费税。从而确立了出口退税制度的法律地位。二是2004年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与运行效果。由于增值税中央与地方分享,而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负担,国家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与出口退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缺口,国家拖欠企业出口退税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企业获得出口退税的法定权利难以实现。为此,国务院决定,对出口退税制度进行重大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从机制上解决财政拖欠出口退税问题。2004年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大了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结合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推进外贸体制改革;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出口退税新机制的实行建立了新型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减轻了中央财政负担;调控了中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利于加快企业资金周转,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有利于优化出口结构和增强外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了外贸经济的发展,使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第二,从五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立法保障不足的问题,表现为:出口退税立法权有待规范;出口退税制度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口退税的制度架构背离其立法精神;我国税制的不完善加剧出口退税的不规范。二是出口退税超基数财政共同负担机制不尽合理。出口退税基数核定不尽合理;出口退税共同负担机制为外贸出口带来负效应。三是出口退税普遍降低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它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对就业产生影响,也使企业改变出口贸易方式以减轻税负情况不断出现。四是出口退税征管体制中存在着“征退分离”;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清算管理不应剥夺企业的正当权利;没有建立科学、严密的出口退税计算机信息监控网络等问题。五是出口退税方式差异造成不公平竞争;“免抵退”方式在退税中难以适用;退税期限冗长影响退税政策效应的实现。

第三,从五方面阐述了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一是建立稳定的出口退税法律制度,将出口退税相关问题通过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国家法律规定下来,才能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要改革出口退税共同负担机制。可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分享体制,增加中央收入,由中央承担全部出口退税;在当前增值税税收体制下还应实行共同负担机制;调整出

口退税操作程序,实行“外贸采购免税”制度;改革出口退税基数核定办法。三是要完善出口退税税制结构。我国应放弃“彻底退税”的政策,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不违反国际法的前提下,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对不同产品,分别制定出口退税率;加大所得税在整个制结构中的比例,尽快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最大减少增值税重复征税问题;改革增值税、消费税的税收优惠与减免制度,强化税法刚性,减少税收优惠的随意性。四是要建立科学、严密的出口退税管理制度。要建立征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加快出口退税计算机信息监控网络的建设;严格出口退税管理流程;实行出口退税时间保证制度和“滞纳金”制度。五是要在税法中确立纳税人出口退税请求权,同时,开辟救济途径,以诉讼手段保障出口退税请求权的实现。

4.学位论文 李晓霞 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4

茶叶是云南的传统优势产业,是云南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自1995年以来,茶叶产量增长缓慢,茶叶产值增速下滑,茶叶外贸出口连续五年大幅度滑坡,茶叶生产徘徊不前.各级党委、政府对此给予极大的关注.该文就促进云南茶叶产业发展应采取的战略和措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宏观依据.该文通过对国内外茶叶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判断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机遇和威胁;通过对云南茶叶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环境的分析,判断云南茶叶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运用SWOT战略分析和战略形成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云南茶叶产业发展应选择:调整茶业结构战略和发展产业文化战略

5.学位论文 常鹤杰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改革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2006

本文结合2004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来全国以及河北省出口退税政策执行情况,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运用税制分配理论原理、公共产品理论的收益课税原则,选取了外贸发展居全国中游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河北省为分析对象,以政治经济学的利益分析法说明现行出口退税机制是一种临时性的、折中性的过渡方案,不具有长期稳定性;以实证的方法分析了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对河北省财政和企业的影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河北财政收入的影响,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出口退税制度的基础上,就改革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在现有机制下适应出口退税政策提出了建议,首先从长远看推行免税采购制度是将来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其次发展外贸代理制和在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地方政府分散合作也是在现行税制下比较可行的措施;最后应制订法制化、规范化的出口退税政策,而且应结合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6.期刊论文 李泽红 我国税制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经济论坛2004(18)

一、目前已经实施的改革措施及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一)出口退税制度的调整

出口退税改革的根本原则是

1.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区分产品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不降或少降,对于国家限制出口的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为17%、13%、11%、8%、5%五档,自2004年1月1日起实行.按现行出口结构,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将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

