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亮点

  [姜泓冰]: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还有英文的主题“Better city,Betterlife”,这个主题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肯定。我们在采访过程中,都听到的是一片的赞扬声。有人说上海世博会虽然没有开,但写这个主题就已经很成功了。我很好奇这个主题是怎样选定的?

  [季路德]:1999年初,上海市政府提出申办世障会以后,市政府开了一个会讨论申办方案,其中提到了要定一个主题。当时会上没有定。定下来就是要成立一个主题研究小组。这个小组设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召集很多专家开会进行主题筛选。首先研究遵循哪些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进行筛选,筛选出来很多。我当时是在申博办的综合部。我有了解。后来到了1999年下半年的时候,逐步集中到了城市的,信息时代的都市圈,城乡沟通,讲和谐,当时比较热门的话题,其中和城市有关。

  [姜泓冰]:这个主题一推出,是不是得到很多响应,很多国家会不会冲着这个主题要参加。

  [季路德]:如果说某个国家说因为你的主题好,我来参加。没有这么简单。但它在我们申办的时候确实起到很好的作用。给人一看这个主题很深、很宽泛。当时我们觉得这个主题有三个优势:第一,时代性,全世界都关心城市,城市化的浪潮;第二,独创性。这两个是矛盾的,越是时代的,知道的人越多。越是独创的,越冷僻。而恰好又有独创性,又具有时代性。第三,具有可展性。只要你是一个国家,哪怕是人很少,哪怕是一万多人的国家。因为我去过两个国家,两个国家都是一万多人的人口,加起来不到三万人。到这些国家去看也有聚集点,也有形态,也有经验发展的教训可以与你讨论。如果你找知识经济、纳米技术,很多国家无法和你讨论。所以我们觉得这倒是很有优势。

  [姜泓冰]:今天非常成功,从建了世博园之后,从最著名的外滩到黄埔大桥到世博园,整个这么长一段的黄浦江的岸线都联通了,成为景观。

  [季路德]:不只是一个景观,实际上它是上海的一个眼。虹桥机场、浦东机场两个机场一连线,黄浦江一通过,黄浦江是纵向的,两个机场是横向的,这个点就在世博会上。因为上海将来发展下去,一定是走国际服务业的道路。虽然制造业在上海非常有基础,比如高科技制造业、重化工制造业,但上海毕竟是一个都市。国际服务业,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像这样带有国际性的服务行业,它总是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地方,它主要不是物质的因素,它主要是人流的来往、信息的来往。你会发现黄浦江两岸,用老话讲是洋行、银行、公司、仓库、码头,现在看就是订单中心、交易中心、展览中心、货物中心,全部都集中在黄浦江两岸,这两个机场两边,那不就是一个国际服务业中心吗?将来的创意就在这儿。

  

  世博会开幕式不会太奢华简朴但有亮点

  

  [主持人]:开幕式的构思、立意方面还都是比较简单、简朴的。

  [季路德]:对于亮点,个人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黄浦江上的很多焰火,一下子爆发出来。而且我们提到在浦江两岸的风景一般是看不到的,你在别的地方看不到水上的东西,很好地借助了水。我们会看到原生态的文化,少数民族的歌唱,你会看到全世界的文化很丰富。它并不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给你讲一个故事,或者是高投入的舞台美景,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姜泓冰]:我印象比较深的,暖场表演中,第一个节目就是土族和土家族、苗族的组合歌唱。演唱完全是原生态的方式。还有一个节目印象比较深,是台湾的原住民,高金素梅,她现在已经退出了娱乐圈,她一直在台湾推广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这次她带了14个台湾原住民,她们表演的歌舞是《庆丰收》,非常好看。另外一个我印象比较深的,在开幕式的文艺演出当中,有很多音乐舞蹈节目,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混搭”,中国和西方音乐的混搭。《梁祝》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名曲,从它的旋律里面可以慢慢转移到《蓝色多瑙河》的旋律来。

  [季路德]:当时想的就是以黄浦江为舞台,大桥和两岸都是观众。你想想看,黄浦江中的表演,又是焰火、又是船,中间有巨大的LED,当然也是很震撼的。高层可能认为,节目要形成的心灵震撼其实可以通过更加简朴的方法达到。最后就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情况。国际上曾经也提到过,这个开幕式很简单,就是两个领导人讲话,唱唱跳跳就结束了。我们想,这样不行,中国人还讲究热闹,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考虑的结果。

  [姜泓冰]:我记得好象说开幕式的演出会有一些节目是和长期的演出结合起来的。很多节目做了开幕式演出之后,还会加入到世博会日常的演出当中,同时有两万场的文艺节目演出,很多节目还可以细水长流,继续演出。这个确实也是一个环保的概念,比较节俭,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我也很期待看到,比如用牛奶盒做的座椅,就是嘉宾今天晚上会在演出现场坐的一些座椅,是用牛奶盒再生来做的。

  [主持人]:世博会拥有100多年的历史,走到今天来到上海,他焕发了新的活力。我们回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我们上海世博会究竟有哪些特别亮的看点呢?

