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应是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谢军

中国教育报 2008年05期

  最近一段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下,“阳光体育”运动逐渐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开,多年不见的体育锻炼场面重现校园内外,学校体育受到社会和媒体的极大关注和重视。那么,如何看待学校体育?学校如何引导学生提高体育锻炼兴趣,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目前看来,学校体育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一些学校把体育当作任务来完成,应该说这是违背体育精神的。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硬性规定一些指标让学生完成,对不能达标的学生还要采取一些措施,弄得学生很紧张,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时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我认为,体育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理念和一种生活方式。

  2005年,有关部门对全国十多万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将体质差归因于体育锻炼不足,28.9%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现在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由动到静”的转变,日常运动量大为减少。

  青少年本来是人生中最需要体育锻炼的阶段,为什么这一阶段的体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呢?这与当前部分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有关,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只抓学生的体育成绩,这其实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一般说来,体育分为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学校体育通常被归到社会体育的范畴,加上我们想把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化”,所以提出“快乐体育”的口号。体育贵在参与,如果不规定什么硬性指标的话,它本身就是快乐的。当然,不可否认,硬性规定也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是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却很容易被抹杀。

  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先天身体条件不太好,让他们完成一些项目,如要跑多少米,速度多少,跳多高等,未必能达到。如果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自觉地锻炼身体,学生对体育也就不会反感。其实体育锻炼只要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定要用成绩来量化;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未必一定要有统一标准,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回归体育的本质。

  同时,学校体育应该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体育活动应注重学时,而不应盲目抓达标。现在幼儿园里的小孩子,还有学校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最喜欢的课肯定是体育课,因为上体育课可以玩,小孩子都喜欢,他们还没有把体育课当作一门课程来看待,而是喜欢大家一起做游戏,这是符合儿童天性的。

  学校体育应该有所作为,至于这个作为应该是什么,我想,如果仅仅是为了培养运动技能,那么体育就失去了意义,体育应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体育目前存在的偏差就是,要么单纯搞体育训练,忽视文化教育;要么就在应试教育的潮水下被淹没掉,学生完全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随着世界范围内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课与其他各门课程之间更趋于平衡,体育不再被人们误解为单一的身体训练,而更倾向于训练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总的来说,学校体育应包括体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如果学校体育教育仍停留在竞技教学或身体教学这样的简单模式中的话,它的地位只能日益下降。

  曾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的何振梁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学校的一切体育教育活动,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体魄的全面发展,要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不能只满足于上几节体育课,或者用单纯的竞技观点组织一些活动,而应以全新的观念来看待学校体育教育,并不断提高体育教育的水平。”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体育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还要融入思想品德和美育等,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等良好作风,同时陶冶学生体育美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全国人民关注奥运、参与健身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奥运会给中国带来的不应该仅仅是竞技体育的繁荣,全民健身也应该深入人心。奥运精神最重要的不在于胜利,而在于参与。同样的,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部分,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任,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生活状态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