7.学位论文 张楚 完善我国增值税法的若干构想 2008

我国1994年进行的税制改革,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了现行的增值税法。现行增值税法充分发挥了增值税具有的调节的中性、税负的公平性、收入的有效性、征管的严密性和利于保护本国经济、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等优点,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但是,十几年的实践,也暴露了它的许多不足,有待改进和完善。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增值税的由来、概念、特征、增值税的类型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提出我国现行增值税法存在的问题。内容主要包括: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行增值税法选择的生产型增值税缺陷明显,它不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优化产业结构、平衡区域经济,也不利于税款的征收;现行增值税法规定的征收范围不广,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划分不清晰,极易引起混淆;现行增值税法实行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并采取不同的征税方法,客观上导致了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公平的结果;现行增值税出口退税机制的法律规定混乱,国家拖欠企业出口退税的情况日益严重,出口退税率频繁变更。

第三部分: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如:有步骤地实行消费型增值税;适当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重塑纳税人身份认定标准及相应待遇;适应WTO的要求,进一不完善增值税出口退税制度。

8.学位论文 欧阳明 我国税收增长问题研究:1994-2007——特征、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09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正是我国经济制度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顺应历史的要求,1994年我国进行了建国以来范围最大、影响最为深远地工商税制改革,基本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税收制度。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我国税收收入也出现了惊人的高速增长态势,并且自1996年以来税收收入增长呈现出持续高于GDP增长速度的态势。基于经济原理和直观感受,我国学者对税收的这种高速增长、超GDP增长给予了极大关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税收持续大幅度超GDP增长?税收的这种高速增长是否合理?目前税收增长是否脱离经济增长?税收高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弄清楚上述问题将为我国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和制定正确的税收政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沿着税收增长的特征、原因及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思路研究1994—2007年我国税收增长问题,探寻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税收增长之路,促进税收与经济之间关系和谐,使税收体制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器。

一、税收收入及增长特征

1996年以来,我国税收环比增长率持续高于名义GDP环比增长率,税收增长呈现出超GDP增长的特征。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1994—2007年税收收入每年都超税收计划增长,税收超收是我国税收增长的特有现象。

1994—2007年,从税种角度看,所得税是税收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产业角度看,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增长均超过第一、二产业;从区域角度看,我国东部税收增长显著地高于其他经济带;从经济成分看,混合或股份经济成为支撑此时期税收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从税收级次看,中央税收增长显示出比地方税收更强地增长势头,基本实现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目标。

二、税收决定及超GDP增长的原因

(一)税收决定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1994—2007年税收增长率均值显著地高于1985—1993年税收增长率的均值;同时方差分析还发现1985—1993年税收增长率和1994—2007年税收增长率具有方差齐性,分税制只是引起了税收增长率均值突变,但没有改变税收增长的内在机理。

经济效益既是决定税收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税收增长和税收超GDP增长的显著性因素。与经济效益联系最紧密的税种是所得税,所得税在所有税种中增长势头最强劲。而经济效益的提升与股份制改革密不可分,来自混合或股份经济的税收增长势头最强劲。另外,度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选取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指标,说明税收收入主要来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二)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

1994—2007年导致我国税收收入超GDP增长的原因既有偶发性因素也有持续性因素。持续性因素一旦达到某种水平状态就会持续推动税收超GDP增长;偶发性因素需要不断变动才能刺激税收超GDP增长。偶发性因素凸显了税收超GDP增长与税收收入决定的原因差别。

1994—2007年导致我国税收一次性超GDP增长的偶发性因素有:因打击走私、实行“一个制度、四个体系”新征税模式、实施金税工程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带来的征管水平提升;非税收入清理、规范化和税收优惠政策到期等政策因素;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活跃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非均衡性通货膨胀;证券市场交易活跃等因素带来资源行为目的类税收大幅度增长。税收持续性超GDP增长的原因:目前的产业结构状态;企业效益提高、居民工资上涨和房价上涨而适用更高的超额边际税率带来的超额累进税收入;进口贸易超GDP增长。

三、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994~2006年我国税收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2007年税收数据生成过程发生改变,1994—2007年税收与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说明1994年税制改革建立起了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稳定关系,但这种关系在2007年被破坏。而且发现当期GDP并非税收增长的显著原因,尤其2007年税收增长一定

程度上背离了经济增长,这与我国流转税为主的税收制度相关。

无论是税收对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劳动、消费、出口和技术等主要因素的影响还是分省市税收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都表明税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税收对经济增长已经出现弱地抑制作用。由斯库利(Scully)模型,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宏观税负为18.98%,结合巴罗(Barro)模型估计的结果,我国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应该在20%左右。

投资受宏观比例税负影响显著,个人所得税对投资存在显著压抑作用,而且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明显。

