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开始

自2006年开始写博,到现在已是三个年头了。三年时间完成了一百篇,除了转载的几篇外,其余的全出自自己的手笔。三年时间不长也不算短,一百篇用了三年时间也绝不算高产,前几天,从前往后的粗粗浏览了一遍,也未必见得多有质量。有些文章颇为应付,自觉不能满意。可毕竟是经营了近三年的事业,感情不能割舍,于是决定继续写下去。

这一百零一篇从哪里开始,颇为踌躇。回想自己,对写点七零八落文字的兴趣也有些年头了,可对于读书的兴趣,历史可能更长些。一百零一,算是新的开始吧,那就从读书说开去。读书的兴趣大约从上学开始,那时候能看到的读物很少,经常把历史课本当小说读,历史课本当游记来读,新教材发下来不到两个星期,我就从头到尾的“自学”了一遍,当然那时候也不知道小说、游记是何“方物”。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接触课外读物,大约是哥哥姐姐们读剩下的东东,记忆中该是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开始的,端是看的热闹,也不懂些什么,有许多字不认识,还读的津津有味。老话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以我的经验,也不完全对,我们家兄弟几个在上学的时候可是把水浒都看了,也没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更没向鲁达、武松一样杀人越货。哎,也许我们家的基因就比较含蓄,我们家地处革命老区,祖上也没出两个造反起义的。读书的兴趣就这样培养了,一直伴随我着些年,很是幸福,也有些痛苦。

读书总是乐趣的,记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暂时就业困难,天天闭门读书到夜半,乐此不疲。喜欢读书的人总是多的,还总结出一套经验。北宋的欧阳修说读书要三上,什么“马上、厕上和榻上”,这欧阳先生自是公务繁忙,平时又要写些“此恨不关风与月,人间自是有情痴”的诗情画意,要读书自是要抓紧时间的。记得到绍兴,参观三味書屋,三味原名三余,何為三餘,“冬為岁之余,夜为日之余,阴为晴之余”,是以正好读书。想来这正是耕读人家的做派,耕读传家,农耕吃饭第一,读书只能在三余了。除了在学校的时光,读书就是主业外,现代人读书也只能在“三余”、“三上”这样的缝隙里挤时间了,只是,如此的快节奏生活,“余”、“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看来读书也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古人的眼睛,除了盯着书本,能悦心的东西就是美人、风景、戏曲等两三种。现在,一双眼睛可是有些目不暇接。除上而外,网络、电视、电影、报刊、杂志都能吸引人的眼球,所以大街上的近视眼层出不穷,哎,现代人的这双眼睛累啊。吸引眼球的东西多了,怕是找不到“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三味了。“读书人”多了,可是爱好读书的人却少了。

读书如同做事,总是要讲究些方法的。孔老说:“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讲了很多,大抵是有些道理的,后来者又说“尽信书则无书”,总之,这读书跟做学问差不多,要在不疑处有疑,不要书上写什么就就相信什么。关于这一点,在读历史书的时候就更要紧了,这官修的史,为政治服务,野史为个人好恶所左右。宁愿杀头也不改史的传统自司马迁后就没几个了。中国人还喜欢古为今用,历史总是为现实服务,差不多如胡博士说的那样,“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扯的有点远,还是回到读书上来,当年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说:“不动纸笔不读书”,真是“害人不浅”,我现在几乎不敢向别人借书了。读书的时候总是拿笔在手,信手圈点,哎,惶惶然。我看过的书,总是密密麻麻,一圈、二注、三批什么的。毛病形成了,总是改不了,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自己掏钱买书看。呜呜,未可知,我圈点的也是一家之言啊,呵呵,借书与我之藏家也不亏也。

读书有很多种,为工作读专业书、读工具书;为研究读理论、论文、资料,这都是苦乐自知。因兴趣而读书,才是真读书。我就是个“杂家”,经济金融、哲学政治、历史地理、人物传记、小说散文、诗词歌赋,不一而足,能找到的,都拿过来一堵为快,颇有点“饥不择食”的意味。像我这样的读书人,算是很失败吧,喜欢历史,这二十四史我也就看了两三

本。喜欢诗词,唐诗宋词能背诵几篇,但是也没搞清楚乐府、绝句、律诗的发展源流,更不会像后主一样,为了写词把江山美人都丢了。喜欢啥书法没去临过二王的帖子,喜欢围棋也没打过吴清源的普。还喜欢写点不着调的文字也没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拿来认真读下。 我就是这样的读书人,只有皮毛的杂货铺。快到元旦了,新年新生活。书要读下去,博客也继续。

过江鲫

二○○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 2024 实用范文网 | 联系我们: webmaster# 6400.net.cn