  [季路德]:50多年以来,每届世博会展览都有个主题。除了展览以外,世博会的论坛和文艺活动,包括像今天的开幕活动本身就是世博会的主题体现,除了展览论坛活动以外,其实还有第四种,就是整个世博园区的景观,比如说高架步道、各国的建筑、雕塑,每届的世博会定了一个主题之后,各个方面都动脑筋在四个夯面表现。当然主要还是展览,像上海世博会里面实际上有300多参展主题,每个参展主题从理论上讲都是围绕着“Better city,Better life”。上海世博会是非常有看点的。

  

  世博会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促进人类交流

  

  [主持人]:我注意到上海世博会有五个副主题,叫做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创新、社区的重塑和城乡的互动。请季部长分别为我们解读一下五个副主题的含义。

  [季路德]:这五个副主题是2001年的时候提出来的,我开始讲过我们1999年提出主题的范围,2001年确定了主题的表述,接下去就是这个主题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在2001年的时候,针对当时写申办报告的任务,把这个主题深化了。深化出五个副主题。这五个副主题,实际上是个意思,城市能不能让生活美好?

  [季路德]:当然,我们首先要有一个信心,认为它是能的,能就要讲出道理来,那就是这五个方面。因为城市比农村更鼓励经济发展,经济需要规模经济,需要节约经济,如果说分散到广袤的土地上去,有时候就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第二,城市鼓励创新,因为很多点子需要人和人之间讨论的,如果布置的很分散,信息不集中,难产生了新的Idea。火花的碰撞需要在一起产生。所以城市比农村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第三,城市比乡村更鼓励多元文化的融合,当 然乡村比城市更容易保持原生态文化,这是一个双刃剑。但城市毕竟是有移民,很多人到城市里去,带来各种文化,所以我们最后会看到各种新文化的产生都是在城市里面形成的,各种文化在一起会融合。第四,城市更容易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我们讲社区,社区是很多人住在一起,形成了小区。人多了之后,我们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多了_之后,城市里的人更容易形成一种生活化的状态。社区比农耕文明原始的生存文明更加有规则。第五,城市比乡村更有影响力。

  [主持人]:社区的重塑,具体到上海市民生活当中,是不是上海市民已经体验到了城市社区重塑的好处了呢?

  [季路德]:也许因为我是上海人,所以有时候很难判断,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自外地的朋友,他到一对比反而看的比较清楚,说你们最近这几年变化比较大,我们一直在里面,我们反而不像外地朋友感受那么深。我觉得好象很难讲。现在都在努力,坦率的说我们生活中间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有制度层面的,我们也多次提到这个问题。也有自然条件层面的,比如说我们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间,会有很多的人来回的流动。也有习惯层面的,多年以来养成的心理习惯。但大家一直在努力,我个人感觉老百姓的生活在不断改善,这些问题已经看到了,如果要掩盖掉,说这些不存在,反而不发。

  [主持人]:确实,城市的改变在世博会的历史上也有非常鲜活的例子。1939年纽约世博会把当时的沼泽和垃圾场这样的环境,变成了今天纽约的第二大公园,这个变化确实非常大。还有1992年的塞维利亚世博会,水利建设、各种各样的桥梁,激活了当时交通非常不便的卡图哈岛。它原本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非常不发达的小岛,经过世博会之后交通发达了,经济也上去了,所以说世博会能给城市带来的变化还是非常显著的。

  [姜泓冰]:世博会真的是依靠整个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走到今天。我觉得志愿者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上海世博会要顺利运转,等到正式开园之后正式运转,还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我们试运行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志愿者。现在在园区当中,他穿的是绿色的衣服,志愿者变成活动的风景,有时候游客来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志愿者。询问问题,不会想到找一个问询处,问询处也很多,但他会去问志愿者。志愿者在这当中的表现,也让我很感动。经过这么多世博会的志愿者,可能对这个城市也是一种改变,人的素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微笑,更多的以人为本的考虑。我觉得世博会这一点也会对城市带来更好的影响。

  [姜泓冰]:另一个我觉得特别高兴的是,我那时候看到江苏的泰昌和浙江的嘉善,这两个地方更有意思,政府出钱购买了一万张的世博门票,用来给当地的小学生。我觉得这是非常聪明、非常好的做法。一百多年以来,世博会的生命力常盛不衰,原因在于它是促进人类交流、促进科技交流、促进世界各国合作的盛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国际文化活动。

  [季路德]:希望世博会能够对我们中国的青少年有非常积极的引领作用,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有非常积极的引领作用。

  [姜泓冰]:我希望世博会像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所说的,有184天的精彩。希望它影响我们从小孩到年轻人,到我们所有的国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通过世博会看到世界。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