边际税负以几何倍数按二次曲线形式显著地影响劳动力供给和净出口,且呈倒U型关系,促进城镇从业人数和净出口增长最快的边际税负分别为19.58%和12.39%。进出口环节净税负与净出口显著负相关。

边际宏观税负与居民最终消费增长率呈U型,目前处于U型的前半部分,呈反J型。个人所得税与居民消费显著负相关。技术主要受到边际宏观税负的影响,两者呈线性关系且显著负相关,边际宏观税负按固定比例影响技术。

1994—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地条件收敛。就全国范围而言,税收增长对经济增长已经产生了弱地抑制效应。但税收增长对四个经济带经济增长的影响各不相同,税收增长推动了东部和中部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东部推动作用显著;税收增长抑制了东北部和西部经济增长,尤其是对西部抑制作用显著。综合而言,税收对区域经济差距无显著影响。

税收增长导致的财政支出增长推动了经济增长,全国而言这种作用显著,与理论保持一致,但东北部和西部的这种效应不显著。另外,与税收增长相联系的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具有显著影响,就全国而言,缩小了各省、市、自治区的差距;分经济区域看,中部却是扩大了差距,其它区域则和全国保持一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减税措施刺激经济增长,2008年我国税收增长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的走势,税收持续十多年的高增长状态结束,并在年底急转为负增长。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994—2007年税收增长(尤其持续超GDP增长)的直接后果是宏观税负水平提升,目前我国小口径宏观税负基本达到了最优宏观税负水平,而大口径宏观税负(尤其考虑土地出让金后)已经显著超过了最优宏观税负。可税GDP占GDP的比例平均为67.17%左右,可税GDP大口径税负平均高达36.24%,说明税基偏窄,这就是为何整体宏观税负不高而微观主体感觉税负难以承担的原因。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间的巨大差异是税收征管水平提升的来源,也给予了税务机关调控收入的弹性。税务机关加强征管的激励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超收返还以及返还不纳入预算管理联系在一起。我国税收收入主要来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目前需新增4万亿财政支出,而税收增长为负,我国既面临着增收又面临着减负的压力。目前,边际宏观税负与居民最终消费增长率关系呈反J型,技术与边际宏观税负显著负相关,边际税负远高于促进城镇从业人数和净出口增长的最优边际税负。

进出口环节净税负与净出口显著负相关;个人所得税与居民消费显著负相关。

研究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负与全社会投资增长率之间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目前企业投资决策尚缺乏理性,增加投资成为增加政府税收的来源,形成了政府为了获取税收而必须高投资,同时高投资又需要政府多收税,两者共同推动税收高增长以及企业税负与投资正相关。

税收增长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现行税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抽瘦补肥”的马态效应。

(二)政策建议

从宏观税负角度而言,减税政策和我国税制设计的政策目标应当是使宏观税负维持在20%左右,推动经济最优增长。在当前税制改革中要注意扩宽税基,实行宽税基低税负,努力构建所得税和流转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

应当降低名义税率但又略高于实际税负,压缩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的之间的空间;应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减少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努力解决税务机关(主要是国税机关)“双重忠诚”问题;严禁各种形式的收入返还,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当是税源监控的重点对象。

需要进一步深化对非税收入管理,积极推动费改税,强化预算管理,努力将所有政府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当前采取的结构性减税措施的同时还应注意保证、开辟税源,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压力,暂应保留证券交易印花税。

应大力降低边际宏观税负,推动消费以倍数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城镇从业人数和净出口增长。应当减轻个人所得税负,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等将降低进出口环节净税负,有利于刺激净出口增长,扩大外需,关键是落实政策,防止骗税、偷漏税。 应积极推行绩效财政和强化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建立“先评审,后编制”、“先评审,后招标”的科学、严格、公开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防止非理性投资。

西部和东北部应当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将总部设在本区域;改革来源地原则的税收返还政策,降低返还比例,可将现行30%改为15%,提高中央政府纵向转移支付的水平;提高横向转移支付水平,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9.期刊论文 蒋雄.吴淑壮 经济回暖背景下出口退税政策的思考 -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4)

2008年7月以来,我国多次上调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冲击.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回暖,一些关于政府退出策略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要求政府调整出口退税优惠的意见.本文通过分析近期我国出口贸易的变动.详细讨论了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10.学位论文 王志恒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 2007

