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具有永恒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要总结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锻铸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内涵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髓包括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以民为本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其实质而言,既有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群众优秀文化传统,值得肯定的一面;又有被统治者利用,作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要去否定的一面。因此,在传统文化多层次的结构中,有些观念具有负面的社会价值应予以抛弃。如官本位、唯有读书高、轻科技文化、君君、臣臣、愚忠、愚孝等,都是不符合现代生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陈腐观点,与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新型人际关系等无法共存,是应剔除的糟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文化中不少观念则具有两面性。它们犹如一把双刃剑,精华与糟粕并存,真理与谬误共生。如儒家伦理观念中,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既可励人自强刚健,又可导人畏天知命;提倡“忠恕”,既可发展人的宽容和献身精神,又能造成压抑个性、泯灭斗争精神的消极后果;论证“以和为贵”,既可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又会产生轻视竞争意识,形成一团和气的不良结局;在义利观上,倡导以义节利,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是积极的,而重义轻利,轻视事功则是消极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两千年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好这笔思想资源,让它在当代发挥应有的价值值得深思。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上,我们持有的态度是:价值观上坚持批判地继承,实践观上坚持以广大的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和依托;同时既将西方文化的精髓拿过来,又将中国传统文化送出去。所谓“批判”,就是要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批判其过时的、不适应今天时代发展的、阻碍我们前进的消极的东西;所谓“继承”,就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其在今天还能够发挥作用的、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的东西。而弘扬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价

值,只靠其自身的“自我完善”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鲜活的社会实践,没有实践中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传统文化的再生就成为空谈。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仅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强烈触及了人的精神世界,引起了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及冲突。要在诸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锋中进行甄别、选择和取舍,创建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基础、尺度和依托。而社会生活实践是常变常新的,这决定了任何传统文化都不可能与现实之间没有距离。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精华内容,也不可能直接用来指导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只有立足于当代,立足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方能在当代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仅应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还应使其得到传承,使其与全世界全人类的文明进行交汇与碰撞。唯有此,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才会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