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纪录片的影视制作

  【摘 要】本文根据工程纪录片影视制作的创作规律,如何把一项建筑工程从设计开始到建设完成的过程通过拍摄编辑成纪录片。探讨工程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拍摄技巧、艺术处理、画面节奏、声音构成、多视角表现人物等几个要素,阐述制作要点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记录片;影视制作   一、前期策划   正如拍摄总要选择一个拍摄角度一样,我们在前期策划中,要筛选出重点拍摄的项目工程,对于重大的、科技含量高的甚至国际上领先的工程优选出来作为前期策划的重点,同时领导的关注、预算经费的支持,也是顺利完成拍摄的重要因素。   1.制定拍摄计划   工程片与普通录像片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旦选定一项工程作为拍摄对象,就要从设计初期的设计方案论证开始工作,分阶段地记录项目,从破土动工、项目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从而完整表现出设计意图变为现实的过程。拍摄周期即为该工程的建设周期,通常要经过几年时间,在制定拍摄计划时要考虑这一变化因素,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工序完全记录下来。   序号 工程进度 记录事件 拍摄镜头   1 施工前 开工奠基仪式,原始用地 远景,全景   2 土建   基础施工 打下第一根桩,基础桩基施工和所有桩基,有大面积混凝土施工 俯瞰全景,中、近景   3 土建   结构施工 大型构筑物的安装,吊第一榀大梁过程,主体结构的梁、柱、板大面及节点镜头,结构封顶仪式;吊装最后一榀梁的过程 全景,中、近景   4 管线施工 水、暖、电等各专业的基础管线敷设 中-近景   5 内外装饰施工 主体特殊过程,涉及外立面处理,室内装饰装修,工艺设备的安装; 全景,中、近景   6 工程试运行 建筑智能化内容的镜头;包括:自控、信息、安防等系统; 全景,中、近景,特写   7 工程施工全过程中 工程设计的亮点,体现高科技含量的效果事例,包括:优化设计,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应用、专利及特殊设备等独有的工程内容; 全景,中、近景,特写   8 工程竣工运行以后 工程竣工仪式,各主要功能部位的运行状态,投入运行后的运行效果;显示工程气势雄伟的外景和内景。 全景,中-近景   9 工程期间 不失时机的采访设计师、工程管理者、业主、建设者、高层次的行业专家等从不同角度来讲述和评论工程。 中、近景,特写   2.与总设计师的沟通   在确立了拍摄项目后,与项目的设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一般选定站位高端的总设计师,他对项目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更好,想像力更丰富,视野更高,通过沟通,了解设计特点,这样完成的拍摄内容在技术表现上会更贴切。   二、工程现场的拍摄   1.克服客观环境的束缚。拍摄现场条件恶劣,一般工程的施工现场多为零乱的建筑工地,尘土飞扬,地面不平,室内光线差且无照明条件,这些都给具体拍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所以要观察好现场。要求熟练掌握摄像器材,尽可能利用器材的多功能性去克服复杂环境。   2.提高拍摄人员的专业知识。实际拍摄开始后,如发现对某些工种的内容拿不准应该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拍摄人员不懂专业知识的缘故。因此,与工程设计人员保持交流,不断地累积专业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优秀的工程摄像师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一到现场就能看出各工种与上一次拍摄时的变化,同时能知道下一步的施工将进行什么内容,因为拍摄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有技术人员伴随左右。因此,拍录项目的过程,也是充实专业知识、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   3.技术操作与艺术处理相结合,实地拍摄既包含技术操作也包含艺术处理,这往往是工程录像的摄制者容易忽略的两点。   (1)技术操作   就是合理、正确的使用手中的设备,而色、光、声是技术操作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般的专业设备,许多设置是需要在现场完成的。比如白平衡的调整,就直接影响着所拍画面的色彩。因为工程录像片的摄制周期长,又有季节的变化,每次到现场时必须重新调整白平衡。调整白平衡不仅仅考虑光源色温,还要注意现场主要反光物的色彩,正确地使用滤色片。有时也可以随机应变,比如装修前的厂房,在没有人工照明的条件下,光源虽然是自然光,但可用低色温的滤色片来调白平衡,因为低色温的滤色片的透光率比高色温的滤色片要大,这样无形中相当于增大了一级光圈,提高了现场的亮度。录像资料要求画面的明暗相对稳定,因此光圈的选择要根据现场条件临时决定,对于光比反差较大的环境最好用手动光圈,并依据主要被摄物来确定光圈值,这样可以避免画面忽明忽暗。现在的数字设备具有场景预存的功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功能,将常用的不同场景在现场调整后,存入场景预存中,遇到类似的拍摄环境,随时调用就行了。   (2)艺术处理   最主要的是构图,构图要求要有变化,要有创新。良好的构图,能使画面清新悦目,产生美感。在拍摄时要注意画面大小的配合,运用纵深,产生立体感。注意画面的前后高低,产生层次感。注意安排画面的动态感,使静态的画面,也能生动活泼造成运动感。画面不可过宽或过紧。   拍摄地点的选择很重要,在拍摄高大建筑物或宽阔建筑群时,若想拍到一个理想的画面,往往要在现场反复寻找最佳的拍摄机位,甚至要到远离现场的某个位置才能寻找得到。能用三脚架的地方一定用三脚架,以保证画面构图的稳定性。同时还要注意拍摄手法的艺术性,拍摄连续画面的长镜头时,千万不要反复地推、拉、摇、移、令人眩晕,使人有一种不稳定感,应该在场景的起止两端选好景别和内容手法流畅地一气呵成,而且在拍摄时就要预先想好这段画面在后期制作时如何编辑,尽量提高素材片的有效利用率,也避免在后期编辑中总觉得素材有缺憾。只有拍摄到高质量的素材,才有可能经过精心地后期制作获得一部优秀的成片。这里提出一个观点,能在前期拍摄中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依赖后期处理。   在录制过程中不妨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固定拍摄点,每次去现场都将这几个点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后期再用变速叠化的特效处理来反映工程建设过程,这就是常说的“时空蒙太奇”使人们看到一座建筑物平地而起的量变过程。不过采用时空压缩手法要符合逻辑性,这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对画面的逻辑性要求是苛刻的,因此现场既要表现得清晰、艺术,又不能冗长、夸张,这都是对摄像师的技术要求。虽然现在使用计算机三维也能做出这一效果,但为实拍的镜头直观真实感强,更有魅力和冲击感。   还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对方位感较强的内容,要认真选择摄像机位和角度,一定不要出现“跳轴”的现象,以避免没有到过现场的人在观看时方向混乱,对现场情况产生误解。   4.现场声音拾取。摄像机不仅可以拍下画面,而且可以用话筒同期录下拍摄对象的真实声音和环境氛围,从而完整的记录多姿多彩的素材。正是由于同期声的使用,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在声音嘈杂的现场,可用手动音量设置,需要注意的是,现场声必须同步记录下来,尽管在后期编辑中,大部分现场声是不用的,然而某些关键的画面,配上现场同期声往往能够烘托气氛。   在拍摄一些有设计亮点,或今后有推广要求的新工艺、新设备时,应适当穿插一些技术人员的现场解说,使成片更加生动。出镜的工程师最好说得通俗易懂,涉及数字时,最好用类比和对照,尽量少说一些艰涩的技术术语,同时要注意现场的嘈杂声是否会把话音全部湮灭,以免后期无法弥补。   5.做好拍摄日记。具体拍摄时,如果对拍摄素材有把握的话,可以进行随拍随编,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磁带或记忆卡,也可以发现漏拍内容,及时补拍。但这样编出来的片子整体感差,一般情况还是保留大量的素材待完工后统一制作。需要注意的是,对保留的素材要统一编号并做好详细的拍摄日记,以便后期的编辑。   6.设备保障。录像设备的技术保障是十分重要的,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是完成任务的基本保障。要求摄制人员熟悉自己设备的性能特点和全部功能,准备充足的电池,对灰尘较大的场所使用防尘罩或采取防尘措施,有条件的话准备一套电池照明灯。   三、后期编辑   前面提到前期拍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后期,要给后期制作创造良好条件并留有创作的余地,这样在后期编辑时就比较省力,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的有机结合才能制作好一部片子。当拍摄了丰富素材之后,后期制作是一个再创作过程,是用电视语言再现工程的建设过程。往往有的技术性录像片的编辑不注意电视语言的应用,使得观看者虽觉得片子有内容,但看起来总感到不舒服,这是电视语言运用不好的缘故。电视语言是建立在适应人观看的正常感觉上的,无论什么性质的录像片,一定要符合人的感官效果。工程类电视片普遍让人感到枯燥,可在后期编辑中巧妙地利用音乐、解说词等加以弥补,编辑中以下几方面要特别注意。   1.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完善画面的作用,可以对画面进行凝练、整合,又可以对画面信息给予逻辑重点突出。工程片的解说词要准确精炼,除了在建筑设计技术上要准确无误外,还要和画面配合准确,这个配合准确除了解说和画面内容的同步外,还要达到最佳的综合效果。凝练,不是解说词越少越好,而是该讲的要讲透,听得入耳,不该讲的多一个字都不讲,尽量不说费话。解说词的优劣直接影响片子的质量。   2.开头要出奇。好开头,就是好片的开始。第一个画面,第一句解说词要能抓住观看者,通常需要我们冥思苦想。那些概念多、套话多的开头都难以打动观看者。   作者曾经编辑过一个片子,是我院为第11届亚运会设计的用于武术比赛的海淀体育馆。拍摄的原始素材很多,但编片子如何开头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两件事引起我的注意,一是当时报纸上宣传海淀体育馆的一句话,“北京西边镶嵌着一颗蓝色的宝石,海淀体育馆落成(海淀体育馆屋顶是蓝色而起名)”。