2007年7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较大力度的调整以控制贸易顺差、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8月我国实现贸易顺差249.8亿美元,仅增长32.8%,比1-7月减缓48.1个百分点。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财政部税政司官员谭崇均在谈到我国出口退税调整的未来方向时说,近期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尽量减少频率,争取多征求企业及行业协会的意见,精心设计,只做完善性的微调,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本文结合出口退税近期的政策调整,联系出口退税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理论,运用最新的数据,对出口退税的政策效应做出分析,并为政策措施的完善提出建议。文章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为前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逻辑结构。,前言的介绍有助于读者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为下一步展开讨论奠定了坚实的背景基础。

第二章为出口退税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主要分两个部分,包括我国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和出口退税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一节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主要从出口退税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出口退税的一般原则和出口退税的方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一般经济学原理来看,鼓励本国出口需要实施出口退税,从税理方面来看,间接税的转嫁性要求出口退税,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增加出口商品竞争力需要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符合国民待遇原则,避免重复征税,体现税收公平,符合属地税收管辖权原则,体现税收的主权特征,符合税收中性原则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原则;退税、先征后退、免抵退税、免抵税和免税是我国现行出口货物增值税的主要退(免)税办法。这些讨论加深了我们对出口退税理论的认识。第二节出口退税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部分首先介绍了出口退税的理论渊源,包括早期的重商主义的观点、重农学派布阿吉尔贝尔的思想、古典学派威廉·配第的思想、亚当·斯密的思想以及大卫·李嘉图的出口退税思想,紧接着介绍了出口退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西方现阶段对出口退税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选择、出口退税分担机制、出口退税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出口退税与汇率的关系等。通过对上述国内外出口退税研究的综述和评论,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出口退税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向读者阐述了现阶段出口退税研究的主要问题,从而为下文出口退税发展和政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为出口退税的发展和现状描述,对出口退税的发展演变过程分雏形阶段、停滞阶段、形成阶段、改革调整阶段和完善阶段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出口退税经历了从不完善到现在比较完善的阶段。在对出口退税发展完整了解的基础上,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制定以及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主要问题包括不同地区之间出口退税的一致性和对出口企业、劳务、出口产品的退税待遇的差别性退税政策;由于财政收入结构、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和收入分享机制、财政预算的制约以及纳税人自身因素等的影响使得退税不及时,欠退税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我国当前出口退税政策以及管理方式和手段的不完善,大量出口骗税现象的发生。对我国出口退税现状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完善措施。

第四章为出口退税的政策研究,也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部分。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具有两面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虽然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从政

府财政方面分析,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引资的财政成本,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引资,但其积极的政策效应也不容我们忽视。本文主要在出口退税政策有效的假定前提下,分别从短期和长远的角度,利用1985年到2006年22年的数据,运用计量软件对出口退税额与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关系以及出口退税增长率与我国外贸增长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定量结论,使政策的指导更明确化。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出口退税调整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影响,分别对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出口退税两次大的调整进行分析。这些政策效应分析都将有利于今后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工具的有效利用。

第五章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完善。以国外比较完善的出口退税制度为切入点,介绍了法国、意大利、英国和韩国等国先进的出口退税政策,并分析了借鉴意义。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完善的出口退税政策,针对我国出口退税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出口退税政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和发展,主要政策建议包括:第一,出口退税应作为一项中性的非歧视的对外贸易制度并增强其自身调节的灵活性和现实性。第二,应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性,以便真正达到出口退税对经济调整的政策效果。第三,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适当推动西部地区出口优势产业的发展。第四,要加强出口退税管理。

第六章为研究结论,通过以上各部分的阐述,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合,概括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即政策方面,我国出口退税存在制度统一性、负担机制与收入分享机制不完善、出口欠退税和出口骗税严重等问题。政策效应方面,在短期内,出口退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是显著的,即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出口退税每增加1亿元,将会带来来年24.3457亿元的出口额的增长:出口退税额每增加1%,将会带来来年出口额1.03%的增长。出口退税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贸易顺差,且短期内的数量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短期内的数量调节不是最终目标,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长远来看,出口退税作为一种财政手段,解决的是经济结构问题,出口退税调整对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具有积极影响,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出口退税对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达到有利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均衡增长的质的目标。最后对我国出口退税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增长提出展望。当然,出口退税是调控我国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政府应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保证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fsd-x201006063.aspx

授权使用:浙江大学(wfzjdx),授权号:1b4b0ec8-de57-4efe-ac59-9ea6015f98d3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4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