另一件事是,那一年我国发行的国库券,有一枚绿色贰拾圆国库券的正面印有北京海淀体育馆的画面,当时想:开头有了,蓝色宝石和国库券,有种天然联系,所以开头设计的画面是:   画面内容   黑背景叠画出,   多枚各种面值国库券旋转,   一枚慢慢推大展现出海淀体育馆画面   特写镜头   北京西郊风光远景,   海淀体育馆全景 解说词   我国1990发行的国库券,有一枚贰拾圆绿色的券种上面印有一幢建筑,设计造型新颖,是民族风格与当代建筑完美结合的代表,整体建筑极富动感,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的活力。   它好似镶嵌在首都北京西郊的   一颗蓝色宝石,它就是海淀馆   开门见山,十分新奇的利用国库券进入主题,一下引起观看者的注意,产生了解它的愿望。虽然过去多年了,但依然难忘的是我们的设计作品上过国家的发行货币。现在看来,不光介绍了我院的设计项目,也无意中留下了这一宝贵的历史记忆。   3.片子的节奏。在编辑过程中,节奏的把握很重要,如果片子没有节奏上的变化就会使人感到平淡乏味。也可以说后期编辑就是一项梳理节奏的工作。其中就包括素材的选用、镜头的组接、画面的长短、声音的构成等等,通过对节奏的准确把握,让人看得明白舒服。如果人们看完片子头昏眼花,主要是节奏混乱,对镜头的推拉摇移随意使用,目的不明。列如,第一个镜头向左摇,没摇停就接向右摇的镜头,又没摇停就接上第三个向左摇的镜头,这样摇来摇去,看的人就晕了。还有静止镜头不稳定、抖动而且时间短,使人看不清楚内容,镜头时间长显拖沓,短显得匆忙,都会破坏片子的节奏。节奏又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是指片子中事件,情节和人物情绪发展的强度和速度,这一点在工程片中很少涉及到,可以忽略;另一是外在节奏,包括摄像机的推拉摇移,画面内主体运动的强度和速度,镜头的长度,镜头间转换的频率和音乐的发展变化等等,以形成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使之产生应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声音构成。解说、音乐、音效汇同在一起是声音构成,视觉上的美与听觉上的美,好比是纪录片的一双翅膀,缺一不可。声音又分为解说词配音、配乐、现场声和音效。对于纪录片来说,解说作为声音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如何有机与画面配合起来,使得文字稿与画面相对应,声音与流动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音乐协调一致,是保持纪录片和谐美和意蕴美的关键。好的配音会给片子增色,不好的配音即使解说词再好也不会引起人的兴趣,甚至会起到催人入睡的作用。配乐对于背景音乐的使用要符合片子的节奏和谐舒畅,精美的画面再配以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就会把观看者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带入一个愉悦与优美的意境中。音效要恰当、巧妙地运用,可为全片提神增色,用不好也会画蛇添足。“纪实小段”也是常用的手法,即在某些地方加上一段带现场音的记实镜头,从而原汁原味地再现了真实环境中的事情,魅力在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可以改变冗长描述的枯燥性。   5.多视角表现人物。要编辑一个建筑工程,片子从头到尾若只出现一栋建筑物,不光单调枯燥,也不够生动。添加些人文的内容来弥补,要有人多视角的讲述设计施工过程。设计师讲述设计理念,工程管理者讲述建设过程,高级专家的评语等。编辑的时候,把他们的讲述打散,采用各个视角不同交叉讲述,影像看上去就不单薄,比较厚实活泼。例如: 2012年9月份,央视综合频道魅力记录中播出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其中《北京地铁网络》,讲述北京地铁建设,有个画面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画面内容   出镜的老工程师特写镜头,   画面还原60年代老影像资料,还是这位老工程师年轻时在画板上用铅笔和尺子在画设计图纸。   老工程师站在北京一号线军事博物馆站候车,   地下世界上最大盾构机正在开掘隧道。 解说词   老工程师激动的絮絮叨叨讲述他在60年代参与北京一号线地铁的设计经历,   他现在也许还不知道,   就在他的脚底下,北京4号线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建设”。   多么巧妙利用老工程师这个人物,把北京4号线引出来,也让观看者感受到工程建设就是身边发生的事。   6.三维动画。在做一些专业内容的技术注解时,如一些科学性很强,却只是抽象的数字,概念,没有形象,看不见,摸不着,为了使观看者明白,我们可以运用动画合成、仿真等多种视觉表达方式,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可视化,让观看者能形象的感觉到。例如,净化厂房的气流运动,绿色环保设计等。   5. 画面字幕。字幕是补充画面和解说的不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字幕的内容一定要与画面内容、解说词内容谐调一致。为此对字幕的出现和消失时机一定要精心设计、准确把握。否则、字、画、音三者各行其事,会形成相互干扰。   一部优秀的工程纪录片由文案、拍摄、后期制作三个基本阶段组成。要想提高制作片子的水平,就要提高编导、摄像的形象思维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和悟性,这样就会在今后的创作中更上一层楼。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